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允傳
關燈
小
中
大
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
祖父高泰,事迹在其叔父《高湖傳》中有載。
父高韬,少時以英朗知名,同鄉人封懿雅相敬慕。
任慕容垂的太尉從事中郎。
魏太祖平定中山,任高韬為丞相參軍。
早年過世。
高允少年喪父,大器早成,有神奇的氣度,清河人崔玄伯見到他十分驚異,感歎說:“高子黃中内潤,文明外照,必為一代偉器,我隻擔心自己不能親眼見到。
”高允十來歲時,為祖父奔喪還歸本郡,家中财産都讓給兩個弟弟而自己身歸沙門,取名法淨。
不久又還俗了。
高允喜好文學,擔笈負書,千裡求學。
博通經史天文術數,尤其愛好《春秋公羊傳》。
郡中召他為功曹。
神..三年(430),魏世祖的舅舅陽平王杜超任征南大将軍,鎮守邺城,任命高允為從事中郎,當時他已有四十多歲了。
杜超因為春天快到而諸州囚犯多不能判決,于是上表讓高允與中郎呂熙等人分頭前往各州,共同評決獄事。
呂熙等人都因貪污枉法獲罪,惟有高允因清廉公正而得到嘉賞。
杜超幕府解散之後,高允回家教書,受其學業的有一千多人。
神..四年(431),他與盧玄等人一起被征召,拜為中書博士。
遷任侍郎,與太原張偉二人都以本官兼任衛大将軍、安樂王元範從事中郎。
元範,是魏世祖的寵弟,西鎮長安,高允輔佐他很得當,秦地人很是稱贊他。
不久高允就被征召還朝了。
高允曾經作《塞上翁詩》,詩有混同高興悲傷、遺落得失的情緻。
骠騎大将軍、樂平王元丕西讨上絡,高允又以本官參與元丕軍事。
記在《元丕傳》中。
涼州平定後,因參與謀劃之功,朝廷賜高允爵汶陽子,加授建武将軍。
後來帝下诏讓高允與司徒崔浩編撰《國記》,以本官領著作郎。
當時崔浩召集衆多術士,考校漢代以來的日月薄蝕、五星行度,并識别前史的誤失,另撰魏曆,拿給高允看。
高允說:“天文曆數不可憑空而論。
大凡善言遠古的必定驗于近世。
況且漢代元年(前206)冬十月份,五星聚于東井,這本是曆術之淺。
而今譏諷漢史,而不覺得這是錯誤的,恐怕後人譏今就像今天我們譏古一樣,鬧出笑話。
”崔浩說:“你所說的謬妄指的是什麼?”高允說:“我查《星傳》,金水兩星常常附日而行。
冬季十月,太陽在尾箕,昏沒于申南,而東井卻出于寅北。
這兩星是什麼原因背日而行?這乃是史官想神化漢高祖受命之事,不再推之于理的結果。
”崔浩說:“想要變化什麼地方不行,你獨不懷疑三星之聚,卻怪二星之來,是什麼道理?”高允說:“這不能夠空言相争,應加審查才行。
”當時在座的人都很奇怪,隻有東宮少傅遊雅說:“高君擅長曆數,應當不虛妄。
”過了一年多,崔浩對高允說:“先前你所說的,不能使我心服口服,等到我重新考察一番,果然如你所說,五星以前三月聚于東井,而不是在十月份。
”又對遊雅說:“高允之術,猶如陽元的射箭技藝。
”衆人全都感歎佩服他。
高允雖然精于曆數,當初卻藏之于懷,也不論說,隻有遊雅屢屢以災異求教于他。
高允說:“過去的人說,知之甚難,既已知道又怕洩漏,所以知道不如不知道。
天下奇妙的道理甚多,為什麼偏偏要問這個。
”遊雅于是作罷。
不久高允以本官任秦王元翰師傅。
後又命他教授魏恭宗經書,受到了很好的禮遇。
帝又诏高允與侍郎公孫質、李虛、胡方回一同議定律令。
魏世祖召高允一起讨論刑政,高允的言論很得世宗賞識。
帝問高允說:“政事千頭萬緒,什麼是第一位的?”當時,魏朝多禁封良田,又京城中遊民很多。
高允因此說:“臣少時微賤,所了解的隻有田耕之事,請讓臣說一說農事。
古人說:一裡方圓的範圍可以辟田三頃七十畝,百裡方圓則有田三萬七千頃。
