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琛傳
關燈
小
中
大
甄琛,字思伯,中山毋極人,漢朝太保甄邯後人。
父甄凝,任州主簿。
甄琛少年時即聰穎捷悟,閨門之内,兄弟嬉戲狎遊,他不以禮法事等約束自己。
博讀經史,筆鋒健達,但甄琛卻天生形短貌醜,缺少風度氣質。
參加秀才考試,進入都城都幾年了,總以下棋消磨時光,甚至與人通宵達旦地下棋。
身邊老仆人總是被他指使着秉燭照明,偶爾打起瞌睡,甄琛則憤怒而起,棍杖相加,諸如此類,時常發生。
老仆人後來終于忍受不了鞭打之苦,禀告甄琛說:“郎君您辭鄉别親,入京求功名,假若我為您讀書秉燭照字,奴才我萬不敢推辭,但您卻天天拴在棋盤上,沒日沒夜地下,這哪有入京求官之意?我稍有怠慢,您便加我杖罰,說起來,這也太沒道理了!”一番話使甄琛如大夢初醒,幡然悔悟,于是痛改前非,在許睿、李彪那裡借書研讀,見識越來越廣博。
太和初年(477~479),皇帝拜授他為中書博士,遷任谏議大夫,時時上疏聖上,也被高祖所稱道嘉賞。
後又轉任通直散騎侍郎,出任本州征北府長史,後又為本州陽平王頤衛軍府長史。
世宗登極,任命甄琛為中散大夫,兼任禦史中尉,轉任通直散騎常侍,仍然兼任中尉。
甄琛上表稱: “王者之道,如皇天後土,雨露養育,濟時拯物,為生民父母。
正因如此,收成不好,王者應為民祈祝祭祀。
天地所惠萬民的,天子應當順從天意;山川的财富,天子應通之于世。
隻要有益于百姓萬民,損害一點自己的利益應無所吝惜,假如聖上有所聚斂,也隻應用來作為赈貧恤困之用。
所以《月令》上說:山林之中,薮澤裡面,如果能從中獲取些菜蔬食物、禽鳥走獸之類,那都是大自然為百姓所設造的;有誰與百姓侵吞豪奪的,其罪不赦。
這告訴聖上引導百姓而不禁止,接通有無以濟養百姓的道理。
《周禮》中雖然有禁止豪奪山川的條文,那目的正是防備山川之産被很快耗盡,為的是讓人民取之有時,這就是所謂保護山川是為公衆利益,更是為百姓守住山川财富而已。
更何況一家之長,恩及子孫,一朝之君,澤被天下,都是說的厚生養财,為國家的興旺發達打算。
沒有聽說過位處父母尊位,但卻吝惜食物;富有萬物,但卻一針一線都動不得。
而今,老天為黎民百姓生鹽,國家成為天下萬民的障蔽,聖上憑借它獲得好處,這就是所謂專任口福而四肢不受益處啊。
況且天下百姓每年貢獻糧食布匹。
四海所有,奉養陛下一人;軍國所需,取自百姓。
身為天子,你何必擔心貧困,而要禁止百姓去開發一個池子呢。
“古代君主,都十分愛護百姓,或者利用水火以供百姓之用,或者築巢造舍教民居住,或者教民耕種以免饑荒之苦,或教民織布以障體保暖。
所以周《詩》稱:‘教之誨之,飲之食之’,這都是古代君王撫愛教導百姓,為天下衆生謀求實利的例子。
臣下我天生愚鈍,不識道理,見識短淺,每每看到上古帝王愛民實迹,時時讀到後來記述君主聚民稅收的書,未嘗不感歎上古帝王的胸懷遠大,後來者的度量狹小。
而今僞詐弊端相承不斷,仍收市肆之稅;大魏胸寬,隻受糧食布帛的貢奉。
這種舉動,使遠方百姓聽說的,無不歌頌聖上功德。
過去的..父因為不愛财寶而深得民心,《碩鼠》章描述接受财物而失卻百姓。
君王您的道義,如日月高懸;大魏簡稅政策,實在是惠民深遠啊。
