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規傳
關燈
小
中
大
即用不知道忌諱來推辭,想說我是厭惡他的話而生氣。
我開始無意加罪,讓禦史台告訴他。
”不久出任徐州帥府經曆官。
正大元年(1224),召為右司谏,多次上奏章論事,随即代理吏部郎中。
當時诏令群臣商議修複河中府,陳規與楊雲翼等人說:“河中現在成為無人地區,陝西民力疲乏,修複它也不能守,不如用被屯軍士量力補治,等到它可以防守到時修複也不晚。
”皇帝聽從了。
不久,因事獲罪解除職務。
當初,吏部尚書趙伯成因為選拔吏員出身王京與進士王著填開封警巡判官現缺,被王京訴訟免去官職,陳規也跟着獲罪。
這年十一月,改為充任補缺。
十二月,說将帥沒有才能,并且推薦幾個可以使用的人。
二年(1225)正月,陳規與台谏同奏五事:一,請求讓尚書省提控樞密院,按照大定、明昌成例。
二,選拔留下親衛軍。
三,淘汰多餘軍隊,減少行樞密院、帥府。
四,選大臣任宣撫使,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來充實邊防。
五、選拔官吏設置處所,議一切節省。
大緻執行了這些。
四月,因大旱下诏陳規審理冤案漏案。
臨行上奏說:“現在河南一路便宜、行院、帥府、從宜一共二十處,陝西行尚書省兩個,帥府五個,都可以斟酌事勢自行殺人,冤案在這裡不在州縣。
”又說:“雨水不按時就要審理冤案,那麼有職辦這些事的人該怎麼辦?”皇帝認為他提得好,但不能有什麼作為。
十一月,皇帝召完顔素蘭及規入見,當面告訴說:“宋人随便侵犯邊境,我方用輕騎襲擊他們,希望他們被打擊後請求議和,來使百姓得到休息。
宋果然求和,還要用兵嗎?你們應該懂得這個意思。
”陳規說:“皇帝的軍隊貴在萬無一失,從前光武中興,所征伐的地方一定攻克,還說‘每一出兵,頭須為白’。
軍隊不妄動如此。
”皇上認為說得好。
四年(1227)三月,皇上召見群臣把陝西事務告訴他們說“:當春,北方馬逐漸瘦弱,如等到秋天大軍一起開來,用什麼來支撐?我已告訴合達盡力決一死戰,你們認為怎麼樣?”又說議和沒有好處,撒合辇竭力破壞和議,賽不說:“現在已經派出議和使臣,可中途停止嗎?”其餘人都無言,獨規進言說:“軍隊雖然難以推測,百聞不如一見。
我曾任陝西官,近年又屢到陝西,兵将閑散懦弱,恐怕不可以使用,不像皇上估計的那樣。
”話沒說完,烏西論四和說:“陳規說得不對,臣最近到陝西,軍士勇銳,都想一戰。
”監察禦史完顔習顯跟着附和,皇上點頭表示同意。
又一般地議了議和議。
規回答說“:和議本非上策,又不可必成,然而如今時勢逼我們不得不這樣。
假使對方不願意答應我們,還可以激勵将士,以待其變。
”皇上不以為然。
第二日,又令群臣集體在省中商議,想停止和議,群臣大多認為和議有利。
于是下诏行省斟酌遣發,而此事竟不行。
十月,陳規與右拾遺李大節上奏章,彈劾同判大睦親事撒合辇谄媚、弄權、納賄和處理問題不公等事。
為此撒合辇終于出任中京留守,朝廷為這高興。
五年(1228)二月,又和大節一起提出三事:一,将帥出征每次被近臣牽制,不能專擅。
二,近侍送交、宣布、傳達旨意,公然接受賄贈,喪失朝廷禮儀,應一切禁絕。
三,罪同罰異,用什麼來使用人?皇帝贊許并接受了。
當初,宣宗曾召文繡署令王壽孫做大紅半身繡衣,并且告誡他不要讓陳規等人知道。
等到做成,進獻,召壽孫問說“:曾經讓陳規那幫人知道沒有?”王壽孫叩頭說:“我在宮廷服侍,凡是宮省大小事不敢對外人說,何況是親自被皇上教誨的事呢。
”皇帝因此歎息說“:陳規如果知道,一定用不應華麗裝飾來規勸我,我實在怕他說。
”陳規議論事情沒有寬容,朝中聲望十分高,凡宮中提出事情,皇帝一定說“:恐怕陳規有意見。
”一時近臣懇切評論,皇上隻怕陳正叔,他挺然成為當時正直名士。
後出任中京副留守,沒有到任,去世,士人評論十分痛惜。
陳規博學能文,詩也做得合轍入格律。
為人剛毅質樸誠實,有古人風度,堅持學習到老不廢。
渾源劉從益見到他上書的八事,歎息說:“宰相材料。
”每與人論及時事總是憤怒惋惜,因為傷心他的建議不被實施。
南渡後,谏官稱頌許古、陳規,而規不用揭發别人的陰私來樹自名,更被敬重。
