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炳傳

關燈
劉炳,是葛城人。每次讀書,看見古代為國家萬世安定謀劃策略的忠臣烈士,就贊歎仰慕。貞..二年(1215)中進士第,當天上書皇帝分列了适宜做的十件事:

    “其一曰:任用諸王來安定國家。我看過去幾年,王師屢戰屢敗,大都是自己先輸。太平的日子長了,人民不懂軍事,将帥沒有才能,既沒有平定患難的謀略,又沒有效力至死的節操,對外假托做事謹慎的美名,内心為自己的安全打算,挑選勇猛果敢的跟随自己,委派疲憊懦弱的到陣前交戰,陣勢稍有移動,望塵先逃,士卒跟着跑而大敗。朝廷不加追問,隻是增加兵力。因此法度日益混亂,倉庫空虛,市井衰敗,土地日縮。從聖駕南遷,遠近相望,更無鬥志。官吏把在河北任職當作不幸,徘徊退避,沒有人敢前進。從前唐天寶末年,洛陽、潼關相繼失守,皇帝夜逃,如果不是太子返回靈武,統帥諸将,那麼西行的人将老死在劍南。我希望皇上把各王中傑出的人選出來,統領天下兵馬,駐軍北方重鎮,向遠近地區傳遞檄文,警告有關軍政要事。那麼四方聞風者都将自奮,前死不避。抵禦敵人的困難,無大于此。人們可用勇氣激勵不可用力強制,一卒先登,則萬夫齊奮,這就是古人首先以身作則然後威嚴發令的原因。

    “二曰:取得人心來穩固基業。天子給人恩惠,不在于給予,在于消除他們共同的憂患,按他們所需利益來給他們好處。如今艱危之後,有必要施加恩惠,根據他們想要安定而慰撫他們,那麼忠誠親近皇上之心意,應當比前日更濃。我希望皇上放寬賦役,對發出的号令講信用,凡事不利的一切停罷。常派重臣巡行郡縣,邀請長者,問他們的疾苦,選拔廉正,罷黜貪婪,拯救貧窮,救濟孤獨,勤勉以得到安定,那麼他們就會效忠徇義,沒有二志了。所以說,安民可幫助行義,危民容易引發叛亂,請皇上留心。

    “三曰:廣收人才以備用。準備禦寒的人必求貂狐,到遠處去的人一定要養骐骥。河南、陝西皇上親臨,應當有用來大慰士民之心的作用。其中有操行被民敬仰的,稍提拔任用,日常可以勸勉風俗,緩急可以備有驅敵之策。昭示新恩,轉變百姓的看法,心裡想着天下人的想法。

    “四曰:選拔守令以安百姓。郡守、縣令,天子治理國家所憑借,百姓維護生存所依靠的人。如今百姓疲憊,官吏昏庸,無安民利國之才,貪暴昏亂,與奸民做交易,公家給予鬥粟之賦,私人占有萬錢的賄賂,遠近吵鬧,沒有告發的地方。自今不是才器過人、政績卓異的,不可以在郡縣任職。親勳故舊,雖聲望高資曆深,也不可用為長吏。那麼賢者因為特殊地使用他感到高興,增盡其能,不賢的人慚愧羨慕而自然受到激勵。

    “五曰:褒獎忠義以勵臣節。忠義之士,奮身效命,力盡城破也不稍微屈服。事定之後,有司忽略不加察看,棄職的用恩惠寬免給予關心,而為事死節的人反而不見記載,天下還有什麼用來仰慕畏懼,而不為自己安全打算的人呢?讓做臣子的都知道死節沒有好處,遇到危險可以苟且求全,實在不是國家的利益。

    “六曰:從事農業來廣蓄積。這是最為富國強兵的重要方法,當今最緊急的任務。

    “七曰:推崇節儉以省财用。現在國内貪乏耗盡,田地荒蕪,停止奢侈提倡節儉來延緩養民之急,沒有比這先需要做的了。

    “八曰:去掉冗食來助軍費。戰亂之後,人員死亡十有四五,郡縣官吏像往常一樣設置,實在不是詳查權力挽救弊病的方法。

    “九曰:整頓軍務以熟習守戰。自古名将以謀略取勝,訓練士卒,故可使赴湯蹈火,百戰不殆。孔子說:‘用沒有經過訓練的士兵作戰,這叫抛棄他們。’兵法說‘:兵器不鋒利,是把他的士兵送給敵人。士兵不反複訓練,是把他的将送給敵人。将不知兵,是把他的主送給敵人。主不選将,是把他的國家送給敵人。’怎麼能不慎重呢!

    “十曰:整修城池來準備守禦。保障國家,隻有都城和附近數郡罷了。北方之地失守,這就沒有河朔一帶了,黃河怎麼能夠足以憑借呢。”

    書奏上去,宣宗感到驚奇。再次考試問他說:“河北城鎮,什麼方法可以保住?兵民雜亂居住,什麼方法可以使他們和睦?紙币制度如何貫徹?物價怎樣才能平穩?”劉炳的回答大略是慎重選擇守将那麼城邑可以鞏固,兵不侵擾百姓就可以使兵民和睦相處,聚集分散,相互平衡那麼紙币制度可以通行,獎勵農業減少賦稅那麼物價可以平穩。宣宗雖對他說的感到驚異,但是不能采用,隻給他補個禦史台令史罷了。

    評論說:劉炳可謂是會說的人。宣宗召見廷試而他沒有言辭失當,僅拿個台令史來獎賞他,這足夠提高士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