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例存疑卷七

關燈
吏律之一職制 官員襲蔭 大臣專擅選官 文官不許封公侯 濫設官吏 信牌 貢舉非其人 舉用有過官吏 擅離職役 官員赴任過限 無故不朝參公座 擅句屬官 奸黨 交結近侍官員 上言大臣徳政 官員襲蔭:巻首 謹按。

    此古來世官世祿之遺意也。

    冠于此門之首,似尚得體。

     凡文武官員應合襲蔭者,并令嫡長子孫襲蔭。

    如嫡長子孫有故,(或有亡殁、疾病、奸盜之類。

    )嫡次子孫襲蔭。

    若無嫡次子孫,方許庶長子孫襲蔭。

    如無庶出子孫,許令弟侄應合承繼者襲蔭。

    若庶出子孫及弟侄不依次序,攙越襲蔭者,杖一百,徒三年。

    (仍依次襲蔭。

    ) ○其子孫應承襲蔭者,(本宗及本部各官保勘明白,)移文(該部)奏請承襲、支俸。

    如所襲子孫年幼,候年一十八歳方預朝參公役。

    如委絶嗣無可承襲者,準令本人妻小,依例關請俸給,養贍終身。

    若将異姓外人乞養為子,瞞昧官府詐冒承襲者,乞養子杖一百,發邊遠充軍。

    本家所關俸給,(事發)截日住罷。

    他人教令(攙越、詐冒)者,并與犯人同罪。

     ○若當該官司知(其攙越、詐冒)而聽行,與同罪。

    不知者,不坐。

    (若受财,扶同保勘,以枉法從重論。

    ) 此仍明律,雍正三年修改。

    其小注,系順治三年添入,乾隆五年修改。

     條例 官員襲蔭一,武臣出征受傷,分别等第給賞。

    陣亡者按品予恤,并給世職。

     此條系前明洪武二十七年定例,雍正三年改定。

     《集解》。

    此例為優給軍官之妻而設。

     謹按。

    受傷給賞,與襲職無幹,此層似應删除。

     官員襲蔭一,武職守城失機,贻患邊方,及臨陣退怯者,倶不準襲。

    有犯不孝緻典刑者,取祖父次子孫襲職,本犯子孫不許。

     此條系前明正統十四年例,雍正三年修改,乾隆五年改定。

     《集解》前半是不忠,故不準襲,是不複承襲也。

    後半是不孝,不許本犯承襲,猶許以次子孫承襲也。

     《輯注》雲,世職皆賞其先世之功也。

    此例前半,是不忠之罪,而贻患國家,則先世之功不當繼矣,故不準襲。

    後半,是不孝之罪,而止在一身,則先世之功不可沒也,故許以次子孫承襲。

     謹按。

    承繼,謂承繼祖父先業,系既應承繼,即應襲職之意,非為本犯承繼也。

     □下條強盜、人命等項,似應修并于此條之内。

     官員襲蔭一,世職有犯人命、失機、強盜,實犯死罪,及免死充軍,不分已決、已遣、監故并脫逃、自盡,本犯子孫倶不準承襲。

     此條系前明嘉靖三十三年定例,乾隆五年改定。

     《集解》。

    犯人命、失機、強盜,眞犯死罪,子孫不準承襲,此以已襲之軍職犯罪言。

    若應襲而未襲之舍人有犯,則如前條之例,準其弟侄降襲也。

     謹按。

    并字下似應添負罪二字。

     官員襲蔭一,世職官亡故,戸無承襲,其父母(繼母、生母)在者,給半俸終身。

     官員襲蔭一,凡世職官物故,無承襲之人,官冊注銷者,如無父母,其妻亦給半俸終身。

    無妻者,査原立職之官,有親生母,亦給半俸。

     此例前條,系洪武十九年定。

    後條,系雍正三年,将康熙年間世襲官員物故無人承襲,官冊注銷,妻母食半俸,舊例二條,修并一條,乾隆五年増定。

     《集解》。

    為恤軍官父母子女而設。

     謹按。

    世職官之父非原立職之官,即系曾經襲職之官,不應父在而其子孫承襲也。

    或因老病,或因事降革,亦間有之。

     □次條末段,査原立職之官二句,與上條複,似應删去。

     官員襲蔭一,凡世襲官員,如有因罪革退,例不準本犯子孫承襲者,其世職與親兄弟承襲。

    若無親兄弟,即襲與兄弟之子孫。

    若無親兄弟及兄弟之子孫,竟至除革者,無論官之大小,倶将原立勲績之處,與被罪縁由,及原立官之子孫,一并査明,請旨定奪。

     此系雍正二年,欽奉上谕,恭纂成例。

     謹按。

    與上取祖父次子孫承襲一條參看。

     □本犯無親兄弟及其子孫,原立勲績之人另有次房、三房子孫,亦準承襲。

    即上條取祖父次子孫之意也。

    此例祗言本犯兄弟,及兄弟之子孫,而未及原立勲績人之子孫,與上條取祖父次子孫襲職之意不符。

     官員襲蔭一,凡世職年老,戸無承襲者,支全俸優給襲職之員。

    未及年歳者,支給半俸。

     此例本系二條,首條系前明舊例。

    次條系康熙三十四年,戸部題準定例。

    乾隆五年修并。

     謹按。

    老幼均支給俸,皆系優恤世職之意。

     官員襲蔭一,凡世職将乞養異姓與抱養族屬疏遠之人,詐冒承襲,或用财買囑冒襲,及受财賣與冒襲,已經到官襲過者,将朦混繼立之世職,與以子與世職為嗣之人,并其知情之義子,倶照乞養子冒襲律,發邊遠充軍。

