讀例存疑卷八

關燈
吏律之二公式 講讀律令 制書有違 棄毀制書印信 上書奏事犯諱 事應奏而不奏 出使不複命 官文書稽程 照刷文卷 磨勘卷宗 同僚代判署文案 増減官文書 封掌印信 漏使印信 擅用調兵印信 講讀律令:巻首 凡國家律令,參酌事情輕重定立罪名,頒行天下,永為遵守。

    百司官吏務要熟讀,講明律意,剖決事務。

    毎遇年終,在内在外各從上司官考校,若有不能講解、不曉律意者,官罰俸一月,吏笞四十。

     ○其百工技藝諸色人等,有能熟讀講解通曉律意者,若犯過失及因人連累緻罪,不問輕重,并免一次。

    其事幹謀反叛逆,不用此律。

     ○若官吏人等,挾詐欺公,妄生異議,擅為更改變亂成法(即律令)者,斬(監候)。

     此仍明律,其小注系順治三年添入,雍正三年修改。

     制書有違(天子之言,曰制。

    書則載其言者,如诏赦、谕勅之類。

    若奏準施行者,不在此内):巻首 凡奉制書有所施行,而(故)違(不行)者,杖一百。

    違皇太子令旨者,同罪。

    失錯旨意者,各減三等。

     ○其稽緩制書及皇太子令旨者,一日笞五十,毎一日加一等,罪止杖一百。

     此仍明律,其小注系順治三年添入,雍正三年删定。

     棄毀制書印信:巻首 凡(故意)棄毀制書及各衙門印信者,斬(監候)。

    若棄毀官文書者,杖一百。

    有所規避者,從重論。

    事幹軍機錢糧者,絞(監候。

    )(事幹軍機恐緻失誤,故雖無錢糧亦絞。

    若侵欺錢糧、棄毀欲圖規避,以緻臨敵吿乏,故罪亦同科。

    )當該官吏知而不舉,與犯人同罪。

    (至死減一等。

    )不知者,不坐。

    誤毀者,各減三等。

    其因水火盜賊毀失,有顯迹者,不坐。

     ○若遺失制書,聖旨、印信者杖九十,徒二年半。

    若官文書,杖七十。

    事幹軍機錢糧者,杖九十,徒二年半。

    倶停俸責尋。

    三十日得見者,免罪。

    (限外不獲,依上科罪。

    ) ○若主守官物,遺失簿書以緻錢糧數目錯亂者,杖八十。

    (亦住俸、責尋)限内得見者,亦免罪。

     ○其各衙門吏典,役滿替代者,明立案驗,将原管文卷交付接管之人,違(而不立案交付)者,杖(舊吏)八十。

    首領官吏不候(吏典)交割,扶同給照(起送離役)者,罪亦如之。

     此仍明律,其小注系順治三年添入,雍正三年删定。

     條例 棄毀制書印信一,凡直省州縣,無論正、署,倶于離任時(按,于離任時應删。

    已結卷宗均應钤印,原不必在交代時也),将任内自行審理戸婚、田土、錢債等項(按,自行審理一層)一切已結卷宗,及犯證、呈狀、供詞(按,供詞下添結案後黏連成帙)。

    均于接縫處钤印,照依年月編号登記,注明經承姓名,造冊交代。

    (按,姓名下添于離任交代時。

    交代二字可删)。

    并将歴任遞交之案(按,歴任遞交一層)。

    一并檢齊,加具并無藏匿、抽改甘結,交代接任之員,報明上司査核。

    其未結各案,分别内結、外結及上司批審、鄰省咨査并自理各項(按,未結者,并無用印明文,似應于各項下添亦于卷内钤印),倶開注事由、月日,造冊交代。

    接任官,限一個月,按冊査核(按,此處接任官限一個月,下條臬司交代,并無限期)。

    如并無隐匿、遺漏,即出具印結,照造款冊,由知府、直隸州、知州核明加結,詳赍巡道、臬司存核査催。

    臬司査明,仍将印結移送蕃司,入于交代案内,彙詳知府。

    直隸州、知州交代,亦照此辦理。

    傥有不肖胥吏,不行査明交代者,杖八十。

    其有乘機隐匿、添改作弊等情,各按其所作之弊,悉照本條治罪。

    受财者,以枉法從重論。

    其州縣官失察,及造冊遲延、遺漏、隐匿并希圖省事,或卷不黏連(按,上文并無黏連字樣,此處忽然添入),或黏連不用印,以緻胥吏舞弊者,該管上司査參,照例分别議處。

     此條系雍正十三年,戸部議準定例。

    乾隆二十九年,左副都禦史羅源漢條奏,将黏連卷宗之處,加入通案,犯證、供詞,于接縫處钤印。

    并将希圖省事,不行黏連卷宗之州縣,加以議處。

    并三十年,湖北按察使雷暢條奏,州縣無論正署,倶于離任時,将一切已結未結各案,造冊交代,接任官査核,照造款冊由府核明,申送道司存査。

    府州縣交代,一例辦理。

