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單镒傳
關燈
小
中
大
宗問宰臣:“徒單镒與宗浩誰行?”平章政事張萬公答道“:都是有才能的人,镒似乎更強些,镒有操守,宗浩多數而已。
”皇帝問“:什麼叫多數?”萬公說“:宗浩略有些迎合。
”皇帝說“:你說得對啊。
”不久,镒被提為平章政事,封濟國公。
淑妃李氏專寵,她的兄弟橫行霸道,朝臣常常奔走他們門下。
那時一連幾天狂風蔽日,皇帝下诏問天象變異的緣故。
镒上疏大緻說:“仁、義、禮、智、信叫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敬、子孝稱作五德。
如今五常不建立,五德不提倡,官宦士人抛棄禮義,忘掉廉恥,小民背道德叛信義,迷惑而不知悔改,背棄損毀天常,骨肉相殘,動傷和氣,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原因。
現在應端正不淳厚的民俗,順應人心,對待父親、子女,對待丈夫、妻子,各遵循應有的準則,這樣才能和氣融洽,使得福祿頻頻來到。
”為此評論道“:治理政事的方法,緊要的有兩點:其一,糾正臣子的心态。
私下見衆臣不明禮義,貪圖功利的人很多,怎麼能責怪老百姓跟着他們變化呢?用人時,德行端正的為上,才高為下。
兩者兼有待以不同等級,才不高德行好的次一等,雖有才能,行為道義沒有可取之處的人,要壓一壓放在低位上,那麼當臣子的風氣就正了。
其二,引導學者的志向。
教育感化工作的推行,發動在學校。
如今學者失去本來應有的求真的美德,經史高深,抛棄它不去學習,學點詞藻華麗不真實的東西,釣取地位名利,我請求取士時同時考考經史典故,使學者堅持學習經學,不為當前浮靡文風所惑,就好了。
”又說:“凡天下的事情,多頭來的不是一頭,相似的不是同一體,法律制度不能完全套用,因為相似而掩蓋了真相,就會産生不同的議論。
孔子說‘:道義是天下必須遵循的制度。
’《禮記》說‘:道義是判斷的憑證。
’請陛下處理日常政務時,遇到對事情的處理有不同主張時,稍微多考慮一下,找到事情發生的原因理出頭緒,那樣就能确定如何裁決,并且能分辨疑問。
”镒的話句句切中時弊,皇帝雖然接受他的主張,卻不能施行。
皇上問漢高祖、光武帝的好壞。
平章政事張萬公答道:“高祖好得多!”镒說“:光武再建漢的基業,在位三十年,沒有沉溺于酒色的事情。
高祖被戚姬所迷惑,終于導緻變亂。
從這點說,光武帝好。
”皇帝不說話。
镒大概因為元妃李氏寵愛過度,所以暗暗規勸。
泰和四年(1204),免為知鹹平府事。
五年(1205),改任南京留守。
六年(1206),調為知河中府,兼任陝西安撫使。
仆散揆行省河南、陝西,元帥府雖受揆控制,實權上,皇帝考慮用謀臣掌管,為此升宣撫使為一品官,镒改任知京兆府事,擔當宣撫使,陝西元帥府一并受他節制。
诏書說“:将帥雖勇猛,久經沙場,但宋人狡猾,也要憑借計謀取勝。
你的才智韬略,我很熟悉,況且是輔助得力的老臣,因而對你有此重托。
應當有長遠的策略抵禦敵人,訓練兵士安撫百姓,不辜負我對你的希望。
”镒提出“:當初設置急遞鋪本來為了方便轉送文件,如今都靠乘驿,不便利。
”皇帝十分贊同,這就開始設置提控急遞鋪官。
從中都到真定、平陽設置的,到達京兆。
京兆到鳳翔設置的,到達臨洮。
從真定到彰德設置的,直達南京。
從南京分開到歸德設置的,到達泗州、壽州,分開到許州設置的,到達鄧州。
從中都到滄州設置的,到達益都府。
從此傳遞文書不再不順暢了。
七年(1207),吳曦死,宋人安丙分别從秦、隴間出兵。
十月,下令镒出兵金、房用來分别牽制宋人梁、益、漢、沔的兵勢。
镒派遣行軍都統斡勒葉祿瓦、副統把回海、完顔掴剌領步騎兵五千出商州。