如果農人勤耕,則每畝可增糧三鬥,不勤則損失三鬥。
方圓百裡增加減少的數量,合計有糧二百二十二萬斛,何況天下如此之廣呢?如若公私都有糧食儲備,即使遇上荒年,那又有什麼可憂慮的呢?”世祖很欣賞他的說法。
于是廢除田禁,全部把它們交給老百姓。
當初,崔浩推薦冀、定、相、幽、并五州之士數十人,每人都當郡守。
恭宗對崔浩說:“先召的人,也是州郡官職的人選,在職已久,勤勞政事未見酬答。
現今可先補前番征召的人為郡縣守令,以新召的人代為郎吏。
而且太守縣令治理百姓,應該派那些有經驗的人。
”崔浩堅決不讓步,固執地派了那些新征召的人。
高允聽說此事,對東宮博士管恬說:“崔公要遭殃了!堅持自己的錯誤,而要與皇上争個高低,這哪會有什麼好結果。
” 遼東公翟黑子得到魏世祖的寵信,出使并州,得到了千匹絹帛的賄賂,不久事發。
黑子讨教于高允說:“主上問我,是彙報真實情況還是說假話?”高允說:“公是皇上寵臣,回答時可據實以報,你又可自表忠誠,必然會沒什麼事的。
”中書侍郎崔覽、公孫質等人都說自首後罪不可測,應該說假話。
黑子以崔覽等人為知己,反而對高允發脾氣說:“你的說法,是引誘我去死,那太不值得了!”于是與高允斷交。
黑子在皇帝面前說了假話,終被世祖疏遠,最終獲罪被殺。
當時,著作令史闵湛、郄..性情奸巧邪佞,被崔浩所信任。
見到崔浩所注釋的《詩》、《論語》、《尚書》、《易》,便上疏,說馬、鄭、王、賈雖然注述《六經》,都多有疏漏謬妄,不如崔浩的精到細微。
請求皇帝收集國内諸書,藏于秘書府中。
頒發崔浩所注述的,命天下學子學習。
并請求皇帝下诏讓崔浩注釋《禮傳》,讓後生能夠看到精正的經義。
崔浩也上表推薦說闵湛有著述的才能。
接着闵湛等勸崔浩刊印自己所撰的國史,以圖不朽,想要彰明崔浩執筆之績。
高允聽說,對著作郎宗欽說:“闵湛的所作所為,一不小心,我擔心它日後會成為崔門的萬世災禍。
這樣我們這些曾經參與其事的人都要大禍臨頭了。
”不久,災難就降臨了。
當初,崔浩被收捕,高允在中書省值班。
恭宗讓東宮侍郎吳延召來高允,讓他留宿宮内。
第二天,恭宗入廷奏啟魏世祖,命高允随行。
到宮門前,恭宗對高允說:“進去見皇上,我随你去。
假如皇上有什麼話問你,你就依我告訴你的應答。
”高允說:“這是為的什麼事呢?”恭宗說:“進去你就知道了。
”就進去見皇帝。
恭宗說:“中書侍郎高允自在臣宮中,臣與他相處多年,高允小心謹慎,臣很了解他。
高允雖然與崔浩同事,但他身份微賤,隻有聽命于崔浩。
臣請求寬恕他的性命。
”世祖召見高允,對他說:“《國書》都是崔浩所寫的嗎?”高允回答說:“《太祖記》,前著作郎鄧淵所寫。
《先帝記》以及《今記》,為臣與崔浩一同寫作。
但是崔浩政事太多,隻是總裁修訂而已。
至于注疏,為臣所作多于崔浩。
”世祖大怒說:“這比崔浩的罪行還嚴重,怎能留給生路!”恭宗說:“天威嚴重,高允是小臣,一時間迷亂失次。
臣先前問他,他說都是崔浩寫的。
”世祖問:“真像東宮太子說的那樣?”高允說:“為臣才薄,謬參著作,犯觸天威,罪應滅族,今天已到臨死了,決不敢虛妄。
殿下因為臣為他講書時間很長,哀憐為臣,為臣求命。
如皇上不問臣子,臣便沒有這番話。
既問了,臣如實對答,不敢絲毫迷亂。
”魏世祖對恭宗說:“正直,這也是人情所難,而你能臨死不移,這就更難了!而且以實對君,真是忠貞的臣子。
像你剛才這一番話,朕甯願漏一有罪的人,也應該寬恕你。
”高允竟得免罪。
于是召崔浩到皇帝面前,讓人诘問他。
崔浩惶恐恍惚不能應答。
高允事事申明,有條有理。
當時世祖憤怒至極,命令高允拟诏書,自崔浩以下、僮仆吏卒以上一百二十八人全部夷滅九族。
高允表示懷疑而不拟诏,帝頻頻催辦。
高允請求再見一次皇上,然後再拟诏書。
帝讓他去了,高允說:“崔浩所犯,如還有别的罪,臣不清楚。
