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允傳
關燈
小
中
大
大臣都不以為然。
現在上面為之忙個不停,而讓下邊百姓必須做到,這是第三個不同啊。
古時喪葬必立屍主牌位,按照長幼大小序列,以便讓吊亡者有所憑依來送緻祭食品,現在已埋葬的人,人們隻求其相貌類似者敬如父母,美麗的敬如夫妻,敗風傷俗,擾亂情感禮節,是最大之過呀,上面不禁止,下邊不改正杜絕,這是第四點不同呀。
所以,祭祀是為了确定禮儀,教化天下百姓,所以聖明之君特别重視。
到了爵器盈而不飲,菜肴幹了不吃,音樂不是雅聲不奏,物非正色不陳列。
現在的大會,内外不分,相互混雜,醉酒喧鬧,沒有儀式,又讓一些戲子表演,污辱視聽,朝廷以此習俗為美,而責備風俗不清純,這是第五點不同啊。
現在陛下為王的王,承襲晉末大亂以來的弊俗而不猛烈地糾正改變,來扭正惡習,我擔心天下百姓将永遠不能聽聞禮教了呀。
” 高允這樣說并非一次,高宗從容聽着他的話,有時即使有沖撞之處或者皇帝不想再聽時,就讓左右将他扶出去。
遇有不便當朝說的,高允就請求私下相見。
高宗知道高允的意思,把左右摒退後再等待他,對他十分敬重,有時早晨進宮晚上出來,有時幾日在宮裡,朝臣都不知他和皇帝說了什麼。
有的人上書表述這樣做的得失。
高宗看後對群臣說:“君父同一啊,父有對錯,兒子為什麼不于衆人之中做書規勸,使他人知道錯而不在家内隐瞞呀。
這不是因為是父親,恐怕彰惡于外嘛。
現在國家善惡,不能面陳而上表公開勸阻,這不是故意宣揚君主之錯而表明自己的正确嗎?像高允這樣的人,才是忠臣啊。
我有對錯,經常正言面論,哪怕是我所不願聽的也要侃侃而言,不加避躲。
我知道自己的過失而天下不知道他在規勸,這不是忠直嗎。
你們在我左右,我不曾聽到一句正論,但伺機見我高興時求官乞職。
你們持弓帶刀侍奉我左右,等于是白白站立,卻都做到公、王一職,這個人用筆幫助我匡正錯誤助益國家,官才不過做到一個郎中,你們就不自愧嗎?”于是任命高允為中書令,仍兼著作郎。
司徒陸麗說:“高允雖然蒙受恩寵,但家裡貧窮得像普通百姓,妻兒都無以為生。
”高宗怒道:“怎麼不早說,現在見我用他,才告訴他的貧困之狀!”這天到了高允家中,隻有草屋幾間,布被麻袍,廚房中隻有一點鹽菜。
高宗歎息說:“古時的人有清貧到這樣的嗎?”立即賜給綿帛五百匹,糧食一千斛,拜高允長子高忱為綏遠将軍、長樂太守。
高允多次上表堅決推辭,高宗不答應。
起初同高允一同受到征召的遊雅等大多已經官至侯爵了,以及高允部下的官吏一百多人也都官至刺史二千石,而高允為郎中二十七年沒有升過官,當時百官沒有俸祿,高允常讓自己的幾個兒子砍柴采果來自己供養自己。
開始,尚書窦瑾因事被殺,其子窦遵逃到山谷之中,其母焦氏被收進縣官衙門,後因焦氏年老而得免受辱。
窦瑾的親朋故舊中沒有敢資助的人。
高允可憐焦氏年老,将其留在家予以保護,六年後,窦遵才得到恩赦。
高允的品行大都如此。
後轉為太常卿,本來的職責仍同過去一樣。
高允上《代都賦》,來規勸皇上,也與《二京賦》相似。
因文字太多,本書就不記載了。
當時中書博士索敞和侍郎傅默、梁祚論辯名字的貴賤,議論紛紛,高允于是撰《名字論》來解釋其迷惑,有許多考證。
後來又以本官領秘書監,解除太常卿之職,晉爵為梁誠侯,加左将軍。
最初,高允同遊雅以及太原張偉同業友好,遊雅曾評論高允說:“大概喜怒是一生所不可能沒有的。
但以前史書記載卓公為人寬厚持中,文饒度量宏大,偏心的人有的不相信。
我和高允相處四十多年了,沒有見到他有喜怒之色,不得不相信了呀。
高允内文明而外柔弱,說話呐呐似乎不能出口,我常叫他‘文子’。
崔公對我說:‘高允才大學博,是一代名士,所缺乏的是一種矯直剛昂的風節啊。
’我認為有道理。
