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普惠傳
關燈
小
中
大
,大家都不同意你的密言表章。
我們所做所行乃是孝子的心意,你的陳述,也是忠臣所要遵行的道理。
大家已經有了一個結果的定論,你不能再苦苦地改變我對父親的懷念之意。
以後有所意見,不要因此而覺得難以開口。
”張普惠于是拜謝太後之令告辭而還。
當初,張普惠被召入朝,傳诏者策鞭寶馬而來,十分迅速,等在那裡催他前去,普惠兒女們驚恐萬分,啼哭聲一片。
張普惠對他們說:“我處政治清明之朝,任谏議之職,假如不說人們想說而不敢說的話,谏論别人想論而不敢論的事,便是惟惟諾諾,白受俸祿。
人生固有一死,我隻求死得其所,這便沒什麼可遺恨的。
而今朝廷有道,你們不必擔心。
”等到朝議結束,聖旨慰勞其回家休養,親朋故戚祝賀他蒙承皇恩。
當時中山莊弼派人送信給張普惠說:“明侯您淵儒博學,身懷奇才,秉抱公心,出任谏職,忠耿正直,直言陳谏。
像昨天在胡司徒府第,面對衆人面折庭争,雖然大家問題古怪刁鑽,而您卻應答響如流水,宋城之帶始萦,魯門之梆裁警,最終使後生們徘徊不前,衆僚拱手默然,您的議論雖然不見得立即見效,一定會為百代之後傳頌。
聽說此事,我很快慰,敬呈此書,略表敬意。
”張普惠以信中美辭而自豪,每每說與人聽。
張普惠覺得國中百姓的賦稅,負擔沉重,尚書計奏,又征收綿麻,他擔心這會使老百姓不堪忍受,上疏說: “聽說尚書陳奏恢複綿麻的征調,遵從先皇的做法,臣朝思夜想,越想越後怕。
什麼原因呢?聽說恢複高祖舊典,所以啟發維新;舊典可複可不複,看其是否觸犯當今大法。
仰思高祖廢除大鬥,革去長尺,改變重秤,出于愛民之心,所以聽從薄俺。
知道軍國必須帛麻日用,故稱在課民幅度之間,覺得百姓應有綿麻之利,所以絹上加稅綿八兩,布上加稅麻十五斤。
億萬百姓得到廢大鬥、去長尺、改重秤的好處,享受賦稅輕微的利益,僅是不适應綿麻加稅而已,所以百姓歡快地供奉國賦,來來往往勤快地勞作,可信的天子處上,歡樂的百姓在下。
所以《易》說:‘和悅地驅使百姓,老百姓就會忘記勞苦。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從高祖以來,尺度漸變漸長闊,老百姓嗟歎怨憤,朝野共知。
臣思在皇太後沒有臨朝聽政之前,陛下您居喪之時,宰相不考慮這件事情的本原,知天下百姓怨憤綿麻之稅,不注意幅廣、度長、秤重、鬥大等引起民怨的現象,不革其弊端,存其當存者,而隻放松綿麻征調,以此取悅天下人心,這就是所謂取悅百姓不以常道,正是愚臣我不敢樂觀喜悅的原因。
尚書既已知國家缺少綿麻,卻不考慮法規的不能輕易更改,百姓言語的可畏,便想除去天下的大信任,放棄已經實行的成诏,臣追思以前的不是,推想後來的過錯,啟奏皇帝請求恢複綿麻征調,以充當國家度用。
不思府庫中大有綿麻,而群官紛紛竊為己有。
愚臣認為這于理未盡。
什麼原因呢?而今宮中的人請求調給布帛,縫制衣物,必定要考慮其重量尺寸。
絹布,一匹布有一尺或一丈多的,而且不包括其寬度;絲綿,一斤或許就多出百铢來,我沒聽說朝廷要依照刑律開罪州郡。
假如一匹之濫,一斤之惡,就鞭打戶主,連累三長,這正是教導百姓貪圖小利呀。