如隻是這一項罪行,還不至于被殺。
”世祖震怒,
祖父高泰,事迹在其叔父《高湖傳》中有載。
父高韬,少時以英朗知名,同鄉人封懿雅相敬慕。
任慕容垂的太尉從事中郎。
魏太祖平定中山,任高韬為丞相參軍。
早年過世。
高允少年喪父,大器早成,有神奇的氣度,清河人崔玄伯見到他十分驚異,感歎說:“高子黃中内潤,文明外照,必為一代偉器,我隻擔心自己不能親眼見到。
”高允十來歲時,為祖父奔喪還歸本郡,家中财産都讓給兩個弟弟而自己身歸沙門,取名法淨。
不久又還俗了。
高允喜好文學,擔笈負書,千裡求學。
博通經史天文術數,尤其愛好《春秋公羊傳》。
郡中召他為功曹。
神..三年(430),魏世祖的舅舅陽平王杜超任征南大将軍,鎮守邺城,任命高允為從事中郎,當時他已有四十多歲了。
杜超因為春天快到而諸州囚犯多不能判決,于是上表讓高允與中郎呂熙等人分頭前往各州,共同評決獄事。
呂熙等人都因貪污枉法獲罪,惟有高允因清廉公正而得到嘉賞。
杜超幕府解散之後,高允回家教書,受其學業的有一千多人。
神..四年(431),他與盧玄等人一起被征召,拜為中書博士。
遷任侍郎,與太原張偉二人都以本官兼任衛大将軍、安樂王元範從事中郎。
元範,是魏世祖的寵弟,西鎮長安,高允輔佐他很得當,秦地人很是稱贊他。
不久高允就被征召還朝了。
高允曾經作《塞上翁詩》,詩有混同高興悲傷、遺落得失的情緻。
骠騎大将軍、樂平王元丕西讨上絡,高允又以本官參與元丕軍事。
記在《元丕傳》中。
涼州平定後,因參與謀劃之功,朝廷賜高允爵汶陽子,加授建武将軍。
後來帝下诏讓高允與司徒崔浩編撰《國記》,以本官領著作郎。
當時崔浩召集衆多術士,考校漢代以來的日月薄蝕、五星行度,并識别前史的誤失,另撰魏曆,拿給高允看。
高允說:“天文曆數不可憑空而論。
大凡善言遠古的必定驗于近世。
況且漢代元年(前206)冬十月份,五星聚于東井,這本是曆術之淺。
而今譏諷漢史,而不覺得這是錯誤的,恐怕後人譏今就像今天我們譏古一樣,鬧出笑話。
”崔浩說:“你所說的謬妄指的是什麼?”高允說:“我查《星傳》,金水兩星常常附日而行。
冬季十月,太陽在尾箕,昏沒于申南,而東井卻出于寅北。
這兩星是什麼原因背日而行?這乃是史官想神化漢高祖受命之事,不再推之于理的結果。
”崔浩說:“想要變化什麼地方不行,你獨不懷疑三星之聚,卻怪二星之來,是什麼道理?”高允說:“這不能夠空言相争,應加審查才行。
”當時在座的人都很奇怪,隻有東宮少傅遊雅說:“高君擅長曆數,應當不虛妄。
”過了一年多,崔浩對高允說:“先前你所說的,不能使我心服口服,等到我重新考察一番,果然如你所說,五星以前三月聚于東井,而不是在十月份。
”又對遊雅說:“高允之術,猶如陽元的射箭技藝。
”衆人全都感歎佩服他。
高允雖然精于曆數,當初卻藏之于懷,也不論說,隻有遊雅屢屢以災異求教于他。
高允說:“過去的人說,知之甚難,既已知道又怕洩漏,所以知道不如不知道。
天下奇妙的道理甚多,為什麼偏偏要問這個。
”遊雅于是作罷。
不久高允以本官任秦王元翰師傅。
後又命他教授魏恭宗經書,受到了很好的禮遇。
帝又诏高允與侍郎公孫質、李虛、胡方回一同議定律令。
魏世祖召高允一起讨論刑政,高允的言論很得世宗賞識。
帝問高允說:“政事千頭萬緒,什麼是第一位的?”當時,魏朝多禁封良田,又京城中遊民很多。
高允因此說:“臣少時微賤,所了解的隻有田耕之事,請讓臣說一說農事。
古人說:一裡方圓的範圍可以辟田三頃七十畝,百裡方圓則有田三萬七千頃。
如果農人勤耕,則每畝可增糧三鬥,不勤則損失三鬥。
方圓百裡增加減少的數量,合計有糧二百二十二萬斛,何況天下如此之廣呢?如若公私都有糧食儲備,即使遇上荒年,那又有什麼可憂慮的呢?”世祖很欣賞他的說法。
