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允傳

關燈
下令武士綁了他。

    恭宗又拜請。

    世祖說:“如果沒有這人招惹我,就該有數千人死了。

    ”崔浩最終還是被滅了五族,其餘的人都僅以身死。

    宗欽臨刑時說:“高允大概是聖人吧!” 恭宗後來責備高允說:“為人應當把握時機,不知見好就收,學識又有什麼益處?在那種時候,我從旁點撥你,你為什麼不順着點,讓皇上那樣動怒。

    現在我每每想起來,還心有餘悸。

    ”高允說:“為臣本是東野一介平凡書生,本來就無做官的打算。

    逢朝廷休明之期,應朝廷選士之舉,為官鳳池,參撰麟閣,屍素官榮,妨賢已久。

    大凡史書,都是帝王的實錄,是将來的寶鑒,通過史書,今人可以觀往,後人可以知今。

    所以言行舉動,無不備載,所以人君應該謹慎從事。

    然而崔浩世受特殊恩遇,榮耀當時,他卻辜負聖恩,自招毀滅。

    就崔浩的行迹,也時有可論之言。

    崔浩以蓬蒿之才,負朝廷棟梁之托,在朝廷無可稱贊的節操,在私下裡也無可稱道,私欲淹沒了他的公正廉潔,愛憎之情障蔽了他公理之心,這是崔浩的罪責。

    至于書寫朝廷起居的事情,說國家得失的事實,這也是史書筆法的大體模式,沒有什麼違背。

    但為臣與崔浩其實是同參一事,死生榮辱,義無獨顧。

    能有今天,實在是多虧殿下仁慈廣大,違心苟免,不是為臣當初本意。

    ”恭宗面容改觀,稱歎不已。

    高允後來跟人說,我不遵照東宮太子安排的去做,是擔心這樣會辜負翟黑子。

     恭宗晚期,頗為親近左右侍臣,營立田園,以取其利。

    高允谏勸說:“天地無私,所以能覆載萬物;王者無私,故能包養衆生。

    過去的明達王者,以至公之心主宰萬物,所以藏金于山,藏珠于淵;以無私之心昭示天下,用至儉之言訓示萬民,所以他們美名盈溢,千載不衰。

    而今殿下您是國家儲君,四海歸心,您的言行舉動,為萬方所遵,而您卻營立私田,畜養雞犬,甚至販酒市井,與民争利,天下議論您的聲音四方流布,無法追掩。

    天下,是殿下的天下,您富有四海,何求而不能得到,什麼願望不能使人順從,卻與販夫販婦們争此尺寸之利。

    過去虢國快亡時,神靈下降,賜予田地,終而喪滅其國。

    漢代靈帝,不修飾作為人君的持重,喜歡與宮人們一起列市叫賣,私立府藏,以營求小利,終有颠覆傾亂之禍。

    前鑒如此,很可畏懼。

    大凡作為人君的,必須在擇人問題上十分審慎。

    故稱知人則聖哲明智,是皇帝難以做到的事。

    《商書》說“不要親近小人”,孔夫子有言,小人如親近他們便行為不遜,疏遠他們則心懷怨恨。

    武王愛護周、邵、齊、畢諸公,所以能稱王天下。

    殷纣溺愛飛廉、惡來,所以喪失自己的國家。

    縱觀古今興亡之事,無不由皇帝擇人所決定。

    而今東宮的确可以說缺人才,但英傑卻并不少。

    一向以來侍禦在您左右的,恐怕不是将來您在朝的人選。

    所以臣希望殿下您能稍稍體察為臣愚言,斥出邪佞,親近忠良,所在園田,分給貧苦的人,畜産販賣之類,都要适時收散而去。

    像這樣的話,則休明的稱贊一天天到來,議論與批評就會逐漸消除。

    ”恭宗沒接受他的意見。

     恭宗去世,高允久久未能進見。

    後來魏世祖召見他,高允升階逴欷,悲不能止。

    魏世祖流着眼淚,命高允退出。

    左右官員沒人知道其中緣故,議論說:“臣等見高允無由而泣,讓陛下為之悲傷,什麼原因呢?”世祖聽說,召集他們說:“你們不知道高允很悲傷嗎?”左右說:“為臣看到高允無言而泣,陛下為之悲傷,所以我們在竊竊議論。