而今,百官領取俸祿,人們樂于布匹既長且闊,并要既厚且重的綿絲,根本就沒有個限度。
得到了長闊厚重的人,便說該州能征調,絹布既闊且長,那便會美譽橫出,視聽便為其所亂;我還從來沒有聽說過有人怨長惡廣,得到了便設法退回官府的。
這就是百官所以辜負陛下聖明的地方。
“今天假如朝廷一定要恢複綿麻的征調,我建議先讓百姓明白征收的道理,并立下嚴厲的禁令,恢複布帛本來尺度标準,更新綿麻征收的标準,依照太和稅法。
對于那些在庫的絹布以及絲綿,不符合典章制度的,臣請求派一名尚書與太府卿、左右藏令,按照今天的公家尺寸、公家秤量,計算其斤兩、長寬,折算給請俸的人。
總計常俸的數量,千俸所出,以布綿麻,也應其一歲的用度。
讓天下百姓明白二聖心思,讓他們明白聖上愛民惜法的程度,那樣的話則高祖之軌中興于神龜,昭明慈愛可信于天下四方,這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嗎。
誠懇希望聖上理解為臣一片拳拳之心,以便能撫慰天下黎民之意。
” 張普惠又上表請求皇上在會朝的日子,時時聽取這方面的情況。
從此以後,每月一次。
張普惠又因為肅宗不親自臨朝,過于崇奉佛法,郊廟祭祀之類大事,都經常交付有關部門處理,上疏章說:“臣聽說明德之君親赴祭祀,因之成湯享有六百年國運;嚴父配天,所以孔子稱贊周公其人。
因為如此,故能馨香上聞,福傳遠世。
臣思陛下重晖纂統,欽明文思,天地屬心,百神注目,所以應該厚崇祀祭禮式,全部安排無言之神。
但現在告朔政于朝廟,不見陛下親臨明堂;祭祀郊社,總是交付有關部門。
而陛下您觀看射獵,優遊園苑,躍馬馳騁,不但危險而且不合常典,哪裡是清道戒嚴的本意?培植不思的身後冥業,損害百姓的巨額供奉。
減少官祿,削弱國力,供養身邊無事的僧人;尊崇裝飾雲巍寶殿,遠邀未必有果的所謂報應。
被蒙蔽之臣,頓首于外;求務虛之衆,遨遊于内。
有失于禮,有忤于時,人神不能安甯靜穆。
愚臣以為陛下您朝朝夕夕燒香拜佛,而求熟稔的來世之果,不如以先萬國的愛心,奉養他們的親人,使天下和平安甯,災害不出現。
臣誠懇希望陛下謹慎皇帝威儀,以為萬邦表率,虔誠親至郊廟的祭祀,親身駕臨朔望宣政的禮儀,釋奠學校,竭心國事,夙興夜寐,真心祭祀。
孝悌之心可以溝通神明,德化教誨可以光照四海,那樣的話,則陛下您一人有喜,萬民歡悅。
然後陛下您便可誠奉佛家三寶,歸心佛法如來。
禮式深熟,道漸遠大,故可盡堵諸漏;禮積漸多,法義漸明,故可登上彼岸世界。
酌情撤除僧廟佛寺不當的排場,還原恢複百官文武久違的公心。
已經興建的廟寺,務必從簡施造;準備建構的廟寺,權且下令停止。
舊樣可以應付的,不必改作。
期望陛下節省用度愛惜人力,僧家百姓都賴于此。
微臣學問粗淺,語多胡言,忝居官職,敢憂國事,眼見于此,不敢沉默呀。
”書上不久,皇上下诏,讓大臣讨論祭祀的禮式。
當時史官預報了日蝕時間,皇帝打算下诏罷朝會。
張普惠以逆廢朝不合禮制,上書陳奏。
又上表論述時政得失。
一是,審查法律制度,平準鬥尺量具,稅賦要輕,徭役要省。
二是,聽取百姓言論,調查怨憤訴訟,先朝皇帝舊事有不便于今日政體的,全部改正。
三是,進舉忠直,退避不肖,任命賢能,義無反顧,去除邪惡,毫不遲疑。
四是,興滅國,繼絕世,功臣親故的後代,應該收養叙祿。
