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沖傳
關燈
小
中
大
厚的待遇,臣仍擔心他們會害怕。
假如最終攻不下南鄭,那就會擾動民衆,假如他們連結胡夷,事情結果就難以預測了。
為臣今又要依旨密令刺史,待軍隊攻克鄭城,然後差遣守軍,依為臣愚見,這個辦法欠妥。
為什麼呢?西方道路險惡,往往羊腸小道,綿延千裡,而今想深戍絕界之外,孤據群賊之中,敵人進攻不能馬上援救,糧食完了不可立即接濟。
古人有言:‘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南鄭對于我魏,就是馬腹。
況且過去的人攻伐,或有城降而不獲取;仁君用兵,或有撫慰其民而遺其地。
而且王者的舉措,情在拯救百姓;夷寇所守,意在愛惜土地。
比較二者意旨,德行有其深淺。
如果君主聲譽遠播,何止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且魏境所領,九州過八,所統臣民,十分有九。
所未為我民者,隻是漠北與江外而已。
南鄭近在咫尺,何需急急忙忙今天就要解決問題呢?臣認為應待我魏大開疆宇、廣拔城池,多積資糧,足以對付敵人,然後再行置邦樹将,開始并吞之舉。
而今鐘離、壽陽,近在眼前卻未拔除;赭城、新野,一步之遙卻未降歸。
攻克的城池舍棄而不取,投降的士卒撫慰之後旋即被殺戮。
東道既不能因近而力守,西蕃怎能因遙遠而使兵固?如真要設置,為臣擔心這最終是幫助了敵人。
又加上現在在中原建都,地接敵寇疆城,正需大收勇士,平蕩長江以南。
而輕率派遣單寡兵力,攻守西方孤城,使其陷沒敵手,臣擔心以後采取行動之日,大家以留守為難,不願前往,陛下您要求其将士效死朝廷,也就不易做到了。
由此而論,不戍為上策。
”高祖接納了他的意見。
皇帝車駕還都,引見李沖等人,對他們說:“朕本想多設官員,考慮到如有人暗弱不明,則政事壅滞。
如果那些人聰明獨出,則權勢又會很集中。
而今朕雖然說不上是大聰明,也不是愚蠢之人,卿等不叫做大賢之人,但也不是大惡之輩。
所以一兩年内,朕想少置些官衙。
” 魏高祖自邺城還京,泛舟洪池,于是從容對李沖說:“朕想從這裡把渠道修到洛陽,南伐的時候,何不從這裡到洛陽,從洛陽進入黃河,從黃河進入汴河,從汴河入清河,而到達淮河?下船而戰,就如出門而鬥一樣方便,這是軍國大計。
而今溝渠挖建如須二萬人以下,六十天就可挖成的話,應該逐漸修渠以備将來之用。
”李沖回答說:“如像這樣,便是士兵沒有遠涉的勞苦,戰鬥起來就有過人的力量了。
”遷任尚書仆射,仍領少傅。
改封清淵縣開國侯,邑戶不變。
等到太子元恂被廢,李沖也被罷免少傅官職。
魏高祖在清徽堂引見公卿大臣,高祖說:“聖人的大寶物,隻是官位與功勞,所以功成作樂,國安制禮。
而今移宮中土,創居嵩、洛,雖然是大構未成,但大體建制略略具體了。
但是南方有被未征服的逆豎,加上兇蠻近在眼前,朕日夜思慮歎惜,隻是為此。
攻取南方的計策已經決定,朕行動的計劃确定了。
如依近代慣例,則天子下帷處深宮之内;準之上古,則有為帝親行,福延七百年的事實。
魏、晉當年不征,所以旋即滅亡,福的長短,在德行而不在征伐。
今天朕隻是不知南征行期的早晚。
知道此的難道是神靈嗎,朕既不是神靈,哪裡知道呢。
而一向以來,陰陽蔔算的人,都勸朕現在出征必定克敵。
這既是國家大事,應該是君臣各抒所見,不能因為朕先有說法,你們便隻是依從,不發表不同看法了。
