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彪傳

關燈
道本是天性。

    ’《尚書》說:‘孝,是指孝友于兄弟。

    ’二經的意旨,都是說父子兄弟是一體同氣,可共而不可離也。

    等到其人有罪,罪不及其親,這是君上的厚恩。

    至于害怕,這是怕受到牽連,這本是自然的恒常之理。

    無情的人,父兄逮捕至獄中,子弟沒有悲慘怵惕的表情;子弟逃避刑罰,父兄沒有慚愧羞赫的面容。

    食飽寝安,榮耀其位,遊玩自若,車馬仍華,衣冠華麗,哪是同體共氣、同分憂患的樣子呢?過去秦伯因楚人圍江,素服以示擔心;宋仲子因為失舉桓譚,免冠而請罪。

    然而子弟之于父兄,父兄之于子弟,其情更近,哪裡又是結盟相知的人而可以說其感情深淺呢?二聖清正簡肅風俗,孝慈當為其先。

    臣愚認為父兄如有犯罪,應該讓其子弟素服肉袒,到官府請罪;子弟犯罪,應讓父兄露闆引咎,乞解所司。

    如職位責任必需,不宜這樣做,有關部門慰勉留之。

    像這樣,便足以促使平凡淺薄之人,使人們知有所恥了。

     “其七是:《禮》說:‘臣有大喪,君三年不呼其門。

    ’這是聖人根據人情制定的禮制,為的是讓孝子終其孝情。

    周代衰落,喪禮漸亡,所以服喪的人前去打仗,素冠之士動起兵刃,到了暴虐的秦代,這些禮制都遭泯滅了。

    漢初,戰事頻起,未能遵古。

    到漢宣帝時,老百姓應當從事軍事屯駐的,碰到祖父母、父母死亡,喪期沒滿三個月的,都不從事徭役;其朝臣遇到喪事的禮制,沒有定聞。

    到後漢元初年間,大臣遇到大喪,開始能夠離官服喪。

    及魏武、孫權、劉備之世,日日幹戈,前代禮制又廢而不行。

    晉時,鴻胪鄭默喪親,堅決要求回家服喪,武帝被其孝誠所感動,于是制定律令立下喪服常制。

    聖魏初年,撥亂反正,未及建立終喪之制。

    而今四方無憂,百姓安逸,的确是孝慈道合、禮教興起施行之日了,然而愚臣心中所懷,仍有未盡。

    臣見到朝臣服其父喪的,期滿赴職,衣着錦繡,乘坐麗車,跟從君主祭祀郊廟,鳴玉垂纟委,同參節慶之宴,傷害作為人子之道,損壞天地大倫。

    愚臣建議如果有人遭受祖父母、父母亡喪之禍,都讓他們終其喪期。

    如一時找不到合适的人來代領其官職,就優旨慰喻,讓其視事,但隻是讓其處理奏陳本部事務而已,國家吉慶之類的喜事,一律免讓他們參加。

    而烽煙警起,戴孝從軍,這雖然有損喪禮,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為臣之言稍有可以采用的,願請聖上交付有關部門制定相應制度。

    ” 魏高祖看了十分高興,不久這些建議就都得到施行。

     李彪漸被聖上禮遇,加授中壘将軍。

    等到文明太後逝世,群臣請求魏高祖守喪三年,高祖不同意,與李彪往複論議,事情記在《禮志》裡。

    高祖下诏說:“縱觀古事,求能并非一途。

    或是承借微蔭,著德當時;或是被拔選于幽陋,而至流名于後世。

    因而毛遂起自微賤,奮發抗楚之辯,隻要有才能,何必拘泥于出身。

    李彪雖不是出身名門。

    本來缺少華貴的資本,但他識性嚴整聰捷,學識博及典籍,剛辯之才,頗堪時用,加上憂吏如其家,乃宣我朝之美,如不嘉賞其行為,叙錄其功績,那憑什麼勸勉獎勵勤勞能幹之人呢?可特進秘書令,以酬答他的款誠。

