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彪傳

關燈
李彪,字道固,頓丘衛國人,名字是魏高祖賜予的。

    家中世代寒微,少小甭貧,素有大志,好學不倦。

    開始受學于長樂監伯陽,伯陽相當賞識他。

    晚些時候與漁陽高悅、北平陽尼等人準備隐居于名山,不能成行便隻好作罷。

    高悅與兄高闾,博學高才,家中富藏典籍,李彪于是在高悅家中手抄口誦,廢寝忘食。

    既而還歸鄉裡。

    平原王元睿将及成年,雅好學業,娶東徐州刺史博陵崔鑒的女兒為妻,取道冀州、相州,聽說李彪的名聲便去拜訪他,二人修結師友之禮,郡中傳為美談。

    于是李彪被推舉為孝廉,到京師學堂中修習學業。

    高闾在朝中官員中稱贊表揚他,李沖待李彪很是客氣,李彪便牢牢攀結李沖。

     高祖登基初年,李彪任中書教學博士,後來假員外散騎常侍、建威将軍、衛國子,出使蕭赜。

    遷任秘書丞。

    參與著作事宜。

    魏自成帝以來至于太和年間,崔浩、高允等人著述《國書》,編年序錄,依照《春秋》體例,《國書》中遺漏的史實,以至三件中有二件被漏掉。

    李彪與秘書令高..開始上書奏請依照司馬遷、班固史書的體例,創為紀、傳、表、志諸項目錄。

    李彪又上書說: “臣聽說過去的賢哲君王,無不勤勉不已,孜孜以求,思考納受直言,以求造福百姓。

    所以他們訪求童稚,詢問師長,不避山高路遠,詢求謀略谘問善德,不棄貧賤之人。

    取其能夠光大茂實于竹帛之中,傳播徽聲于金石之上。

    臣正生于有道之世,恰逢無可諱言的聖朝,敢修以往程式,竊考現下所宜,謹冒死上密封的奏章,言事七條。

    一派胡言,伏待刑戮。

     “其一是:自從太和建号,到此已經十二年了,典刑德政,可以述說了。

    立園丘以昭明孝思,則百神不乏供飨了;舉賢才以備問,則賢士盈滿于朝;開至誠之心以接萬物,則朝廷便無奸佞之人了;敦揚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六順以教人,則四門之中都無兇頑之人了;制冠服以明官秩,則典章法式又能彰明了;作雅樂以協調人倫,則人與神交互為慶了;深慎重刑罰以明刑戮,則監獄之中亦無冤屈了;薄減衣着食味以示儉約,則天下風向節省了;放出宮女配嫁鳏夫,則人們便無怨憤曠怒了;傾出府藏以赈濟萬民,則天下饑寒便普受飽暖了;省減賦稅徭役以養育萬民,則編戶之民逍遙巷歌了;宣明德澤以懷遠近,則荒遠之地都向皇魏了;垂示至德以暢幽顯,則會使天降祥瑞了。

    天下百姓得其所,萬事萬物惟其新,巍巍乎天下萬物盡彙其成了。

    然而,為臣愚魯,認為行儉省之道,仍然欠缺。

    為什麼呢?而今士、農、工、商豪富之家,習慣奢華既已深笃,敦好樸素其情甚淺,他們仍未認識儉約便可細水長流,而務求奢侈浪費便難以維持長久。

    宅第壯麗,車馬豪華,奴仆妾婢穿着绫羅綢緞,土木之上紋龍繡鳳,越級違制的非常之多。

    古來先輩哲王立下制度,自天子到公卿,下及守門打更的小辟,他們的宮室車服都各有差别,職位小的不得越級至大,身份卑賤的不得越級至貴。

    像這樣,所以上下秩序确立而人心便很穩定。

    而今浮華相競,人情沒有常守之處,大造消功之物,巨制費力的事,豈不是很荒謬嗎!消功的,是指的錦繡雕文的東西;費力的,指的是廣宅高堂、壯制麗飾之類。

    這些妨礙男務本業、損害女為其工的,哪裡說得完啊!漢文帝時,賈誼上疏說‘今天的王政可以長歎息的有六個方面’,這就是其中之一。

    大凡皇上所好,下面人必定跟從。

    所以越王好勇而士人多輕視死亡,楚靈王喜好貧瘠而國中有饑餓之人。

    今天二聖躬行節儉樸素,诏書旨令殷勤不斷,而百姓之中奢靡之風猶未革除,這哪裡是楚、越之人如彼易變,而大魏之士如此難以變化的緣故呢?這大概是朝廷制典沒有宣明,人們未見皇德,才導緻這樣的情況吧。

