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子恭傳
關燈
小
中
大
源子雍之弟源子恭,字靈順,聰慧好學。
起初被征召為司空參軍事。
後任司徒祭酒、尚書北主客郎中,代理南主客之事。
從蕭衍那裡逃亡而來的人許周,自稱曾任蕭衍的給事黃門侍郎,朝廷官員都親近他,對他十分信任。
源子恭上奏皇上說:“徐州刺史表奏前來歸附的許團及其弟許周等人。
探究其呈上的書狀,許周說自己位列蕭衍的黃門侍郎,又說自己一心寄情于山水,不愛官宦虛榮,曾經多次辭讓官職,以緻激起蕭衍的憤怒,于是被貶谪為齊康郡守。
因此前來歸附我朝,希望能成全他隐居嵩嶺之志。
等到對他的事深加查訪,連一點證據都找不到;考究他的表狀,又毫無着落。
按照書狀推理,确實多有可疑之處。
為什麼呢?古代伯夷叔齊隐居首陽山,周王并不強迫其改變志向;伯況極力辭讓祿位,漢帝就成全他的美德。
這說明即使是在聖王明君的古代,也必然有不願為臣之人。
蕭衍盡避盤踞江左,竊号稱帝于一方,至于他待人處事,并不過于悖逆禮法。
哪裡會有士人辭讓榮祿而不肯允許的道理呢?推察情理,這件事不可置信。
即使蕭衍昏庸狂妄,沒有雅正之道,逼迫士人出為郡守,那也不屬于喪命之急,為什麼一定要輕易離開生養之土,長期辭别父母之邦呢?如果像他所說的不好榮官,志願隐居嵩嶺,那麼在當初,他就應拄着拐杖尋訪山嶺,背着書卷沿水遨遊,但他卻到處尋求知己之人,四處編造曾擔任官職,其希圖榮祿之心已經顯現,逃避官宦之志又在何處?昔日梁鴻離鄉,始終在吳會一帶為人傭作;逄萌渡海,一直客居于遙遠的遼東。
都是為了保全心志修養性情,逍遙自在而已,考察追究其事實,許周與他們何其懸殊?又他曾任高官顯職,名位崇高顯達,計算其家業積累,應當在所不輕。
如今前來歸化,又顯得何等意高志遠?假設他當時由于匆促急迫,來不及攜帶,那麼他到此地之後,家資産業應當見于登記的文簿,其家室尊卑長幼也該依法貶徙。
但許周兄弟卻怡然自樂,不曾有過憂戚的迹象。
如果他沒有家室族人,道理上還說得通,如果有家室而不連坐獲罪,就應是蕭衍故意派遣來的,并非前來歸附。
推究再三,真僞難辨,請求下令讓徐揚二州秘密查訪,一定要他們獲取實證,不滿數旬,玉石可見。
”于是皇帝诏令二州推究查訪,許周果然是由于犯了罪而前來投奔,假稱其曾任官職。
正如源子恭所懷疑的那樣。
河州羌人卻鐵蔥反叛,殺害地方官吏,皇帝令源子恭持節為行台,率領諸将進行征讨。
源子恭嚴令州郡和各路軍隊,不得侵占百姓的一草一木,不得輕率地同敵軍作戰,然後對卻鐵蔥的部隊昭示朝廷威恩,兩旬之間全部誠服歸降。
朝廷嘉獎源子恭的功績。
正光元年(520),源子恭任行台左丞,巡行北部邊境。
源子恭轉任起部郎之職。
當時明堂、辟雍都還沒有建成,源子恭向肅宗上書說:“臣聞辟台望氣占蔔吉兇,規範事物的準則非常高超;明堂之中宣明政治教化,規範人世的道理非常深遠。
因此文字典籍的重要,道理超出天地萬物;推舉尊長的美好,政事超絕于百姓生民。
至于郊外祭天飨帝,是以皇帝之德配稱于上天;宗廟祭祖配天,是用來親自酬謝下土。
大孝至高無上,嚴父以此事為最大,這是帝王的美好事業,國家的盛大典禮。
我私下考慮皇魏君臨天下,總馭宇宙,改革國家制度,垂範于廣大地域。
自北往南,共同選地建都于洛陽;定鼎遷民,協調氣候于寒暑。
高祖在此開創基業,世宗在此擴大建設。
功業完成應制作音樂,政治安定應制定禮法,于是查尋古代的文獻,修整荒廢的典章,建明堂,立學校,興立一代美好的規矩,标榜千載英明的法度。
永平年間,開始修建,基址初創,迄今尚未完工。
已故尚書令、任城王元澄按照已故司空李沖所設計的明堂圖樣,連同表章诏書、兩京模式,上奏皇帝請求營建。
隻待旨意下達,立即進行修建。
侍中、領軍元叉總領匠作之官,宣明皇上诏令。
從此之後,才予以配給兵士,有時給一千人,有時給數百人,增減節縮,一直沒有定準,要期望早日完工,道理上實難做到。
倘若派人專營此事,不斷進行營造,責成其認真辦理,或許能有成功之日。
但所給的役夫,本來就很少,各處工程競相借調,動辄以千人計。
雖有修建營作之名,終無成就完工之實。
明亮的屋宇被荒廢,停滞多年,高峻的屋架剛搭起,成就之日尚無征兆。
仍舊使國子學生肆業之禮,掩仰而不進;對老年賢者敬以酒食之儀,寂寥而不返。
