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懷傳
關燈
小
中
大
波,其君臣效力盡職,借水憑舟,轉眼而至,壽春都不能自保,對江南又能怎樣呢?如今蕭寶卷政權有土崩瓦解之勢,其邊城無援軍救助,掃蕩長江地區,的确就在今日。
臣蒙受皇上深重的恩幸,以上想法不敢不照直陳述。
”世宗下诏說:“不君不臣,是江南的常弊,有粟不食,那也就在于此。
上天将要消亡它,諸臣又願攻取它,人事天道都順應,誰說不是大好時機?而且養虎遺患,是仁者所不為。
況且十月五日,蕭衍軍已從水路大舉進攻,江南大傷小亡之勢,久來應有所定。
假使上天懲罰蕭寶卷,蕭衍獲勝,那麼蕭衍主佐江南,必然又是亂亡遺孽,皇靈怎能長久保..他呢?如今朕所倚仗的,正是由于南方百姓企望聖德,邊地書信相繼而至,對于痛苦勞悴的百姓,理應救助接濟。
如果像這樣做,揚州的兵力,已經配積不少,隻需速速派任城王元澄,委付他進行處置,另外加以慰勉,令其籌劃邊地戰事的計策。
”後來由于蕭衍舉事成功,就将此事停止下來。
源懷又上表說:“昔日世祖仙逝,南安王在位,出外祭拜東廟,被賊臣宗愛所弑。
當時高宗避難,潛藏在園苑之中,宗愛圖謀不軌,皇位尚未确立。
臣之亡父先臣源賀與長孫渴侯、陸麗等人迎立高宗,繼承皇位。
陸麗由于懷抱高宗入宮,為高宗所親近和賞識,被封撫軍大将軍、司徒公、平原王。
興安二年(453),朝廷追論定策之功,進封先父爵位為西平王。
皇興末年(471),顯祖準備傳皇位給京兆王。
先父當時都督諸将,屯駐在武川,被征召到京師,特地向他征詢意見。
先父堅持認為不可,顯祖許久才同意他的意見。
就令先父持節将皇帝玺绶授予高祖。
到了太和十六年(492),陸麗之子陸睿呈狀于秘書省,說他的亡父與先父迎立高宗,朝廷追記其功,封陸睿為巨鹿郡開國公。
臣當時回鄉為母親守喪,未能依例受封。
到了太和二十年(496),授任臣為雍州刺史,在出發之時,面奏先帝,申述先父往日的功勳。
當時皇帝命臣暫且赴任,不久當另有裁斷。
及至二十一年,高祖駕幸雍州,臣又向皇帝陳說,當時蒙聖上敕旨,說待将臣召回朝廷後定當封授。
自從高祖晏駕之後,就再未提及此事。
臣私下考慮先父在遠曾迎立高宗,使大魏江山不墜;在近則效力于顯祖,使社稷有歸。
像這樣的功勳,超出當世。
陸睿憑他父親之功而獲得河山之賞,臣有家勳,卻未沾茅土之賜。
得失懸殊,請聖上予以裁斷處理。
”皇帝下诏說:“朝廷老前輩元丕,所說的情況與你申述的一樣,訪之于史官,其言大體也是如此。
可依例授爵為馮翊郡開國公,食邑九百戶。
” 皇帝又令源懷任使持節,加授侍中、行台之職,巡行北部邊境六鎮、恒燕朔三州,赈濟貧乏,兼采風俗,考論官員政績名次,所有事情的得失,都由他先行決斷然後上奏。
自從京都遷到洛陽,北方邊地遙遠,加之連年大旱,百姓貧困不堪。
源懷奉命巡行安撫,赈濟有方,及時轉運,通濟有無。
當時皇後的父親于勁勢傾朝野,于勁之兄于祚與源懷原先就有婚姻之親,當時任沃野鎮将,頗多受賄之事。
源懷将要巡行到他的鎮所,于祚出城在道旁迎接,源懷根本不同他說話,即刻彈劾于祚并免去他的官職。
懷朔鎮将元尼須是源懷年輕時的好友,也多有貪污受賄之事,他置酒宴請源懷,對源懷說:“我的生命是長是短,全在于你一句話,難道不能對我給以寬待嗎?”源懷說道:“今天的聚會,乃是源懷與故友飲酒之處,而不是判斷案情之所。
明天到公庭之上,才是令人檢舉鎮将罪狀的地方。
”元尼須無言以對,惟有流淚而已。
源懷不久就上表彈劾元尼須。
他奉公不屈,都皆如此類。
源懷又向世宗上表說:“自景明以來,北方邊地連年遭受旱災,高原陸地,不适于經營養殖,隻有少量水田,尚可耕耘。
然而各鎮主将和幕僚,擅自占有豐腴的田地,把貧瘠荒蕪的土地給予百姓,百姓因此而困敝不堪,這種現象日益嚴重。
特請求将各鎮的水田,就地分給普通百姓,先貧後富進行分配。
若因分配不公平,有一人怨憤而上訴者,鎮将以下連署之官,每人扣去一季的俸祿,有四人以上上訴的各扣去俸祿一年。
北方邊鎮,事情與内地不同,往日設置官職,完全沒有差别。
單就沃野一鎮而言,從鎮将以下達八百餘人,黎民百姓怨聲載道,都說官員繁冗。