書上之後,肅宗、靈太後把張普惠叫到宣光殿,逐條诘問,辯
我們所做所行乃是孝子的心意,你的陳述,也是忠臣所要遵行的道理。
大家已經有了一個結果的定論,你不能再苦苦地改變我對父親的懷念之意。
以後有所意見,不要因此而覺得難以開口。
”張普惠于是拜謝太後之令告辭而還。
當初,張普惠被召入朝,傳诏者策鞭寶馬而來,十分迅速,等在那裡催他前去,普惠兒女們驚恐萬分,啼哭聲一片。
張普惠對他們說:“我處政治清明之朝,任谏議之職,假如不說人們想說而不敢說的話,谏論别人想論而不敢論的事,便是惟惟諾諾,白受俸祿。
人生固有一死,我隻求死得其所,這便沒什麼可遺恨的。
而今朝廷有道,你們不必擔心。
”等到朝議結束,聖旨慰勞其回家休養,親朋故戚祝賀他蒙承皇恩。
當時中山莊弼派人送信給張普惠說:“明侯您淵儒博學,身懷奇才,秉抱公心,出任谏職,忠耿正直,直言陳谏。
像昨天在胡司徒府第,面對衆人面折庭争,雖然大家問題古怪刁鑽,而您卻應答響如流水,宋城之帶始萦,魯門之梆裁警,最終使後生們徘徊不前,衆僚拱手默然,您的議論雖然不見得立即見效,一定會為百代之後傳頌。
聽說此事,我很快慰,敬呈此書,略表敬意。
”張普惠以信中美辭而自豪,每每說與人聽。
張普惠覺得國中百姓的賦稅,負擔沉重,尚書計奏,又征收綿麻,他擔心這會使老百姓不堪忍受,上疏說: “聽說尚書陳奏恢複綿麻的征調,遵從先皇的做法,臣朝思夜想,越想越後怕。
什麼原因呢?聽說恢複高祖舊典,所以啟發維新;舊典可複可不複,看其是否觸犯當今大法。
仰思高祖廢除大鬥,革去長尺,改變重秤,出于愛民之心,所以聽從薄俺。
知道軍國必須帛麻日用,故稱在課民幅度之間,覺得百姓應有綿麻之利,所以絹上加稅綿八兩,布上加稅麻十五斤。
億萬百姓得到廢大鬥、去長尺、改重秤的好處,享受賦稅輕微的利益,僅是不适應綿麻加稅而已,所以百姓歡快地供奉國賦,來來往往勤快地勞作,可信的天子處上,歡樂的百姓在下。
所以《易》說:‘和悅地驅使百姓,老百姓就會忘記勞苦。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從高祖以來,尺度漸變漸長闊,老百姓嗟歎怨憤,朝野共知。
臣思在皇太後沒有臨朝聽政之前,陛下您居喪之時,宰相不考慮這件事情的本原,知天下百姓怨憤綿麻之稅,不注意幅廣、度長、秤重、鬥大等引起民怨的現象,不革其弊端,存其當存者,而隻放松綿麻征調,以此取悅天下人心,這就是所謂取悅百姓不以常道,正是愚臣我不敢樂觀喜悅的原因。
尚書既已知國家缺少綿麻,卻不考慮法規的不能輕易更改,百姓言語的可畏,便想除去天下的大信任,放棄已經實行的成诏,臣追思以前的不是,推想後來的過錯,啟奏皇帝請求恢複綿麻征調,以充當國家度用。
不思府庫中大有綿麻,而群官紛紛竊為己有。
愚臣認為這于理未盡。
什麼原因呢?而今宮中的人請求調給布帛,縫制衣物,必定要考慮其重量尺寸。
絹布,一匹布有一尺或一丈多的,而且不包括其寬度;絲綿,一斤或許就多出百铢來,我沒聽說朝廷要依照刑律開罪州郡。
假如一匹之濫,一斤之惡,就鞭打戶主,連累三長,這正是教導百姓貪圖小利呀。
而今,百官領取俸祿,人們樂于布匹既長且闊,并要既厚且重的綿絲,根本就沒有個限度。
得到了長闊厚重的人,便說該州能征調,絹布既闊且長,那便會美譽橫出,視聽便為其所亂;我還從來沒有聽說過有人怨長惡廣,得到了便設法退回官府的。
