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琛傳
關燈
小
中
大
情,制定法規以實行聖上意願。
至于獲取山川财貨,是因為百姓貢賦不豐;收取市賈之稅,是要增加一些國庫儲備。
收取這收取那,并不是為了其有利于自己;躲開這接受那,也不是為了奉養己身。
這就是所謂斂集天地所産,惠施天下萬民,假借造物主的财富,赈濟造物者某些方面的貧乏。
征收商人稅利是為了提供國家戰伐所需,讓百姓貢賦目的在贍養衛國力量,取财用财,都有各自的道理。
禁止百姓開發這個淵池,不是專從大官的需要出發;斂聚這些布帛,又怎能說是後宮所需呢。
既然好處不在自己,彼我一個道理,就像聚斂與散發财貨一樣,那有什麼可吝惜的呢?況且稅收的本意,是使事有可求,本來是希望能夠濟養百姓,并不是為了私自藏貯财貨。
不像這樣,那過去的賢人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正因如此,後來治理國家的,沒有誰更改此類條文。
所以先朝檢校類條文,從人情物理出發,大小必校,從鑒如流,(疑)仍恢複鹽禁。
然而自鹽禁實行以來,有關部門大多怠惰,實行的時候,往往走了原樣,于是便讓百姓怨聲四起,商販議論紛紛,這是執行政策的人沒有方法,并不是制定政策的人有什麼過錯。
而今,此事一出,緻使朝廷明識之士,辨其原委,如果就此作罷,臣等擔心失信于民。
一行一改,法律的實施就像下棋動子一樣,那怎麼行呢,我們認為應當把條款中最重要的東西檢尋出來,照先前做法依舊實施。
”于是,皇帝下诏書說:“收取鹽業之稅,本是自古如此,然而各代從有利于百姓而制定政策,政策各代之間也不盡相同,但隻要能使民富足,益于教化,便是道理所在。
甄琛上的表,的确可稱作是有助于治理國家,可照文前半所陳述,讓公私并立,山川之利官民一同擁有。
尚書應當在禁止豪強強取豪奪方面痛下功夫。
” 皇帝又下诏書讓琛參與八座讨論國事。
不久甄琛就當上了中尉,常侍官職如故。
又遷任侍中,為中尉。
甄琛膽小怕事,所任不能糾治顯貴,所有被他彈劾的人中,大都是下層官吏。
當時趙修正得寵,甄琛一頭紮進他的懷裡,跟他抱成一團。
甄琛的父親甄凝任中散大夫,弟僧林為本州别駕,都是托付趙修向上傳達的。
等到奸詐的事情敗露,明天準備收審,今天甄琛才列舉其罪狀。
等到他看到刑官抽打趙修,恻隐之心還是油然而生,但等到他對别人說,就成了:“趙修小人,脊背就像土牛一樣,特别經得起鞭打。
”有識之士對他頗有看法。
趙修死的第二天,甄琛與黃門郎李憑也以“朋黨”之名被召往尚書處,兼尚書元英、邢巒窮究二人阿曲逢迎趙修的情況。
甄琛先前拜官,有關官員都來了,邢巒出來晚了些,甄琛對邢巒說:“卿您死到哪裡去了,這麼晚才出來?”說的雖是玩笑話,但邢巒動起火來,一直耿耿于懷。
碰到這次機會,刨根問底,極為仔細地盤問甄琛。
司徒公、钅錄尚書、北海王元詳等人啟奏說:“為臣聽說黨人成為禍患,自古以來,為人痛恨;結黨成奸,為政所忌諱,即使身為寵臣,隻要是黨人,一定得誅殺,這些都是為了保存國家大公,保護先王所創基業永固長存的做法。
我鬥膽考慮陛下承襲先王明識,探幽鑒匿,即為近臣,當責不貸,一切都按國法辦事,審時度勢,這使國家大政蔚增光輝,可保江山永泰平安。