死的那天,家無一金,知己朋友安葬了他。
兒子叫良臣。
我開始無意加罪,讓禦史台告訴他。
”不久出任徐州帥府經曆官。
正大元年(1224),召為右司谏,多次上奏章論事,随即代理吏部郎中。
當時诏令群臣商議修複河中府,陳規與楊雲翼等人說:“河中現在成為無人地區,陝西民力疲乏,修複它也不能守,不如用被屯軍士量力補治,等到它可以防守到時修複也不晚。
”皇帝聽從了。
不久,因事獲罪解除職務。
當初,吏部尚書趙伯成因為選拔吏員出身王京與進士王著填開封警巡判官現缺,被王京訴訟免去官職,陳規也跟着獲罪。
這年十一月,改為充任補缺。
十二月,說将帥沒有才能,并且推薦幾個可以使用的人。
二年(1225)正月,陳規與台谏同奏五事:一,請求讓尚書省提控樞密院,按照大定、明昌成例。
二,選拔留下親衛軍。
三,淘汰多餘軍隊,減少行樞密院、帥府。
四,選大臣任宣撫使,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來充實邊防。
五、選拔官吏設置處所,議一切節省。
大緻執行了這些。
四月,因大旱下诏陳規審理冤案漏案。
臨行上奏說:“現在河南一路便宜、行院、帥府、從宜一共二十處,陝西行尚書省兩個,帥府五個,都可以斟酌事勢自行殺人,冤案在這裡不在州縣。
”又說:“雨水不按時就要審理冤案,那麼有職辦這些事的人該怎麼辦?”皇帝認為他提得好,但不能有什麼作為。
十一月,皇帝召完顔素蘭及規入見,當面告訴說:“宋人随便侵犯邊境,我方用輕騎襲擊他們,希望他們被打擊後請求議和,來使百姓得到休息。
宋果然求和,還要用兵嗎?你們應該懂得這個意思。
”陳規說:“皇帝的軍隊貴在萬無一失,從前光武中興,所征伐的地方一定攻克,還說‘每一出兵,頭須為白’。
軍隊不妄動如此。
”皇上認為說得好。
四年(1227)三月,皇上召見群臣把陝西事務告訴他們說“:當春,北方馬逐漸瘦弱,如等到秋天大軍一起開來,用什麼來支撐?我已告訴合達盡力決一死戰,你們認為怎麼樣?”又說議和沒有好處,撒合辇竭力破壞和議,賽不說:“現在已經派出議和使臣,可中途停止嗎?”其餘人都無言,獨規進言說:“軍隊雖然難以推測,百聞不如一見。
我曾任陝西官,近年又屢到陝西,兵将閑散懦弱,恐怕不可以使用,不像皇上估計的那樣。
”話沒說完,烏西論四和說:“陳規說得不對,臣最近到陝西,軍士勇銳,都想一戰。
”監察禦史完顔習顯跟着附和,皇上點頭表示同意。
又一般地議了議和議。
規回答說“:和議本非上策,又不可必成,然而如今時勢逼我們不得不這樣。
假使對方不願意答應我們,還可以激勵将士,以待其變。
”皇上不以為然。
第二日,又令群臣集體在省中商議,想停止和議,群臣大多認為和議有利。
于是下诏行省斟酌遣發,而此事竟不行。
十月,陳規與右拾遺李大節上奏章,彈劾同判大睦親事撒合辇谄媚、弄權、納賄和處理問題不公等事。
為此撒合辇終于出任中京留守,朝廷為這高興。
五年(1228)二月,又和大節一起提出三事:一,将帥出征每次被近臣牽制,不能專擅。
二,近侍送交、宣布、傳達旨意,公然接受賄贈,喪失朝廷禮儀,應一切禁絕。
三,罪同罰異,用什麼來使用人?皇帝贊許并接受了。
當初,宣宗曾召文繡署令王壽孫做大紅半身繡衣,并且告誡他不要讓陳規等人知道。
等到做成,進獻,召壽孫問說“:曾經讓陳規那幫人知道沒有?”王壽孫叩頭說:“我在宮廷服侍,凡是宮省大小事不敢對外人說,何況是親自被皇上教誨的事呢。
”皇帝因此歎息說“:陳規如果知道,一定用不應華麗裝飾來規勸我,我實在怕他說。
”陳規議論事情沒有寬容,朝中聲望十分高,凡宮中提出事情,皇帝一定說“:恐怕陳規有意見。
”一時近臣懇切評論,皇上隻怕陳正叔,他挺然成為當時正直名士。
後出任中京副留守,沒有到任,去世,士人評論十分痛惜。
陳規博學能文,詩也做得合轍入格律。
為人剛毅質樸誠實,有古人風度,堅持學習到老不廢。
渾源劉從益見到他上書的八事,歎息說:“宰相材料。
”每與人論及時事總是憤怒惋惜,因為傷心他的建議不被實施。
南渡後,谏官稱頌許古、陳規,而規不用揭發别人的陰私來樹自名,更被敬重。
死的那天,家無一金,知己朋友安葬了他。
兒子叫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