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排日事迹卷十一

關燈
募番役,亦不許。

     晉南安伯鄭芝龍宮銜,予銀、币;鄭芝豹等加升另有差。

     甲午,罷加納翰林院侍诏、典籍、五所經曆等官,俱銷歸中書。

     旨言兩部開納事例,須照顧國體、铨規故也。

     乙未,準左佥都禦史郭維經回籍。

     工科右楊兆升糾太仆寺少卿錢元悫、萬元吉等,禦史劉勷疏糾尚寶司卿李之椿等。

    命吏部核議。

     元吉拮據四鎮,以勞稱;糾之者過。

    之椿為吏部時,徐耀猶為龍溪令;謂夤緣耀入铨,誤也。

     蔭内臣高尚義、劉進忠世錦衣千戶,曹柱石等弟侄世百戶。

     禦史黃錫衮疏參原任刑部尚書解學龍、兵部尚書張缙彥。

    诏勿問。

     疏言:『學龍受梁兆陽數萬金,以黃弊破闆(?);缙彥聞許定國殺高傑,單騎逃避:俱應提付法司』。

    報以「已有旨」。

     丙申,刑科徐方來疏糾原任大學〔士〕吳甡、光祿寺卿許譽卿等。

    不聞。

     疏言:『甡聞先帝之變,謂「失德失政,宜為亡國之主」。

    又因金光辰獻三萬金于高傑,乞其疏薦。

    〔譽〕卿昔在科把持吏、兵,有「許子不憚煩」之诮。

    又娶名娼王微,聽與舊狎遊飲,為賣奸之正人君子』。

    人哂其言。

     準總督倉場戶部尚書賀世壽回籍。

     工科吳希哲疏言:『世壽曾署刑部,勘問「從逆」;乃伊子王盛實以太仆寺丞受僞官,何以服「從逆」諸人之心』!疏奏,命法司察明。

    世壽緣此去。

     賜掌翰林院曹勳銀、币,回籍守制。

     禦史郭貞一疏參通政司劉應賓。

    命自行回奏。

     疏言:『應賓當先帝丙子年夤緣掌選,黩貨無厭,降南禮曹。

    尋營躐南考功,又複謀轉南玺秩;為禦史劉熙祚所劾,先帝嚴旨罷斥。

    然鑽刺之術,到老彌工;好利之迷,人言不恤。

    自其再燃灰燼、重握铨衡,〔有言〕其縱子及婿,招權納賄者;有言其遇大選、急選,每日于楊中書家對銀兩者;有言其恩例副榜,揀擇地方、考定危疆,依舊送監者;有言其前人之推補,未幾扣除出缺,經手之題注已明,兜憑勒索者;有言其任子之聲價未必皆芳,而多獲名郡者。

