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秉文傳
關燈
小
中
大
方面商議實行。
興定元年(1217),趙秉文轉為侍讀學士。
拜任禮部尚書,兼侍讀學士,參與修撰國史,知集賢院事。
過了一年,知貢舉,因錄取的進士盧元用韻重複,被降兩級官職,他因此請求辭官。
金朝自泰和、大安以來,科舉文章弊病更大,有關官員隻會墨守成規,所取文章卑陋陳腐,僅僅是合乎教條化的格式而已,文章稍有奇峭,便遭黜落,于是文風大大衰敗。
貞..初年,趙秉文主持省試,見李獻能寫的賦,雖然格律稍有粗疏,但詞藻華麗,他便将李獻能拔擢為第一,參加科舉的人大吵大鬧,告到台省,認為趙秉文破壞了文章的格律,而且做詩诽謗他。
過了很久,這件事才平息。
不久,李獻能又中宏詞科,入翰林,而趙秉文竟然因這方面的事情而獲罪。
五年,趙秉文又複任禮部尚書,入朝謝恩時,皇上說:“你的年歲大了,因為文章的原因所以再次起用你。
”趙秉文認為自己身受重恩,無以報效,希望大開忠言,使皇上集思廣議,每次進見便從容地對皇帝進言說,君王應當儉樸勤政,用兵用刑要謹慎,這樣才能使國家長久。
皇帝贊許并采納了他的意見。
哀宗即位,趙秉文再次請求辭官,但未獲準。
後來他改任翰林學士,參與修國史,兼益政院說書官,他認為皇帝初即位,應當天天閱讀經史,以求有所補益。
于是他便獻上《無逸直解》、《貞觀政要》、《申鑒》各一部。
正大九年(1232)正月,汴京戒嚴,皇上命趙秉文撰寫赦文,以表達自己悔悟哀傷的心情。
趙秉文指事陳義,文辭情采都很完美。
到敵兵退後,大臣們都要來表示祝賀,讓趙秉文寫賀表。
趙秉文說“:《春秋》上說‘新宮火,三日哭’,現在園陵這個樣子,以禮而論,應當安慰而不應當祝賀。
”于是就停止了。
這時趙秉文年紀已老,天天對時事感到憂愁,無論是吃飯還是休息都不能忘。
每聽到一件事對百姓有好處,一個人可提拔使用,大則給皇帝上奏章,小則給主管官員去說,殷勤鄭重,不能自制。
三月,起草《開興改元诏》,街巷中人都能傳誦。
洛陽人拜讀了诏書後,全城人痛哭,其感人到如此程度。
這年五月壬辰日,趙秉文去世,享年七十四歲,累官至資善大夫、上護軍、天水郡侯。
正大年間,他和楊雲翼寫了《龜鑒萬年錄》給皇上,又入宮侍講,與楊雲翼一起收集了自古治國之術,名為《君臣政要》合為一編送進朝廷。
趙秉文從小到老沒有一天放棄讀書,著有《易叢說》十卷,《中庸說》一卷,《揚子發微》一卷,《太玄箋贊》六卷,《文中子類說》一卷,《南華略釋》一卷,《列子補注》一卷,删集了《論語》、《孟子解》各十卷,《資暇錄》十五卷,所著文章收在《滏水集》共三十卷。
趙秉文的文章擅長于辨析,暢所欲言,言盡便止,不受規矩的約束。
七言長詩筆勢縱放,不拘一格,律詩壯麗,小詩精絕,多為近體詩,而五言古詩則沉郁頓挫。
他的字畫中,草書特别遒勁。
朝廷的使者從河、湟一帶回來,常說夏人問起趙秉文及王庭筠的生活情況,可見各地人對他的尊重程度。
趙秉文為人真誠平易,和人交往不擺架子,從不以名人自居。
他曆官五朝,官至六卿,自己的生活卻如同貧寒的書生。
楊雲翼曾與趙秉文一起代掌文柄,當時人稱他們為楊趙。
然而他晚年頗愛用禅語,因而玷污了自己的名聲,人們認為這是趙秉文的遺憾之處。
