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鼎傳
關燈
小
中
大
械犀利,況且要出其不備然後才能取勝。
宋朝自從泰和年間重修舊好以來,練兵積糧,修建營壘,至今十年了。
又車駕遷到汴京更加靠近宋國邊境,他們必定朝夕憂慮恐懼,盡力設防。
況且聽說王師已從唐、鄧出兵,必定遷移民衆渡江,在各處清野,隻留下空城,使我軍一無所得,徒自辛苦耗費,究竟有何益處?這是三不可。
宋朝是我國的世仇,近年并非沒有恢複舊疆域、洗刷以前的恥辱的志向,隻是畏懼我方威力,不能探知虛實,所以不敢輕舉妄動。
如今我軍都是山西、河北無所依靠的流民,或者招回的逃兵,脅從回國,大抵是烏合之衆,一向未經訓練,而立即讓他們作戰,怎能保證必勝?雖然占領宋域,内無儲蓄,又怎樣防守?以未經訓練的烏合之衆,深入敵人境内,進得不到食物,退又無處擄掠,他們必将又逃跑嘯聚山林,成為心腹之患,這是四不可。
發兵征讨,需靠敵方糧食,這事不能必得。
随軍轉運糧草,又非民力所及,沿邊民衆雖有産業,而賦稅差役十分繁重,已不勝困苦疲乏。
又凡是失去家業寓居于河南的,大多數都衣食難以自給。
受到貧困的逼迫,盜賊就會産生。
如果宋人暗中招募,以厚利引誘,讓他們充當向導,待我不備突然入侵,則内有叛民,外有勁敵,就不容易戰勝了,這是五不可。
今春耕将近,如進兵不回,必誤農時,因而也耽誤秋天防禦所用物資,這是社稷大計,豈止是疆場上利害而已,這是六不可。
愚臣認為隻應當挑選一批有才能敢于作戰的将士,分别布署在靠近邊境的州郡,敵人來時就追擊,敵人退卻就努力耕田,以增加儲備。
如能做到,士氣越增強,民心越穩固,國家富饒,自然能夠恢複先朝基業,完成中興功績,一個區區宋國何足擔心不能平定。
”诏令交付尚書省。
宰臣們認為各路軍馬既已前進,無可複議,停止讨論。
後來元帥承裔等攻取宋朝的大散關。
皇帝對胥鼎說:“所得的大散關,能保就保住,不然就燒毀後回兵。
”于是胥鼎上奏說:“臣近日派官員詢問各帥臣,都說從散關到蓦關諸關隘,距離很遠,中間堡壘相望,如要分别屯守,沒有萬人不行。
而又有恒州、虢縣所屬幾處關隘,宋兵均固守如舊,危急時又必然要分散關的兵力,留下人數少了必定難以支持,而鳳翔、恒、隴也無法接應增援,恐怕會造成兩失。
況且近年以來,民力困于不停調動,如今正是春耕農事急迫之時,恐怕妨礙耕種,不如燒毀此關,隻屯守邊境上的關隘以張聲勢,如對方來入侵,相互接應增援易于做到。
”皇帝同意。
二年四月,胥鼎請求退休,皇帝派近侍之臣對他說“:卿年紀已大,朕非不知,但天下事剛理出頭緒,卿為舊臣,姑且勉力以終其事。
”胥鼎因宣宗大多親理一些瑣細的事務,不是帝王的風度,便上奏說“:天下之廣大,萬機之衆多,錢谷之冗重,不是帝王所能兼管的,就應當交給有關部門,天子隻操心國家大政,督責成功而已。
況且如今多事,怎麼能夠親理小事呢?唯望陛下委派大臣,坐享成功,則恢複舊境為期不遠了。
”皇帝看過他的奏章以後心裡不高興,便對宰臣們說:“我唯恐自己怠惰,而胥鼎怎麼會這樣說呢?”術虎高琪奏道“:聖君以宗廟社稷放在心上,效法上天行健的本義,憂慮辛勞政務,日夜不息,這是導緻太平必由之路啊,胥鼎說得不對。
”皇帝聽了很高興。
三年正月,胥鼎上奏說:“在沿邊的州府官員,原就規定有減少資曆所需的時間,而那些掌管軍隊及防守邊隘的将士,征伐出行,暴露于野外,曆經艱險,應當一律減免,以示鼓勵。
”皇帝聽從。
二月,又上奏說:“近來規定,凡在軍前立功而後犯罪的人,行省、行院、帥府不能自行殺掉或賞賜。
賞賜是由朝廷所出,則恩德有所歸屬,這固然合理。
至于部下犯罪,主将不能施行責罰,則下屬将無所畏懼,而命令就難以實行了。
”宰臣覺得這事不好辦。
皇帝将這事詢問樞密院官,回答說應當聽從胥鼎的意見。
于是下诏,從今以後,四品以下官員下面有權自行處置。
當時元帥承裔、移剌粘何讨伐宋國,所攻下的城邑大多燒毀搶掠,因此胥鼎上奏說“:承裔等人奉诏宣揚國威,這是所說的‘吊民伐罪’啊!如今大軍已攻克武休,将至興元。
