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公傳
關燈
小
中
大
害而回答,皇帝雖然聽從但卻不施行。
張萬公于是兩次奏章用衰老有病請求休假,皇帝下诏告訴他:“近來你說了幾件事,朕未曾實行,這是朕的過錯。
你年紀不大,而急切請求休病假,現在賜給你兩個月的假,然後繼續出來工作。
” 起初,即明昌年間,有司建議,從西南、西北路,沿臨潢到泰州,開挖大壕塹用來防備大軍,三萬人勞役,幾年未完成。
禦史台說“:開挖的壕塹不久就被風沙填平,對防禦侵略沒有用,而隻是白白勞民。
”皇帝章宗因旱災,問張萬公導緻的原由。
張萬公用“勞民時間長久了,恐怕傷了和氣,應該聽從禦史台的話,停止挖壕塹為益”做回答。
後來丞相完顔襄軍隊還朝,又讓開挖,對此百姓很受苦。
主兵者又說“:連年征伐,軍隊多次失敗,這大概是因為屯田地少,沒法供給,到時免不了受饑寒,所以沒有鬥志。
希望收回漏稅的民田分給軍隊,那麼戰士的士氣就會增加一倍。
”當朝大臣議論已定,獨有張萬公上奏章說此事不可行,有五種原因,大意是:“戰争剛結束,戰争的創傷還未恢複,無暇撫慰老百姓,不可再打擾他們,這是一條原因。
剛通檢不久,田地有固定的戶籍,一定不能全部收取,否則正好增長了狡猾官吏的弊病,長了邪惡之風,這是第二條原因。
浮用奢侈的費用,不可勝計,用它來養軍隊,可以補充軍費的不足,而老百姓也可充足,不需要去奪取百姓的田地,這是第三條原因。
軍隊士兵沒有選擇,強弱沒有分别,而讓他們共同耕田吃飯,勤奮的人不能盡其力,疲弱的人得以允許他的奸猾,這是第四條原因。
奪老百姓的田而給軍隊耕種,得了軍心卻失了民心,其禍患不可勝言,這是第五條原因。
一定不能奪取百姓已經耕種的地,用已經收回的漏稅田地,召喚百姓耕種它,用其收入的一部分供給軍隊,這樣軍隊可坐收其利,而老百姓也沒有被奪的怨恨。
”這些都沒被批準。
一天上朝,皇帝章宗對張萬公說:“你昨天說天下長時間陰暗,這也是因為人君用人邪正不分。
君子應當在朝廷内,小人應當在朝廷外,很有道理,然而誰是小人?”張萬公奏說“:張炜、田栎、張嘉貞等,雖有才幹,沒有德可稱贊。
”皇帝即命這三人到外地做官。
泰和元年(1201),張萬公連上奏章請求養老,沒被批準,升為榮祿大夫,賜其子進士及第。
第二年,張萬公再上奏章,皇帝下旨:“難道你所說的,朕有不聽從的事嗎?或者同事意見不統一,而多違背你的意願?不然,為什麼多次請求辭職。
”張萬公道歉說沒有其他原因,隻是因為有病。
泰和三年(1203)正月,張萬公再上奏章,未被允許,加為銀青光祿大夫。
三月,張萬公列舉朝中有名的人代替自己,皇帝知道不能挽留了,告訴他說“:朕剛即皇帝位時,擢你為執政,既而升為相位,因為你是先朝的老人,熟悉典章制度,朕很看重你。
你年紀雖大但精力未衰,所以用政務來勞累你。
因為你多次請求離職,所以盡力聽從你,這不是朕的意思。
”張萬公加為金紫光祿大夫,後退休。
泰和六年(1206),南疆用兵攻打宋朝,皇帝認為山東是重地,一定得大臣前去鎮撫它,先任的完顔守貞死了,于是特起用張萬公知濟南府、山東路安撫使。
山東連年幹旱蝗災,沂、密、萊、莒、濰五州最厲害。
張萬公考慮人民饑餓必生盜賊,應當準備赈濟。
當時正興兵打仗,國家不給費用,張萬公于是上言乞求将僧道度牒、師德号、觀院名額并鹽引,交付山東行部,在五州變賣,換取糧食。
又說督責有司禁止盜賊的方法。
皇帝都聽從了。
宋朝人請求議和,張萬公又請求退休,皇帝批準了,并加為崇進,仍然給他平章政事一半的俸祿。
泰和七年(1207),張萬公死。
皇帝命令依照宰臣舊的制度,贈給财物安葬。
贈為儀同三司,谥号文貞。
張萬公純厚剛正,家中沒有不純的客人,典章文物,多由他裁正。
皇帝曾經與司空完顔襄說秋山之樂,意思是在春天打獵。
皇帝回頭看張萬公,張萬公說:“動不如靜。
”皇帝變了臉色而停止了。
他輔正八年來,所推薦的人,多是廉潔謙讓之士。