十一月,葉祿瓦攻取鹘嶺關,掴剌偏将攻破燕子關新道口,回海攻占小湖關敖倉,到營口鎮,擊潰宋軍千餘人,追到上津縣
”皇帝問“:什麼叫多數?”萬公說“:宗浩略有些迎合。
”皇帝說“:你說得對啊。
”不久,镒被提為平章政事,封濟國公。
淑妃李氏專寵,她的兄弟橫行霸道,朝臣常常奔走他們門下。
那時一連幾天狂風蔽日,皇帝下诏問天象變異的緣故。
镒上疏大緻說:“仁、義、禮、智、信叫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敬、子孝稱作五德。
如今五常不建立,五德不提倡,官宦士人抛棄禮義,忘掉廉恥,小民背道德叛信義,迷惑而不知悔改,背棄損毀天常,骨肉相殘,動傷和氣,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原因。
現在應端正不淳厚的民俗,順應人心,對待父親、子女,對待丈夫、妻子,各遵循應有的準則,這樣才能和氣融洽,使得福祿頻頻來到。
”為此評論道“:治理政事的方法,緊要的有兩點:其一,糾正臣子的心态。
私下見衆臣不明禮義,貪圖功利的人很多,怎麼能責怪老百姓跟着他們變化呢?用人時,德行端正的為上,才高為下。
兩者兼有待以不同等級,才不高德行好的次一等,雖有才能,行為道義沒有可取之處的人,要壓一壓放在低位上,那麼當臣子的風氣就正了。
其二,引導學者的志向。
教育感化工作的推行,發動在學校。
如今學者失去本來應有的求真的美德,經史高深,抛棄它不去學習,學點詞藻華麗不真實的東西,釣取地位名利,我請求取士時同時考考經史典故,使學者堅持學習經學,不為當前浮靡文風所惑,就好了。
”又說:“凡天下的事情,多頭來的不是一頭,相似的不是同一體,法律制度不能完全套用,因為相似而掩蓋了真相,就會産生不同的議論。
孔子說‘:道義是天下必須遵循的制度。
’《禮記》說‘:道義是判斷的憑證。
’請陛下處理日常政務時,遇到對事情的處理有不同主張時,稍微多考慮一下,找到事情發生的原因理出頭緒,那樣就能确定如何裁決,并且能分辨疑問。
”镒的話句句切中時弊,皇帝雖然接受他的主張,卻不能施行。
皇上問漢高祖、光武帝的好壞。
平章政事張萬公答道:“高祖好得多!”镒說“:光武再建漢的基業,在位三十年,沒有沉溺于酒色的事情。
高祖被戚姬所迷惑,終于導緻變亂。
從這點說,光武帝好。
”皇帝不說話。
镒大概因為元妃李氏寵愛過度,所以暗暗規勸。
泰和四年(1204),免為知鹹平府事。
五年(1205),改任南京留守。
六年(1206),調為知河中府,兼任陝西安撫使。
仆散揆行省河南、陝西,元帥府雖受揆控制,實權上,皇帝考慮用謀臣掌管,為此升宣撫使為一品官,镒改任知京兆府事,擔當宣撫使,陝西元帥府一并受他節制。
诏書說“:将帥雖勇猛,久經沙場,但宋人狡猾,也要憑借計謀取勝。
你的才智韬略,我很熟悉,況且是輔助得力的老臣,因而對你有此重托。
應當有長遠的策略抵禦敵人,訓練兵士安撫百姓,不辜負我對你的希望。
”镒提出“:當初設置急遞鋪本來為了方便轉送文件,如今都靠乘驿,不便利。
”皇帝十分贊同,這就開始設置提控急遞鋪官。
從中都到真定、平陽設置的,到達京兆。
京兆到鳳翔設置的,到達臨洮。
從真定到彰德設置的,直達南京。
從南京分開到歸德設置的,到達泗州、壽州,分開到許州設置的,到達鄧州。
從中都到滄州設置的,到達益都府。
從此傳遞文書不再不順暢了。
七年(1207),吳曦死,宋人安丙分别從秦、隴間出兵。
十月,下令镒出兵金、房用來分别牽制宋人梁、益、漢、沔的兵勢。
镒派遣行軍都統斡勒葉祿瓦、副統把回海、完顔掴剌領步騎兵五千出商州。
十一月,葉祿瓦攻取鹘嶺關,掴剌偏将攻破燕子關新道口,回海攻占小湖關敖倉,到營口鎮,擊潰宋軍千餘人,追到上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