”李沖回答說:“大夫征戰的常規,先察人事,然後看于蔔筮的征兆,而今蔔筮結果雖然吉利,但人事仍未完備。
今年秋谷收成不如常年,又加上京師始遷,衆業未定,再加上征戰,臣以為不可。
應該等到來年。
”高祖說:“仆射之言,不是沒有道理。
朕的想法,是為國家社稷擔憂。
像南方這樣敵人近在咫尺,我們便無法自安,而今行動,理應如此。
仆射說人事未備,也不見得是這樣。
朕去十七年,擁兵二十萬,行不出京畿,這人事極盛,卻與天時相違。
往年行動,天時合适,而缺人事,又緻不捷。
如等待人事齊備,又非天時,那怎麼辦?像仆射這種說法,就會總也沒有征讨的道理了。
朕此番秋行,如不能克敵制勝,你們三君子一起把朕交給司寇處理。
不可不人盡其心。
”罷議而去。
後來魏世宗立為太子,高祖在清徽堂設宴。
高祖說:“皇儲身兼三才,光昭七祖,深得衆望,天人同安,所以招延大家在此就宴,以暢胸懷。
”高祖又說:“天地之道,一盈一虛,哪有經常安泰的。
天道猶且如此,何況人事呢?所以凡事都有升有降,自古而來都是如此。
追昔思今,的确頗值感慨。
”李沖回答說:“太子承儲,蒼生鹹幸。
但是為臣以前忝居師傅,不能輔弼諧合,有愧蒼天白日,蒙君寬含,能夠參加此次宴會,幸福與慚愧交相疊至。
”高祖說:“朕尚且不能及時革除昏弊,師傅又何必如此不安呢?” 後來尚書懷疑元拔、穆泰等犯有罪行,李沖啟奏說:“前彭城鎮将與穆泰同時叛逆,養子降壽應該随拔定罪。
而太尉、鹹陽王元禧等人,認為法律條文養子而為罪,父及兄弟不知情的不被連坐。
謹慎審察律書意旨,因養子對于其父來說沒有血緣關系,于兄弟也不是一氣相通,親緣厚薄既有差别,所以刑典量罪也有區分,所以養子雖然有罪,而父兄不在牽連之列。
這樣父
假如最終攻不下南鄭,那就會擾動民衆,假如他們連結胡夷,事情結果就難以預測了。
為臣今又要依旨密令刺史,待軍隊攻克鄭城,然後差遣守軍,依為臣愚見,這個辦法欠妥。
為什麼呢?西方道路險惡,往往羊腸小道,綿延千裡,而今想深戍絕界之外,孤據群賊之中,敵人進攻不能馬上援救,糧食完了不可立即接濟。
古人有言:‘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南鄭對于我魏,就是馬腹。
況且過去的人攻伐,或有城降而不獲取;仁君用兵,或有撫慰其民而遺其地。
而且王者的舉措,情在拯救百姓;夷寇所守,意在愛惜土地。
比較二者意旨,德行有其深淺。
如果君主聲譽遠播,何止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且魏境所領,九州過八,所統臣民,十分有九。
所未為我民者,隻是漠北與江外而已。
南鄭近在咫尺,何需急急忙忙今天就要解決問題呢?臣認為應待我魏大開疆宇、廣拔城池,多積資糧,足以對付敵人,然後再行置邦樹将,開始并吞之舉。
而今鐘離、壽陽,近在眼前卻未拔除;赭城、新野,一步之遙卻未降歸。
攻克的城池舍棄而不取,投降的士卒撫慰之後旋即被殺戮。
東道既不能因近而力守,西蕃怎能因遙遠而使兵固?如真要設置,為臣擔心這最終是幫助了敵人。
又加上現在在中原建都,地接敵寇疆城,正需大收勇士,平蕩長江以南。
而輕率派遣單寡兵力,攻守西方孤城,使其陷沒敵手,臣擔心以後采取行動之日,大家以留守為難,不願前往,陛下您要求其将士效死朝廷,也就不易做到了。
由此而論,不戍為上策。
”高祖接納了他的意見。