有說法稱财出府庫,聖上吝惜,是臣僚們的福分;施與百姓恩惠,舉措猶豫,是人君的禍患。
大凡府庫所藏。
而且以不肯給予别人為災禍,更何況府外的好處,哪能吝惜百姓得到什麼利益呢?況且善藏财富的藏之于民,不善于藏富的藏于府庫。
藏富于民的,百姓高興那麼君主自然富有,斂财于府庫的國怨沸騰而百姓貧困。
舉國上下,怨聲載道,那就預示着教化有虧損,百姓貧困那君主也無從取财。
臣下願聖上您放松鹽禁,使陛下恩澤廣為被及。
陛下可依照《周禮》設置川衡之官的方法,讓他們監督引導百姓的行為即可。
” 皇帝下诏說:“百姓利益,深如奏章所陳。
将此章交給群臣廣為議論,然後定奪。
” 司徒、錄尚書、彭城王元勰,兼尚書邢巒等啟奏說:“甄琛所列舉的,言論宏富,大體上面面俱到,沒有什麼可挑剔的。
但是,我們擔心這會不會空坐談理,道理很好,實行于事,則有欠缺,因此就該采取謹慎的态度,不能過早地說‘行’。
臣等私下考慮古代善于治理國家的,沒有不明白其勝利的途徑,懂得其遠大的道理,所以等到拯救世事,便行動合于節度。
假若君主想讓天下豐盈而不漫溢,節儉而不導緻弊端,差使百姓、供養黎民的信息,都在奏疏之中了,節約儉省,取獲有度,讓百姓生活舒坦,道理大緻如此。
假如不像這樣,那要君王幹什麼?假如人君聽任百姓生産,放任百姓獲取所需,那就會出現萬物成為刍狗的現象,很可能導緻什麼都蕩然無存的局面。
從大道理出發,恩惠便會産生,萬民奉養君主,君主恩澤萬民,卑賤與高貴的道理睦順通明。
然而,實際做起來,雖然恩澤惠施既已交接,拯救萬民的措施也很多,但我們仍擔心天下之财不濟國用,聖上恩澤未必能惠及百姓。
所以要心懷多方以了解百姓感
父甄凝,任州主簿。
甄琛少年時即聰穎捷悟,閨門之内,兄弟嬉戲狎遊,他不以禮法事等約束自己。
博讀經史,筆鋒健達,但甄琛卻天生形短貌醜,缺少風度氣質。
參加秀才考試,進入都城都幾年了,總以下棋消磨時光,甚至與人通宵達旦地下棋。
身邊老仆人總是被他指使着秉燭照明,偶爾打起瞌睡,甄琛則憤怒而起,棍杖相加,諸如此類,時常發生。
老仆人後來終于忍受不了鞭打之苦,禀告甄琛說:“郎君您辭鄉别親,入京求功名,假若我為您讀書秉燭照字,奴才我萬不敢推辭,但您卻天天拴在棋盤上,沒日沒夜地下,這哪有入京求官之意?我稍有怠慢,您便加我杖罰,說起來,這也太沒道理了!”一番話使甄琛如大夢初醒,幡然悔悟,于是痛改前非,在許睿、李彪那裡借書研讀,見識越來越廣博。
太和初年(477~479),皇帝拜授他為中書博士,遷任谏議大夫,時時上疏聖上,也被高祖所稱道嘉賞。
後又轉任通直散騎侍郎,出任本州征北府長史,後又為本州陽平王頤衛軍府長史。
世宗登極,任命甄琛為中散大夫,兼任禦史中尉,轉任通直散騎常侍,仍然兼任中尉。
甄琛上表稱: “王者之道,如皇天後土,雨露養育,濟時拯物,為生民父母。
正因如此,收成不好,王者應為民祈祝祭祀。
天地所惠萬民的,天子應當順從天意;山川的财富,天子應通之于世。
隻要有益于百姓萬民,損害一點自己的利益應無所吝惜,假如聖上有所聚斂,也隻應用來作為赈貧恤困之用。
所以《月令》上說:山林之中,薮澤裡面,如果能從中獲取些菜蔬食物、禽鳥走獸之類,那都是大自然為百姓所設造的;有誰與百姓侵吞豪奪的,其罪不赦。
