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傳

關燈
劉芳,字伯文,彭城人,漢代楚元王的後人。

    六世祖劉納,晉代任司隸校尉。

    祖劉該,任劉義隆政權的征虜将軍、青徐二州刺史。

    父劉邕,劉駿政權的兖州長史。

     劉芳出繼給伯父劉遜之當兒子,遜之,任劉駿政權的東平太守。

    劉邕參與劉義宣的事情,身死彭城。

    劉芳跟随伯母房氏逃竄青州,逢大赦獲得自由。

    舅房元慶,任劉子業青州刺史、劉文秀建威府司馬,被劉文秀所殺。

    劉芳母子進入梁鄒城。

    慕容白曜南讨青、齊,梁鄒降順,劉芳北遷為平齊百姓,時年十六歲。

    魏南部尚書李敷妻,司徒崔浩弟弟的女兒,劉芳的祖母,是崔浩的姑姑。

    劉芳到京城,來到李敷府上,崔以劉芳四處流浪為恥,拒絕見他。

    劉芳雖然處于窮苦窘迫之中,但學業仍未荒廢,他聰敏過人,笃志經典。

    白天讀書終日,以自資給,夜則誦讀,終夜不睡,以至有典衣度日之困,而他卻淡然自守,不急急于榮利,不戚戚于貧賤,寫下《窮通論》以安慰自己。

     劉芳為諸僧抄寫經論,字迹很漂亮,一卷價格一匹布,一年之中能收入百餘匹布,像這樣持續了數十年,賴此度日,情況漸漸好起來。

    由于劉芳與有德學的著名僧人,經常交往。

    當時南方有位和尚叫惠度因事被責,不久暴亡,劉芳因此被牽連,文明太後把他召入宮中,抽了一百鞭子。

    當時,宦官李豐主持這件事,他知道劉芳笃于學業,志行很高,便在太後面前講起他,太後聽說,有些慚愧。

    正逢蕭赜的使者劉缵來了,他是劉芳的同族兄弟,太後提拔劉芳為主客郎,與劉缵應對。

    不久被拜授為中書博士。

    後來與崔光、宋弁、邢産等人一起任中書侍郎,不久帝诏劉芳與邢産到東宮教授太子經書,遷任太子庶子,兼任員外散騎常侍。

    跟随車駕到洛陽,劉芳在路途上及到京城,總是侍坐太子講讀孜孜。

    劉芳才思深淵敏捷,特别精于經義,博聞強記,兼覽《蒼》、《雅》,尤其擅長音訓,辨析字義确當無疑。

    從這以後,他受到的禮遇日盛一日,得到的賞賜也很豐厚優渥,被正除為員外散騎常侍。

    不久兼通直常侍,跟随皇帝車駕南巡,撰述行事,不久正除。

    王肅投奔皇魏,高祖十分器重,朝野為之矚目。

    劉芳沒機會與他相見。

    高祖在華林宴請群臣,王肅說到“古時候隻有婦人有成年禮,而男子則沒有”。

    劉芳說:“推尋經書《禮》正文,古時候女子男子都有此禮。

    ”王肅說:“《喪服》說男子免而婦人結喪髻,男子戴帽而婦人插笄。

    像這樣,則男子不應該有插笄以示成年的禮制。

    ”劉芳說:“這專門說的是不幸的兇事。

    《禮》:‘初遭喪,男子免冠,這時婦人則結喪髻;男子戴帽,則婦人插笄。

    ’這說的都是應時而變,而男子、婦人免冠結髻、戴帽插笄表示傷悼的方式不同。

    又冠尊,所以代替了其插笄。

    而且這是換言互稱,并不是說男子無笄。

    又《禮内則》稱:‘子事父母,夜晚雞開始鳴叫時,梳洗插笄。

    ’由此而言,男子有笄也就很明确了。

    ”高祖贊賞這番議論,玩味了很久。

    王肅也覺得劉芳說得很對,說:“這莫非就是劉石經嗎?”過去漢代建造三字石經放置在太學,學者有什麼文字上的問題,多到那裡校質。

    劉芳音義明辨,有疑問的人多前往詢咨訪求,所以當時人稱為劉石經。

    酒宴完畢,劉芳與王肅一起出去,王肅握着劉芳的手說:“我從小留意《三禮》,在南方與諸儒生一起,經常一起讨論,大家都說此義就像我方才說的那樣,今天聽到你這番解釋,頓時去掉我平生之惑。

    ”劉芳理義精通,都像此字這樣。

     高祖遷居洛陽,經過朝歌,見到殷商比幹的墓冢,怆然悼懷,撰文吊惜。

    劉芳為之注解,表奏呈上。

    帝下诏說:“看卿的注文,很是廣富淵博。

    但是辭藻不如屈、宋,義理不如張、賈。

    既然有此雅緻,便可把它付印集書。

    ”帝下诏因劉芳經學精深博洽,超階遷授國子祭酒。

    劉芳因居母喪離職。

    高祖南征宛、鄧,起任他為輔國将軍、太尉長史,跟從太尉、鹹陽王元禧攻打南陽。

    蕭鸾将領裴叔業入侵徐州,疆場之民,大都很想歸順裴叔業,高祖很擔憂,任命劉芳為散騎常侍、國子祭酒、徐州大中正,行徐州事。

    徙遷兼任侍中,随征馬圈。

    高祖在行宮去世。

    及世宗即位,劉芳為他手加莽袍冠帽。

    高祖的遺體從裝殓到啟祖、山陵、練除、喪事的自始至終,都是劉芳一手操辦。

    鹹陽王元禧等人奉高祖遺诏,命令劉芳入宮教授魏世宗經書。

    等到南徐州刺史沈陵外叛于敵,徐州大水,朝廷派劉芳撫慰赈恤災民。

    不久被授職正侍中、祭酒,中正官職照舊。

     劉芳上表說:“大凡治理國家的,無不崇儒尊道,先設學校,即使政有質樸文飾,這一範式從不改易,這是由于它是萬端資始,衆務禀法的緣故。

    唐、虞之世以前,典籍不存;盛周以來,學校任居虎門。

    《周禮·大司樂》雲:‘師氏,掌美以女微诏王。

    居虎門之左,司王朝,執掌國中過失的事情,以之教誨國臣子弟。

    ’蔡氏《勸學篇》說:‘周朝師氏,居虎門左,闡釋六藝,以教國子。

    ’而今的祭酒,就是周朝的師氏。

    《洛陽記》:‘國子學官與天子宮殿相對,太學在開陽門外。

    ’案查《學記》說:‘古代王者,建立國家,親愛人民,都以教學為先。

    ’鄭氏注釋說:‘内則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