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行簡傳

關燈
張行簡,字敬甫。

    他聰明而又苦學,博通經史。

    大定十九年(1179)考中第一名進士,被任命為應奉翰林文字。

    因母親去世而服喪,葬母于益都,閉門讀書,沒有人能夠見到他。

    服喪期滿,恢複原職。

    金章宗即位後,轉任修撰,進讀上奏朝廷的奏疏等,代太常博士。

    夏國派使者前來慰問,準備在皇帝去世的靈殿舉行祭祀。

    張行簡說:“他是被派來訪問的,不是專祭的使者,不能這樣。

    ”朝廷商議準備廣賜給高麗物品。

    張行簡說“:近時我國派使者前去報喪,他們因一些小事加以阻攔,況且出言不遜,必須等移問的文書答複之後,再廣賜不遲。

    ”徒單克甯認為他說得對,對他十分器重。

    又轉任翰林修撰,和路伯達一同進讀上奏的疏文。

    累遷至禮部郎中。

     司天台劉道用修改了新曆法進上朝廷,皇帝下诏讓學士院重新确定曆法的名稱。

    張行簡上奏說,請再校正和測驗一段時間,等以後月食時計算得沒有差錯,然後再賜給曆名。

    皇帝诏令翰林侍講學士黨懷英等人再行校正。

    黨懷英等校定劉道用上奏的新曆:明昌三年不設閏月,就将閏月作為三月;二年十二月十四日,金星和木星都在危十三度的地方,而劉道用的曆法是在十三日,相差一天;三年四月十六日夜裡發生月食,新曆計算的時刻和實際月食時刻不同。

    劉道用沒有考察和檢驗古今的記載,也沒有經過事實的驗證,輕率進上朝廷,不能使用。

    劉道用被判了一年徒刑先關押後被贖出,任長行的彭徽等四人各被責打八十杖後罷免。

     群臣多次請皇帝上尊号,章宗不答應。

    當準備下诏書頒布天下時,張行簡上奏說“:往年饑民遺棄子女,有的送給人家收養,後來朝廷下诏讓官府為他們收養或贖回,有的其父母衣食稍微充裕之後,就又去領認,官府也就判還給他們。

    從此之後,災荒年景,孩子流亡于道路之上,沒有人肯去收養,許多人因而餓死和病死于溝壑之中。

    我見近代發布的救災诏書,上面都寫上‘以後不得複取’的字樣,如今請仍依照施行。

    ”皇帝贊同他的話,令中書省照辦。

    過了許久,張行簡又兼同修國史,又改為禮部侍郎、提點司天台,直學士、同修國史如故。

     張行簡進言說“:唐朝制度,仆射、宰相上任時,百官通班祝賀,仆射、宰相降階答拜。

    國朝的皇太子在正月初一、生日時,三師、三公、宰相以下官員同班前往拜見祝賀,皇太子站立接受拜賀然後答拜。

    而現今尚書省正副主官上任之日,分為六品以下官員排為一班拱手祝賀,正副官員坐而答禮;左右司郎中五品官員上堂拱手祝賀,正副官員也是坐着答禮。

    我認為身體坐着舉手答禮,近于坐下接受祝賀。

    這樣,正副官員接受祝賀的禮儀,比皇太子還隆重,恐怕于理不妥。

    區别事情的大小,這是禮儀方面的重要問題,請讓宰執官員上任之時,令三品以下官員同班祝賀,宰執官員起立,依照見三品官的儀式拱手答拜。

    ”皇帝說:“這種事情怎麼不早些加以區分和糾正呢?或者是都省擅作主張的,卿所論極是。

    ”張行簡回答說“:禮部曾經參考古今的禮儀,拟定了各種儀式,但省廷不肯聽從,便更改以後上奏了。

    ”皇帝将張行簡的意見交尚書省商議,于是照他辦法實行了。

    所以宰執們上任之日,三品以下官員一起向他祝賀,宰執們起立答拜的禮節,是從這時開始實行的。

     張行簡又在和皇帝對問時,論及典章制度的故事是一門學問,請求在太常博士下面設置兩名檢閱官員,讓精通禮學但資曆較淺的人擔任,等資格比較深了就升為博士。

    又說“:現今雖然有國朝所編的《集禮》,可是有關食貨、官職、兵刑沿革等方面,都尚未成書,請求編成會要,以傳于後世。

    ”承安五年(1200),他被升任侍講學士,同修國史、提點司天監如故。

     泰和二年(1202),他擔任了給宋朝國君生日祝壽的副使。

    皇帝召見了正使完顔瑭,告誡他:“你過境以後不要喝酒,各事聽從張行簡的。

    ”又對張行簡說“:宋人行禮時,喜歡關注一些細節問題,如果有不合适的,都應加以糾正,凡是舊例有的不能不辦。

    ”接着又說“:我聽說以前派去的使者過淮河時,往往到中流,就在分界線争渡船,這實在非禮,你自己事先告訴船工,并且對宋國使者說:‘兩國和好日久,不要争論細節小事傷了大體。

    ’多說幾遍,讓他們都知道我方意圖。

    ”泰和四年,又下诏說:“每當奏事時,必須讓張行簡常在身邊。

    ” 泰和五年,群臣又上疏請皇帝上尊号,皇帝不答應,讓張行簡寫诏書做批答,同時又詢問他宋朝的範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