興定元年(1217),趙秉文轉為侍讀學士。
拜任禮部尚書,兼侍讀學士,參與修撰國史,知集賢院事。
過了一年,知貢舉,因錄取的進士盧元用韻重複,被降兩級官職,他因此請求辭官。
金朝自泰和、大安以來,科舉文章弊病更大,有關官員隻會墨守成規,所取文章卑陋陳腐,僅僅是合乎教條化的格式而已,文章稍有奇峭,便遭黜落,于是文風大大衰敗。
貞..初年,趙秉文主持省試,見李獻能寫的賦,雖然格律稍有粗疏,但詞藻華麗,他便将李獻能拔擢為第一,參加科舉的人大吵大鬧,告到台省,認為趙秉文破壞了文章的格律,而且做詩诽謗他。
過了很久,這件事才平息。
不久,李獻能又中宏詞科,入翰林,而趙秉文竟然因這方面的事情而獲罪。
五年,趙秉文又複任禮部尚書,入朝謝恩時,皇上說:“你的年歲大了,因為文章的原因所以再次起用你。
”趙秉文認為自己身受重恩,無以報效,希望大開忠言,使皇上集思廣議,每次進見便從容地對皇帝進言說,君王應當儉樸勤政,用兵用刑要謹慎,這樣才能使國家長久。
皇帝贊許并采納了他的意見。
哀宗即位,趙秉文再次請求辭官,但未獲準。
後來他改任翰林學士,參與修國史,兼益政院說書官,他認為皇帝初即位,應當天天閱讀經史,以求有所補益。
于是他便獻上《無逸直解》、《貞觀政要》、《申鑒》各一部。
正大九年(1232)正月,汴京戒嚴,皇上命趙秉文撰寫赦文,以表達自己悔悟哀傷的心情。
趙秉文指事陳義,文辭情采都很完美。
到敵兵退後,大臣們都要來表示祝賀,讓趙秉文寫賀表。
趙秉文說“:《春秋》上說‘新宮火,三日哭’,現在園陵這個樣子,以禮而論,應當安慰而不應當祝賀。
”于是就停止了。
這時趙秉文年紀已老,天天對時事感到憂愁,無論是吃飯還是休息都不能忘。
每聽到一件事對百姓有好處,一個人可提拔使用,大則給皇帝上奏章,小則給主管官員去說,殷勤鄭重,不能自制。
三月,起草《開興改元诏》,街巷中人都能傳誦。
洛陽人拜讀了诏書後,全城人痛哭,其感人到如此程度。
這年五月壬辰日,趙秉文去世,享年七十四歲,累官至資善大夫、上護軍、天水郡侯。
正大年間,他和楊雲翼寫了《龜鑒萬年錄》給皇上,又入宮侍講,與楊雲翼一起收集了自古治國之術,名為《君臣政要》合為一編送進朝廷。
趙秉文從小到老沒有一天放棄讀書,著有《易叢說》十卷,《中庸說》一卷,《揚子發微》一卷,《太玄箋贊》六卷,《文中子類說》一卷,《南華略釋》一卷,《列子補注》一卷,删集了《論語》、《孟子解》各十卷,《資暇錄》十五卷,所著文章收在《滏水集》共三十卷。
趙秉文的文章擅長于辨析,暢所欲言,言盡便止,不受規矩的約束。
七言長詩筆勢縱放,不拘一格,律詩壯麗,小詩精絕,多為近體詩,而五言古詩則沉郁頓挫。
他的字畫中,草書特别遒勁。
朝廷的使者從河、湟一帶回來,常說夏人問起趙秉文及王庭筠的生活情況,可見各地人對他的尊重程度。
趙秉文為人真誠平易,和人交往不擺架子,從不以名人自居。
他曆官五朝,官至六卿,自己的生活卻如同貧寒的書生。
楊雲翼曾與趙秉文一起代掌文柄,當時人稱他們為楊趙。
然而他晚年頗愛用禅語,因而玷污了自己的名聲,人們認為這是趙秉文的遺憾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