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顯宗傳
關燈
小
中
大
韓興宗的弟弟韓顯宗,字茂親。
性格剛直,能夠面折皇帝庭诤國事,也有才華學識。
和尚法撫,三齊之人稱贊其聰明捷悟,經常與韓顯宗一起比試,出題的人抄了一百多個人名,他們通讀一遍,然後讓他們說出來,比試結果法撫念的還有一兩個錯誤,而韓顯宗則一點錯誤都沒有。
法撫感歎地說:“貧僧平生以來,隻佩服郎君耳。
” 太和初年,韓顯宗被舉為秀才,對策高中甲科,除授著作郎。
皇帝親征南方,韓顯宗兼任中書侍郎。
魏廷讨論确定遷都之後,韓顯宗上書說: “其一說:臣聽說皇駕今年夏天如果不巡察三齊,就去中山,臣私下以為這是不妥當的做法。
為什麼呢?當今的徭役應早早停息,洛京新都宜速建成。
節省費用則徭役便可儉簡,與民合功則洛京易就。
去年冬天皇駕停居邺城,是閑暇間隙之時,猶且編制戶民供奉車馬,勞擾百姓,費耗民财很多。
皇上聖明,憐憫百姓,恩旨不斷,爵披高年百姓,赉賞周遍孤獨之民,但是盡避赈貸普及萬民,臣仍擔心來年百姓仍會受到饑寒之苦。
何況三農要時,六軍雲會,其所損害農業的情況,實為不少。
雖然說國家賦稅儉斂,徭役減省,說不上煩勞百姓,然而大駕親臨,官民誰敢怠慢?于是,官民往來承奉,紛集道路,農耕蠶桑暫時就顧不上了,這樣将來便無資可依。
這是國家所深為憂患的。
而且先前炎天暑熱,而六軍暴露野外,臣擔心會生瘟疫,這是第二可憂慮的。
臣希望皇上車駕早還京城,以省免各州供奉之費,并功專力,營建洛京。
這樣南部州郡免了雜碎徭役之苦,北部都城少了離别之歎,洛京便可很快建成,遷者都會有如歸的感覺。
“其二說:自古聖帝必定都以儉約為美,亂世之主必會因奢侈而留下禍患。
臣仰觀先朝,皇帝們都卑小爆室而緻力于治理國家,所以能夠使國家開闊廣大,皇帝基業命祚隆盛安泰。
今天洛陽城基址,是魏明帝當年所營造的,被前代之人所取笑。
臣認為陛下應減小再減小。
近來北都富家。
競相以宅第豪華彼此攀比誇耀,而今乘着遷都,皇上應申明禁約,責令貴賤之家有個區别,不得逾越制度。
朝廷應廣興交通,興修水利,應使官府各部門區别清楚,四方百姓異地而居,立下永垂百世不改的範式,那麼就是天下人的大幸了。
“其三說:臣聽說皇駕還歸洛陽,隻有區區數千騎兵跟随。
臣很是為陛下覺得這不應該。
大凡千金之子,猶且坐不臨堂,更何況萬乘之尊,富有四海的皇帝呢?軍隊随駕,為的是保衛一國之主,哪裡隻是僅為儀容擺設呢,這是為了防備不測啊。
清除道路之後皇帝出行,還怕馬失前蹄,有個閃失,何況今天跋山涉水,陛下怎能不加考慮!這是愚臣為之擔驚受怕的,誠望陛下稍加考慮。
“其四說:臣考慮陛下耳聽佛音,眼看群書,口對諸侯之言,心思家國大事,日晏而食,三更才睡。
加上孝心深厚,盡禮盡節;文章事業,日成篇卷。
盡避陛下樣樣得心應手,而且不知厭倦,但這不是珍惜精神、怡養天性、以享無疆福分的行為。
莊周說:人的形體是有依恃限度的,而智慧無邊無際,以有限制的形體,追無邊的智慧,很危險啊。
陛下這一點讓為臣深感不安,臣誠懇希望陛下端臨百官,委事臣屬,隻要經常監督群臣,那麼天下便可大治了。
” 高祖痛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見。