    嗟嗟!設官分職,所以牧民。

    今其存者,不過江□數十縣、瓯越諸省數百縣而已。

    年有選、月有選、日有選,今皆以官爵行賂,其何瘳之有!非錢皆不可得官;非取之百姓,又不可得錢。

    蟪蛄聲聞,夜行有虎。

    哀此黔黎,牂羊墳首,何物可供乎大夫之求者!以貨賄言之,竊賄為盜;以名器言之,盜器為奸。

    奸、盜之名為大兇德,固當籍家資以佐軍需,投饕餮以禦魑魅;又惡可司帝命之出納乎!乞論贓正罪,以警墨吏』。

    疏奏,人皆快之。

     命戶部開局廣集心計之臣,講求屯、鹽、漕三項,以資國用。

     兵部主事陳震生疏陳時政。

    報聞。

     疏言略曰:『撙節之道,當自君身始。

    宮殿差構各工,自宜暫緩。

    由此類推,宮中省一分之費,即河上受一分之惠。

    況今事例雜開,有前代行之而本朝從不踵舉者,如榷酒酤之類是也;有本朝未行并前代未聞而創舉〔者〕,如納銀準考之類是也。

    事例出于萬不獲已,複有增加;情急勢窮,則大變将作。

    況中貴出而聽用之冒濫者多,部務煩而奉差之驿騷者衆。

    似宜清減,以省需求。

    臣曆稽往牒,無不以輕役減賦興、役繁稅重亡;燃燈膏盡,其焰乃滅。

    夫民命,國之膏也』。

    數語皆切至。

     戊戌,予禮部左侍郎贈尚書瞿景淳蔭。

     時已有旨「天啟前諸臣不予蔭」;以景淳文章、德業冠絕一時,特予之。

     實授李希沆兵部左侍郎。

     命總兵方國安扼防池口,以固上遊。

     總督張缙彥奏複南陽府。

     命黃斌卿以原官挂「征蠻将軍」印,鎮守廣西。

     斌卿至是,一年五調矣。

     複山西巡撫耿如杞原官。

     初,如杞為職方時,黨于兵部尚書張鶴鳴,力诋經略熊廷弼;人皆尤之。

    及以不拜魏珰生祠坐辟,風節矯〔□〕。

    後為晉撫,以北警入援,駐德勝門;而總兵張鴻功潰良鄉,坐是同辟。

    故雪之。

     己亥,徙崇王于福建福州府。

     諸藩散處吳中者,俱别徙;禮部因崇王自請遠徙,選差刑科都錢增奉敕獎谕,以風勵各藩。

     命頒先帝、東宮、二王及懿安皇後谥诏于天下。

     懿安谥诏,至是始頒。

    禮部尚書錢謙益為诏雲:『既慷慨以損軀,亦從容以就義』;得之矣。

     更谥恭皇帝曰「孝皇帝」,頒诏天下。

     命覆訊王之明等。

     時三禦史登大理寺堂,安聖旨于中;三法司與錦衣衛皆側坐,禦史坐稍後——前此未有也。

    指揮皆由張孫振;左都李沾雖堂官,無如之何。

    夢箕到,鹹以甜言誘之明;以嚴刑加虎。

    然明旨所雲『二月、三月」,所成何局?「往閩、往楚」,欲幹何事?并指使附從,實繁有徒』數語,皆抵死不供也。

    先是,夢箕曾為史可法買硝磺,有欲借此陷可法者。

    至是,夢箕一無所及;惟口谇之明,仰天歎曰:『我為無賴子所誤耳!然一念癡忠,天地可鹽也』。

    乃以提高成等請。

    命該衙門将王之明加意護養,弗驟加刑;侯明告海内,然後正法。

     庚子,起察處浙江右布政顧燕诏。

     與察處原任兖州知府官繼蘭等,俱以不謹雪。

     降禦史郭貞一二級,調外。

     劉應賓素與馬士英、阮大铖等比,恐不處貞一,則言者猬起。

    至是,應賓疏辨,兼诋貞一營求考選,挾憾妄言;谪之。

    應賓偵知貞一疏出科臣吳适手,因恨适入骨;與大铖共圖報複矣。

    貞一複出疏辨,右通政宗敦一拒不受。

     追封故成國公朱純臣舒城郡王——援英國公張輔封王例也。

     初,毅宗聞城破,傳朱谕至閣,命純臣總督内外諸軍,托以東宮。

    會閣臣俱出,遂留之案上;然純臣不知也。

    已李自成入見之,故純臣即日被殺。

    至是,忽命贈王,比之張輔;說者謂伊子元臣南竄議處,懼不得襲,故欲崇純臣以自為地也。

    又贈鎮遠侯顧肇迹鎮國公、永康侯徐錫登永國公、西甯侯宋裕德甯國公、定遠侯鄧文明淮國公、懷甯侯孫維藩懷國公,彭武伯楊崇猷、安鄉伯張光燦俱贈侯。

    南和伯應襲方履太為南和伯、襄城勳衛錦衣千戶李國祿為中軍都督府佥事。

    外武定侯郭培民、陽武侯薛濂、宣城伯衛時春、清平伯吳遵周、新建伯王先通等五人以應襲者未至,侯另題;會國亡,不果。

     命靖南侯黃得功移鎮廬州,與廣昌伯劉良佐合力拒北兵。

     辛醜,準首輔士英辭太保銜。

     命三品以上京官俱從公糾拾——從吏科都吳希哲請也。

     江楚總督袁繼鹹疏辨袁弘勳。

    命專意防剿。

     疏言:『頃接邸報,見台臣袁弘勳有疏追論「要典」三案侵及于臣。

    我神宗皇帝之慈愛,光宗皇帝、皇考恭皇帝之孝友,父子、兄弟歡然無間。

    前此諸臣雖風影傳訛,立論偏等;然皇上中興□赦,海内嘉與維新。

    弘勳必欲□羅往事,鍜煉深文;挑煽殺機,尋釁泉壤:掩君相寬和之盛美,伸一己報複之私臆。

    平旦自反,得無甚乎!總之,皇上所欲闡揚者,列聖之慈孝;弘勳所借攻擊者,人臣之私仇。

    若非聖主覆載為心,門戶株連之禍将又有不忍言者。

    臣始終願皇上堅持聖志,采臣前疏;命諸臣〔□〕私鬥而急公仇,無以有用精神,耗之無根口舌』。

    疏奏,人服其議正;然弘勳疏已不行,專意防剿可也。

     升應安巡撫程世昌太常寺卿。

     往例:巡撫無升太常者。

    因為民阮大铖先往,謂世昌不親答而送刺,故恨。

    至是,将重處;世昌托大铖婿救解,乃已。

    名升,實抑之;且為朱大典地也。

     遣禮科左陳燕翼、行人韓元勳冊封琉球。

     進總兵劉洪起太子少傅,賞銀、币。

     以屢着戰功也。

     命嚴訊「從逆」各犯;未到與續參諸人俱嚴提。

     壬寅,上祭先帝、先後于奉先殿,舉哀。

    群臣皆祭太平門外,以東宮、二王祔祭。

     時群臣多哭失聲;誠意伯劉孔昭哭畢,昌言曰:『阻駕緻先帝崩者,光時亨。

    今霜露已移,而視息猶存;何以慰在天之恫』!言已,各大哭。

    将散,阮大铖始傳呼而至。

    督輔可法疏言:『臣聞去年三月十七日賊逼都城,先帝仰天長号,遶殿環走;拊胸頓足,歎息通宵,大呼「内外文武諸臣誤我!誤我」!倉皇召對,人人戰栗無策,噤不發聲。

    乃政事之堂,尚在講門戶、講賄賂、講起用報複、講美缺危疆。

    大抵舉朝之精神才力,總不出此數端;遂至釀成地坼天崩之變。

    嗟呼!為臣子者,尚忍言哉!臣待罪南樞,于義應死。

    其偷生以待者,亦謂徒死無益;不如捐□頂踵、僇力行間,生緻賊渠獻之阙下,然後一死明報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