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沖傳
關燈
小
中
大
,銳意安定四方,沒來得及建造宮室,因此皇室建制,頗與國威不符。
魏太祖剛剛登基,雖然宮室有了大緻模樣,從那以後,又多有營建改造。
但到了三元慶典,萬國使者都來我庭,觀瞻的人,都有缺憾。
朕雖不才,也承皇緒,适逢休明之期,事逢昌盛之運,應該按照遠古法度,營造皇室宮宇。
指訓規模,事昭于平日;明堂、太廟,已在昔年建成。
又憑借往年的好年成,依仗民情的安逸,準備在今年春天營造改修正殿。
朕這一舉措違犯時令,實行起來心驚膽顫。
但是北方天氣寒冷,做事不同南方,如果不是在春天動工,營造經夏,那麼宮殿建造,便無法完工。
成功地辦成一件事,非得委任賢才不可;改制規模,不任用能人無法做到。
尚書李沖器識胸懷淵大廣博,經治營度明達高遠,可為将作大臣;司空、長樂公元亮,可與他共治此事。
至于去故崇新之事,修複太極之制,朕當另行委派。
” 皇帝車駕南征,加授李沖為輔國大将軍,統領軍馬随從皇帝。
自京城出發至于洛陽,陰雨連綿,天不開晴,皇帝仍诏六軍出發。
魏高祖一身戎裝,手執馬鞭,乘馬而出,群臣在馬上行君臣之禮。
高祖說:“長驅南境的計劃,在京時就已商議好,而今大軍即将進發,你們都有什麼話要說?”李沖上前說:“為臣等不能運籌帷幄,坐制四海,而使南方有竊取帝号的一幫人,這實在是作為臣子的過失。
陛下您因四海之内未統一,親勞聖駕,臣等确實想舍生忘死,沖鋒陷陣。
然而自從離都以來,陰雨不斷,士兵馬匹困頓不堪,前面路途還很遙遠,積水更多。
伊、洛境内,這樣的小水尚且導緻如此困難,何況長江浩瀚,遠在南境。
如打造舟船,必須停頓,軍隊疲乏,糧食缺少,進退就很困難,正視困難回撤軍馬,這在目前是最合禮義的做法。
”高祖說:“進伐南方,這是我們一緻的意見,前面已經說過。
而眼下你們因天雨而犯難,然而天時也是可以了解的。
為什麼呢?夏天既然烈日炎炎,北方幹旱,秋天必定雨水很多,而初冬時節,天必晴爽。
等到下個月初十左右,如果婬雨仍然不止,這就是天意不許,假如在此間天晴,行軍則無多大妨礙。
古時的君王不讨伐不幸的國家,那指的是諸侯同輩的國家,而不是指作為王者統一天下而言的。
今天已到這步,怎麼能随便就不走了呢?”李沖又說:“今天這個行動,天下之人都不情願,隻有陛下您一個人要這樣做。
漢文帝說,我獨乘千裡馬,這是要到哪裡去?為臣有請您回駕之意但一時無辭可說,惟以一死請陛下改變初衷。
”魏高祖大怒說:“朕正要經營宇宙,統一海内,而你們這些儒生,卻屢屢疑惑我的大計劃,戰事有它的常規,你們不要再多嘴!”打馬準備出發。
于是,大司馬、安定王元休,兼左仆射、任城王元澄等人一起殷殷泣谏。
魏高祖于是宣明群臣說:“現在興動不小,動而無所成就,何以昭示後人?假如班師回朝,又無以垂名千載。
朕仰思我魏遠祖,世代居住幽僻的荒漠,當年不顧衆人異議舉都南遷,為的是享受無窮之美,豈是沒有心計,輕率離祖宗陵壤的行為。
今天的君子,甯是獨有胸懷?當是由于人代天工,王業須成的緣故。
如果不向南征伐,就當移都于此,光被中原,機會也是時運,王公大人們你們以為如何?讨論的結果,再不得出爾反爾,同意遷都的靠左邊站,不同意的往右站。
”安定王元休等人紛紛站到右邊去了。
