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彪傳
關燈
小
中
大
暫。
而皇天,輔德之物,哪會偏愛周代而疏遠秦朝?這全都由其所行的道路不同,所以禍福的途徑也不同而已。
從前光武帝議為太子選擇老師的事,他問群臣,群臣體會皇帝本意,都說太子的舅舅,執金吾、新陽侯陰就可以。
博士張佚義正辭嚴地說:‘今天立太子是為陰氏呢?還是為天下?如果為的是陰氏,則陰氏便可為其老師;如為天下,則毫無疑問應當用天下的賢才。
’光武帝點頭稱好,說:‘設置師傅,是輔佐太子的。
而今博士您教了我,何況太子呢?’立即拜張佚為太子老師,漢明帝終而成為一代賢主。
然而張佚成為漢明帝的師傅,并非他的漸進所緻,尚且可稱道,何況他訓之以正道,其好處當然就更大了。
所以《禮》說‘太子出生,舉之以禮,讓人抱着他,有關部門的官員齊肅端冠,見太子于南郊’,這是昭明嫡傳長子的重要性,以讓上天明察。
‘經過皇阙則下車馬,經過宗廟則小步急趨’,明示孝敬的道理。
這樣古代的太子有‘自己是赤子,而教化便自然而然地流行了’。
這乃是遠世的鏡鑒。
高宗文成皇帝感慨少時老師誨教不勤,曾經對群臣說:‘朕剛開始學習時,年尚幼小,感情未能專一,既臨萬機之後,沒有時間溫習,現在想起來,哪是我一個人的過錯,也是師傅教我不勤所造成的啊。
’尚書李讠斤脫帽謝罪,這就是最近可為借鑒的事實。
臣思太皇太後翼贊高宗,訓成顯祖,使其巍巍之功超越前代君王。
陛下您幼小時蒙受勤誨,登上皇極,等到太子誕生,您又親加撫教,日省月課,實在勞神太過。
現在實在應該依照古式設立師傅以訓導太子,訓導正确則太子自正,太子正則皇家慶福,皇家慶福則百姓受其大幸了。
“其三是:國家之本是黎民百姓,人所憑借的是米飯粟糧,因此古代賢哲君王無不勤勸耕種,滿蓄倉庫。
所以堯湯時遇水旱之災,人無菜色者,是由于備糧有漸,素有積食所緻。
到了漢代,以人糧食短少,于是設置常平倉以供給百姓糧食;曹魏時因兵糧缺乏,建立屯田制以供兵糧。
取其不匮乏當時,軍隊國家都受到接濟。
又《記》說:國家沒有三年的儲備,就叫國非其國。
光武時因一畝沒有收成,便罪責牧守。
聖人的憂世重谷,殷勤勉力是如此之甚,明達君王體恤百姓勸人農耕,切切如此。
前年太行山東饑荒,去年京城饑廑,内外之人紛紛跑到豐産的地方,荒棄本業,曆盡辛苦才到目的地,這樣又有損于國家的形象。
如果先多積些糧食,到時就開倉赈濟,安撫民衆,哪會出現荒情驅使老百姓糊口千裡之外的景象呢?以今比昔,實在令人害怕。
臣認為應該分出州郡正常調稅的九分之二,京都用度每年的餘額,各各設立相應機構,豐年時立倉積糧,歲饑時加私之二,放糧于人。
像這樣,老百姓必定努力耕種以買官布,又力求貯财以購官糧,年豐則經常聚積,歲兇則開倉濟接。
又另立農官,選取州郡戶民十分之一為屯田之民,選擇合适的地方,分給一定的田地,配給他們相應的錢财雜物牛馬等,讓他們勉力耕種。
一名農夫所耕的田地,每年上交六十鬥,免除他們的賦稅并征戰戍守雜役。
推行這兩件事,那麼數年之中,就會谷多而人足,雖有災情便無危害。
臣又聽說前代明主,都務懷遠方之民,禮敬賢士招引滞人。