興元是漢中、西蜀的咽喉要地,請傳谕帥臣們,所攻取的
宋朝自從泰和年間重修舊好以來,練兵積糧,修建營壘,至今十年了。
又車駕遷到汴京更加靠近宋國邊境,他們必定朝夕憂慮恐懼,盡力設防。
況且聽說王師已從唐、鄧出兵,必定遷移民衆渡江,在各處清野,隻留下空城,使我軍一無所得,徒自辛苦耗費,究竟有何益處?這是三不可。
宋朝是我國的世仇,近年并非沒有恢複舊疆域、洗刷以前的恥辱的志向,隻是畏懼我方威力,不能探知虛實,所以不敢輕舉妄動。
如今我軍都是山西、河北無所依靠的流民,或者招回的逃兵,脅從回國,大抵是烏合之衆,一向未經訓練,而立即讓他們作戰,怎能保證必勝?雖然占領宋域,内無儲蓄,又怎樣防守?以未經訓練的烏合之衆,深入敵人境内,進得不到食物,退又無處擄掠,他們必将又逃跑嘯聚山林,成為心腹之患,這是四不可。
發兵征讨,需靠敵方糧食,這事不能必得。
随軍轉運糧草,又非民力所及,沿邊民衆雖有産業,而賦稅差役十分繁重,已不勝困苦疲乏。
又凡是失去家業寓居于河南的,大多數都衣食難以自給。
受到貧困的逼迫,盜賊就會産生。
如果宋人暗中招募,以厚利引誘,讓他們充當向導,待我不備突然入侵,則内有叛民,外有勁敵,就不容易戰勝了,這是五不可。
今春耕将近,如進兵不回,必誤農時,因而也耽誤秋天防禦所用物資,這是社稷大計,豈止是疆場上利害而已,這是六不可。
愚臣認為隻應當挑選一批有才能敢于作戰的将士,分别布署在靠近邊境的州郡,敵人來時就追擊,敵人退卻就努力耕田,以增加儲備。
如能做到,士氣越增強,民心越穩固,國家富饒,自然能夠恢複先朝基業,完成中興功績,一個區區宋國何足擔心不能平定。
”诏令交付尚書省。
宰臣們認為各路軍馬既已前進,無可複議,停止讨論。
後來元帥承裔等攻取宋朝的大散關。
皇帝對胥鼎說:“所得的大散關,能保就保住,不然就燒毀後回兵。
”于是胥鼎上奏說:“臣近日派官員詢問各帥臣,都說從散關到蓦關諸關隘,距離很遠,中間堡壘相望,如要分别屯守,沒有萬人不行。
而又有恒州、虢縣所屬幾處關隘,宋兵均固守如舊,危急時又必然要分散關的兵力,留下人數少了必定難以支持,而鳳翔、恒、隴也無法接應增援,恐怕會造成兩失。
況且近年以來,民力困于不停調動,如今正是春耕農事急迫之時,恐怕妨礙耕種,不如燒毀此關,隻屯守邊境上的關隘以張聲勢,如對方來入侵,相互接應增援易于做到。
”皇帝同意。
二年四月,胥鼎請求退休,皇帝派近侍之臣對他說“:卿年紀已大,朕非不知,但天下事剛理出頭緒,卿為舊臣,姑且勉力以終其事。
”胥鼎因宣宗大多親理一些瑣細的事務,不是帝王的風度,便上奏說“:天下之廣大,萬機之衆多,錢谷之冗重,不是帝王所能兼管的,就應當交給有關部門,天子隻操心國家大政,督責成功而已。
況且如今多事,怎麼能夠親理小事呢?唯望陛下委派大臣,坐享成功,則恢複舊境為期不遠了。
”皇帝看過他的奏章以後心裡不高興,便對宰臣們說:“我唯恐自己怠惰,而胥鼎怎麼會這樣說呢?”術虎高琪奏道“:聖君以宗廟社稷放在心上,效法上天行健的本義,憂慮辛勞政務,日夜不息,這是導緻太平必由之路啊,胥鼎說得不對。
”皇帝聽了很高興。
三年正月,胥鼎上奏說:“在沿邊的州府官員,原就規定有減少資曆所需的時間,而那些掌管軍隊及防守邊隘的将士,征伐出行,暴露于野外,曆經艱險,應當一律減免,以示鼓勵。
”皇帝聽從。
二月,又上奏說:“近來規定,凡在軍前立功而後犯罪的人,行省、行院、帥府不能自行殺掉或賞賜。
賞賜是由朝廷所出,則恩德有所歸屬,這固然合理。
至于部下犯罪,主将不能施行責罰,則下屬将無所畏懼,而命令就難以實行了。
”宰臣覺得這事不好辦。
皇帝将這事詢問樞密院官,回答說應當聽從胥鼎的意見。
于是下诏,從今以後,四品以下官員下面有權自行處置。
當時元帥承裔、移剌粘何讨伐宋國,所攻下的城邑大多燒毀搶掠,因此胥鼎上奏說“:承裔等人奉诏宣揚國威,這是所說的‘吊民伐罪’啊!如今大軍已攻克武休,将至興元。
興元是漢中、西蜀的咽喉要地,請傳谕帥臣們,所攻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