前南安王元桢說:“大凡愚陋的人鼠目寸光,不明事體,機智的人有先見之明,察事于未萌之中。
施行大德的不聽普通人的議論,成就大功的不讓老百姓參與謀劃,非常之人才能建就非常之事。
開闊神都以延續帝王之業,在中土建造帝王之都,當年周公行之在前,如今陛下行之于後,所以這是很合适的事情。
況且天下至為重要的,莫如皇帝居室了,大凡體貴之人,豈能裸體而立?臣等請求皇上安頓好玉身貴體,下以慰百姓所望,光被中原,停止征南。
這是為臣想要說的,蒼生百姓所希望的好事。
”群臣都口唱“萬歲”。
魏高祖剛開始謀劃南遷都城的時候,擔心群臣心戀舊地,于是采取了南征的大行動,以此來壓定群臣之情,外面叫南伐,其實是遷都。
舊都之人懷戀故土,大多不願南遷,但是擔心帝王南征,沒人敢發牢騷,于是魏高祖定都洛陽。
李沖對魏高祖說:“陛下正仿照周公當年典制,定都洛陽。
然而營建六宮,不能即刻而就;興築城牆,難以馬上營訖。
臣請陛下暫還北都,讓臣下經造,功成事訖,然後備文物之章,和玉銮之響,擇時南遷,定都此中。
”高祖說:“朕準備巡察各地,到邺城小停,到了春天就回來,那時再不回去了。
”不久任命李沖為鎮南将軍,侍中、少傅等職照舊,委他以營造新都的重任。
改封陽平郡開國侯,所封邑戶如故。
皇帝車駕南伐,讓李沖兼任左仆射,留守洛陽。
車駕渡淮河,另诏安南大将軍元英、平南将軍劉藻讨伐漢中,命令雍、泾、岐三州兵馬六千人準備戍守南鄭,一旦城池被攻下,立即派遣。
李沖上表谏說:“秦州地理險厄,位置接近羌夷,自從征西部隊出發之後,糧饷支援連續不斷,加上氐、胡人叛逆朝廷,所在奔命,運糧擁甲,以防不測,至今仍然如此。
今又預遣守城士兵,孤單單派到山外,雖然給他們優
魏太祖剛剛登基,雖然宮室有了大緻模樣,從那以後,又多有營建改造。
但到了三元慶典,萬國使者都來我庭,觀瞻的人,都有缺憾。
朕雖不才,也承皇緒,适逢休明之期,事逢昌盛之運,應該按照遠古法度,營造皇室宮宇。
指訓規模,事昭于平日;明堂、太廟,已在昔年建成。
又憑借往年的好年成,依仗民情的安逸,準備在今年春天營造改修正殿。
朕這一舉措違犯時令,實行起來心驚膽顫。
但是北方天氣寒冷,做事不同南方,如果不是在春天動工,營造經夏,那麼宮殿建造,便無法完工。
成功地辦成一件事,非得委任賢才不可;改制規模,不任用能人無法做到。
尚書李沖器識胸懷淵大廣博,經治營度明達高遠,可為将作大臣;司空、長樂公元亮,可與他共治此事。
至于去故崇新之事,修複太極之制,朕當另行委派。
” 皇帝車駕南征,加授李沖為輔國大将軍,統領軍馬随從皇帝。
自京城出發至于洛陽,陰雨連綿,天不開晴,皇帝仍诏六軍出發。
魏高祖一身戎裝,手執馬鞭,乘馬而出,群臣在馬上行君臣之禮。
高祖說:“長驅南境的計劃,在京時就已商議好,而今大軍即将進發,你們都有什麼話要說?”李沖上前說:“為臣等不能運籌帷幄,坐制四海,而使南方有竊取帝号的一幫人,這實在是作為臣子的過失。
陛下您因四海之内未統一,親勞聖駕,臣等确實想舍生忘死,沖鋒陷陣。
然而自從離都以來,陰雨不斷,士兵馬匹困頓不堪,前面路途還很遙遠,積水更多。
伊、洛境内,這樣的小水尚且導緻如此困難,何況長江浩瀚,遠在南境。
如打造舟船,必須停頓,軍隊疲乏,糧食缺少,進退就很困難,正視困難回撤軍馬,這在目前是最合禮義的做法。
