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寶夤傳

關燈
聽說《堯典》有升貶之文,《周書》有考檢吏績之法,雖然其源頭難以尋探,但其道理也許可以尋知。

    大緻在于官人用才,審于其人所在的狀況;練迹校名,驗于政事虛實。

    哪能不以褒貶得之餘論,優劣著于曆試的呢?既聲譽盡于月初品評,品位定于黃紙,用效于名輩,事彰于台閣,則賞罰标準,就有區别;是用還是不用,并不是沒有依據。

    即使是勇進無退之輩,奔競于市裡之中;過分無邊之請,奔馳于高門;顯貴之人還是要顧及到自己的聲譽品第,慎其予奪。

    器分定于下,爵位懸于上,不可妄自叨拈的緣故使其這樣。

     “而今臣竊見考檢功績的典制,義理未明,臣敢盡衷言,試陳萬一。

    什麼呢?臣竊思文武的名實,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德行的稱呼,為人們最重要的東西。

    忠貞之美,是為朝的美譽,仁義之号,是立身首端,自己不是職在九官之列,任充四域之職,授給這些稱号,賦予過譽大名,這将何以克止大名,應對詢問。

    一段時間以來,官不論高下,人無論貴賤,全都飾辭假說,誇飾其美。

    泾渭同處一波,香惡共容一器,求官的人不能衡量己才大小,予官的人不能校其是非。

    于是便使官士相混,名與實錯,雖說是考校功績,然事同普調,紛紛漫漫,哪能說得盡。

     “又在京官員,一年一考。

    其中或有所事之主遷移數四,或所奉之君身名廢絕,或同僚離索,或同事凋零,雖然當時文簿,記下其事,然日久月深之後,剝落都已幹淨,同時之人都有去留,誰再掌握其當初勤還是堕?或是停官休息數年,或是分離隔絕數千裡,累年之後,朝廷才追訪其人聲迹,立其考功品第。

    這些人無不苟相悅附,共為唇齒,飾垢掩疵,妄加善評,隻求得到官職就行了,其餘什麼都不顧惜。

    即使是賢達的君子,也難免染上這種病患;中人以下,還有什麼好說的。

    官以求請而得到,身以請品而得立,上下互相蒙騙,再沒有比這更厲害的了。

     “又經常查訪人民的憂隐,都是守令的事,這種工作擔子不輕,責任也實在很重大。

    然而等到考校他們吏績,卻都以六年為一期,既而限滿代還,又要經過六年才叙職,這樣就經過了十二年,才能得到一個官階。

    而東西兩省,文武閑職、公府散佐、無事冗官,或者數旬才值一次班,或是一月才上兩次朝,等到考課之日,卻以四年為限。

    這樣十二年中,便會升三級。

    外任之官以職任辛勞,而升官之路至難;而此類散位虛名上的人,升官的路子卻很寬易。

    憑什麼内官外職的升遷懸殊,厚薄如此之大! “臣又聽說,聖人的大寶叫位,想什麼辦法守住位子叫仁。

    孟子也說:仁義忠信是天的爵位,公卿大夫是人的爵位。

    古代的人修立天爵而人爵随之。

    所以雖然文飾質樸異時不同,污濁隆盛殊世各異,各代無不實其名器,不随便交人掌管。

    所以賞罰的權柄,無不是君主自持的。

    以至周代如此和藹,五叔卻無官職;漢代察舉,館陶徒請無複。

    這難道是那時的君主不重骨肉、厚私親?确實因為賞罰之間,一念之差,則無以勸勉勤勞;至公做法稍有松懈,則邀官之徒便蠢動相欺。

    所以人主至慎至惜,殷情考驗如此。

    而況那些親非同脈,才非秀逸;或充他國之使,始無汗馬之勞;或說興利之策,終無十一之用。

    都是虛張無功,妄指赢益,坐以獲數階之官,冒成顯耀貴勢。

    這樣就會使巧詐萌生,詭辭蜂出,大家都挖空心思以求榮耀,千方百計去追逐名利。

    而掌握權柄的人,也知道這些情況,但是,抑制吧,其流已經漫溢,引導吧,那還有什麼綱紀而言。

     “大凡琴瑟之音在于和諧,更張是為求其适合音調。

    去者既不可追,來者猶或宜改。

    臣查《周官》太宰之職:年終,則令官府各正其司守,接受大家評議,聽其述職,而诏于王;三年,則衡查群官的治績而決定誅賞。

    愚臣以為:今天可以大緻依照其标準,在職官員,每年年終,本部門都明辨其居職日期,記述其才幹德行好壞,審核其事實而注明上下,無稽說法,一律不取。

    列舉交給尚書,檢查其與事實符合與否。

    如果有纰缪,即糾正過來并處罰他們,不得又行推诿拖延,容其進退。

    既定其優劣,善惡交分。

    平庸下第之官,黜于凡俗以明王法;幹練忠清的官員,選拔到重要崗位以記賞贊。

    彙總奏上。

    既奏之後,考功曹另外在黃紙、油帛上記寫。

    一份交給本部門的尚書與令、仆的官署,留府存檔;一份則交給侍中、黃門衙門,讓尚書掌管。

    這些要嚴加保管,不得開視,考核官績的時候,才能一起對照定奪。

    像這樣,就可保存實錄,制止奸詐行為。

    其内官外職考定的辦法,裁定非庸職所管,臣請求引朝臣博議,以确立統一的辦法。

    像那些有殊謀異策、做的事情關系國家興廢,遠近之人都衆口皆碑,物無異議的,自可臨時斟酌,不必拘泥常例。

    至于那些引比他人的訴求,貪榮求級的祈請,如果不把好關口,讓其溜過去了,則會蔓草難除,細流逐積,侵害國家大憲,擾亂美好章規。

    臣以為應明加禁止斷除,以保全至治,開返本之路,杜塞弊端之門。

    像這樣那就會使吉士滿朝,優劣煥然明晰了。

    ” 皇帝下诏交付官員廣泛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