    為臣愚魯,認為宅第車服,自百官以至于平民百姓,應該在衣着等級上立定制度,以使貴顯不逼賤卑,微賤不越至高制,不能讓人為顯示自己的奢華,便默認他們違反經典。

    而今也許有人說奢華越級的風俗已久,不能一下子革除,臣謹陳述古人漸進革新的例子。

    過去,子産為政一年,老百姓唱道:‘我們有田地,子産伍之,我有衣冠,子産貯之,誰殺子産,我也參與。

    ’三年後,歌詞改為:‘我有田産,子産植之,我有子弟,子産教之,子産若死,其誰繼之?’這樣看來鄭國人的智力,難道前面昏愦而後面聰明嗎?其實是從政的人必須循序漸進,而受教化的人難以一下子幡然頓悟的緣故,如今若立制度以區别品級,始末之情,魏人與鄭人也會一樣。

    既與鄭人相同,那就是說最終百姓是會說好的,我們豈能怕他們一開始的怨憤而不做最終的善舉呢?大凡崇尚儉樸的是開福祿之源,喜好奢侈的是引起貧窮的征兆。

    然而儉約容易以教化流行,而奢華難以對财貨感到滿足,正因為如此,所以聖德之人留心于此,賢敏之士希求一個标準。

    所以夏禹卑小自己宮室而厭惡華麗衣服,殷湯起居陋室而乘坐簡車。

    這是先輩哲王對後來君王顯示儉約,後王理應觀其意而取合适的标準。

    孔子任魯國司寇,乘坐柴車駕馭驽馬;晏嬰任齊丞相,戴洗過的帽子穿破舊的衣裘。

    這是對後來的臣子顯示儉約,後來的臣子們應該認識其情愫而以他們為榜樣。

    前志說:‘作法于涼地,其貪弊仍行。

    ’這句話雖然簡略,但卻達于治理之道。

    臣一派胡言,倘使有可采用的話,等到了三年,便可有所成效。

    有成效則人務其本,人務其本則奢侈浪費便可去除,費奢去除則糧食布帛便豐富起來,谷帛豐富則人們便安逸快樂,人們安逸快樂則皇帝基業便可以穩固了。

     “其二說:《易》稱:‘主掌祭器的,莫如長子。

    ’《傳》說:‘太子奉持冢嫡立的資糧很多。

    ’然而,祭祀無主則宗廟諸神便無所飨,冢嫡廢則皇朝政權神器就無所傳。

    聖賢之人知曉其中道理,所以垂示诰诏以為長久法典。

    過去,姬王深明此道,所以大崇儒術以訓導世代嫡傳,他們于是演習養成美好的德行,以其調理黎民百姓,因此世世代代統治天下,傳世八百年之久。

    等到嬴氏建立秦朝政權,終而放棄德政,焚坑儒家典籍,不以禮義教誨其子,于是後代們養成兇狠的本性,殘酷地對待生民百姓,所以政權不能鞏固,到秦二世便滅亡了。

    國家滅亡與興盛,其道理在于師傅,師傅損益的做法,可以說說。

    增益的,周公為周成王師傅,以孝仁禮義教導他,逐去成王身邊的奸邪之人,不讓他見到惡人,選擇天下的端方之士、孝悌博聞有道術才幹的人為他的輔佐之臣。

    身邊的輔臣良端,成王自然端正了,因此周家天下恒固長久。

    損減的,趙高為胡亥的師傅,趙高專教胡亥以刑戮斬殘以及夷滅人家家族,逐除他身邊正派臣屬,讓他不能見到善良人士,谄佞讒賊之類的人圍繞左右。

    左右邪惡,胡亥邪僻,秦朝國運因此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