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朱榮傳

關燈
若不是人臣,朕也隻有遂其心願;如果他仍存有些人臣之節,那就沒有代任天下百官的道理。

    這事還有什麼可讨論的。

    ”爾朱榮聽說所薦的官職沒被批準,大為惱火,說:“天子是因為誰才得以登基的?而今卻不聽我的話。

    ”莊帝感到爾朱榮的壓力,常常怏怏不樂,加上苦于爾朱榮河陰的事情,擔心自己最終性命難保。

    又有城陽王元徽,侍中李爾等人想獨攬大權,擔心爾朱榮加害于己,經常在皇帝面前說爾朱榮的壞話。

    流言填耳,日甚一日,于是莊帝心中暗起除掉爾朱榮的意圖。

     三年(530)九月,爾朱榮啟奏準備入朝,朝中官宦擔心有變,莊帝也畏懼厭惡爾朱榮。

    爾朱榮堂弟爾朱世隆傍他寫信,勸他不要入朝,榮妻北鄉郡長公主也勸他不要成行。

    爾朱榮不聽。

    莊帝既想除掉爾朱榮,爾朱榮入朝拜見時,便想動手,隻因元天穆在并州,擔心他會成為後患,所以隐忍不發。

    這次爾朱榮來到洛陽,有人告訴他,皇帝想除掉他。

    爾朱榮把這一切都告訴了皇帝,皇帝說:“别人告訴我說您想害我,我相信他們嗎?”于是爾朱榮便打消了疑心,每回入朝見皇帝,所帶随從不過數十人,又都赤手空拳不帶武器。

    這次,元天穆也來了。

    皇帝在明光殿東廊埋下伏兵,引導爾朱榮及其長子爾朱菩提、元天穆等來内廷。

    坐定,光祿少卿魯安、典禦李侃爾等人抽刀沖上前來,爾朱榮眼看形勢不對,起身投向皇帝。

    皇帝預先橫刀膝下,一刀砍了過去,殺了爾朱榮,魯安等人揮刀亂砍,爾朱榮與元天穆、爾朱菩提同時死去。

    爾朱榮當時三十八歲。

    他們死後,朝廷文武歡呼雀躍,整個京城人聲鼎沸。

    緊接着,皇帝大赦天下。

     前廢帝初年,爾朱世隆等得志,皇帝下诏說:“已故使持節、侍中、都督河北諸軍事、天柱大将軍、大丞相、太師、領左右、兼錄尚書、北道大行台、太原王爾朱榮,功濟華夏,誠貫幽明,天不忍棄,讓其早離人去。