司徒被處罰,起因是很小的錯失,卻受到了皇帝下令斥責,崔公聲啞股戰而不能說話,宗飲以下更是伏地流汗,面無人色。
惟獨高允陳述事理,解釋是非,辭又清辯,聲音洪亮,明主為此而動容,聽者無不予以稱贊。
仁義惠到同僚親友,因此而能保住身家。
向來所謂正直的人,更能做到這樣嗎?宗愛他有勢力的時候,威名振于四海,曾經召集百官,王公以下的人都望庭中相拜,獨有高允是到階前長揖,由此可以看到,汲長孺可以躺着見衛青,這怎麼能說是抗禮呢?向來所謂風節的人,能夠這麼稱贊他們嗎?知人固然很不容易,但人也不易知道自己,我既然失之在内心,崔浩也外顯漏于形體。
鐘期隻限于聽伯牙之奏樂,管仲也隻有鮑叔最能明其心迹,很少有人能夠這樣啊。
”高允的為人被當時人推崇如此。
高宗敬重高允,通常不呼他的名字,習慣稱之為“令公”。
于是“令公”之号傳遍四方。
高宗去世,顯祖居位時還很幼小不能承擔大業,乙渾專權,圖謀危及國家,文明太後殺了他,召高允到禁宮中參與謀斷大事,又下诏給高允說:“很久以來,學校不建,為日已久,道肆陵遲,學業荒廢,學子憂歎,又見于今。
朕繼承大位八方安甯,查考舊章,想設置學官于郡國,使進修之業,能有所寄托。
你為儒宗元老,朝庭内外德名遠揚,應當同中書、秘書二省辟員共同參商後奏報。
”高允上表說:“我聽說經綸大業,必須以教養為先導,規範九州也要靠文德來輔其成功。
所以要在祭禮後出奏《周頌》,讓《魯頌》在宴廳上播揚,但從永嘉以來,舊的規章沒有了,鄉間再無雅頌的聲樂,城市杜絕了隆重典禮的制度,道業中斷近一百五十年。
仰想先朝曾準備恢複規章制度,發揚聖賢的思想風尚,因為正值多事之時,未能最終完成。
陛下敬重文明,繼承大業,萬國安甯,風調雨順,申明祖宗的遺志,興盛周禮的絕業,發布德音,振興文教,士民百姓,都深感為幸。
我承受诏命,并會同中書、秘書二省披閱史書,準備制定規章制度,怎麼能不敦促儒者去從事教育之業,敬重學習以堅定這個道理呢。
此诏大義,實與古義相通,當秉遵聖旨,興建學校以正風俗,使先民之道再現于今日;讀書之音,流傳在四海。
請求規定每大郡設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收學生一百人;其餘的郡府,立博士二人,助數二人,收學生六十人,最次的郡府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收學生四十人。
博士應是博通各種經典,世代忠貞清白能為人師的人,年齡當在四十以上。
助教選拔也和博士同,年齡限在三十歲以上。
如果學業早已有成,有才能任教授者,就不限年齡,學生要收郡府中品行清廉,素有名望,可以遵循名數的人,先從高門望族中挑選,再往下延推至其他人家。
”顯祖聽從了他的意見。
郡府成立學校,就是從此開始的。
後來高允因年老多病,屢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
皇帝不許,于是寫下告老詩,又因過去一同共事之人已零落将盡,感懷故去之人,做《征士頌》,大約限于應命的人,如果有征召命令而沒到者,則付諸缺如。
群賢之行,叙述主要梗概。
現列于下面: “中書侍郎、固安伯範陽人盧玄,字子真 郡功曹史博陵人崔綽,字茂祖 河内太守、下樂侯廣甯人燕崇,字玄略 上黨太守、高邑侯廣甯人常陟,字公山 征獻大将軍從事中郎勃海人高毗,字子商 河西太守、饒陽子博陵人許堪,字祖根 中書郎、新豐侯京兆人杜铨,字士衡 征西大将軍從事中郎京兆人書韋阆,字友規 京兆太守趙郡人李诜,字令孫 太常博士、钜鹿公趙郡人李靈,字虎符 中書郎中、即丘子趙郡人李遐,字仲熙 營州刺史、建安公太原人張偉,字仲業 輔國大将軍從事中郎範陽人祖邁 征東大将軍從事中郎範陽人祖侃,字士倫 東郡太守、
