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彪傳
關燈
小
中
大
的事。
’今日的親王,可謂能與當年周公相比了。
但先王的大計聖達,今王的淳美洞鑒,與前代相比,毫無遜色的地方。
時哉時哉,可不光照日月嗎!與天地合德的,是先皇開創之功;與日月齊明的,是先皇的洞照之識;與四時周遍的,是先皇的豐功;與鬼神合契的,是先皇的明察;遷都改邑,是先皇的明達;變是協和的,是先皇的玄鑒;思同書軌的,是先皇的遠見卓識;守在四夷,是先皇的深遠謀略;海外有截,是先皇的赫赫聲威;禮田岐陽,是先皇的明識大義;張樂岱山之郊,是先皇的仁德;車駕幸臨幽僻荒漠,是先皇的智謀;征伐南荊的,是先皇的禮敬;升中告成的,是先王的整肅;親祭社稷,是先皇的禮敬;兖實無缺,是先皇的充備;開物成務,是先皇的貞正;觀察人文,是先皇的涵蘊;革弊創新,是先皇的志向;孝慈道洽,是先皇的衷誠。
先皇有大功二十件,加上謙慎尊位,光被四極,為而不占有,可以說是功包三皇五帝了,實在應該書功于簡冊,聲播于金石。
“為臣竊謂史官的顯達,大的可與日月齊明,小的可與四時并茂。
其中大的孔子、左丘就是,小的司馬遷、班固便是。
所以他們可以聲流于無窮之外,義明于後來之人。
故金石可以泯滅而流風不會泯滅的,恐怕就是載史的書籍吧?諺語說‘相門有相,将門有将’,這不隻是說他們的性格,還指長期耳濡目染所養成的氣質。
臣竊謂天文之官,太史之職,如有其人,就當世有其人了。
所以《尚書》稱羲和世代掌天地之官,張衡在賦中說‘學于舊史氏’,說的就是世代相傳之義。
如果像善于冶煉的人的兒子擅長制作裘衣,善于治弓的人的兒子擅長編制筲箕,事物哪有固定的程式,習染成自然罷了。
所以說到這裡,也可說史官不修書,皇朝事迹便多淪落空曠,因此天人之際的事,不可片刻沒有記載。
所以司馬談、司馬遷記錄史實而立下功績,班彪、班固撰寫《漢書》而成名,這是前鑒的軌轍,後鏡的蓍草龜骨。
然而前代史官不能終其史官之業的有之,這都是暴虐之世不能容忍善人的原因。
所以平子離開史館而成文名,伯喈違棄館閣而就其素志。
而近代僞晉之世,有位叫王隐的佐郎,被著作郎虞預所誣毀,棄官在家,白天他打柴造飯,晚上觀文寫作,撰成《晉書》,存留一代史實,司馬紹讓尚書隻為他提供筆與紙而已。
國家大典,成于私家,末世之弊,竟成這樣,史官的命運不濟,是因為時代。
“而今大魏的史書,職掌它則身家顯貴,祿則親受榮耀,優哉遊哉,它給予人以福祿,然而大魏史書不能恢弘,也是有其原因的。
故著作漁陽人傅毗、北平人陽尼、河間人邢産、廣平人宋弁、昌黎人韓顯宗等,都以文才被薦舉,國掌注述,都為時不長,不能終其大績。
前著作郎程靈虬與臣同時應舉,共掌此事,而今改從他職,不再職掌撰述。
隻剩下崔光一人,雖然沒有移任,然而身兼兩職,所以載述之事便空缺了。
臣聽說記載典籍的興盛,是由于有其大業,《雅》、《頌》垂薦,由于德美,雖然一時有一時的文質,史書記載也有詳有略,然而曆代相傳,這一基本的特點并沒有改變。
過去司馬談告誡他的兒子司馬遷說:‘當世有美而你不記,是你的罪過。
’所以司馬遷之書久而見美。