韓顯宗又上書說:“進舉賢才,這是百王首先考慮的問題。
前代取士,必先刊正名分,所以有賢良、方正的說法。
而今州郡貢舉察訪的人,白白地擁有秀才、孝廉的名稱,卻無秀才、孝廉的事實。
而朝廷隻檢查該人的門望出身,不再對他的錯誤進行批評和彈劾。
像這樣,則隻要貢舉門望家庭出身以選擇士人就行了,何必假冒秀才、孝廉的名稱呢?而門望是其父祖的遺烈,對皇家有什麼好處?有益于時政的,才是賢才。
如果一個人有他的才能,即使是屠夫釣者奴婢虜夫這樣低賤的人,聖皇也不應以其為臣而覺得有什麼不光彩;如不是其才,雖然是三公的後代,也應自行墜落與皂隸沒有區别。
所以大才授大官,小才授小辟,各得其所,才會使家國和樂。
也許有人說,而今世上沒有奇才,不如取士于有名望的門庭。
這種說法也有不妥之處。
怎麼可以因為世上沒有周公、邵公那樣的人,朝廷便可不設置宰相了呢?我們應當比較世人當中有些長處的人,然後便先錄用,那麼就會不漏掉人才了。
”又說: “大凡皇帝之所以居尊以統治下屬的法寶是威制,黎民所以改惡而從善的原因是法律。
因為如此,所以治國治家,必須以法律為依據,老百姓的生命,于是可以有保障。
有罪必定懲罰,罰刑一定與罪輕重相符,那麼即使是鞭打之類較輕的刑罰,别人也一定不敢冒犯。
有制不行,人們都懷僥幸心理,那麼即使是施以殺頭這樣的重刑,也不足以整肅民心。
皇魏自太和年間以來,沒有推行因盜殺頭棄市的刑罰,而國家整肅清平。
由此而言,禁止奸邪在于預防糾檢,而不在嚴厲的刑罰。
而今州郡牧守,為邀當時之名,而行一切之法;台閣百官,也都以嚴酷為無私,以仁恕為縱容盜奸。
越
性格剛直,能夠面折皇帝庭诤國事,也有才華學識。
和尚法撫,三齊之人稱贊其聰明捷悟,經常與韓顯宗一起比試,出題的人抄了一百多個人名,他們通讀一遍,然後讓他們說出來,比試結果法撫念的還有一兩個錯誤,而韓顯宗則一點錯誤都沒有。
法撫感歎地說:“貧僧平生以來,隻佩服郎君耳。
” 太和初年,韓顯宗被舉為秀才,對策高中甲科,除授著作郎。
皇帝親征南方,韓顯宗兼任中書侍郎。
魏廷讨論确定遷都之後,韓顯宗上書說: “其一說:臣聽說皇駕今年夏天如果不巡察三齊,就去中山,臣私下以為這是不妥當的做法。
為什麼呢?當今的徭役應早早停息,洛京新都宜速建成。
節省費用則徭役便可儉簡,與民合功則洛京易就。
去年冬天皇駕停居邺城,是閑暇間隙之時,猶且編制戶民供奉車馬,勞擾百姓,費耗民财很多。
皇上聖明,憐憫百姓,恩旨不斷,爵披高年百姓,赉賞周遍孤獨之民,但是盡避赈貸普及萬民,臣仍擔心來年百姓仍會受到饑寒之苦。
何況三農要時,六軍雲會,其所損害農業的情況,實為不少。
雖然說國家賦稅儉斂,徭役減省,說不上煩勞百姓,然而大駕親臨,官民誰敢怠慢?于是,官民往來承奉,紛集道路,農耕蠶桑暫時就顧不上了,這樣将來便無資可依。
這是國家所深為憂患的。
而且先前炎天暑熱,而六軍暴露野外,臣擔心會生瘟疫,這是第二可憂慮的。
臣希望皇上車駕早還京城,以省免各州供奉之費,并功專力,營建洛京。
這樣南部州郡免了雜碎徭役之苦,北部都城少了離别之歎,洛京便可很快建成,遷者都會有如歸的感覺。
“其二說:自古聖帝必定都以儉約為美,亂世之主必會因奢侈而留下禍患。
