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行信傳
關燈
小
中
大
張行信,字信甫,原名行忠,因為避莊獻太子諱而改名。
是張行簡的弟弟。
大定二十八年(1188)中進士,累官至銅山縣令。
明昌元年(1190),因為廉政被提升為監察禦史。
泰和三年(1203),同知山東西路轉運使,不久又簽河東路按察司事。
四年四月,皇帝在泰和殿召見他。
張行信便向皇帝進言兩件事:一是依照舊例調換吏官以除民害,一是徐、邳一帶土地适宜種麥,收粟時應當允許他們交納麥子使民衆便利。
皇帝同意他的建議,讓尚書省商議後實行。
崇慶二年(1213),任左谏議大夫。
當時胡沙虎已免職為民,但他仍賄賂朝中權貴,想要重新起用。
滿朝官員沒人敢表态。
張行信便上奏說“:胡沙虎為人殘忍兇狠,驕橫跋扈,獻媚于近臣,妄圖讓他們加以稱贊。
自從被罷免以來,士民百姓無不歡欣鼓舞。
如今如再任用,隻怕為害更超過往日,況且還會有比這更加利害的事情。
”他接連上書奏告,但沒有回音。
當胡沙虎弑君謀逆時,人們都替他擔憂,而張行信坦然自若,不以為意。
當年九月,宣宗即位,改年号為貞..。
張行信因為當時沒有立皇太子,沒有能滿足天下人的願望,上疏說:“自古國君即位,必定立太子作為儲君,必然下诏布告中外。
我私下見皇長子每當到朝廷的時候,用的是東宮的儀仗和護衛,可是到殿堂時,又和諸王排列在一起。
況且已經任命了侍臣,可是至今卻沒有定下禮節,可說是名不正而言不順啊!在漢文帝元年,首先就立皇子啟為太子,這是用以表示尊從祖先,注重社稷。
希望陛下能和大臣們詳細商議,斟酌前代的故事,早下明诏,以确定其地位,謹慎地選任官員,輔佐他成為有德行有器度的繼承人,那就是天下的大幸!”皇帝嘉獎并采納了他的意見。
胡沙虎被殺後,張行信上密封奏書主張端正刑賞之事,有關言論記載在《胡沙虎傳》中。
他又說:“自從戰事興起以來,難以得到合适的将帥,請陛下讓重臣各舉薦所了解的人員,如果确是可用之才,立即加以召見,公開獎賞,讓他們自願報效國家,必定有舍命報國的人。
以前李牧在當趙國将軍時,軍功爵位封賞都能自己做主,出兵進攻退守等不需聽從朝中複議,因而能夠北破大敵,西抑強秦。
現今任命将領如果不再采用條文舊法将他們約束,由朝中意旨來牽制他們,而是委以全任,責其成功,讓他們能夠全部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則克敵恢複國土的功業可望有成了!”皇帝贊許他的意見。
這時剛剛提拔任用王守信、賈耐兒當将領,他們都是鄙俗不堪、不懂兵法律令的人,張行信擔心他們贻誤國家大事,便上疏說:“《易》中寫道:‘開國和繼承大業,小人不可任用。
’這是聖人用以警戒後世的,話說得這樣嚴厲。
如今大兵縱橫遍地,人心惶惶不安,抵抗敵軍興國理政如非賢能而有智慧的人是難以成功的。
狂濫庸俗之輩,承蒙提拔,參預機要大事,實在是毫無意義的。
”于是,皇帝把他們都罷免了。
代理元帥右都監皇族訛可率兵五千人到通州護糧,遇到敵軍立即潰敗。
張行信上表奏道:“領兵之道,無過于賞罰二字,當派兵對敵時必須讓他有所思慕而樂于前進,有所畏懼而不敢後退,然後将士聽從命令而功業可成。
像訛可敗退,就應當公開明确他的罪責,朝廷如果加以寬容,一點不追究,我擔心領兵之道未能盡用了。
”朝廷下诏回報說“:你的意思已經清楚,訛可等人已經下獄治罪了。
” 當時中都受到敵軍威脅,朝廷剛剛派使者前去議和,統率軍隊的人畏縮不敢出戰,說是“擔心破壞和議”。
張行信上書進言說:“和跟戰兩件事情本不相幹,派出的使者專心于議和,領兵的人要一心考慮作戰,怎麼能以議和作為不戰的借口。
自從崇慶年間以來,都是因和議而誤事,如果我軍肯努力作戰,略略打敗敵軍的銳氣,那麼和議的事早就可以成功了。
不久前北方使者前來,但他們的軍隊仍然攻破東京,入侵河東。
如今我方的使者剛派出,将帥們就馬上按兵不動,這對和議是毫無益處的。
形勢越是危急,糧草就越是困難,和議能否成功尚未可知,怎麼能夠閉門坐守待斃呢?應當乘兵馬還強壯的時候,挑選精兵猛将,防衛運輸通道,往來和敵軍作戰,稍微挫敗敵人,那麼附近儲存的糧草就能運進京城,和議也就不用多久就能成功了!”皇帝知道他說得對但卻不能實行。