邊地事情不多,确實少于京城地區,請求将各鎮主帥的屬員減去五
臣蒙受皇上深重的恩幸,以上想法不敢不照直陳述。
”世宗下诏說:“不君不臣,是江南的常弊,有粟不食,那也就在于此。
上天将要消亡它,諸臣又願攻取它,人事天道都順應,誰說不是大好時機?而且養虎遺患,是仁者所不為。
況且十月五日,蕭衍軍已從水路大舉進攻,江南大傷小亡之勢,久來應有所定。
假使上天懲罰蕭寶卷,蕭衍獲勝,那麼蕭衍主佐江南,必然又是亂亡遺孽,皇靈怎能長久保..他呢?如今朕所倚仗的,正是由于南方百姓企望聖德,邊地書信相繼而至,對于痛苦勞悴的百姓,理應救助接濟。
如果像這樣做,揚州的兵力,已經配積不少,隻需速速派任城王元澄,委付他進行處置,另外加以慰勉,令其籌劃邊地戰事的計策。
”後來由于蕭衍舉事成功,就将此事停止下來。
源懷又上表說:“昔日世祖仙逝,南安王在位,出外祭拜東廟,被賊臣宗愛所弑。
當時高宗避難,潛藏在園苑之中,宗愛圖謀不軌,皇位尚未确立。
臣之亡父先臣源賀與長孫渴侯、陸麗等人迎立高宗,繼承皇位。
陸麗由于懷抱高宗入宮,為高宗所親近和賞識,被封撫軍大将軍、司徒公、平原王。
興安二年(453),朝廷追論定策之功,進封先父爵位為西平王。
皇興末年(471),顯祖準備傳皇位給京兆王。
先父當時都督諸将,屯駐在武川,被征召到京師,特地向他征詢意見。
先父堅持認為不可,顯祖許久才同意他的意見。
就令先父持節将皇帝玺绶授予高祖。
到了太和十六年(492),陸麗之子陸睿呈狀于秘書省,說他的亡父與先父迎立高宗,朝廷追記其功,封陸睿為巨鹿郡開國公。
臣當時回鄉為母親守喪,未能依例受封。
到了太和二十年(496),授任臣為雍州刺史,在出發之時,面奏先帝,申述先父往日的功勳。
當時皇帝命臣暫且赴任,不久當另有裁斷。
及至二十一年,高祖駕幸雍州,臣又向皇帝陳說,當時蒙聖上敕旨,說待将臣召回朝廷後定當封授。
自從高祖晏駕之後,就再未提及此事。
臣私下考慮先父在遠曾迎立高宗,使大魏江山不墜;在近則效力于顯祖,使社稷有歸。
像這樣的功勳,超出當世。
陸睿憑他父親之功而獲得河山之賞,臣有家勳,卻未沾茅土之賜。
得失懸殊,請聖上予以裁斷處理。
”皇帝下诏說:“朝廷老前輩元丕,所說的情況與你申述的一樣,訪之于史官,其言大體也是如此。
可依例授爵為馮翊郡開國公,食邑九百戶。
” 皇帝又令源懷任使持節,加授侍中、行台之職,巡行北部邊境六鎮、恒燕朔三州,赈濟貧乏,兼采風俗,考論官員政績名次,所有事情的得失,都由他先行決斷然後上奏。
自從京都遷到洛陽,北方邊地遙遠,加之連年大旱,百姓貧困不堪。
源懷奉命巡行安撫,赈濟有方,及時轉運,通濟有無。
當時皇後的父親于勁勢傾朝野,于勁之兄于祚與源懷原先就有婚姻之親,當時任沃野鎮将,頗多受賄之事。
源懷将要巡行到他的鎮所,于祚出城在道旁迎接,源懷根本不同他說話,即刻彈劾于祚并免去他的官職。
懷朔鎮将元尼須是源懷年輕時的好友,也多有貪污受賄之事,他置酒宴請源懷,對源懷說:“我的生命是長是短,全在于你一句話,難道不能對我給以寬待嗎?”源懷說道:“今天的聚會,乃是源懷與故友飲酒之處,而不是判斷案情之所。
明天到公庭之上,才是令人檢舉鎮将罪狀的地方。
”元尼須無言以對,惟有流淚而已。
源懷不久就上表彈劾元尼須。
他奉公不屈,都皆如此類。
源懷又向世宗上表說:“自景明以來,北方邊地連年遭受旱災,高原陸地,不适于經營養殖,隻有少量水田,尚可耕耘。
然而各鎮主将和幕僚,擅自占有豐腴的田地,把貧瘠荒蕪的土地給予百姓,百姓因此而困敝不堪,這種現象日益嚴重。
特請求将各鎮的水田,就地分給普通百姓,先貧後富進行分配。
若因分配不公平,有一人怨憤而上訴者,鎮将以下連署之官,每人扣去一季的俸祿,有四人以上上訴的各扣去俸祿一年。
北方邊鎮,事情與内地不同,往日設置官職,完全沒有差别。
單就沃野一鎮而言,從鎮将以下達八百餘人,黎民百姓怨聲載道,都說官員繁冗。
邊地事情不多,确實少于京城地區,請求将各鎮主帥的屬員減去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