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紹傳

關燈
臣下執事,依何而行?臣等修律,并非不勤勉,而署名之日,臣卻不見。

    這就是所謂農夫盡力,他人享受收成,功名之所,臣實郁郁于懷。

    ” 沒多久,出任濟陰太守。

    還朝之後,曆任司徒功曹參軍,步兵、長水校尉。

    正光初年(520~521),兼任中書侍郎,出使高麗。

    還朝,任鎮遠将軍、右軍将軍。

    很久以後,任徐、兖和..使。

    還朝,孫紹上書大陳軍國利害,沒回音。

    孫紹又上表說:“臣聽說文質互用,治理之道方能淳和;薄厚得時,人物以之通濟。

    所以能事和三靈,仁洽九服。

    伏思陛下應靈登極,沖明照物,宰相忠誠純正,文臣武将都很稱職,既有升平之基,應成無為之業。

    而如今漠北叛亂,隴右構逆,中州驚擾,百姓竊議,這是什麼原因呢?這都是由于國法不通,下情怨塞的緣故。

    臣雖然愚陋短識,具陳始末緣由。

    以前都城在代郡,武質而治安;移京中土以來,文華而政亂。

    故臣過去在太和年間,極陳朝政得失,具論四方華夷心态,高祖垂納,文字應該可以找出。

    延昌、正光年間,奏疏頻上,主管收錄,不蒙回音,當時事勢,乃至于此,盡微臣預陳之驗。

    今天東南有竊稱帝号之敵,西北有拒逆皇命之寇。

    這怎能怨天,實在應該怪人。

    為臣今天不憂荒服之外,正是擔心中畿,目前應做的必須立即改弦更張,以甯息微臣之意。

    如仍然遲疑不決,變亂很快就會發生,肘腋一亂,國家大勢去矣。

    然為臣奉國四世,高興悲戚每世都有,但是任職散漫,不關機密,甯安濟國之計,欲陳無所,可以說是經緯很多,無機可織成品。

    大凡天下者,大器也。

    一正難傾,一傾難正。

    當今天下形勢之危,蹑足之急,臣雖肉食,但痛心不止。

    泣血上陳,願陛下采納為臣意見。

    如能言參執事,獻可替否,寇逆能除,國家稱慶,那臣雖死如生,為臣犬馬之情已畢。

    ” 孫紹性格剛直,每次封書論事,經常言辭懇切,不怕犯忤。

    但他天性疏脫誇說,言論高下難分。

    當時人都很輕視他,意見不見采納。

    孫紹兄世元早逝,世元善于彈筝,孫紹後來聽到筝的聲音便流涕嗚咽,舍之而去,世人以此崇敬他。

     朝廷除任他為骁騎将軍,出使吐谷渾。

    還朝後,任太府少卿。

    曾因朝見,靈太後對他說:“卿年漸漸老了。

    ”孫紹說:“臣年紀雖老,臣為卿乃少。

    ”太後笑了。

    遷任右将軍、太中大夫。

    孫紹曾與百官赴朝,東掖門沒開,孫紹守門待旦。

    孫紹在衆人中引吏部郎中辛雄走出衆人堆,偷偷跟他說:“這中諸人,不久都當死盡,隻有我與卿你仍享富貴。

    ”辛雄大為驚愕,不知他說的是什麼意思。

    不久就有河陰之難。

    孫紹善于推算祿命,事情有驗的很多,知道的人都很驚異。

     建義初年(528),朝廷除授他為衛尉少卿,将軍如故。

    轉任金紫光祿大夫。

    永安年間(528~530),朝廷拜授他為太府卿。

    因他以前參加讨論《正光壬子曆》,賜爵新昌子。

    太昌初年(532),遷任左衛将軍、右光祿大夫。

    永熙二年(533)去世,時年六十九歲。

    朝廷贈他為都督冀、瀛、滄三州諸軍事,骠騎大将軍,尚書左仆射,冀州刺史,谥稱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