大安元年(1209),張萬公配享章宗廟廷祭祀。
張萬公于是兩次奏章用衰老有病請求休假,皇帝下诏告訴他:“近來你說了幾件事,朕未曾實行,這是朕的過錯。
你年紀不大,而急切請求休病假,現在賜給你兩個月的假,然後繼續出來工作。
” 起初,即明昌年間,有司建議,從西南、西北路,沿臨潢到泰州,開挖大壕塹用來防備大軍,三萬人勞役,幾年未完成。
禦史台說“:開挖的壕塹不久就被風沙填平,對防禦侵略沒有用,而隻是白白勞民。
”皇帝章宗因旱災,問張萬公導緻的原由。
張萬公用“勞民時間長久了,恐怕傷了和氣,應該聽從禦史台的話,停止挖壕塹為益”做回答。
後來丞相完顔襄軍隊還朝,又讓開挖,對此百姓很受苦。
主兵者又說“:連年征伐,軍隊多次失敗,這大概是因為屯田地少,沒法供給,到時免不了受饑寒,所以沒有鬥志。
希望收回漏稅的民田分給軍隊,那麼戰士的士氣就會增加一倍。
”當朝大臣議論已定,獨有張萬公上奏章說此事不可行,有五種原因,大意是:“戰争剛結束,戰争的創傷還未恢複,無暇撫慰老百姓,不可再打擾他們,這是一條原因。
剛通檢不久,田地有固定的戶籍,一定不能全部收取,否則正好增長了狡猾官吏的弊病,長了邪惡之風,這是第二條原因。
浮用奢侈的費用,不可勝計,用它來養軍隊,可以補充軍費的不足,而老百姓也可充足,不需要去奪取百姓的田地,這是第三條原因。
軍隊士兵沒有選擇,強弱沒有分别,而讓他們共同耕田吃飯,勤奮的人不能盡其力,疲弱的人得以允許他的奸猾,這是第四條原因。
奪老百姓的田而給軍隊耕種,得了軍心卻失了民心,其禍患不可勝言,這是第五條原因。
一定不能奪取百姓已經耕種的地,用已經收回的漏稅田地,召喚百姓耕種它,用其收入的一部分供給軍隊,這樣軍隊可坐收其利,而老百姓也沒有被奪的怨恨。
”這些都沒被批準。
一天上朝,皇帝章宗對張萬公說:“你昨天說天下長時間陰暗,這也是因為人君用人邪正不分。
君子應當在朝廷内,小人應當在朝廷外,很有道理,然而誰是小人?”張萬公奏說“:張炜、田栎、張嘉貞等,雖有才幹,沒有德可稱贊。
”皇帝即命這三人到外地做官。
泰和元年(1201),張萬公連上奏章請求養老,沒被批準,升為榮祿大夫,賜其子進士及第。
第二年,張萬公再上奏章,皇帝下旨:“難道你所說的,朕有不聽從的事嗎?或者同事意見不統一,而多違背你的意願?不然,為什麼多次請求辭職。
”張萬公道歉說沒有其他原因,隻是因為有病。
泰和三年(1203)正月,張萬公再上奏章,未被允許,加為銀青光祿大夫。
三月,張萬公列舉朝中有名的人代替自己,皇帝知道不能挽留了,告訴他說“:朕剛即皇帝位時,擢你為執政,既而升為相位,因為你是先朝的老人,熟悉典章制度,朕很看重你。
你年紀雖大但精力未衰,所以用政務來勞累你。
因為你多次請求離職,所以盡力聽從你,這不是朕的意思。
”張萬公加為金紫光祿大夫,後退休。
泰和六年(1206),南疆用兵攻打宋朝,皇帝認為山東是重地,一定得大臣前去鎮撫它,先任的完顔守貞死了,于是特起用張萬公知濟南府、山東路安撫使。
山東連年幹旱蝗災,沂、密、萊、莒、濰五州最厲害。
張萬公考慮人民饑餓必生盜賊,應當準備赈濟。
當時正興兵打仗,國家不給費用,張萬公于是上言乞求将僧道度牒、師德号、觀院名額并鹽引,交付山東行部,在五州變賣,換取糧食。
又說督責有司禁止盜賊的方法。
皇帝都聽從了。
宋朝人請求議和,張萬公又請求退休,皇帝批準了,并加為崇進,仍然給他平章政事一半的俸祿。
泰和七年(1207),張萬公死。
皇帝命令依照宰臣舊的制度,贈給财物安葬。
贈為儀同三司,谥号文貞。
張萬公純厚剛正,家中沒有不純的客人,典章文物,多由他裁正。
皇帝曾經與司空完顔襄說秋山之樂,意思是在春天打獵。
皇帝回頭看張萬公,張萬公說:“動不如靜。
”皇帝變了臉色而停止了。
他輔正八年來,所推薦的人,多是廉潔謙讓之士。
大安元年(1209),張萬公配享章宗廟廷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