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行信傳

關燈
聖旨罪的,他們判徒刑年限,責打的次數可允許贖罪。

    特别送去了诏令聖旨而故意違背的,依照大定年間的條例執行。

    ”皇帝批示同意。

    張行信離開朝廷不久,皇帝曾經對宰臣們說“:自從張行信被降職之後,你們便閉口不說話了,這極不應該。

    張行信的事情,你們都是很清楚的,哪裡是因為進言的緣故?從今以後應當言無不盡,不要有所畏忌。

    ” 張行信剛到泾州,立即上書說:“馬匹是軍隊的根本,如今戰事不止,馬匹不可延緩辦理。

    我自到泾州,聽說陝西的豪強大都去河州買馬,轉賣到内地,獲利百倍。

    當見到省裡派去的買馬官平涼府判官烏古論桓端到洮州買馬時,用百铤的銀子買到近千匹馬,他說在生羌、木波各部,蕃族人家養了許多馬。

    以前由于派去的官員或者故意壓價,或者仗勢搶奪,因而産生不和,而且常受到銀子少的限制,所以難以多得。

    又聽說蕃地今年秋收不好,需賣馬得銀買粟米。

    冬春之際肯定缺少食物,馬價很低,請讓有關方面運銀和粟米到洮、河等州,選派熟悉蕃邦情形,通達而能随機應變的像桓端這樣的人去購買和交換。

    如果用銀萬兩,就可以得到良馬千匹,機不可失,請朝廷盡快考慮。

    ” 他又說:“近來沿邊的将士們立功,朝廷派使者前去宣旨,賜給官爵,他們無不感激皇恩,願出死力報國,這也是激勵他們的好方法。

    可是,他們贈送使者的或者馬匹,或是金錢,成為慣例了,這是我所不能理解的。

    大定年間,曾經制定送給宣讀聖旨的使者禮品時,凡五品以上官員都有規定的數目,後來竟然廢止了。

    何況目前時局和過去不同,而那些受封為六品以下以及隻是散官的人也免不了送禮,有的沒法備辦禮物,便向部下收取來應付,甚至有人因此犯了罪。

    那些将士們拼命立功,朝廷剛給予賞賜官爵,而他們又要因送禮物而發愁,這哪裡是朝廷的本意?請令有關方面依照大定年間規定,參考目前時局,明确規定數目一律等同,讓他們收受之間有限度,這樣無傷大體,而上下齊美了!” 又說:“近來聽說保舉縣令,特别增加他們的俸祿,這也是朝廷對民衆的善意。

    然而從潼關以西,至今還沒有到任的,遠方的民衆不能總是沒有指望,難道是舉薦的人數少,因而不足嗎?請诏令内外官員,增大選舉範圍,以補其缺,讓天下人都得到好處。

    況且縣丞、主簿、縣尉也都是接近民衆之官,卻獨不增加俸祿,他們既然不夠自給自足,又怎麼能禁止他們侵占和牟利呢?有人認為國家經費正緊張,不應當亂花錢,這是很不對的。

    給官吏俸祿豐厚,正是要讓他們不侵擾民衆,民衆安甯國家就安定,怎麼是亂花錢?假如能夠裁減那些機構中無事無用的官員,不養那些毫無用處的人,又何必擔心費用不足?如今一個人當兵,全家都由國家供給,軍人死亡後,又供給他的子弟,以激勵軍心,為國盡力。

    至于沒有男丁的家庭,他們的妻子和女兒仍然供給,這是什麼原因?自從皇帝車駕南巡以來,已負擔幾年了,都張着嘴等吃飯,農民就要受困。

    國家時常擔心存糧不足,這也是因為贍養這些老幼幾千萬人,多人求食,白費的金錢也正在于此。

    如果立即停止供應,恐怕流離失所,但應當規定時間,讓他們各自想辦法,到規定期限便停止供應,他們又有什麼可說。

    ”皇帝大多采納他的意見。

     元光元年(1222)正月,升為保大軍節度使,兼任..州管内觀察使。

    二月,改任靜難軍節度使,兼..州管内觀察使。

    不久,告退離職。

    哀宗即位,召用舊官員,起用他為尚書左丞,他奏事已略不如以前那樣,名望也有所降低。

    不久,又請求退休回家,日常隻是抄書教給子孫們,并在汴城東面修建園林,建一座亭子稱為“靜隐亭”,他時常跟侯摯等人在裡面遊覽吟詠。

    正大八年(1231)二月乙醜,死于嵩山的崇福宮,當年六十九歲。

    他初次遊覽嵩山時,曾經說:“我多想主管這座山!”果然死在這裡。

     張行信為人品德純正直率,不喜歡粉飾自己,雖然兩次擔任丞相,卻依然像沒有當官一樣。

    他遇事敢于發表意見,無所畏懼和避諱,每次在皇帝面前奏事時,别人都替他捏一把汗,而張行信坦然自若。

    他去世時,即使是平日非常嫉妒他的人,也在說一個正派人去世了。

    初到汴京,他父親以禦史大夫之職退休時身體還很健康,他的哥哥張行簡任翰林學士承旨,張行信任禮部尚書,各子侄當中許多人中進士當了官,這是當世所未有過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