孔明在蜀,不曾留意史事,所以久而久之就被人批評。
從長遠忠實的角度來看,司馬談之志比諸葛亮要賢敏得多。
《尚書》稱‘不要曠廢衆官’,《詩經》有‘職掌什麼就有什麼憂患’,為臣今天雖不在史官其位,然而過去臣曾忝居其職,所以自己現是一介草民而自疏,敢于就此發表看法。
語說‘擔心的是做一件事情的人不一定知道為什麼要去做,知道為什麼要做的人不一定能夠去做’,為臣實在談不上知道,不過是勉強為之。
竊查先朝賜給臣‘彪’的名字,遠則拟比漢史的叔皮,近則仿效晉史的紹統,推尋名字,求其含義,為臣欲罷不能,荷恩戴德,為臣惟有死而後已。
而今臣請求在都城邊求得一個僻靜的地方,臣好綜理國朝典籍,以終了為臣以往夙志,官府給些人力物力,以備所需。
雖然臣不敢有光耀今古的奢望,但也不是為了飽食終日。
如臣撰述,國史近可望一個月就寫成,遠的話三年也會完工,正本放在秘書監,副本可藏之名山。
” 當時司空北海王元祥、尚書令王肅因其沒有俸祿,很是赈濟他,于是按照當年王隐的樣子安排他在秘書省,白衣修史。
魏世宗親理朝政,崔光上表說:“臣伏見前禦史中尉李彪,夙懷美意,創修魏典,為臣過去被李彪邀請,與他同掌一業已有多年,他志力貞正堅強,考證撰述不知疲倦,督促勸勉群官,注綴之事大略備舉。
雖然前一段分開了,臣與他多有廢離,但近蒙聖朝重新啟用他,還讓他綜理撰事。
而他老而彌厲,史才日新,假如聖上能複他舊職,專攻治書之事,他必定能昭明《春秋》,撰成皇籍。
既然先帝委他重任,曾曆高官,他背負過錯,應從滌洗。
愚臣認為現在應讓他任職侍中,正職著作,停他外役,讓他專心寫作,積月累年,國史定會寫成。
聖上鴻聲巨迹,蔚成大章,皇朝盛明氣象,記錄在冊,也可永不泯滅了。
”魏世宗不同意。
皇帝下诏讓李彪兼任通直散騎常侍,行汾州事,這不是李彪所愛好的,他堅決不去,有關部門狠狠地批評指責他。
恰好此時李彪染上疾病,持續了幾十天,景明二年(501)秋天,在洛陽去世,享年五十八歲。
李彪開始任中尉職,以嚴酷出名,他因奸情難得,于是用木手擊打人的肋腋,罪人氣絕之後又定其罪的事時有發生。
又出使慰問汾州叛逆的胡人,抓到兇頑的人,都被他鞭打面部而緻死亡。
到了李彪生病後,身上往往出瘡潰爛,痛毒備至。
死後,朝廷下诏賜給帛一百五十匹,贈鎮遠将軍、汾州刺史,谥稱剛憲。
李彪在秘書監一年多,修史之業終未完成,然而區分書體,都是李彪的功勞。
他講述《春秋》三傳,合成十卷。
他所寫的詩歌、頌、賦、讠耒、章奏、雜筆百多篇,另外有集子。
李彪雖與宋弁結下管鮑之交,宋弁為大中正,與高祖私下議論時,猶且把他視為寒貧之輩,一點也沒有寬容的态度。
李彪也知道這回事,卻不記恨他。
等到宋弁去世,李彪痛哭不已,撰寫讠耒文哀悼他,語辭備極辛酸。
郭祚職掌吏部,李彪為兒子李志求官,郭祚仍以舊第對待他。
李彪因自己位經侍中,又兼尚書,對郭祚說應當以顯貴後代提拔李志,郭祚不答應,李彪大為惱火,形于言色,當時輿論以此譏諷郭祚。
郭祚經常說:“你與義和結交,我怎能饒過你,而讓别人怨我呢?”任城王元澄與李彪起先關系也不好,等到任職雍州,李彪前去為李志求取其府中僚佐之職,元澄很痛快地啟奏朝廷,求得列曹行參軍一職,當時輿論都稱贊此事。
