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顔素蘭傳
關燈
小
中
大
完顔素蘭一名叫翼,字伯揚,至甯元年(1213)以策論而考中進士。
貞..初年,累遷任應奉翰林文字,代理監察禦史。
二年(1214),金宣宗遷往汴京,先留皇太子鎮守燕都,後來又要召回太子,完顔素蘭認為不應當。
平章高琪說“:皇帝住在這裡,太子就應當跟從。
況且你能保證都城一定完整穩固嗎?”素蘭說“:完整穩固我不敢肯定,但太子在那裡就聲勢俱重,邊隘有守衛則都城可以無憂。
過去唐明皇去蜀,而太子卻住在靈武,這是要用來連結天下人的心啊!”可是,皇帝不肯聽從,竟然召回太子從駕。
七月,車駕到了汴京,完顔素蘭上書奏事,大意說:“以前東海王在位,信用讒佞之臣,疏遠忠直之士,以緻小人日進,君子日退,綱紀混亂,法度越來越壞。
風吹折城門之闩,火焚毀市内之房舍,這是上天垂象以警告他。
有人進言勸他親近君子,疏遠小人,懷恐懼之心自我約束以應答天變,東海王不肯聽從,因而導緻滅亡。
善于救亂的必然考察亂由何處所生,善于革除弊端的必然研究弊端起自何方。
如果能大明升降,變革東海王之舊政,則大治安定的成效可以指日而待了。
陛下創興帝業,不思由此而出,便商議南遷,下诏之日,士民相率上奏章請留,啟程之日風雨不因時而至,橋梁幾次毀壞,人心天意也已可見了。
此事已經過去,豈容重又追悔,但自今之後,萬事應警戒謹慎,覆車之轍,不可再拉後車而重蹈了。
” 他又說:“國家不可一日無兵,兵不可一日無食。
陛下為社稷計劃,宮中用度都已減少,而有關方面卻又多設軍官,不惜費用,很無必要。
有人說軍官衆多能夠壯大聲威,臣私下認為不然。
不加精選而隻求量多,危急時對敵能夠有用嗎?況且中都因為缺糧,所以車駕來到這裡。
稍得一塊安定的地方,便忘記危難而不做準備,萬一再如前日景況,有關方面不知将再請陛下去何處呢?” 三年正月,完顔素蘭從中都商議軍事回京,他上書求見皇帝,請求屏去左右侍從。
皇帝派人對他說:“屏人以奏事,這是我常有的。
近來因遊茂的事而産生了猜疑的說法,所以凡是有人求見,必讓一位近臣立侍于旁,你有密封奏章也不必怕不守秘密了。
”不久召他到了近侍局,給他紙張讓他直書所要說的話,還沒有寫到一半,皇帝出臨便殿召見他,讓左右随從全都離開,隻有近侍局直長趙和長在旁。
完顔素蘭上奏說:“我一向聽說,興衰治亂,是國家常有之事,在于所用的人如何罷了。
使用得人,雖然衰亂也仍可以支持,如果有一個不适合的,那麼,即使原來國家得到治理和安定,也很快就發生混亂。
以往礣軍的變故,中都帥府自然足以剿滅他們,朝廷卻令移剌塔不也等去招降,使帥府不敢盡力讨伐,這樣既沒有招降,也變得難以制服了。
至于伯德文哥的叛亂,帥府正商議削除他的權力,而朝廷傳旨讓他統領義軍,文哥因此更加放肆,改任他的旨令便拒不接受,這種不像臣子的模樣也就明顯了。
帥府正準備逮捕他,而朝令又讓赦免他,而且不讓他隸屬帥府。
國家把一個方面的責任交給重臣,卻并不信任他,這是助長叛賊的奸詐,不知是誰替陛下策劃的計謀。
我在外聽到傳聞,說都是平章高琪的意見,請陛下裁決詳察。
”皇帝說:“你所說的很對。
伯德文哥的事情,我并不知,如像你所說的,我又肯赦免他嗎?況且你又怎麼知道這事出于高琪的主意?”素蘭說“:我見到伯德文哥寫給永清副提控劉溫的公文,裡面說:‘所派的人張希韓從南京回來,說是由副樞密使平章處置,已上奏讓伯德文哥隸屬大名行省,不用再遵從中都帥府的約束。
’劉溫詳告帥府。
那麼,罪人和術虎高琪勾結同謀事情十分明顯了。
”皇帝點了點頭。
完顔素蘭繼續奏道:“高琪本無功勞,也沒有聲望,原是因為怕死而擅自殺了胡沙虎,這也沒有可稱贊的。
他一旦得志,嫉妒賢能,樹結奸黨,竊弄國權,作威作福。
去年,都下書生樊知一見高琪後,對他說:‘礣軍不可相信,隻怕終将作亂。
’高琪便用刀杖打殺他,從此以後再沒有人敢于進言國家大事。
皇上信息不通,下情難以上達,都是這個人的罪責。
當礣軍作亂時,高琪派他同黨塔不也當武甯軍節度使前去招撫,結果一無所成,又任命他當武衛軍使。
塔不也是什麼樣的人,況且有什麼功績,而這樣重用?以臣所見,這個奸賊敗亂法度,殘殺忠良,實在不希望國家得到平靜和治理。
原在東海王時,胡沙虎飛揚跋扈,目無皇上,天下共知,卻不敢講,隻有朝官烏古論德升、張行信彈劾他的罪惡,東海王不覺醒終于遭禍。
如今高琪的奸惡遠遠超過了胡沙虎,禦史台谏官應當進言,但迫于他的兇焰,閉口不敢得罪。
但内外朝臣民衆見他這樣橫行,無不扼腕切齒痛恨,想要一刀刺死他,陛下有何可惜不除去他呢?臣并不是不知道話一