”高祖說:“進伐南方,這是我們一緻的意見,前面已經說過。
而眼下你們因天雨而犯難,然而天時也是可以了解的。
為什麼呢?夏天既然烈日炎炎,北方幹旱,秋天必定雨水很多,而初冬時節,天必晴爽。
等到下個月初十左右,如果婬雨仍然不止,這就是天意不許,假如在此間天晴,行軍則無多大妨礙。
古時的君王不讨伐不幸的國家,那指的是諸侯同輩的國家,而不是指作為王者統一天下而言的。
今天已到這步,怎麼能随便就不走了呢?”李沖又說:“今天這個行動,天下之人都不情願,隻有陛下您一個人要這樣做。
漢文帝說,我獨乘千裡馬,這是要到哪裡去?為臣有請您回駕之意但一時無辭可說,惟以一死請陛下改變初衷。
”魏高祖大怒說:“朕正要經營宇宙,統一海内,而你們這些儒生,卻屢屢疑惑我的大計劃,戰事有它的常規,你們不要再多嘴!”打馬準備出發。
于是,大司馬、安定王元休,兼左仆射、任城王元澄等人一起殷殷泣谏。
魏高祖于是宣明群臣說:“現在興動不小,動而無所成就,何以昭示後人?假如班師回朝,又無以垂名千載。
朕仰思我魏遠祖,世代居住幽僻的荒漠,當年不顧衆人異議舉都南遷,為的是享受無窮之美,豈是沒有心計,輕率離祖宗陵壤的行為。
今天的君子,甯是獨有胸懷?當是由于人代天工,王業須成的緣故。
如果不向南征伐,就當移都于此,光被中原,機會也是時運,王公大人們你們以為如何?讨論的結果,再不得出爾反爾,同意遷都的靠左邊站,不同意的往右站。
”安定王元休等人紛紛站到右邊去了。
前南安王元桢說:“大凡愚陋的人鼠目寸光,不明事體,機智的人有先見之明,察事于未萌之中。
施行大德的不聽普通人的議論,成就大功的不讓老百姓參與謀劃,非常之人才能建就非常之事。
開闊神都以延續帝王之業,在中土建造帝王之都,當年周公行之在前,如今陛下行之于後,所以這是很合适的事情。
況且天下至為重要的,莫如皇帝居室了,大凡體貴之人,豈能裸體而立?臣等請求皇上安頓好玉身貴體,下以慰百姓所望,光被中原,停止征南。
這是為臣想要說的,蒼生百姓所希望的好事。
”群臣都口唱“萬歲”。
魏高祖剛開始謀劃南遷都城的時候,擔心群臣心戀舊地,于是采取了南征的大行動,以此來壓定群臣之情,外面叫南伐,其實是遷都。
舊都之人懷戀故土,大多不願南遷,但是擔心帝王南征,沒人敢發牢騷,于是魏高祖定都洛陽。
李沖對魏高祖說:“陛下正仿照周公當年典制,定都洛陽。
然而營建六宮,不能即刻而就;興築城牆,難以馬上營訖。
臣請陛下暫還北都,讓臣下經造,功成事訖,然後備文物之章,和玉銮之響,擇時南遷,定都此中。
”高祖說:“朕準備巡察各地,到邺城小停,到了春天就回來,那時再不回去了。
”不久任命李沖為鎮南将軍,侍中、少傅等職照舊,委他以營造新都的重任。
改封陽平郡開國侯,所封邑戶如故。
皇帝車駕南伐,讓李沖兼任左仆射,留守洛陽。
車駕渡淮河,另诏安南大将軍元英、平南将軍劉藻讨伐漢中,命令雍、泾、岐三州兵馬六千人準備戍守南鄭,一旦城池被攻下,立即派遣。
李沖上表谏說:“秦州地理險厄,位置接近羌夷,自從征西部隊出發之後,糧饷支援連續不斷,加上氐、胡人叛逆朝廷,所在奔命,運糧擁甲,以防不測,至今仍然如此。
今又預遣守城士兵,孤單單派到山外,雖然給他們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