    總其一生,思其功勳,是各代通例;紀其德操,銘其勳業,為前王令範。

    朕贈爾朱榮為假黃钺、相國、錄尚書事、司州牧,使持節、侍中、将軍、王仍如從前。

    ”又下诏說:“已故假黃钺、持節、侍中、相國、錄尚書、都督中外諸軍事、天柱大将軍、司州牧、太原王爾朱榮,乃是五嶽顯靈,讓他應期輔佐朝廷。

    他功齊伊尹、霍光,德合齊桓、晉文。

    他乃是國家棟梁,可長保國命,然而道長命短,暴薨之後,朕震驚嗟悼,痛苦尤深。

    前已褒揚贈号,意在表彰其美。

    然而禮數未盡,文物有缺,遠近人心,恐怕意覺未備。

    朕覺得宜遵循舊典,更加特殊恩賜。

    可以追号為晉王,加九錫,賜給九旒銮辂、虎贲、班劍三百人、卧車、按晉太宰、安平獻王舊例,谥稱武。

    ”诏書說:“武泰末年,乾坤中頹,國命大業,有如綴珠。

    晉王爾朱榮乃天賜于魏,世懷忠誠,一拯國家,再造華夏,讓我将倒的朝綱,一朝複振。

    而現在雖然勳銘王府,德披管弦,但在從祀的禮節上尚有欠缺,不足以酬大賞于當時,彰殊績于不朽。

    應遵循舊典,讓他配享高祖廟庭。

    ” 爾朱菩提,肅宗末年,拜授羽林監。

    不久轉任直爾将軍。

    莊帝初年,因爾朱榮擁戴之功,超階拜授散騎常侍、平北将軍、中書令。

    轉任太常卿,遷任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特進。

    死時年僅十四。

    前廢帝初年,贈侍中、骠騎大将軍、司徒公、冀州刺史,谥稱惠。

     爾朱菩提的弟弟叉羅,莊帝初年,授散騎常侍、武衛将軍。

    初襲任梁郡公,又晉爵為王。

    不久病逝,朝廷贈侍中、車騎将軍、司空公、雍州刺史。

     叉羅的弟弟文殊,建義初年,封平昌郡開國公,晉爵為王。

    孝靜初年,轉襲榮爵位為太原王。

    死于晉陽,時年九歲。

     文殊的弟弟文暢,開始封昌樂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

    因爾朱榮破葛榮叛賊的功勳,晉爵為王,增加食邑一千戶。

    超階授散騎常侍、撫軍将軍,後來任肆州刺史,仍為撫軍将軍,加開府儀同三司。

    武定三年(545)春,因與前東郡太守任胄等人謀反,被殺。

    時年十八。

     文暢弟文略,襲爵梁郡王。

    武定末年,為撫軍将軍、光祿大夫。

     史臣有言:魏太祖乘時而起,開創大魏王業。

    魏世祖以武功統一海内,魏高祖以文德革新天下。

    魏世宗以後,政道日虧一日。

    到了魏明皇時代,明皇幼小,女主掌權。

    開始于忠專橫恣肆,接着元叉權重一時,手握賞罰大權,操縱生殺威勢,大臣們的榮耀憂傷視其與他們關系的親疏遠近,高貴貧賤看其與他們的遠離近合,以緻出現附會他們的以子女姻親為籌碼,逢迎的以金銀絲帛為門票。

    而且奸佞谄谀者把持朝政,以緻為官忠誠勤勉者與賞嘉無緣,為官的隻管大肆聚斂财物,得勢者任意胡作非為。

    此時,四海之内,群情激憤,已大有人心思變的危險了。

    等到靈後拂逆朝政,在朝中大洩婬威。

    鄭俨手運天機、口吐王制,李軌、徐纥忙迫以求先,元略、元徽鼓噪以争入。

    私利盡出,公道全亡,遠近怨憤,天下鼎沸。

    國運傾覆的征兆,開始出現了。

     爾朱榮處将帥之列,借手中兵力,恰遇肅宗猝死,民怨神怒,便産生匡頹拯弊的意圖,幫助君主驅逐邪惡的想法,這是老天的旨意呀。

    當時,上下離心,文武解體,大家都企求忠義的聲音,都聽從齊桓、晉文之舉措。

    勞不汗馬,朝野心服,扶戴皇室,宗社有主,祀魏配天,不壞舊制。

    等到擒獲葛榮,誅殺元颢,戮除邢杲,翦滅韓婁,醜奴、寶夤都在馬市斬首。

    這衆多賊魁,或據大魏一方,或僭立稱号旗幡,人們說他們手握大魏皇符,暗自各謀帝業,并不是那些鼠竊狗盜之徒,幹的是一城一聚的勾當。

    假如不是爾朱榮竭盡全力,撲殺大難,那就不知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了。

    這樣,爾朱榮功勳勇烈,也已盛極一時了。

    而開始爾朱榮則靜觀時局,斜眼帝位;終而靈後、少帝沉流不反。

    河陰之下,朝廷官員,盡數被誅。

    這就是他得罪神人,終于被殺的原因。

    如果爾朱榮無奸忍之心,殺戮之失,修好德操仁義的風儀,那麼彭、韋、伊、霍哪能與他的功勞相比。

    至于行迹被猜疑,終被殺戮,這就與蒯通獻說于韓王的結局相類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