臣的看法:侍中、領禦史中尉甄琛,身居執法高位,糾邪摘非,是其職責,風氣不正,都應彈劾糾正,何況趙修奢侈暴虐,惡名遠揚,侵吞公有,豪奪私産,朝野上下,切齒痛恨。
但甄琛卻從不上疏陳奏,反而與其來往密切,交接結黨,成為其重要朋黨,朝内朝外,互相照應,互相勾結、互相吹捧。
讓本是平民的父親,躍登正四品的高位;七品之弟,連跳三級官階。
這種做法,虧損先王所立的選舉大法,給聖賢明達的官員臉上抹黑。
甄琛又與武衛将軍、黃門郎李憑互為表裡,憑兄被封官,甄琛知而不說。
等到趙修惡迹敗露,甄琛方才彈劾。
趙修生時,甄琛等全都趨炎附勢,被誅之後,則又搖身一變,大加批評,竊天之功以為己有,對上瞞欺朝廷;對下哄騙百姓,甄琛的為人卑鄙奸詐,在這一點上,暴露無遺了。
不誠實,不忠耿,實在應該貶官放逐。
謹按刑律規定,請求除去官名。
其父身為中散大夫,實際上是竊居其位,即使是皇族帝孫,也無此先例,這既然來得不倫不類,請求收回官職。
甄琛攀附趙修,把他看作親戚、靠山,跟他交遊,不按常規,或是早晚出入趙修府門,或是每逢吉兇之事,便密謀商讨,以至于降低身份,拜揖趙修家人,他的妻子也與趙修兒子相見,甄琛每有家事,一定先托付趙修。
如此這般,玷污清明皇風,攪壞世俗風化。
這種惡劣的情況都不糾正,那憑什麼去糾阿正谀,獎拔忠直之人呢!臣請求免去甄琛辟職,以正風氣。
”奏陳被認可。
甄琛于是被罷去官職,送回家鄉,他左右牽連被罷黜官職被處死的有三十多人。
甄琛為官之初,他因為父母年邁力衰,經常請求皇上免去他的官職讓他回家服侍,因此,高祖授予他家鄉州長史。
等到甄琛辟名顯達,不再請歸。
這次遭際,他才回家專門供養父母。
幾年之後,母親去世。
他的母親是钜鹿曹氏人,有孝性,丈夫家離自己父母家裡
至于獲取山川财貨,是因為百姓貢賦不豐;收取市賈之稅,是要增加一些國庫儲備。
收取這收取那,并不是為了其有利于自己;躲開這接受那,也不是為了奉養己身。
這就是所謂斂集天地所産,惠施天下萬民,假借造物主的财富,赈濟造物者某些方面的貧乏。
征收商人稅利是為了提供國家戰伐所需,讓百姓貢賦目的在贍養衛國力量,取财用财,都有各自的道理。
禁止百姓開發這個淵池,不是專從大官的需要出發;斂聚這些布帛,又怎能說是後宮所需呢。
既然好處不在自己,彼我一個道理,就像聚斂與散發财貨一樣,那有什麼可吝惜的呢?況且稅收的本意,是使事有可求,本來是希望能夠濟養百姓,并不是為了私自藏貯财貨。
不像這樣,那過去的賢人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正因如此,後來治理國家的,沒有誰更改此類條文。
所以先朝檢校類條文,從人情物理出發,大小必校,從鑒如流,(疑)仍恢複鹽禁。
然而自鹽禁實行以來,有關部門大多怠惰,實行的時候,往往走了原樣,于是便讓百姓怨聲四起,商販議論紛紛,這是執行政策的人沒有方法,并不是制定政策的人有什麼過錯。
而今,此事一出,緻使朝廷明識之士,辨其原委,如果就此作罷,臣等擔心失信于民。
一行一改,法律的實施就像下棋動子一樣,那怎麼行呢,我們認為應當把條款中最重要的東西檢尋出來,照先前做法依舊實施。
”于是,皇帝下诏書說:“收取鹽業之稅,本是自古如此,然而各代從有利于百姓而制定政策,政策各代之間也不盡相同,但隻要能使民富足,益于教化,便是道理所在。