    ”因他參預議論律令的勤勉,皇上賜給他帛五百匹、馬一匹、牛兩頭。

     這一年,朝廷加授他為散騎常侍,出使蕭赜。

    蕭赜派他的主客郎劉繪接待對答,并且擺下宴席音樂。

    李彪辭退音樂。

    到坐時,李彪說:“齊主既賜宴樂,以勞慰遠行之人,适才我辭退音樂,你或許還未體出其中意思。

    自從我魏喪禮廢替,到現在已經很久了,我皇孝性自天,追思想慕沒有盡止,所以有今天喪除之議。

    服三個月的喪,朝中官員才開始除去孝衣,但仍身穿素服處理政事。

    裴、謝二公在此,臣理應把原因告知,我今日辭去音樂,想來你們不會見怪吧。

    ”劉繪回答說:“辭樂之事,本不驚異。

    請問魏朝喪禮,它是依據什麼?”李彪說:“高宗三年,孝文..月,而今聖上追念養育的深恩,感謝慈訓的厚德,服喪之禮依秦、漢之間禮制,可以說是得禮之變。

    ”徐繪又問:“如要依古,為什麼不終三年喪期?”李彪說:“對于皇帝來說,國家大事不可久曠,所以割舍至慕之情,聽從朝臣之議。

    喪期不外乎三年,而今隻服三個月,此可謂無禮之禮。

    ”徐繪說:“叔氏太差勁了!專門以禮來要求别人。

    ”李彪說:“聖朝自為絕代的禮制,它關系到許多人。

    ”徐繪說:“文武百官總已聽從冢宰調遣,萬機有什麼可擔心它陷于曠怠呢?”李彪說:“我聽典籍上說:‘五帝的臣子,臣不如君,所以君主親自獨攬天下大事;三王君臣智力相當,所以君臣共理天下機務;五霸臣子智力超過君主,所以事情由下面決定。

    ’我朝衙門内都是當年五帝那樣的臣子,君主親攬大權,是遠效軒唐做法。

    ”李彪将要還朝,蕭赜親自對他說:“卿你前番出使還魏之日,賦答阮詩說:‘但願長閑暇,後歲複來遊。

    ’今天你果然來了。

    卿此次還朝,以後還會來嗎?”李彪回答說:“使臣我請賦阮詩:‘宴衍清都中,一去永矣哉。

    ’”蕭赜神情茫然地說:“清都可爾,一去何事?觀卿此言,似成長闊,朕理當以特殊的禮節相送。

    ”蕭赜于是親自到琅笽城,登山臨水,命群臣賦寫詩歌送别李彪,可見蕭赜是多麼看重他。

    李彪前後六次銜命出使,南方政權的人驚奇他的正直。

     後來皇帝車駕南征,假李彪冠軍将軍、東道副将,不久又假征虜将軍。

    車駕還京,遷任為禦史中尉,領著作郎。

    李彪既被魏高祖所寵幸,性格又十分剛直,于是屢屢彈劾糾肅朝臣,遠近之人都很怕他,豪強也不敢妄動。

    高祖常常喊彪為李生,從容地對群臣說:“我有李生,就像漢代有汲黯一樣。

    ”汾州胡人叛亂,皇帝下诏讓李彪持節慰安,事情平息,李彪還京之後,朝廷又除任他為散騎常侍,仍領禦史中尉一職,解其著作事宜。

    高祖在流化池宴請群臣,對李沖說:“崔光的博大,李彪的正直,是我們國家求得賢才的基礎。

    ” 皇帝車駕南伐,李彪兼任度支尚書,與仆射李沖、任城王等人共同處理國家日常事務。

    李彪生性剛強豪倔,與李沖等人意見有不合的地方,便在臉上嘴上表現出來,毫無退讓的意思。

    他自稱自己身為法官,無人能夠糾奏彈劾自己,于是便經常專橫恣肆。

    李沖積數李彪前後所犯的罪過,便在尚書省衙門内囚禁起李彪,上表皇帝說:“臣聽說範典國家、匡治百姓,光化升治、輿服典章,理應無一時閃失。

    所以晉文公功建九合,猶且被迫在隧道中與其母相見,季氏三代執政,猶在操守問題上受人譏諷。

    天下固知名節操守的重要,所以不能夠虛妄作假。

    先王既在先時建立憲章,陛下又在今天按之治理,都是為了做到車馬服飾有序,禮儀萬物沒有廢落。

    今按查李彪過去身份平平,因才特受提拔,名耀清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