二年三月,因為朝廷搜括民間的存糧,張行信害怕失去民心,便上書說
是張行簡的弟弟。
大定二十八年(1188)中進士,累官至銅山縣令。
明昌元年(1190),因為廉政被提升為監察禦史。
泰和三年(1203),同知山東西路轉運使,不久又簽河東路按察司事。
四年四月,皇帝在泰和殿召見他。
張行信便向皇帝進言兩件事:一是依照舊例調換吏官以除民害,一是徐、邳一帶土地适宜種麥,收粟時應當允許他們交納麥子使民衆便利。
皇帝同意他的建議,讓尚書省商議後實行。
崇慶二年(1213),任左谏議大夫。
當時胡沙虎已免職為民,但他仍賄賂朝中權貴,想要重新起用。
滿朝官員沒人敢表态。
張行信便上奏說“:胡沙虎為人殘忍兇狠,驕橫跋扈,獻媚于近臣,妄圖讓他們加以稱贊。
自從被罷免以來,士民百姓無不歡欣鼓舞。
如今如再任用,隻怕為害更超過往日,況且還會有比這更加利害的事情。
”他接連上書奏告,但沒有回音。
當胡沙虎弑君謀逆時,人們都替他擔憂,而張行信坦然自若,不以為意。
當年九月,宣宗即位,改年号為貞..。
張行信因為當時沒有立皇太子,沒有能滿足天下人的願望,上疏說:“自古國君即位,必定立太子作為儲君,必然下诏布告中外。
我私下見皇長子每當到朝廷的時候,用的是東宮的儀仗和護衛,可是到殿堂時,又和諸王排列在一起。
況且已經任命了侍臣,可是至今卻沒有定下禮節,可說是名不正而言不順啊!在漢文帝元年,首先就立皇子啟為太子,這是用以表示尊從祖先,注重社稷。
希望陛下能和大臣們詳細商議,斟酌前代的故事,早下明诏,以确定其地位,謹慎地選任官員,輔佐他成為有德行有器度的繼承人,那就是天下的大幸!”皇帝嘉獎并采納了他的意見。
胡沙虎被殺後,張行信上密封奏書主張端正刑賞之事,有關言論記載在《胡沙虎傳》中。
他又說:“自從戰事興起以來,難以得到合适的将帥,請陛下讓重臣各舉薦所了解的人員,如果确是可用之才,立即加以召見,公開獎賞,讓他們自願報效國家,必定有舍命報國的人。
以前李牧在當趙國将軍時,軍功爵位封賞都能自己做主,出兵進攻退守等不需聽從朝中複議,因而能夠北破大敵,西抑強秦。
現今任命将領如果不再采用條文舊法将他們約束,由朝中意旨來牽制他們,而是委以全任,責其成功,讓他們能夠全部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則克敵恢複國土的功業可望有成了!”皇帝贊許他的意見。
這時剛剛提拔任用王守信、賈耐兒當将領,他們都是鄙俗不堪、不懂兵法律令的人,張行信擔心他們贻誤國家大事,便上疏說:“《易》中寫道:‘開國和繼承大業,小人不可任用。
’這是聖人用以警戒後世的,話說得這樣嚴厲。
如今大兵縱橫遍地,人心惶惶不安,抵抗敵軍興國理政如非賢能而有智慧的人是難以成功的。
狂濫庸俗之輩,承蒙提拔,參預機要大事,實在是毫無意義的。
”于是,皇帝把他們都罷免了。
代理元帥右都監皇族訛可率兵五千人到通州護糧,遇到敵軍立即潰敗。
張行信上表奏道:“領兵之道,無過于賞罰二字,當派兵對敵時必須讓他有所思慕而樂于前進,有所畏懼而不敢後退,然後将士聽從命令而功業可成。
像訛可敗退,就應當公開明确他的罪責,朝廷如果加以寬容,一點不追究,我擔心領兵之道未能盡用了。
”朝廷下诏回報說“:你的意思已經清楚,訛可等人已經下獄治罪了。
” 當時中都受到敵軍威脅,朝廷剛剛派使者前去議和,統率軍隊的人畏縮不敢出戰,說是“擔心破壞和議”。
張行信上書進言說:“和跟戰兩件事情本不相幹,派出的使者專心于議和,領兵的人要一心考慮作戰,怎麼能以議和作為不戰的借口。
自從崇慶年間以來,都是因和議而誤事,如果我軍肯努力作戰,略略打敗敵軍的銳氣,那麼和議的事早就可以成功了。
不久前北方使者前來,但他們的軍隊仍然攻破東京,入侵河東。
如今我方的使者剛派出,将帥們就馬上按兵不動,這對和議是毫無益處的。
形勢越是危急,糧草就越是困難,和議能否成功尚未可知,怎麼能夠閉門坐守待斃呢?應當乘兵馬還強壯的時候,挑選精兵猛将,防衛運輸通道,往來和敵軍作戰,稍微挫敗敵人,那麼附近儲存的糧草就能運進京城,和議也就不用多久就能成功了!”皇帝知道他說得對但卻不能實行。
二年三月,因為朝廷搜括民間的存糧,張行信害怕失去民心,便上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