因此,漢高祖經過趙國,求得樂毅為用;晉武帝定天下,用吳、蜀有才學之人。
臣認為聖上應在黃河兩岸七州郡人中,挑選人才,令其入朝,依照中原官員品級,按其才能授予官職。
這樣,一者可以拓廣聖朝新舊人員一律平等相待的義旨,二者可以引江、漢人士歸順有道皇魏之心。
“其四是:過去舜帝命咎繇思刑罰的寬貸,周公告誡成王不要誤了監獄中的事,這君臣相誡的事實,都表明了十分重視刑罰。
而今,二聖哀憫憐惜罪辜之人,小大之情,判決之日,聖上多從降恕,實在不得已時,也必定垂示恻隐之情,即使前代君王勤聽訴訟動辄赦免,也不過如此而已。
然而行刑有犯時氣,愚臣私下未能安心。
漢制,舊時斷決獄訟報請上級,常在十一月完結,到孝章帝時改為在十月完結,以育三正。
後來遭受幹旱,議論的人說因十月斷決獄訟,陰氣微少,陽氣洩出,因而緻旱。
此事交付公卿、尚書陳寵議論說:冬至陽氣開始萌生,所以十一月有射幹、芸、荔之應,周朝以本月為春;十二月陽氣上通,野雞鳴叫雞孵小雞,殷商以本月為春;十三月陽氣已至,蟄伏的蟲子都開始鳴叫活動了,夏代以之為春。
三正成著,以通三統,三統的月份中,斷獄流血,這是不察蒼天旨意。
《月令》:仲冬之月,身欲安甯,事欲靜平。
這個月中生起大怒,不能稱為安甯;行大的刑罰,不可稱為靜平。
章帝覺得他的話說得很對,終在十月斷獄決訟。
而今京都及四方斷獄報重,常常完于冬季,不推尋三正以育養三微。
寬釋宥赦之情,常超過往昔;遵守時令之憲,猶且或有欠缺。
這哪能叫助陽發生、垂奉微之仁呢?的确應該遠查周朝典制,近采漢代典章,令天下斷決獄訟,起自初秋,盡于孟冬,不在三統所屬的春天,行使斬絞之刑。
像這樣,就可道協幽顯,仁垂後代了。
“其五是:古時,大臣有因不廉潔而被廢棄的,不叫不廉,而叫....不飾,即為官不廉正的意思。
這就是為君之人禮敬顯貴之臣,不明說其過失。
臣有大過,則白冠..纓,盤水加劍,前往宮廷而請死,這是為臣的知罪而不敢逃脫刑罰的行為。
聖朝禮遇大臣,與古時相同。
自太和以來,有負罪應當處以極刑的,多能夠歸還自己第宅而自盡。
遣出之日,聖上深垂隐憫,言出凄切,百官無人不見,四海之内無人沒聽說。
過去漢文帝時,有人告發丞相周勃謀反,立即把他逮捕送到長安獄中,鞭打拷問與奴隸們犯罪受到的待遇沒有兩樣。
賈誼于是上書,極陳君臣大義,認為不該這樣。
大凡顯貴之臣,天子為其改容而禮貌相待,吏人為其俯伏而敬重貴視,他們有了罪過,廢棄是可以的,賜死是行的。
但如捆起他們,送至刑官,棒擊鞭笞,小吏惡謾罵,這就不是讓老百姓都看得過去的行為了。
等到将要行刑,臣子則面向北再拜君主,跪而自裁。
天子說:‘你士大夫自有過失,我對你仍然有禮。
’君主不讓别人抑郁而受刑戮。
孝文帝深為采納賈誼之言,此後,大臣有罪,都自殺而不受體罰。
到孝武帝時,大臣有罪又漸漸交付監獄,實在是由于孝文帝行之當時,而不立下永久典制的緣故啊。
臣思陛下聖德慈惠,豈是當年漢文帝所能比拟的。
而今天下有道,百姓不議朝政之時,臣可以安然陳述胡言于朝,但臣擔心萬世之後,繼位之主萬一有像漢武帝時那樣的事情。
夫道貴在長久,所以憑之建立影響;法以不虧損為上,所以留給其子孫謀略也,哪能隻是行恩一時,而不作永久之制呢? “其六是:《孝經》稱:‘父子之
