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雲翼傳

關燈
馬匹,踐踏花草的就受責罰,進入君王的門要小步趨行,見了君王的幾案手杖就要肅立,國君有诏令不等車駕立即起程,接受命令時不在家裡住宿,這都是事君之禮,人臣應當盡力去做。

    然而關系到國家的利益,民衆的禍福的事情,都要一一陳述意見,這時,以上所說的禮就是空虛的。

    君王說某些事可以辦,而有反對意見的人就要說出不可以的道理。

    君王說不可以辦,而有認為可以的人就應說出可行的道理。

    進言之後,君王不肯聽從,有人即使拉住衣袖,折斷門檻,扯斷馬鞍,阻止車輪前進也不顧惜。

    那時如果隻遵循事君之禮,而不知事君的大義,國家還依靠什麼呢?”皇帝聽後,臉色一變,說“:如果不是你,我就聽不到這樣的話。

    ” 楊雲翼曾患風痹病,後來稍好了些,皇帝親自問他治病的方法,楊雲翼回答說“:隻是治心罷了,心和,那麼邪氣就不能幹擾。

    治國也是這樣,人君先正其心,那麼朝廷百官無不盡歸于正了。

    ”皇帝聽後感到震驚,知道他用醫道進谏。

     西夏人已與金通好,派來他們的徽猷閣學士李弁來商議兩國的貿易之事,你來我往不能議定,朝廷派楊雲翼去,一商議就談定了。

    正大五年(1228),楊雲翼去世,享年五十九歲,谥号為文獻。

     楊雲翼天性高雅自重,律己很嚴,待人卻很寬厚,與人若有一定的交情,死生禍福都不會有一點改變。

    對于國家大事,知無不言。

    貞..年間,掌管兵權的人不能抵抗外來侵略而要想從南宋得到補償,所以連年攻打南方。

    誰議論這件事,不是說他替宋人争地,就是懷疑他與宋人有陰謀。

    至于宰執大臣,對别的事沒有不說的,隻有南伐一事一句話也不敢說起。

    楊雲翼就建議說:“國家的憂慮,不在未得淮南之前,而在得到淮南之後。

    淮南平定,長江以北都成為戰場,進而在水上船舶之中争利,恐怕強弓良馬不能有用武之地。

    敵方如扼住長江屯兵,暗派軍隊到淮河以切斷糧道,或者決開淮河淹沒淮南的土地,那麼我軍如何處理後事呢?”時全倡議南伐時,宣宗同朝臣商議此事,楊雲翼說:“朝臣都說些阿谀之辭,天下有治有亂,國勢有強有弱,現在隻說治不說亂,隻說強不說弱,隻說勝不說敗,所以說這些議論是片面的。

    請讓我談談兩方面的情況。

    想攻打宋,并不是貪宋的土地,而是怕西北方有危難而南面又接連出事,将使我們三面受敵,所以想讓我軍乘勢先動,以阻止宋的進攻。

    假如宋人失去淮河,而且不敢再來,這場戰争我們就勝了。

    即使如所料那樣,也不是一定得利。

    宋在長江以南土地廣闊,即使沒有淮南,難道不能集中幾萬人,等到北方有急乘機出兵嗎?勝了尚且如此,如果不能戰勝對方将會有什麼樣的壞處呢?況且我們以騎兵抵擋他們的步兵,按理說是應該萬無一失,但我還擔心得不到保證。

    現在的情況和泰和年間不同,泰和年間作戰是冬天出征,現在我們是在夏天前往,這是天時的不同。

    冬天水幹涸,陸地多,夏天卻水漫而多泥淖,這是地利的不同。

    泰和年間是用天下全力,讓勇武的軍隊當先鋒,現在能做到嗎?這是人事的不同。

    議論此事的人隻見泰和取勝容易,而不知道今天的困難。

    請再來看看夏人,過去我們在西部邊境的弓箭手,一遇到敵人就搏鬥作戰,袒露身子射箭,對方奔逃都來不及。

    而現在他們攻陷我們的城池,俘虜守臣,打敗我軍并抓獲了主将。

    過去是那樣怕我們,現在卻這樣欺負我們。

    夏人已與過去不同了,宋人怎麼會和以前相同呢?願陛下考慮勝利的好處和失敗的害處,不要喜歡聽甜言蜜語,不要招緻今後的悔恨。

    ”上奏後沒有回報。

    時全果然在淮上大敗,全軍覆沒。

    宣宗責備諸将說:“讓我用什麼臉面去見楊雲翼呀!” 河朔的百姓有十分之一被元人騎兵所迫,渡河而到河南面來,有關部門按罪判處死刑。

    楊雲翼說“:法律所重判的是私渡者,是為了防止奸僞之徒,現在平民被兵所迫,逃到黃河,是逃避死亡的辦法,現在這樣做是使他們不死于敵兵而死于法,以後他們隻好跟從敵兵了。

    ”宣宗明白了道理,把渡河而來的人都釋放了。

    因河南遇旱,哀宗下诏派官員去審理冤獄,而沒派人去陝西,楊雲翼說“:天地人合為一體,現在的人肢體得病,全身都不舒服,怎麼能專治受病的地方而不管其他地方呢?”朝廷認為他說得對。

     司天監有人進上了《太乙新曆》,尚書省交楊雲翼參訂,雲翼摘出了其中二十多處錯誤,得到了曆法家的稱贊。

    楊雲翼所著文集若幹卷,校訂《大金禮儀》若幹卷,《續通鑒》若幹卷,《周禮辨》一篇,《左氏傳》、《莊子》、《列賦》各一篇,《五星聚井辨》一篇,《縣象賦》一篇,《勾股機要》、《象數雜說》等著作,都藏在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