構廈廢止于尺土,為山功虧于一匮,實在是可惜啊!愚以為征召百
起初被征召為司空參軍事。
後任司徒祭酒、尚書北主客郎中,代理南主客之事。
從蕭衍那裡逃亡而來的人許周,自稱曾任蕭衍的給事黃門侍郎,朝廷官員都親近他,對他十分信任。
源子恭上奏皇上說:“徐州刺史表奏前來歸附的許團及其弟許周等人。
探究其呈上的書狀,許周說自己位列蕭衍的黃門侍郎,又說自己一心寄情于山水,不愛官宦虛榮,曾經多次辭讓官職,以緻激起蕭衍的憤怒,于是被貶谪為齊康郡守。
因此前來歸附我朝,希望能成全他隐居嵩嶺之志。
等到對他的事深加查訪,連一點證據都找不到;考究他的表狀,又毫無着落。
按照書狀推理,确實多有可疑之處。
為什麼呢?古代伯夷叔齊隐居首陽山,周王并不強迫其改變志向;伯況極力辭讓祿位,漢帝就成全他的美德。
這說明即使是在聖王明君的古代,也必然有不願為臣之人。
蕭衍盡避盤踞江左,竊号稱帝于一方,至于他待人處事,并不過于悖逆禮法。
哪裡會有士人辭讓榮祿而不肯允許的道理呢?推察情理,這件事不可置信。
即使蕭衍昏庸狂妄,沒有雅正之道,逼迫士人出為郡守,那也不屬于喪命之急,為什麼一定要輕易離開生養之土,長期辭别父母之邦呢?如果像他所說的不好榮官,志願隐居嵩嶺,那麼在當初,他就應拄着拐杖尋訪山嶺,背着書卷沿水遨遊,但他卻到處尋求知己之人,四處編造曾擔任官職,其希圖榮祿之心已經顯現,逃避官宦之志又在何處?昔日梁鴻離鄉,始終在吳會一帶為人傭作;逄萌渡海,一直客居于遙遠的遼東。
都是為了保全心志修養性情,逍遙自在而已,考察追究其事實,許周與他們何其懸殊?又他曾任高官顯職,名位崇高顯達,計算其家業積累,應當在所不輕。
如今前來歸化,又顯得何等意高志遠?假設他當時由于匆促急迫,來不及攜帶,那麼他到此地之後,家資産業應當見于登記的文簿,其家室尊卑長幼也該依法貶徙。
但許周兄弟卻怡然自樂,不曾有過憂戚的迹象。
如果他沒有家室族人,道理上還說得通,如果有家室而不連坐獲罪,就應是蕭衍故意派遣來的,并非前來歸附。
推究再三,真僞難辨,請求下令讓徐揚二州秘密查訪,一定要他們獲取實證,不滿數旬,玉石可見。
”于是皇帝诏令二州推究查訪,許周果然是由于犯了罪而前來投奔,假稱其曾任官職。
正如源子恭所懷疑的那樣。
河州羌人卻鐵蔥反叛,殺害地方官吏,皇帝令源子恭持節為行台,率領諸将進行征讨。
源子恭嚴令州郡和各路軍隊,不得侵占百姓的一草一木,不得輕率地同敵軍作戰,然後對卻鐵蔥的部隊昭示朝廷威恩,兩旬之間全部誠服歸降。
朝廷嘉獎源子恭的功績。
正光元年(520),源子恭任行台左丞,巡行北部邊境。
源子恭轉任起部郎之職。
當時明堂、辟雍都還沒有建成,源子恭向肅宗上書說:“臣聞辟台望氣占蔔吉兇,規範事物的準則非常高超;明堂之中宣明政治教化,規範人世的道理非常深遠。
因此文字典籍的重要,道理超出天地萬物;推舉尊長的美好,政事超絕于百姓生民。
至于郊外祭天飨帝,是以皇帝之德配稱于上天;宗廟祭祖配天,是用來親自酬謝下土。
大孝至高無上,嚴父以此事為最大,這是帝王的美好事業,國家的盛大典禮。
我私下考慮皇魏君臨天下,總馭宇宙,改革國家制度,垂範于廣大地域。
自北往南,共同選地建都于洛陽;定鼎遷民,協調氣候于寒暑。
高祖在此開創基業,世宗在此擴大建設。
功業完成應制作音樂,政治安定應制定禮法,于是查尋古代的文獻,修整荒廢的典章,建明堂,立學校,興立一代美好的規矩,标榜千載英明的法度。
永平年間,開始修建,基址初創,迄今尚未完工。
已故尚書令、任城王元澄按照已故司空李沖所設計的明堂圖樣,連同表章诏書、兩京模式,上奏皇帝請求營建。
隻待旨意下達,立即進行修建。
侍中、領軍元叉總領匠作之官,宣明皇上诏令。
從此之後,才予以配給兵士,有時給一千人,有時給數百人,增減節縮,一直沒有定準,要期望早日完工,道理上實難做到。
倘若派人專營此事,不斷進行營造,責成其認真辦理,或許能有成功之日。
但所給的役夫,本來就很少,各處工程競相借調,動辄以千人計。
雖有修建營作之名,終無成就完工之實。
明亮的屋宇被荒廢,停滞多年,高峻的屋架剛搭起,成就之日尚無征兆。
仍舊使國子學生肆業之禮,掩仰而不進;對老年賢者敬以酒食之儀,寂寥而不返。
構廈廢止于尺土,為山功虧于一匮,實在是可惜啊!愚以為征召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