這告訴聖上引導百姓而不禁止,接通有無以濟養百姓的道理。
《周禮》中雖然有禁止豪奪山川的條文,那目的正是防備山川之産被很快耗盡,為的是讓人民取之有時,這就是所謂保護山川是為公衆利益,更是為百姓守住山川财富而已。
更何況一家之長,恩及子孫,一朝之君,澤被天下,都是說的厚生養财,為國家的興旺發達打算。
沒有聽說過位處父母尊位,但卻吝惜食物;富有萬物,但卻一針一線都動不得。
而今,老天為黎民百姓生鹽,國家成為天下萬民的障蔽,聖上憑借它獲得好處,這就是所謂專任口福而四肢不受益處啊。
況且天下百姓每年貢獻糧食布匹。
四海所有,奉養陛下一人;軍國所需,取自百姓。
身為天子,你何必擔心貧困,而要禁止百姓去開發一個池子呢。
“古代君主,都十分愛護百姓,或者利用水火以供百姓之用,或者築巢造舍教民居住,或者教民耕種以免饑荒之苦,或教民織布以障體保暖。
所以周《詩》稱:‘教之誨之,飲之食之’,這都是古代君王撫愛教導百姓,為天下衆生謀求實利的例子。
臣下我天生愚鈍,不識道理,見識短淺,每每看到上古帝王愛民實迹,時時讀到後來記述君主聚民稅收的書,未嘗不感歎上古帝王的胸懷遠大,後來者的度量狹小。
而今僞詐弊端相承不斷,仍收市肆之稅;大魏胸寬,隻受糧食布帛的貢奉。
這種舉動,使遠方百姓聽說的,無不歌頌聖上功德。
過去的..父因為不愛财寶而深得民心,《碩鼠》章描述接受财物而失卻百姓。
君王您的道義,如日月高懸;大魏簡稅政策,實在是惠民深遠啊。
有說法稱财出府庫,聖上吝惜,是臣僚們的福分;施與百姓恩惠,舉措猶豫,是人君的禍患。
大凡府庫所藏。
而且以不肯給予别人為災禍,更何況府外的好處,哪能吝惜百姓得到什麼利益呢?況且善藏财富的藏之于民,不善于藏富的藏于府庫。
藏富于民的,百姓高興那麼君主自然富有,斂财于府庫的國怨沸騰而百姓貧困。
舉國上下,怨聲載道,那就預示着教化有虧損,百姓貧困那君主也無從取财。
臣下願聖上您放松鹽禁,使陛下恩澤廣為被及。
陛下可依照《周禮》設置川衡之官的方法,讓他們監督引導百姓的行為即可。
” 皇帝下诏說:“百姓利益,深如奏章所陳。
将此章交給群臣廣為議論,然後定奪。
” 司徒、錄尚書、彭城王元勰,兼尚書邢巒等啟奏說:“甄琛所列舉的,言論宏富,大體上面面俱到,沒有什麼可挑剔的。
但是,我們擔心這會不會空坐談理,道理很好,實行于事,則有欠缺,因此就該采取謹慎的态度,不能過早地說‘行’。
臣等私下考慮古代善于治理國家的,沒有不明白其勝利的途徑,懂得其遠大的道理,所以等到拯救世事,便行動合于節度。
假若君主想讓天下豐盈而不漫溢,節儉而不導緻弊端,差使百姓、供養黎民的信息,都在奏疏之中了,節約儉省,取獲有度,讓百姓生活舒坦,道理大緻如此。
假如不像這樣,那要君王幹什麼?假如人君聽任百姓生産,放任百姓獲取所需,那就會出現萬物成為刍狗的現象,很可能導緻什麼都蕩然無存的局面。
從大道理出發,恩惠便會産生,萬民奉養君主,君主恩澤萬民,卑賤與高貴的道理睦順通明。
然而,實際做起來,雖然恩澤惠施既已交接,拯救萬民的措施也很多,但我們仍擔心天下之财不濟國用,聖上恩澤未必能惠及百姓。
所以要心懷多方以了解百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