    ”世祖說:“崔浩被誅殺時,高允也應該去死,是東宮苦谏,才免于一死。

    今天沒有了東宮,高允看見朕因而很悲傷啊。

    ” 高允上表說:“往年領诏,令臣收集天文災異,使事類相從,大緻可以閱讀了。

    臣聽說箕子陳表而《洪範》作,宣尼述史而《春秋》著,都是用來彰明後土,景測皇天的東西。

    所以它們能先其善惡而驗以災異,随其失得而效以福禍,天人的确相去甚遠,但又如聲、響相應,很可畏懼。

    自古以來的帝王無不尊崇其道而尋其奧妙,以此修正自身。

    其後的史官都記載了他們的事,以為鑒戒。

    漢成帝時,光祿大夫劉向見到漢代的命運很危險,大權歸于外戚,屢屢陳述妖異之事希望引起重視而不被采納。

    于是檢索《洪範》、《春秋》中災異報應的人與事而為其作傳,企圖以此感悟其主,但皇帝終于聽不進他的話,終而危亡。

    這難道不是很悲哀嗎?為臣竊以為陛下神武齊天,睿鑒深遠,欽若稽古,都由舊章,前言往行,無不深究,這是前代皇帝所趕不上的。

    為臣學識不廣博,識見寡少淺薄,害怕無以拓廣聖德,仰酬皇上明旨。

    今天謹依《洪範傳》、《天文志》收集其事實大要,略其文辭,共為八篇。

    ”世祖看了稱贊寫得好,說:“高允對災異的了解,哪比崔浩少?”等到高宗即位,高允出了許多計謀。

    司徒陸麗等人都受到皇帝重賞,高允既不蒙褒揚,又終身不發一言。

    他的忠誠而不自矜,大緻都如此類。

     給事中郭善明,性格十分機巧,老想呈顯自己的才能,勸高宗大興宮殿。

    高允勸谏說:“我聽說太祖道武皇帝平定了天下後才開始興修都邑。

    他一旦有所修造,不是農閑之季,絕不興工。

    現在建國已經很久了,宮室也已經完備了。

    永安前殿完全可以用來接受萬國的朝賀,西堂的溫室也可以用來讓聖上休息,紫樓台高可以用來觀望遠近。

    如果要再修更壯麗的宮室,也應當慢慢地準備,不可急于求成。

    估計砍材運土以及各種雜役就需兩萬多人,成年人做工,老少供飯,就合四萬人半年才成。

    古人言:一夫不耕就有人會挨餓,一婦不織就有人會受凍。

    何況是數萬之衆無法從事耕織生産,他們所要耗費花銷,實在太多了。

    往古時推論再來驗證現在,必然有借鑒之效啊,希望皇上認真思考。

    ”高宗接納了他的意見。

     高允因高宗繼承太平之業但風俗依舊,婚娶喪葬都不依古制,于是勸谏說: “前朝的時候,多次頒發命令,禁止婚娶不得作樂以及葬送之日的歌謠、鼓舞、殺牲、燒葬,都在禁令之中。

    雖然命令頒布很久但風俗仍未改變,大概這是因為處于上位的人不能立即改正,下面的人也就習以為俗,教化遲慢,已到這種地步。

    過去周文王靠百裡之地,修德施政先從寡妻開始,再到兄弟,最後到家國,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聰明的執政者都要先從近處開始。

    詩經中講:‘你們接受了教化,百姓才會仿效啊。

    ’作為君主,一舉一動,不可以不慎重啊。

     禮記中講,嫁女的家裡要三日不滅蠟燭;娶媳婦的人家,三天不進行樂舞。

    現在各個王室每當娶婦人,都讓樂部派人來舞奏表演,卻惟獨禁止百姓作樂,這是第一個不同啊。

     古時結婚之人,都選擇德義之門,精心挑選貞潔賢雅的女子,先進行媒聘,繼後送給禮品,會集親友用來表示對别人的尊重,親自駕車用來表示尊敬,婚姻之際,就是如此的困難。

    現在各個王子年方十五便賜給妻子另起居室,但能配之人,有的年齡過于懸殊,有的出自犯罪之家,用她們來和王子結合,成為其他婦女的表率,這是最大的失禮啊。

    往年到現在,多有核查彈劾,大概是諸王過于嗜酒而導緻诘責,但原因之起,也是因色衰相棄,導緻這種糾紛。

    現在皇子娶妻,多出于宮庭,令天下百姓,必須依照禮法所定,這是第二個不同啊。

     萬物之生,沒有不死的,古時的聖主明君,定出制度,所以養生送死,見于人情。

    如果毀生用來奉死,就是聖人所禁止的了。

    但是葬是藏的意思,死者不可能再見面了,所以深藏下他們,過去将堯葬于毂,而百姓并不停止在這塊土地上耕種,舜被葬于蒼梧,百姓并不因此不做買賣。

    秦始皇造地下宮殿,下面有三條泉水,金銀财寶不可計數,死不多時,就被焚屍掘墓,由此,堯舜勤儉,始皇奢侈,對錯就很顯然了。

    現在國家營造葬事,費耗巨億,一旦焚亡,全為灰燼,這麼奢侈怎麼有益于死者呢,古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