’今日的親王,可謂能與當年周公相比了。
但先王的大計聖達,今王的淳美洞鑒,與前代相比,毫無遜色的地方。
時哉時哉,可不光照日月嗎!與天地合德的,是先皇開創之功;與日月齊明的,是先皇的洞照之識;與四時周遍的,是先皇的豐功;與鬼神合契的,是先皇的明察;遷都改邑,是先皇的明達;變是協和的,是先皇的玄鑒;思同書軌的,是先皇的遠見卓識;守在四夷,是先皇的深遠謀略;海外有截,是先皇的赫赫聲威;禮田岐陽,是先皇的明識大義;張樂岱山之郊,是先皇的仁德;車駕幸臨幽僻荒漠,是先皇的智謀;征伐南荊的,是先皇的禮敬;升中告成的,是先王的整肅;親祭社稷,是先皇的禮敬;兖實無缺,是先皇的充備;開物成務,是先皇的貞正;觀察人文,是先皇的涵蘊;革弊創新,是先皇的志向;孝慈道洽,是先皇的衷誠。
先皇有大功二十件,加上謙慎尊位,光被四極,為而不占有,可以說是功包三皇五帝了,實在應該書功于簡冊,聲播于金石。
“為臣竊謂史官的顯達,大的可與日月齊明,小的可與四時并茂。
其中大的孔子、左丘就是,小的司馬遷、班固便是。
所以他們可以聲流于無窮之外,義明于後來之人。
故金石可以泯滅而流風不會泯滅的,恐怕就是載史的書籍吧?諺語說‘相門有相,将門有将’,這不隻是說他們的性格,還指長期耳濡目染所養成的氣質。
臣竊謂天文之官,太史之職,如有其人,就當世有其人了。
所以《尚書》稱羲和世代掌天地之官,張衡在賦中說‘學于舊史氏’,說的就是世代相傳之義。
如果像善于冶煉的人的兒子擅長制作裘衣,善于治弓的人的兒子擅長編制筲箕,事物哪有固定的程式,習染成自然罷了。
所以說到這裡,也可說史官不修書,皇朝事迹便多淪落空曠,因此天人之際的事,不可片刻沒有記載。
所以司馬談、司馬遷記錄史實而立下功績,班彪、班固撰寫《漢書》而成名,這是前鑒的軌轍,後鏡的蓍草龜骨。
然而前代史官不能終其史官之業的有之,這都是暴虐之世不能容忍善人的原因。
所以平子離開史館而成文名,伯喈違棄館閣而就其素志。
而近代僞晉之世,有位叫王隐的佐郎,被著作郎虞預所誣毀,棄官在家,白天他打柴造飯,晚上觀文寫作,撰成《晉書》,存留一代史實,司馬紹讓尚書隻為他提供筆與紙而已。
國家大典,成于私家,末世之弊,竟成這樣,史官的命運不濟,是因為時代。
“而今大魏的史書,職掌它則身家顯貴,祿則親受榮耀,優哉遊哉,它給予人以福祿,然而大魏史書不能恢弘,也是有其原因的。
故著作漁陽人傅毗、北平人陽尼、河間人邢産、廣平人宋弁、昌黎人韓顯宗等,都以文才被薦舉,國掌注述,都為時不長,不能終其大績。
前著作郎程靈虬與臣同時應舉,共掌此事,而今改從他職,不再職掌撰述。
隻剩下崔光一人,雖然沒有移任,然而身兼兩職,所以載述之事便空缺了。
臣聽說記載典籍的興盛,是由于有其大業,《雅》、《頌》垂薦,由于德美,雖然一時有一時的文質,史書記載也有詳有略,然而曆代相傳,這一基本的特點并沒有改變。
過去司馬談告誡他的兒子司馬遷說:‘當世有美而你不記,是你的罪過。
’所以司馬遷之書久而見美。
孔明在蜀,不曾留意史事,所以久而久之就被人批評。
從長遠忠實的角度來看,司馬談之志比諸葛亮要賢敏得多。