現在上面為之忙個不停,而讓下邊百姓必須做到,這是第三個不同啊。
古時喪葬必立屍主牌位,按照長幼大小序列,以便讓吊亡者有所憑依來送緻祭食品,現在已埋葬的人,人們隻求其相貌類似者敬如父母,美麗的敬如夫妻,敗風傷俗,擾亂情感禮節,是最大之過呀,上面不禁止,下邊不改正杜絕,這是第四點不同呀。
所以,祭祀是為了确定禮儀,教化天下百姓,所以聖明之君特别重視。
到了爵器盈而不飲,菜肴幹了不吃,音樂不是雅聲不奏,物非正色不陳列。
現在的大會,内外不分,相互混雜,醉酒喧鬧,沒有儀式,又讓一些戲子表演,污辱視聽,朝廷以此習俗為美,而責備風俗不清純,這是第五點不同啊。
現在陛下為王的王,承襲晉末大亂以來的弊俗而不猛烈地糾正改變,來扭正惡習,我擔心天下百姓将永遠不能聽聞禮教了呀。
” 高允這樣說并非一次,高宗從容聽着他的話,有時即使有沖撞之處或者皇帝不想再聽時,就讓左右将他扶出去。
遇有不便當朝說的,高允就請求私下相見。
高宗知道高允的意思,把左右摒退後再等待他,對他十分敬重,有時早晨進宮晚上出來,有時幾日在宮裡,朝臣都不知他和皇帝說了什麼。
有的人上書表述這樣做的得失。
高宗看後對群臣說:“君父同一啊,父有對錯,兒子為什麼不于衆人之中做書規勸,使他人知道錯而不在家内隐瞞呀。
這不是因為是父親,恐怕彰惡于外嘛。
現在國家善惡,不能面陳而上表公開勸阻,這不是故意宣揚君主之錯而表明自己的正确嗎?像高允這樣的人,才是忠臣啊。
我有對錯,經常正言面論,哪怕是我所不願聽的也要侃侃而言,不加避躲。
我知道自己的過失而天下不知道他在規勸,這不是忠直嗎。
你們在我左右,我不曾聽到一句正論,但伺機見我高興時求官乞職。
你們持弓帶刀侍奉我左右,等于是白白站立,卻都做到公、王一職,這個人用筆幫助我匡正錯誤助益國家,官才不過做到一個郎中,你們就不自愧嗎?”于是任命高允為中書令,仍兼著作郎。
司徒陸麗說:“高允雖然蒙受恩寵,但家裡貧窮得像普通百姓,妻兒都無以為生。
”高宗怒道:“怎麼不早說,現在見我用他,才告訴他的貧困之狀!”這天到了高允家中,隻有草屋幾間,布被麻袍,廚房中隻有一點鹽菜。
高宗歎息說:“古時的人有清貧到這樣的嗎?”立即賜給綿帛五百匹,糧食一千斛,拜高允長子高忱為綏遠将軍、長樂太守。
高允多次上表堅決推辭,高宗不答應。
起初同高允一同受到征召的遊雅等大多已經官至侯爵了,以及高允部下的官吏一百多人也都官至刺史二千石,而高允為郎中二十七年沒有升過官,當時百官沒有俸祿,高允常讓自己的幾個兒子砍柴采果來自己供養自己。
開始,尚書窦瑾因事被殺,其子窦遵逃到山谷之中,其母焦氏被收進縣官衙門,後因焦氏年老而得免受辱。
窦瑾的親朋故舊中沒有敢資助的人。
高允可憐焦氏年老,将其留在家予以保護,六年後,窦遵才得到恩赦。
高允的品行大都如此。
後轉為太常卿,本來的職責仍同過去一樣。
高允上《代都賦》,來規勸皇上,也與《二京賦》相似。
因文字太多,本書就不記載了。
當時中書博士索敞和侍郎傅默、梁祚論辯名字的貴賤,議論紛紛,高允于是撰《名字論》來解釋其迷惑,有許多考證。
後來又以本官領秘書監,解除太常卿之職,晉爵為梁誠侯,加左将軍。
最初,高允同遊雅以及太原張偉同業友好,遊雅曾評論高允說:“大概喜怒是一生所不可能沒有的。
但以前史書記載卓公為人寬厚持中,文饒度量宏大,偏心的人有的不相信。
我和高允相處四十多年了,沒有見到他有喜怒之色,不得不相信了呀。
高允内文明而外柔弱,說話呐呐似乎不能出口,我常叫他‘文子’。
崔公對我說:‘高允才大學博,是一代名士,所缺乏的是一種矯直剛昂的風節啊。
’我認為有道理。
司徒被處罰,起因是很小的錯失,卻受到了皇帝下令斥責,崔公聲啞股戰而不能說話,宗飲以下更是伏地流汗,面無人色。