甄琛上的表,的确可稱作是有助于治理國家,可照文前半所陳述,讓公私并立,山川之利官民一同擁有。
尚書應當在禁止豪強強取豪奪方面痛下功夫。
” 皇帝又下诏書讓琛參與八座讨論國事。
不久甄琛就當上了中尉,常侍官職如故。
又遷任侍中,為中尉。
甄琛膽小怕事,所任不能糾治顯貴,所有被他彈劾的人中,大都是下層官吏。
當時趙修正得寵,甄琛一頭紮進他的懷裡,跟他抱成一團。
甄琛的父親甄凝任中散大夫,弟僧林為本州别駕,都是托付趙修向上傳達的。
等到奸詐的事情敗露,明天準備收審,今天甄琛才列舉其罪狀。
等到他看到刑官抽打趙修,恻隐之心還是油然而生,但等到他對别人說,就成了:“趙修小人,脊背就像土牛一樣,特别經得起鞭打。
”有識之士對他頗有看法。
趙修死的第二天,甄琛與黃門郎李憑也以“朋黨”之名被召往尚書處,兼尚書元英、邢巒窮究二人阿曲逢迎趙修的情況。
甄琛先前拜官,有關官員都來了,邢巒出來晚了些,甄琛對邢巒說:“卿您死到哪裡去了,這麼晚才出來?”說的雖是玩笑話,但邢巒動起火來,一直耿耿于懷。
碰到這次機會,刨根問底,極為仔細地盤問甄琛。
司徒公、钅錄尚書、北海王元詳等人啟奏說:“為臣聽說黨人成為禍患,自古以來,為人痛恨;結黨成奸,為政所忌諱,即使身為寵臣,隻要是黨人,一定得誅殺,這些都是為了保存國家大公,保護先王所創基業永固長存的做法。
我鬥膽考慮陛下承襲先王明識,探幽鑒匿,即為近臣,當責不貸,一切都按國法辦事,審時度勢,這使國家大政蔚增光輝,可保江山永泰平安。
臣的看法:侍中、領禦史中尉甄琛,身居執法高位,糾邪摘非,是其職責,風氣不正,都應彈劾糾正,何況趙修奢侈暴虐,惡名遠揚,侵吞公有,豪奪私産,朝野上下,切齒痛恨。
但甄琛卻從不上疏陳奏,反而與其來往密切,交接結黨,成為其重要朋黨,朝内朝外,互相照應,互相勾結、互相吹捧。
讓本是平民的父親,躍登正四品的高位;七品之弟,連跳三級官階。
這種做法,虧損先王所立的選舉大法,給聖賢明達的官員臉上抹黑。
甄琛又與武衛将軍、黃門郎李憑互為表裡,憑兄被封官,甄琛知而不說。
等到趙修惡迹敗露,甄琛方才彈劾。
趙修生時,甄琛等全都趨炎附勢,被誅之後,則又搖身一變,大加批評,竊天之功以為己有,對上瞞欺朝廷;對下哄騙百姓,甄琛的為人卑鄙奸詐,在這一點上,暴露無遺了。
不誠實,不忠耿,實在應該貶官放逐。
謹按刑律規定,請求除去官名。
其父身為中散大夫,實際上是竊居其位,即使是皇族帝孫,也無此先例,這既然來得不倫不類,請求收回官職。
甄琛攀附趙修,把他看作親戚、靠山,跟他交遊,不按常規,或是早晚出入趙修府門,或是每逢吉兇之事,便密謀商讨,以至于降低身份,拜揖趙修家人,他的妻子也與趙修兒子相見,甄琛每有家事,一定先托付趙修。
如此這般,玷污清明皇風,攪壞世俗風化。
這種惡劣的情況都不糾正,那憑什麼去糾阿正谀,獎拔忠直之人呢!臣請求免去甄琛辟職,以正風氣。
”奏陳被認可。
甄琛于是被罷去官職,送回家鄉,他左右牽連被罷黜官職被處死的有三十多人。
甄琛為官之初,他因為父母年邁力衰,經常請求皇上免去他的官職讓他回家服侍,因此,高祖授予他家鄉州長史。
等到甄琛辟名顯達,不再請歸。
這次遭際,他才回家專門供養父母。
幾年之後,母親去世。
他的母親是钜鹿曹氏人,有孝性,丈夫家離自己父母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