這就是百官所以辜負陛下聖明的地方。
“今天假如朝廷一定要恢複綿麻的征調,我建議先讓百姓明白征收的道理,并立下嚴厲的禁令,恢複布帛本來尺度标準,更新綿麻征收的标準,依照太和稅法。
對于那些在庫的絹布以及絲綿,不符合典章制度的,臣請求派一名尚書與太府卿、左右藏令,按照今天的公家尺寸、公家秤量,計算其斤兩、長寬,折算給請俸的人。
總計常俸的數量,千俸所出,以布綿麻,也應其一歲的用度。
讓天下百姓明白二聖心思,讓他們明白聖上愛民惜法的程度,那樣的話則高祖之軌中興于神龜,昭明慈愛可信于天下四方,這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嗎。
誠懇希望聖上理解為臣一片拳拳之心,以便能撫慰天下黎民之意。
” 張普惠又上表請求皇上在會朝的日子,時時聽取這方面的情況。
從此以後,每月一次。
張普惠又因為肅宗不親自臨朝,過于崇奉佛法,郊廟祭祀之類大事,都經常交付有關部門處理,上疏章說:“臣聽說明德之君親赴祭祀,因之成湯享有六百年國運;嚴父配天,所以孔子稱贊周公其人。
因為如此,故能馨香上聞,福傳遠世。
臣思陛下重晖纂統,欽明文思,天地屬心,百神注目,所以應該厚崇祀祭禮式,全部安排無言之神。
但現在告朔政于朝廟,不見陛下親臨明堂;祭祀郊社,總是交付有關部門。
而陛下您觀看射獵,優遊園苑,躍馬馳騁,不但危險而且不合常典,哪裡是清道戒嚴的本意?培植不思的身後冥業,損害百姓的巨額供奉。
減少官祿,削弱國力,供養身邊無事的僧人;尊崇裝飾雲巍寶殿,遠邀未必有果的所謂報應。
被蒙蔽之臣,頓首于外;求務虛之衆,遨遊于内。
有失于禮,有忤于時,人神不能安甯靜穆。
愚臣以為陛下您朝朝夕夕燒香拜佛,而求熟稔的來世之果,不如以先萬國的愛心,奉養他們的親人,使天下和平安甯,災害不出現。
臣誠懇希望陛下謹慎皇帝威儀,以為萬邦表率,虔誠親至郊廟的祭祀,親身駕臨朔望宣政的禮儀,釋奠學校,竭心國事,夙興夜寐,真心祭祀。
孝悌之心可以溝通神明,德化教誨可以光照四海,那樣的話,則陛下您一人有喜,萬民歡悅。
然後陛下您便可誠奉佛家三寶,歸心佛法如來。
禮式深熟,道漸遠大,故可盡堵諸漏;禮積漸多,法義漸明,故可登上彼岸世界。
酌情撤除僧廟佛寺不當的排場,還原恢複百官文武久違的公心。
已經興建的廟寺,務必從簡施造;準備建構的廟寺,權且下令停止。
舊樣可以應付的,不必改作。
期望陛下節省用度愛惜人力,僧家百姓都賴于此。
微臣學問粗淺,語多胡言,忝居官職,敢憂國事,眼見于此,不敢沉默呀。
”書上不久,皇上下诏,讓大臣讨論祭祀的禮式。
當時史官預報了日蝕時間,皇帝打算下诏罷朝會。
張普惠以逆廢朝不合禮制,上書陳奏。
又上表論述時政得失。
一是,審查法律制度,平準鬥尺量具,稅賦要輕,徭役要省。
二是,聽取百姓言論,調查怨憤訴訟,先朝皇帝舊事有不便于今日政體的,全部改正。
三是,進舉忠直,退避不肖,任命賢能,義無反顧,去除邪惡,毫不遲疑。
四是,興滅國,繼絕世,功臣親故的後代,應該收養叙祿。
書上之後,肅宗、靈太後把張普惠叫到宣光殿,逐條诘問,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