    各等語,經刑部増入例内。

    鹹豐二年,又添直隸州、知州一層。

     謹按。

    此條于州縣之外、兼及知府、直隸州,下條于臬司之外兼及道府、廳員,未免煩雜,似應并于一條之内。

    此交代之通例,近則專重錢谷一邊矣。

     □府州縣交代,自行審理事件,已結者,卷宗钤蓋印信。

    未結者,造冊,并不钤印,似不畫一。

    與下臬司交代一條參看。

     □再,原例有黏連卷宗钤蓋印信等句,改定之例,上層将黏連字删去,則接縫處便說不去矣。

    下層忽添入或卷不黏連,看去殊不明晰。

     《處分則例》 □一,凡審理詞訟衙門,無論正署官員,于結案後,即令該吏将通案犯證、呈狀、口供、勘語黏連成帙,于接縫處钤蓋印信。

    遇離任時,将一應已結卷宗,造具印冊交存外,其未結各案,分别内結外結及上司批審,鄰省咨査、并自理各案,彙録印簿,逐一開具事由,照依年月編号登記,注明經承姓名,造入交盤冊内。

    并将歴任遞交之案檢齊,加具并無藏匿,抽改甘結,交與接任官。

    限一個月内,按冊査對,出具印文。

    将各項件數,照造款冊,申送該管上司核明,詳赍巡道臬司存核。

    仍由臬司移送藩司,入于交代案内彙詳。

    若造送遲延,照各項錢糧文冊遲延例議處。

    傥不将卷宗黏連,降一級留任。

    已黏連而不用印者,罰俸一年。

    其已經黏連用印,而失察書吏隐匿、添改者,罰俸一年。

    若未黏連用印緻書吏滋事舞弊者,降二級調用。

     □此例較覺詳明。

     棄毀制書印信一,縁事降調及病故之員,凡有從前未繳朱批奏折,令本身及家屬呈明本省督撫、本旗都統代繳。

    傥有隐匿收存者,一經發覺,降調之本身,交部議處,故員之家屬,照違制律,杖一百。

    系官亦交部議處,仍令呈繳。

     此條系雍正十一年,大學士等議覆副都統祖條奏定例。

    乾隆五年修改,嘉慶六年改定。

     謹按。

    朱批奏折,從前多系私事,故此例專言降調及病故之員。

    近則公事均用奏折,與此例不符。

     《中樞政考》。

     □一提督總兵等官,恭奉朱批谕旨,将折内事宜遵奉後,即于下次奏事之便,随時封繳。

    如未及恭繳之先,縁事降革、休緻、病故者,或本身或伊随任子孫,呈請原任省分就近總督、巡撫、提督、總兵代為恭繳。

    伊子孫在他省者,即呈送現在省分就近督、撫、提、鎮代為恭繳。

    如隐匿收存,從重治罪。

     □應參看。

     棄毀制書印信一,大小衙門将奉行條例彙齊造冊,于新舊交盤之時,一體交盤。

    如有遺漏,将典吏照遺失官文書律治罪(按,杖七十)。

    該管官交部議處(按,罰俸兩個月)。

     此條系乾隆九年,刑部議覆湖北按察使石去浮條奏定例。

     謹按。

    此良法也。

    乾隆以後之案,尚可稽査者,此例之力也。

    雍正以上,則無可稽考者多矣。

     棄毀制書印信一,凡将诰命舊軸售賣及轉賣者,照違制律治罪。

     此條系乾隆十年,刑部奏準定例。

     謹按。

    賣及诰命舊軸,玩亵極矣。

    故拟滿杖。

    買者應否免議,記核。

     處分例, □官員将诰敕質當者,革職(私罪)。

    破壞染污者,罰俸六個月(公罪)。

    其因被水火盜賊毀失,有顯迹者,免其處分。

    仍準題請補給。

     棄毀制書印信一,各省臬司交代,無論正署,離任時,将一應卷宗及自理詞訟,無論已結未結,倶造冊钤印、封固,一體移交。

    其接任臬司,将交代清楚情由,自行陳奏。

    一面具結詳明督撫報部。

    并将在班書吏加緊防閑,不許藉端出署。

    如有遲延、朦混,即行嚴究。

    如因離任事故,不及親辦者,責成首領關防造冊封固呈辦。

    其道、府、廳員一切卷宗,各照州縣钤印造冊交代例,報明上司存案。

     此條乾隆二十九年,廣西布政使淑寶條奏定例。

     謹按。

    與州縣交代一條參看。

     □自行陳奏,系仿照藩司之例辦理,現在已不行矣。

     □新舊交代時,最易舞弊,況臬司文卷尤關緊要,故特定此例。

     □大小衙門均有交代,此例祗言臬司,而未及藩司、各道府州縣,祗言審理案件,而未及錢谷,以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