貞..初年,累遷任應奉翰林文字,代理監察禦史。
二年(1214),金宣宗遷往汴京,先留皇太子鎮守燕都,後來又要召回太子,完顔素蘭認為不應當。
平章高琪說“:皇帝住在這裡,太子就應當跟從。
況且你能保證都城一定完整穩固嗎?”素蘭說“:完整穩固我不敢肯定,但太子在那裡就聲勢俱重,邊隘有守衛則都城可以無憂。
過去唐明皇去蜀,而太子卻住在靈武,這是要用來連結天下人的心啊!”可是,皇帝不肯聽從,竟然召回太子從駕。
七月,車駕到了汴京,完顔素蘭上書奏事,大意說:“以前東海王在位,信用讒佞之臣,疏遠忠直之士,以緻小人日進,君子日退,綱紀混亂,法度越來越壞。
風吹折城門之闩,火焚毀市内之房舍,這是上天垂象以警告他。
有人進言勸他親近君子,疏遠小人,懷恐懼之心自我約束以應答天變,東海王不肯聽從,因而導緻滅亡。
善于救亂的必然考察亂由何處所生,善于革除弊端的必然研究弊端起自何方。
如果能大明升降,變革東海王之舊政,則大治安定的成效可以指日而待了。
陛下創興帝業,不思由此而出,便商議南遷,下诏之日,士民相率上奏章請留,啟程之日風雨不因時而至,橋梁幾次毀壞,人心天意也已可見了。
此事已經過去,豈容重又追悔,但自今之後,萬事應警戒謹慎,覆車之轍,不可再拉後車而重蹈了。
” 他又說:“國家不可一日無兵,兵不可一日無食。
陛下為社稷計劃,宮中用度都已減少,而有關方面卻又多設軍官,不惜費用,很無必要。
有人說軍官衆多能夠壯大聲威,臣私下認為不然。
不加精選而隻求量多,危急時對敵能夠有用嗎?況且中都因為缺糧,所以車駕來到這裡。
稍得一塊安定的地方,便忘記危難而不做準備,萬一再如前日景況,有關方面不知将再請陛下去何處呢?” 三年正月,完顔素蘭從中都商議軍事回京,他上書求見皇帝,請求屏去左右侍從。
皇帝派人對他說:“屏人以奏事,這是我常有的。
近來因遊茂的事而産生了猜疑的說法,所以凡是有人求見,必讓一位近臣立侍于旁,你有密封奏章也不必怕不守秘密了。
”不久召他到了近侍局,給他紙張讓他直書所要說的話,還沒有寫到一半,皇帝出臨便殿召見他,讓左右随從全都離開,隻有近侍局直長趙和長在旁。
完顔素蘭上奏說:“我一向聽說,興衰治亂,是國家常有之事,在于所用的人如何罷了。
使用得人,雖然衰亂也仍可以支持,如果有一個不适合的,那麼,即使原來國家得到治理和安定,也很快就發生混亂。
以往礣軍的變故,中都帥府自然足以剿滅他們,朝廷卻令移剌塔不也等去招降,使帥府不敢盡力讨伐,這樣既沒有招降,也變得難以制服了。
至于伯德文哥的叛亂,帥府正商議削除他的權力,而朝廷傳旨讓他統領義軍,文哥因此更加放肆,改任他的旨令便拒不接受,這種不像臣子的模樣也就明顯了。
帥府正準備逮捕他,而朝令又讓赦免他,而且不讓他隸屬帥府。
國家把一個方面的責任交給重臣,卻并不信任他,這是助長叛賊的奸詐,不知是誰替陛下策劃的計謀。
我在外聽到傳聞,說都是平章高琪的意見,請陛下裁決詳察。
”皇帝說:“你所說的很對。
伯德文哥的事情,我并不知,如像你所說的,我又肯赦免他嗎?況且你又怎麼知道這事出于高琪的主意?”素蘭說“:我見到伯德文哥寫給永清副提控劉溫的公文,裡面說:‘所派的人張希韓從南京回來,說是由副樞密使平章處置,已上奏讓伯德文哥隸屬大名行省,不用再遵從中都帥府的約束。
’劉溫詳告帥府。
那麼,罪人和術虎高琪勾結同謀事情十分明顯了。
”皇帝點了點頭。
完顔素蘭繼續奏道:“高琪本無功勞,也沒有聲望,原是因為怕死而擅自殺了胡沙虎,這也沒有可稱贊的。
他一旦得志,嫉妒賢能,樹結奸黨,竊弄國權,作威作福。
去年,都下書生樊知一見高琪後,對他說:‘礣軍不可相信,隻怕終将作亂。
’高琪便用刀杖打殺他,從此以後再沒有人敢于進言國家大事。
皇上信息不通,下情難以上達,都是這個人的罪責。
當礣軍作亂時,高琪派他同黨塔不也當武甯軍節度使前去招撫,結果一無所成,又任命他當武衛軍使。
塔不也是什麼樣的人,況且有什麼功績,而這樣重用?以臣所見,這個奸賊敗亂法度,殘殺忠良,實在不希望國家得到平靜和治理。
原在東海王時,胡沙虎飛揚跋扈,目無皇上,天下共知,卻不敢講,隻有朝官烏古論德升、張行信彈劾他的罪惡,東海王不覺醒終于遭禍。
如今高琪的奸惡遠遠超過了胡沙虎,禦史台谏官應當進言,但迫于他的兇焰,閉口不敢得罪。
但内外朝臣民衆見他這樣橫行,無不扼腕切齒痛恨,想要一刀刺死他,陛下有何可惜不除去他呢?臣并不是不知道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