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古傳

關燈
許古,字道真,是辭職的原汾陽軍節度使許安仁的兒子。

    明昌五年(1194)以詞賦科中進士。

    貞..初年(1213),從左拾遺拜任監察禦史。

    當時宣宗遷都汴京,信任丞相術虎高琪,沒有恢複國家的計謀,許古上奏說: “自從中都失守,宗廟、社壇、陵寝、宮室、府庫,甚至圖書典籍、重器等,百年積累,一朝遺棄。

    唯聖主痛惜之心十分深切,日夜思念,希望重建中興之功,未曾擱置一時。

    當臣子的食祿受責,能不感到慚愧嗎?況且民間小民,仍盼望朝廷重整軍隊,以圖恢複。

    而今剛聽說要拒守黃河,以求自保,又全部遷徙各路軍戶到河南,他們既已抛棄其永久的産業,難以為生,本地居民又受到他們的幹擾,臣不知是誰替陛下設此計謀的。

    但事情業已如此,便應當商議如何處置,使軍隊不亂花費,民衆不緻困窮就是好事了。

     “臣聽說國家安危責任在于一個丞相,孔子說:‘危險時不能把持,颠撲時不能扶正,還有什麼用處?’事态發展到這種地步,不知執政大臣每當面對皇上時,怎樣應答所問。

    今日所急的,比不上得人才,像前禦史大夫裴滿德仁、工部尚書孫德淵,為人忠誠,辦事敏捷,是可以大用之才,近來都允許他們告老還鄉。

    希望能夠重新起用,必定能夠有所建樹,以利國家。

    太子太師已辭職的孫铎,雖有病衰弱,如商議大事,仍可召問,或前去問詢。

    人才為自古所難得,凡是知道治理國家的人都應當珍惜,況且像這樣的老臣,怎麼能輕易放棄呢?如果是遇事不能盡心,或雖盡心卻不明事理,得之無益、失之無損的,雖然健壯,又有何用?如今多難,更不容許有碌碌無為之徒,屍位素餐,以塞賢路。

    唯望陛下自行決斷,賞罰一新,使天下有幸。

    臣原任拾遺時,已經詳論選相之道,請取臣以前的奏文和今日進言,詳加思考。

     “臣又聽說将領是民衆的司命,國家安危所系,所以古代國君必定注重選拔,當将領的也必定要以天下為己任。

    當将領的貴于用謀略而賤于作戰,必定在賞罰時使人信任而不生疑,權謀使人聽從而不知原委,三軍根據号令奔馳作戰以取勝,然後心中誠服,樂于為其所用。

    近來守城不堅固,臨戰便敗北,都是因為将領沒有才能的緣故。

    偏向所昵愛的人,賞罰不能公正,以至于衆人抱怨,而害怕他們産生變亂,便加以安撫慰問,這種做法都是姑息養奸之道。

    于是,兵士輕視将領,将領害怕士兵,還能讓他們出死力打敵人嗎?希望任用心腹之臣以及熟悉用兵的人,各舉薦所深知的,如果得到真有才能的,優加寵任,那麼建立戰功就能夠指望了。

    像河東宣撫使胥鼎、山東宣撫使完顔弼、涿州刺史皇族從坦、昭義節度使必蘭阿魯帶,有的忠義勤謹,勇敢能幹,有的嚴正忠厚,很有智謀,都是可以任用他們獨擋一面的。

    ” 又說:“河北各路因都城丢失,軍戶南遷,認為國家準備全部放棄,州縣官員往往逃到河南。

    請命令各地追查,限定日期返回,違抗的不再任用。

    沒有離任的考慮加以賞賜,如果自願到河北效命的也可聽從所請,仍先賞賜,縮短提升的日期。

    州縣長佐官員都要兼任軍職,允許他們選擇軍隊中有才能膽略勇敢者充當頭目,或者加封爵級官職以收得其心,能攻下一府的即任命為府中長官,州縣也是這樣,讓人人懷有收複故土之心。

    另外選派忠實能幹的人,帶文書去宣布封官賞賜給那些脅從者,他們既然苦于為敵充當役使,前來投順的必定很多,敵人勢力自然就會削弱。

    有關方面不知出此計謀,而隻是主張清野,事情不管緊要不緊要,一味要求在期限内辦完。

    如今莊稼損失十分之七八,遠近感到危險與恐懼,所提出的計謀可說是大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