皇帝車駕還都,引見李沖等人,對他們說:“朕本想多設官員,考慮到如有人暗弱不明,則政事壅滞。
如果那些人聰明獨出,則權勢又會很集中。
而今朕雖然說不上是大聰明,也不是愚蠢之人,卿等不叫做大賢之人,但也不是大惡之輩。
所以一兩年内,朕想少置些官衙。
” 魏高祖自邺城還京,泛舟洪池,于是從容對李沖說:“朕想從這裡把渠道修到洛陽,南伐的時候,何不從這裡到洛陽,從洛陽進入黃河,從黃河進入汴河,從汴河入清河,而到達淮河?下船而戰,就如出門而鬥一樣方便,這是軍國大計。
而今溝渠挖建如須二萬人以下,六十天就可挖成的話,應該逐漸修渠以備将來之用。
”李沖回答說:“如像這樣,便是士兵沒有遠涉的勞苦,戰鬥起來就有過人的力量了。
”遷任尚書仆射,仍領少傅。
改封清淵縣開國侯,邑戶不變。
等到太子元恂被廢,李沖也被罷免少傅官職。
魏高祖在清徽堂引見公卿大臣,高祖說:“聖人的大寶物,隻是官位與功勞,所以功成作樂,國安制禮。
而今移宮中土,創居嵩、洛,雖然是大構未成,但大體建制略略具體了。
但是南方有被未征服的逆豎,加上兇蠻近在眼前,朕日夜思慮歎惜,隻是為此。
攻取南方的計策已經決定,朕行動的計劃确定了。
如依近代慣例,則天子下帷處深宮之内;準之上古,則有為帝親行,福延七百年的事實。
魏、晉當年不征,所以旋即滅亡,福的長短,在德行而不在征伐。
今天朕隻是不知南征行期的早晚。
知道此的難道是神靈嗎,朕既不是神靈,哪裡知道呢。
而一向以來,陰陽蔔算的人,都勸朕現在出征必定克敵。
這既是國家大事,應該是君臣各抒所見,不能因為朕先有說法,你們便隻是依從,不發表不同看法了。
”李沖回答說:“大夫征戰的常規,先察人事,然後看于蔔筮的征兆,而今蔔筮結果雖然吉利,但人事仍未完備。
今年秋谷收成不如常年,又加上京師始遷,衆業未定,再加上征戰,臣以為不可。
應該等到來年。
”高祖說:“仆射之言,不是沒有道理。
朕的想法,是為國家社稷擔憂。
像南方這樣敵人近在咫尺,我們便無法自安,而今行動,理應如此。
仆射說人事未備,也不見得是這樣。
朕去十七年,擁兵二十萬,行不出京畿,這人事極盛,卻與天時相違。
往年行動,天時合适,而缺人事,又緻不捷。
如等待人事齊備,又非天時,那怎麼辦?像仆射這種說法,就會總也沒有征讨的道理了。
朕此番秋行,如不能克敵制勝,你們三君子一起把朕交給司寇處理。
不可不人盡其心。
”罷議而去。
後來魏世宗立為太子,高祖在清徽堂設宴。
高祖說:“皇儲身兼三才,光昭七祖,深得衆望,天人同安,所以招延大家在此就宴,以暢胸懷。
”高祖又說:“天地之道,一盈一虛,哪有經常安泰的。
天道猶且如此,何況人事呢?所以凡事都有升有降,自古而來都是如此。
追昔思今,的确頗值感慨。
”李沖回答說:“太子承儲,蒼生鹹幸。
但是為臣以前忝居師傅,不能輔弼諧合,有愧蒼天白日,蒙君寬含,能夠參加此次宴會,幸福與慚愧交相疊至。
”高祖說:“朕尚且不能及時革除昏弊,師傅又何必如此不安呢?” 後來尚書懷疑元拔、穆泰等犯有罪行,李沖啟奏說:“前彭城鎮将與穆泰同時叛逆,養子降壽應該随拔定罪。
而太尉、鹹陽王元禧等人,認為法律條文養子而為罪,父及兄弟不知情的不被連坐。
謹慎審察律書意旨,因養子對于其父來說沒有血緣關系,于兄弟也不是一氣相通,親緣厚薄既有差别,所以刑典量罪也有區分,所以養子雖然有罪,而父兄不在牽連之列。
這樣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