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肅傳

關燈
王肅,字恭懿,琅笽臨沂人,司馬衍的丞相王導的後人。

    父王奂,為蕭赜尚書左仆射。

    王肅少時即聰慧善辯,涉獵經史,頗有大志。

    出仕蕭赜政權,曆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書丞。

    王肅自稱擅長《禮》、《易》,其實也未能通其大義。

    父王奂及兄弟都被蕭赜殺害,王肅從建業投奔朝廷,這一年是太和十七年(493)。

     魏高祖到邺城,聽說王肅來了,虛襟以禮待之,引見他問其原因。

    王肅辭義敏切,善辯也有禮節,高祖很是哀憐他。

    又談到治理國家的道理,王肅陳說治亂,辭正意切,深合帝意。

    高祖嗟歎接納他的意見,二人促膝交談,忘記了時間,不覺久坐的疲勞困乏。

    王肅又述說蕭氏政權的危殆滅亡征兆,可乘之機,勸說高祖大舉進攻。

    從此以後,朝廷圖取南方的機鋒轉銳,王肅的禮遇日有加授,親貴舊臣也不能從中做什麼手腳。

    帝或者擯退左右與他相對談話,到夜半都不肯罷休。

    王肅盡忠輸誠,知無不言,自稱君臣之際猶如當年劉玄德之遇孔明一般。

    不久就被授為輔國将軍、大将軍長史,賜爵開陽伯,王肅堅決辭謝伯爵之位,帝答應了。

     帝诏王肅到義陽讨伐蕭鸾。

    聽任王肅招募壯士以為爪牙,因其募士有功,賞加常募一等;跟随王肅前行的,六品以下官職聽其先行拟用,然後報帝;如是投順之人,聽其五品以下優先擢用。

    這時,朝廷授假王肅持節,行平南将軍之職。

    王肅到義陽,頻頻攻破敵軍,投降者萬餘人。

    高祖派散騎侍郎慰勞他,因功進号平南将軍,賜給他駿馬一匹,除授持節、都督豫、東豫、東郢三州諸軍事、本将軍、豫州刺史、揚州大中正。

    王肅善于撫慰百姓,治績卓然。

     不久征王肅入朝,高祖下诏說:“不見君子,中心如醉,一日三歲,我勞如何。

    飾館華林,拂席相待,愛卿打算何日發汝州墳冢呢?故有此诏。

    ”又下诏說:“王肅勇敢果決無當,志向可比比伍胥,自拔吳州,膺求魏縣,躬操忘禮之本,而同無數之喪,誓雪冤恥,方展複仇之舉,朕再行谕示,不改蔬..,真可稱得上是季世之高風,末代之孝節也。

    但是聖人制禮,必考慮到愚智的差别;先王作則,理齊盈虛。

    超過的俯而就之,不及的企而行之。

    曾參居罰,甯其哀終;吳員處酷,豈聞四載。

    大凡守喪三年,是天下的通行喪制,古今都是一緻的,他想過于其禮,朕豈能不以禮制止他嗎?有關部門可以依禮曉谕,為裁喪祭之制。

    ” 太和二十年(496)七月,高祖因久旱不雨,停食三天,群官詣阙,集中在中書省。

    魏高祖在崇虛樓,派舍人問詢說:“朕知道卿等來了,卻不被接見,卿等為何而來?”王肅回答說:“聽說陛下停食已經三天,群臣惶恐不安,不敢自甯。

    臣聽說堯時水災,湯時旱災,這都是自然的運數,我們需要聖人以救世,但有災不是由聖人招緻的。

    因此國家儲備九年的糧食,以備九年之變。

    臣又聽說,老天爺到了八月仍不降雨,然後君不舉膳。

    而昨天京城四郊之外已降喜雨,隻是京城之内還少滋潤。

    百姓也未缺一餐,而陛下停食三日,臣僚百姓惶惶不安,不知怎麼辦才好。

    ”高祖派舍人回答說:“過去堯水湯旱,依仗聖人以拯救百姓,而朕今雖居萬民之上,道不及前王,今日之旱,無以救恤,朕應待立秋之後,躬身引咎。

    但是這個月初十以來,炎熱焦酷,人物同悴,而近幾天連雲數日,高風勁吹,雖然朕數日不食,但蒼天仍無感應,這是朕誠心未至所導緻的。

    ”王肅說:“為臣聽說聖人與凡人相同的是身體器官,不同的是神明智慧。

    過去姑射之神,不食五谷,臣常說那是矯妄之辭。

    今日見到陛下,才知此話不假。

    況且陛下停膳以來,如若上天全無應許,臣也可說上天無知,陛下無感。

    昨天之前,外已下雨,京城也是密雲四布,臣即說蒼天有知,陛下也有感應了。

    ”高祖派舍人回答說:“昨天内外貴賤都說四郊有雨,朕擔心這些人說的都是寬解朕的話,三覆之慎,必須使之信而有征。

    應當派人查看,假如果然下雨了,便命廚官欣然進膳。

    怎麼能讓近郊以内還要天慷慨呢?如果沒有此事,就是朕不能感天,安用朕身以勞擾百姓!朕今志确然已定,死而後已。

    ”這天夜裡大雨滂沱。

     王肅以破蕭鸾将裴叔業的功勞,進号為鎮南将軍,加授都督豫、南兖、東荊、東豫四州諸軍,封汝陽縣開國子,食邑三百戶,持節、中正、刺史官職依舊。

    王肅頻頻上表推辭,帝不許,下诏加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