于是廢除田禁,全部把它們交給老百姓。
當初,崔浩推薦冀、定、相、幽、并五州之士數十人,每人都當郡守。
恭宗對崔浩說:“先召的人,也是州郡官職的人選,在職已久,勤勞政事未見酬答。
現今可先補前番征召的人為郡縣守令,以新召的人代為郎吏。
而且太守縣令治理百姓,應該派那些有經驗的人。
”崔浩堅決不讓步,固執地派了那些新征召的人。
高允聽說此事,對東宮博士管恬說:“崔公要遭殃了!堅持自己的錯誤,而要與皇上争個高低,這哪會有什麼好結果。
” 遼東公翟黑子得到魏世祖的寵信,出使并州,得到了千匹絹帛的賄賂,不久事發。
黑子讨教于高允說:“主上問我,是彙報真實情況還是說假話?”高允說:“公是皇上寵臣,回答時可據實以報,你又可自表忠誠,必然會沒什麼事的。
”中書侍郎崔覽、公孫質等人都說自首後罪不可測,應該說假話。
黑子以崔覽等人為知己,反而對高允發脾氣說:“你的說法,是引誘我去死,那太不值得了!”于是與高允斷交。
黑子在皇帝面前說了假話,終被世祖疏遠,最終獲罪被殺。
當時,著作令史闵湛、郄..性情奸巧邪佞,被崔浩所信任。
見到崔浩所注釋的《詩》、《論語》、《尚書》、《易》,便上疏,說馬、鄭、王、賈雖然注述《六經》,都多有疏漏謬妄,不如崔浩的精到細微。
請求皇帝收集國内諸書,藏于秘書府中。
頒發崔浩所注述的,命天下學子學習。
并請求皇帝下诏讓崔浩注釋《禮傳》,讓後生能夠看到精正的經義。
崔浩也上表推薦說闵湛有著述的才能。
接着闵湛等勸崔浩刊印自己所撰的國史,以圖不朽,想要彰明崔浩執筆之績。
高允聽說,對著作郎宗欽說:“闵湛的所作所為,一不小心,我擔心它日後會成為崔門的萬世災禍。
這樣我們這些曾經參與其事的人都要大禍臨頭了。
”不久,災難就降臨了。
當初,崔浩被收捕,高允在中書省值班。
恭宗讓東宮侍郎吳延召來高允,讓他留宿宮内。
第二天,恭宗入廷奏啟魏世祖,命高允随行。
到宮門前,恭宗對高允說:“進去見皇上,我随你去。
假如皇上有什麼話問你,你就依我告訴你的應答。
”高允說:“這是為的什麼事呢?”恭宗說:“進去你就知道了。
”就進去見皇帝。
恭宗說:“中書侍郎高允自在臣宮中,臣與他相處多年,高允小心謹慎,臣很了解他。
高允雖然與崔浩同事,但他身份微賤,隻有聽命于崔浩。
臣請求寬恕他的性命。
”世祖召見高允,對他說:“《國書》都是崔浩所寫的嗎?”高允回答說:“《太祖記》,前著作郎鄧淵所寫。
《先帝記》以及《今記》,為臣與崔浩一同寫作。
但是崔浩政事太多,隻是總裁修訂而已。
至于注疏,為臣所作多于崔浩。
”世祖大怒說:“這比崔浩的罪行還嚴重,怎能留給生路!”恭宗說:“天威嚴重,高允是小臣,一時間迷亂失次。
臣先前問他,他說都是崔浩寫的。
”世祖問:“真像東宮太子說的那樣?”高允說:“為臣才薄,謬參著作,犯觸天威,罪應滅族,今天已到臨死了,決不敢虛妄。
殿下因為臣為他講書時間很長,哀憐為臣,為臣求命。
如皇上不問臣子,臣便沒有這番話。
既問了,臣如實對答,不敢絲毫迷亂。
”魏世祖對恭宗說:“正直,這也是人情所難,而你能臨死不移,這就更難了!而且以實對君,真是忠貞的臣子。
像你剛才這一番話,朕甯願漏一有罪的人,也應該寬恕你。
”高允竟得免罪。
于是召崔浩到皇帝面前,讓人诘問他。
崔浩惶恐恍惚不能應答。
高允事事申明,有條有理。
當時世祖憤怒至極,命令高允拟诏書,自崔浩以下、僮仆吏卒以上一百二十八人全部夷滅九族。
高允表示懷疑而不拟诏,帝頻頻催辦。
高允請求再見一次皇上,然後再拟诏書。
帝讓他去了,高允說:“崔浩所犯,如還有别的罪,臣不清楚。
如隻是這一項罪行,還不至于被殺。
”世祖震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