臣仰觀先朝,皇帝們都卑小爆室而緻力于治理國家,所以能夠使國家開闊廣大,皇帝基業命祚隆盛安泰。
今天洛陽城基址,是魏明帝當年所營造的,被前代之人所取笑。
臣認為陛下應減小再減小。
近來北都富家。
競相以宅第豪華彼此攀比誇耀,而今乘着遷都,皇上應申明禁約,責令貴賤之家有個區别,不得逾越制度。
朝廷應廣興交通,興修水利,應使官府各部門區别清楚,四方百姓異地而居,立下永垂百世不改的範式,那麼就是天下人的大幸了。
“其三說:臣聽說皇駕還歸洛陽,隻有區區數千騎兵跟随。
臣很是為陛下覺得這不應該。
大凡千金之子,猶且坐不臨堂,更何況萬乘之尊,富有四海的皇帝呢?軍隊随駕,為的是保衛一國之主,哪裡隻是僅為儀容擺設呢,這是為了防備不測啊。
清除道路之後皇帝出行,還怕馬失前蹄,有個閃失,何況今天跋山涉水,陛下怎能不加考慮!這是愚臣為之擔驚受怕的,誠望陛下稍加考慮。
“其四說:臣考慮陛下耳聽佛音,眼看群書,口對諸侯之言,心思家國大事,日晏而食,三更才睡。
加上孝心深厚,盡禮盡節;文章事業,日成篇卷。
盡避陛下樣樣得心應手,而且不知厭倦,但這不是珍惜精神、怡養天性、以享無疆福分的行為。
莊周說:人的形體是有依恃限度的,而智慧無邊無際,以有限制的形體,追無邊的智慧,很危險啊。
陛下這一點讓為臣深感不安,臣誠懇希望陛下端臨百官,委事臣屬,隻要經常監督群臣,那麼天下便可大治了。
” 高祖痛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見。
韓顯宗又上書說:“進舉賢才,這是百王首先考慮的問題。
前代取士,必先刊正名分,所以有賢良、方正的說法。
而今州郡貢舉察訪的人,白白地擁有秀才、孝廉的名稱,卻無秀才、孝廉的事實。
而朝廷隻檢查該人的門望出身,不再對他的錯誤進行批評和彈劾。
像這樣,則隻要貢舉門望家庭出身以選擇士人就行了,何必假冒秀才、孝廉的名稱呢?而門望是其父祖的遺烈,對皇家有什麼好處?有益于時政的,才是賢才。
如果一個人有他的才能,即使是屠夫釣者奴婢虜夫這樣低賤的人,聖皇也不應以其為臣而覺得有什麼不光彩;如不是其才,雖然是三公的後代,也應自行墜落與皂隸沒有區别。
所以大才授大官,小才授小辟,各得其所,才會使家國和樂。
也許有人說,而今世上沒有奇才,不如取士于有名望的門庭。
這種說法也有不妥之處。
怎麼可以因為世上沒有周公、邵公那樣的人,朝廷便可不設置宰相了呢?我們應當比較世人當中有些長處的人,然後便先錄用,那麼就會不漏掉人才了。
”又說: “大凡皇帝之所以居尊以統治下屬的法寶是威制,黎民所以改惡而從善的原因是法律。
因為如此,所以治國治家,必須以法律為依據,老百姓的生命,于是可以有保障。
有罪必定懲罰,罰刑一定與罪輕重相符,那麼即使是鞭打之類較輕的刑罰,别人也一定不敢冒犯。
有制不行,人們都懷僥幸心理,那麼即使是施以殺頭這樣的重刑,也不足以整肅民心。
皇魏自太和年間以來,沒有推行因盜殺頭棄市的刑罰,而國家整肅清平。
由此而言,禁止奸邪在于預防糾檢,而不在嚴厲的刑罰。
而今州郡牧守,為邀當時之名,而行一切之法;台閣百官,也都以嚴酷為無私,以仁恕為縱容盜奸。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