而皇天,輔德之物,哪會偏愛周代而疏遠秦朝?這全都由其所行的道路不同,所以禍福的途徑也不同而已。
從前光武帝議為太子選擇老師的事,他問群臣,群臣體會皇帝本意,都說太子的舅舅,執金吾、新陽侯陰就可以。
博士張佚義正辭嚴地說:‘今天立太子是為陰氏呢?還是為天下?如果為的是陰氏,則陰氏便可為其老師;如為天下,則毫無疑問應當用天下的賢才。
’光武帝點頭稱好,說:‘設置師傅,是輔佐太子的。
而今博士您教了我,何況太子呢?’立即拜張佚為太子老師,漢明帝終而成為一代賢主。
然而張佚成為漢明帝的師傅,并非他的漸進所緻,尚且可稱道,何況他訓之以正道,其好處當然就更大了。
所以《禮》說‘太子出生,舉之以禮,讓人抱着他,有關部門的官員齊肅端冠,見太子于南郊’,這是昭明嫡傳長子的重要性,以讓上天明察。
‘經過皇阙則下車馬,經過宗廟則小步急趨’,明示孝敬的道理。
這樣古代的太子有‘自己是赤子,而教化便自然而然地流行了’。
這乃是遠世的鏡鑒。
高宗文成皇帝感慨少時老師誨教不勤,曾經對群臣說:‘朕剛開始學習時,年尚幼小,感情未能專一,既臨萬機之後,沒有時間溫習,現在想起來,哪是我一個人的過錯,也是師傅教我不勤所造成的啊。
’尚書李讠斤脫帽謝罪,這就是最近可為借鑒的事實。
臣思太皇太後翼贊高宗,訓成顯祖,使其巍巍之功超越前代君王。
陛下您幼小時蒙受勤誨,登上皇極,等到太子誕生,您又親加撫教,日省月課,實在勞神太過。
現在實在應該依照古式設立師傅以訓導太子,訓導正确則太子自正,太子正則皇家慶福,皇家慶福則百姓受其大幸了。
“其三是:國家之本是黎民百姓,人所憑借的是米飯粟糧,因此古代賢哲君王無不勤勸耕種,滿蓄倉庫。
所以堯湯時遇水旱之災,人無菜色者,是由于備糧有漸,素有積食所緻。
到了漢代,以人糧食短少,于是設置常平倉以供給百姓糧食;曹魏時因兵糧缺乏,建立屯田制以供兵糧。
取其不匮乏當時,軍隊國家都受到接濟。
又《記》說:國家沒有三年的儲備,就叫國非其國。
光武時因一畝沒有收成,便罪責牧守。
聖人的憂世重谷,殷勤勉力是如此之甚,明達君王體恤百姓勸人農耕,切切如此。
前年太行山東饑荒,去年京城饑廑,内外之人紛紛跑到豐産的地方,荒棄本業,曆盡辛苦才到目的地,這樣又有損于國家的形象。
如果先多積些糧食,到時就開倉赈濟,安撫民衆,哪會出現荒情驅使老百姓糊口千裡之外的景象呢?以今比昔,實在令人害怕。
臣認為應該分出州郡正常調稅的九分之二,京都用度每年的餘額,各各設立相應機構,豐年時立倉積糧,歲饑時加私之二,放糧于人。
像這樣,老百姓必定努力耕種以買官布,又力求貯财以購官糧,年豐則經常聚積,歲兇則開倉濟接。
又另立農官,選取州郡戶民十分之一為屯田之民,選擇合适的地方,分給一定的田地,配給他們相應的錢财雜物牛馬等,讓他們勉力耕種。
一名農夫所耕的田地,每年上交六十鬥,免除他們的賦稅并征戰戍守雜役。
推行這兩件事,那麼數年之中,就會谷多而人足,雖有災情便無危害。
臣又聽說前代明主,都務懷遠方之民,禮敬賢士招引滞人。
因此,漢高祖經過趙國,求得樂毅為用;晉武帝定天下,用吳、蜀有才學之人。
臣認為聖上應在黃河兩岸七州郡人中,挑選人才,令其入朝,依照中原官員品級,按其才能授予官職。