惟獨高允陳述事理,解釋是非,辭又清辯,聲音洪亮,明主為此而動容,聽者無不予以稱贊。
仁義惠到同僚親友,因此而能保住身家。
向來所謂正直的人,更能做到這樣嗎?宗愛他有勢力的時候,威名振于四海,曾經召集百官,王公以下的人都望庭中相拜,獨有高允是到階前長揖,由此可以看到,汲長孺可以躺着見衛青,這怎麼能說是抗禮呢?向來所謂風節的人,能夠這麼稱贊他們嗎?知人固然很不容易,但人也不易知道自己,我既然失之在内心,崔浩也外顯漏于形體。
鐘期隻限于聽伯牙之奏樂,管仲也隻有鮑叔最能明其心迹,很少有人能夠這樣啊。
”高允的為人被當時人推崇如此。
高宗敬重高允,通常不呼他的名字,習慣稱之為“令公”。
于是“令公”之号傳遍四方。
高宗去世,顯祖居位時還很幼小不能承擔大業,乙渾專權,圖謀危及國家,文明太後殺了他,召高允到禁宮中參與謀斷大事,又下诏給高允說:“很久以來,學校不建,為日已久,道肆陵遲,學業荒廢,學子憂歎,又見于今。
朕繼承大位八方安甯,查考舊章,想設置學官于郡國,使進修之業,能有所寄托。
你為儒宗元老,朝庭内外德名遠揚,應當同中書、秘書二省辟員共同參商後奏報。
”高允上表說:“我聽說經綸大業,必須以教養為先導,規範九州也要靠文德來輔其成功。
所以要在祭禮後出奏《周頌》,讓《魯頌》在宴廳上播揚,但從永嘉以來,舊的規章沒有了,鄉間再無雅頌的聲樂,城市杜絕了隆重典禮的制度,道業中斷近一百五十年。
仰想先朝曾準備恢複規章制度,發揚聖賢的思想風尚,因為正值多事之時,未能最終完成。
陛下敬重文明,繼承大業,萬國安甯,風調雨順,申明祖宗的遺志,興盛周禮的絕業,發布德音,振興文教,士民百姓,都深感為幸。
我承受诏命,并會同中書、秘書二省披閱史書,準備制定規章制度,怎麼能不敦促儒者去從事教育之業,敬重學習以堅定這個道理呢。
此诏大義,實與古義相通,當秉遵聖旨,興建學校以正風俗,使先民之道再現于今日;讀書之音,流傳在四海。
請求規定每大郡設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收學生一百人;其餘的郡府,立博士二人,助數二人,收學生六十人,最次的郡府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收學生四十人。
博士應是博通各種經典,世代忠貞清白能為人師的人,年齡當在四十以上。
助教選拔也和博士同,年齡限在三十歲以上。
如果學業早已有成,有才能任教授者,就不限年齡,學生要收郡府中品行清廉,素有名望,可以遵循名數的人,先從高門望族中挑選,再往下延推至其他人家。
”顯祖聽從了他的意見。
郡府成立學校,就是從此開始的。
後來高允因年老多病,屢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
皇帝不許,于是寫下告老詩,又因過去一同共事之人已零落将盡,感懷故去之人,做《征士頌》,大約限于應命的人,如果有征召命令而沒到者,則付諸缺如。
群賢之行,叙述主要梗概。
現列于下面: “中書侍郎、固安伯範陽人盧玄,字子真 郡功曹史博陵人崔綽,字茂祖 河内太守、下樂侯廣甯人燕崇,字玄略 上黨太守、高邑侯廣甯人常陟,字公山 征獻大将軍從事中郎勃海人高毗,字子商 河西太守、饒陽子博陵人許堪,字祖根 中書郎、新豐侯京兆人杜铨,字士衡 征西大将軍從事中郎京兆人書韋阆,字友規 京兆太守趙郡人李诜,字令孫 太常博士、钜鹿公趙郡人李靈,字虎符 中書郎中、即丘子趙郡人李遐,字仲熙 營州刺史、建安公太原人張偉,字仲業 輔國大将軍從事中郎範陽人祖邁 征東大将軍從事中郎範陽人祖侃,字士倫 東郡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