《尚書》稱‘不要曠廢衆官’,《詩經》有‘職掌什麼就有什麼憂患’,為臣今天雖不在史官其位,然而過去臣曾忝居其職,所以自己現是一介草民而自疏,敢于就此發表看法。
語說‘擔心的是做一件事情的人不一定知道為什麼要去做,知道為什麼要做的人不一定能夠去做’,為臣實在談不上知道,不過是勉強為之。
竊查先朝賜給臣‘彪’的名字,遠則拟比漢史的叔皮,近則仿效晉史的紹統,推尋名字,求其含義,為臣欲罷不能,荷恩戴德,為臣惟有死而後已。
而今臣請求在都城邊求得一個僻靜的地方,臣好綜理國朝典籍,以終了為臣以往夙志,官府給些人力物力,以備所需。
雖然臣不敢有光耀今古的奢望,但也不是為了飽食終日。
如臣撰述,國史近可望一個月就寫成,遠的話三年也會完工,正本放在秘書監,副本可藏之名山。
” 當時司空北海王元祥、尚書令王肅因其沒有俸祿,很是赈濟他,于是按照當年王隐的樣子安排他在秘書省,白衣修史。
魏世宗親理朝政,崔光上表說:“臣伏見前禦史中尉李彪,夙懷美意,創修魏典,為臣過去被李彪邀請,與他同掌一業已有多年,他志力貞正堅強,考證撰述不知疲倦,督促勸勉群官,注綴之事大略備舉。
雖然前一段分開了,臣與他多有廢離,但近蒙聖朝重新啟用他,還讓他綜理撰事。
而他老而彌厲,史才日新,假如聖上能複他舊職,專攻治書之事,他必定能昭明《春秋》,撰成皇籍。
既然先帝委他重任,曾曆高官,他背負過錯,應從滌洗。
愚臣認為現在應讓他任職侍中,正職著作,停他外役,讓他專心寫作,積月累年,國史定會寫成。
聖上鴻聲巨迹,蔚成大章,皇朝盛明氣象,記錄在冊,也可永不泯滅了。
”魏世宗不同意。
皇帝下诏讓李彪兼任通直散騎常侍,行汾州事,這不是李彪所愛好的,他堅決不去,有關部門狠狠地批評指責他。
恰好此時李彪染上疾病,持續了幾十天,景明二年(501)秋天,在洛陽去世,享年五十八歲。
李彪開始任中尉職,以嚴酷出名,他因奸情難得,于是用木手擊打人的肋腋,罪人氣絕之後又定其罪的事時有發生。
又出使慰問汾州叛逆的胡人,抓到兇頑的人,都被他鞭打面部而緻死亡。
到了李彪生病後,身上往往出瘡潰爛,痛毒備至。
死後,朝廷下诏賜給帛一百五十匹,贈鎮遠将軍、汾州刺史,谥稱剛憲。
李彪在秘書監一年多,修史之業終未完成,然而區分書體,都是李彪的功勞。
他講述《春秋》三傳,合成十卷。
他所寫的詩歌、頌、賦、讠耒、章奏、雜筆百多篇,另外有集子。
李彪雖與宋弁結下管鮑之交,宋弁為大中正,與高祖私下議論時,猶且把他視為寒貧之輩,一點也沒有寬容的态度。
李彪也知道這回事,卻不記恨他。
等到宋弁去世,李彪痛哭不已,撰寫讠耒文哀悼他,語辭備極辛酸。
郭祚職掌吏部,李彪為兒子李志求官,郭祚仍以舊第對待他。
李彪因自己位經侍中,又兼尚書,對郭祚說應當以顯貴後代提拔李志,郭祚不答應,李彪大為惱火,形于言色,當時輿論以此譏諷郭祚。
郭祚經常說:“你與義和結交,我怎能饒過你,而讓别人怨我呢?”任城王元澄與李彪起先關系也不好,等到任職雍州,李彪前去為李志求取其府中僚佐之職,元澄很痛快地啟奏朝廷,求得列曹行參軍一職,當時輿論都稱贊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