這樣,一者可以拓廣聖朝新舊人員一律平等相待的義旨,二者可以引江、漢人士歸順有道皇魏之心。
“其四是:過去舜帝命咎繇思刑罰的寬貸,周公告誡成王不要誤了監獄中的事,這君臣相誡的事實,都表明了十分重視刑罰。
而今,二聖哀憫憐惜罪辜之人,小大之情,判決之日,聖上多從降恕,實在不得已時,也必定垂示恻隐之情,即使前代君王勤聽訴訟動辄赦免,也不過如此而已。
然而行刑有犯時氣,愚臣私下未能安心。
漢制,舊時斷決獄訟報請上級,常在十一月完結,到孝章帝時改為在十月完結,以育三正。
後來遭受幹旱,議論的人說因十月斷決獄訟,陰氣微少,陽氣洩出,因而緻旱。
此事交付公卿、尚書陳寵議論說:冬至陽氣開始萌生,所以十一月有射幹、芸、荔之應,周朝以本月為春;十二月陽氣上通,野雞鳴叫雞孵小雞,殷商以本月為春;十三月陽氣已至,蟄伏的蟲子都開始鳴叫活動了,夏代以之為春。
三正成著,以通三統,三統的月份中,斷獄流血,這是不察蒼天旨意。
《月令》:仲冬之月,身欲安甯,事欲靜平。
這個月中生起大怒,不能稱為安甯;行大的刑罰,不可稱為靜平。
章帝覺得他的話說得很對,終在十月斷獄決訟。
而今京都及四方斷獄報重,常常完于冬季,不推尋三正以育養三微。
寬釋宥赦之情,常超過往昔;遵守時令之憲,猶且或有欠缺。
這哪能叫助陽發生、垂奉微之仁呢?的确應該遠查周朝典制,近采漢代典章,令天下斷決獄訟,起自初秋,盡于孟冬,不在三統所屬的春天,行使斬絞之刑。
像這樣,就可道協幽顯,仁垂後代了。
“其五是:古時,大臣有因不廉潔而被廢棄的,不叫不廉,而叫....不飾,即為官不廉正的意思。
這就是為君之人禮敬顯貴之臣,不明說其過失。
臣有大過,則白冠..纓,盤水加劍,前往宮廷而請死,這是為臣的知罪而不敢逃脫刑罰的行為。
聖朝禮遇大臣,與古時相同。
自太和以來,有負罪應當處以極刑的,多能夠歸還自己第宅而自盡。
遣出之日,聖上深垂隐憫,言出凄切,百官無人不見,四海之内無人沒聽說。
過去漢文帝時,有人告發丞相周勃謀反,立即把他逮捕送到長安獄中,鞭打拷問與奴隸們犯罪受到的待遇沒有兩樣。
賈誼于是上書,極陳君臣大義,認為不該這樣。
大凡顯貴之臣,天子為其改容而禮貌相待,吏人為其俯伏而敬重貴視,他們有了罪過,廢棄是可以的,賜死是行的。
但如捆起他們,送至刑官,棒擊鞭笞,小吏惡謾罵,這就不是讓老百姓都看得過去的行為了。
等到将要行刑,臣子則面向北再拜君主,跪而自裁。
天子說:‘你士大夫自有過失,我對你仍然有禮。
’君主不讓别人抑郁而受刑戮。
孝文帝深為采納賈誼之言,此後,大臣有罪,都自殺而不受體罰。
到孝武帝時,大臣有罪又漸漸交付監獄,實在是由于孝文帝行之當時,而不立下永久典制的緣故啊。
臣思陛下聖德慈惠,豈是當年漢文帝所能比拟的。
而今天下有道,百姓不議朝政之時,臣可以安然陳述胡言于朝,但臣擔心萬世之後,繼位之主萬一有像漢武帝時那樣的事情。
夫道貴在長久,所以憑之建立影響;法以不虧損為上,所以留給其子孫謀略也,哪能隻是行恩一時,而不作永久之制呢? “其六是:《孝經》稱:‘父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