    保勘之官罷職。

    其世職永不得襲。

    保勘官以首先出與保結者為坐,連名保結者,倶依律減等科斷。

    有贓者并以枉法論。

    若朦胧保送,違礙子孫弟侄者,倶照律發落。

     此系前明舊例,雍正三年修改,嘉慶十九年改定。

     《集解》。

    此例凡分三項,一項冒襲之罪,一項保勘之罪,一項買襲之罪。

     官員襲蔭一,應襲之人,若父見在,詐稱死亡冒襲官職者,發近邊充軍。

    候父故之日,許令以次兒男承襲。

    如無以次兒男,令次房子孫承襲。

     此條系前明問刑條例。

    雍正三年修改,乾隆三十二年改定。

     《集解》。

    此例為蔑父、欺君者設。

     謹按。

    以次兒男,即本犯之親兄弟也。

    次房子孫,則祖之孫、父之侄也。

    與上取祖父次子孫之例相符,而與因罪革除條不同,應參看。

     官員襲蔭一,各處土官襲替,其通事及諸凡色目人等,有撥置土官親族不該承襲之人,争襲劫奪雠殺者,倶發極邊煙瘴地面充軍。

     此條系前明問刑條例,乾隆五年改定。

     《箋釋》雲。

    不該承襲之人,依攙越襲蔭律,滿徒。

    撥置人間教誘。

     謹按。

    撥置、謂挑唆、教誘也。

    兵律漏洩軍情門,與外國人私通往來。

    投托、撥置雲雲,應參看。

     □土司匿犯,擇伊子弟承襲。

    見盜賊捕限。

     □以下五條,均言土司襲職之事。

    應與《中樞政考》土番門參看。

     官員襲蔭一,凡土官襲職,由司、府、州、鄰具印甘各結,并土司親供、宗圖及原領号紙,詳送督撫具題襲替。

    若應襲之人,未滿十五歳者,許令本族土舍護理印務。

    俟歳滿日,具題承襲。

    如有事故遲誤,年久方吿襲者,宗圖、号紙有據,亦準襲替。

     官員襲蔭一,凡土官故絶無子,許弟承襲。

    如無子弟,而其妻或壻為其下信服者,許令一人襲替。

     此二條,均系康熙年間,因律内并無土官襲職之例,査兵部現行例内,有土官襲職二條,因作為條例増入。

     官員襲蔭一,凡土舍嫡妻護印,止令地方官査明,出具合例印給,咨部,準其護印。

     此條系雍正三年,査照康熙五十四年,兵部議覆土舍嫡妻護印事理,纂為定例。

     謹按。

    土舍者,土官之子也。

    似應修并于上條之内。

     官員襲蔭一,凡土官病故,該督撫于題報之時,即査明應襲之人,取具宗圖冊結、鄰封甘結,并原領号紙,限六個月内具題承襲。

    其未經具題之先,亦即令應襲之人,照署事官例,用印管事。

    地方官如有勒掯、沈擱留難者,将該管上司均交部議處。

    其支庶子弟中,有馴謹能辦事者,倶許本土官詳報督撫具題,請旨酌量給與職銜,令其分管地方事務。

    其所授職銜視本土官降二等。

    文職,如本土官系知府,則所分者,給與通判銜。

    系通判,則所分者,給與縣丞銜。

    武職,如本土官系指揮使,則所分者,給與指揮佥事銜。

    系指揮佥事,則所分者,給與正千戸銜。

    照土官承襲之例,一體頒給敕印号紙。

    其所管地方,視本土官多不過三分之一,少則五分之一。

    此後再有子孫可分者,亦再許某詳報督撫具題請旨,照例分管。

    地方官再降一等給與職銜、印信、号紙。

     此條系雍正年間例,乾隆五年改定。

     謹按。

    此例所雲,亦即推恩分封之意也。

     官員襲蔭一,銮儀衛校尉缺出,于見役校尉親生兒男弟侄内,選擇堪用者替補。

    如校尉子弟不足,移文五城,将身家殷實民人保送選補。

    其養象校尉缺出,即以所生兒男替補。

    有朦胧冒替者,倶以違制論。

     此條系前明問刑條例,雍正三年改定。

     《集解》。

    校尉系朝廷執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