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公傳

關燈
張萬公,字良輔,東平東阿人。

    他幼年聰穎,喜歡讀書。

    其父張彌學,做夢夢到一室,其上貼有一紙,上寫“張萬相公讀書堂”,不久張萬公出生,就用此為名。

    他登正隆二年(1157)進士第,調任新鄭簿。

    因父去世而辭職。

    服孝期滿,他被授予費縣簿。

    大定四年(1164),他為東京辰氵錄鹽副使,他在任時,鹽稅有所增加,升為長山令。

    當時土匪未平,一天早上有幾萬百姓到城下請求保護,張萬公登上城上的矮牆告訴鄉親父老相信他,人們感悟相互離去,境内人依賴他,為他建立祠堂。

    很久後,他補任尚書省令使,擢升河北西路轉運司都勾判官,改任大理評事,因有成就升為司直,四次升任侍禦史、尚書右司員外郎。

    丞相徒單克甯曾對他說“:後代取代我的一定是你。

    ”不久他被授予郎中,他陳述奏章清楚簡練,金世宗贊揚他,對侍臣說:“張萬公是純樸正直之人。

    ”不久升為刑部侍郎。

     章宗即皇帝位,始設立九路提刑司,張萬公被選拔做南京路提刑使。

    因為他管理功勞最高,升為禦史中丞。

    适逢北部邊疆多次有警報,皇帝章宗命令樞密使夾谷清臣發兵前去攻打。

    張萬公說:“此次行動勞民又無利益。

    ”皇帝诏百官在尚書省讨論此事,于是停止發兵。

    不久張萬公為彰國軍節度使。

     明昌二年(1191),張萬公為知大興府事,授職為參知政事。

    一年後,張萬公因為母親年老,他請求休養,皇帝不允許,賜給他探親。

    張萬公探親歸朝,皇帝問他山東、河北糧價貴賤,現在的春苗種植,張萬公都如實回答。

    皇帝章宗對宰臣說“:每個地方雖然都下了雨,但還沒有完全下透,怎麼辦?”張萬公進言:“自陛下即位以來,興利除害,凡是益國便民的事情,您都勤勉操心,沒有不實行的。

    至于旱災,都由于我們這些大臣們的罪過,如果按照漢朝的典故,我們都應當免官。

    ”皇帝說:“你們什麼罪,大概是朕的行為沒達到吧。

    ”張萬公回答說“:天道雖遠,實際上與人事相關聯,隻有聖人的言行可以感動天地。

    昔日成湯拿六件事自責,周宣遇到災難而怕,側身修行,沒有不是治理人事的。

    現在應該推崇節儉,不緊急的事務、沒名份的費用,都可廢除。

    ”皇帝說:“災難不可專說是天道,大概有時可能是人為造成的,所以孟子說帝王沒有罪惡的年成。

    ”左丞相完顔守貞說“:陛下引咎自責,這是國家的福呀。

    ”皇帝因此按張萬公所說的下诏治罪自己。

     進士李邦礰上奏事情,因論世俗侈靡,譏諷涉及先朝,有司議論他說的話有罪,皇帝章宗對宰臣說:“昔日唐朝張玄素用桀王、纣王比作文皇。

    今天如果把我比作桀王、纣王,也沒有罪。

    至于世宗的功德,豈容譏諷诋毀。

    ”皇帝回頭問張萬公“:你以為如何?”張萬公說“:譏諷斥責先朝,應當治罪,然而一直沒有這種法律。

    今天應該立此法,讓人們知道。

    ”于是命令免去李邦礰的罪。

     明昌四年(1193),張萬公又請求辭職,皇帝授予他知東平府事,并告訴他說“:你在政府中,不是不稱職,因為你母親年老,乞求侍候贍養,特給你鄉郡,以遂你的孝心贍養。

    朕的心意,你不要忘了。

    ”張萬公緻謝,且捧着奏章說:“臣狂妄,有一句話想今天讓你知道,會面結束就來不及了。

    内外的官職,擔憂責罰不一,希望皇上考察此事。

    ”皇帝高興地接納了。

    明昌六年(1195),張萬公改任知河中府,當時軍隊興盛。

    人們把張萬公的像畫在薰風樓裡,又為他建“去思堂”。

     張萬公移守濟南,因母親去世離職。

    服孝完,皇帝诏用張萬公,授予平章政事,破格升為資善大夫,封為壽國公。

    當時李淑妃受寵,皇帝想立她為皇後,大臣大多數認為不可以。

    禦史姬端..上奏章讨論此事,皇帝發怒,禦史大夫張日韋降官一級,侍禦史路铎降官二級,姬端..打七十下,以抵償他的讨論。

    李淑妃最終被進封為元妃。

    軍隊雖然休戰,然而邊疆的事情很多,連年幹旱,天災多次出現。

    又多次改變制度,以為不好又改過來,變來變去沒有定下來。

    張萬公一向深沉謹慎,緻力于安定少事為準則,他與同事們議論多不一樣,然而很害怕,不敢犯龍顔強谏,皇帝問到了,就視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