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排日事迹卷八

關燈
一位在馬上出城者。

    十一月二十三日,守門□官□稱:先帝皇太子到禮部,随令人密□,報稱有不認者。

    不認如皇親周奎、太監賈應庚,百姓皆痛毆;凡認者、保者官民十數人,□皆即殺訖。

    又皇帝公主住周奎家,聞年十四;為先帝手口斷一手,死而複生。

    又聞自稱皇太子者,見在刑部;□以為假,而道路百姓之□多以為真。

    臣等羁留此地,既不能面問真僞,又無從向□置一語。

    此臣等所聞東宮、二王之消息也』。

    時洪範至,有疏言『皇太子因□兵将至,先為賊子弒;止挾二王馬上行,迎戰。

    永平失利,二王亦受害』。

    與懋第異——然無實據也。

     命訊癫僧大悲。

     大悲,徽人;為僧于蘇。

    忽狂言先帝封齊王,不受;又封吳王。

    命府部、科道等官同法司會審。

     庚午,追叙原任巡按貴州陸獻明功,加升一級,遇缺起用;仍蔭一子。

     閣臣士英,貴州人;故私之。

     命甯南侯左良玉早□襄陽,以通鄭、宛。

     良玉請列銜督、撫前;從之。

     總督王永吉疏陳兵饷兩匮,時□難支。

    命諸臣速行料理。

     疏言:『方今□虎視于東、寇□□于西。

    人但知逆寇未滅,憂在心腹;不知□□方來,禍在眉□。

    人但知藩鎮勢重,不肯合力疆埸;不知藩鎮兵孤,未能獨力堵剿。

    人但知将士輻辏,方且征進有餘;不知火器短少,正若防禦不足。

    人但知防河急守門戶,可以保護江南;不知防江更屬根本,不可稍疏戶牖。

    人但知兵力單弱,境上實少雄師;不知饷額空虛,舟中先有敵國。

    民無固志,兵有離心。

    誠思及于此,危如朝露;尚何侈言撻伐哉!乞敕下諸臣内外一心,早求良策』。

    上俞之。

     辛未,命蜀中漢土官兵文武将吏俱聽督、撫應熊節制,巡撫亦聽選用;應加銜各官,皆先行後奏。

     壬申,加輔〔臣〕士英少師。

     禁各官薦舉。

     從刑科右錢增言也。

     命總督王永吉專防江北、張缙彥專防江南,有警相救。

     癸酉,準内臣馮進朝移蔭甥男。

     誠意伯劉孔昭再疏辭侯爵。

    允之。

     時文武大臣自士英、國弼以下鹹口務定策功;惟孔昭泣繳成命,時論賢之。

    後亡命入海,不知所終。

     命都督牟文绶督漢土官兵與督輔應熊合剿張獻忠。

     命陳洪範赴督師軍前,以便襲應(?)。

     督輔可法疏言和議難恃,戰守宜急圖。

    優诏答之。

     疏言:『臣向所望者,和議複成,我因合□力圖賊,遂其複仇耳。

    今北(使)言旋,敵兵踵至,和議已斷斷無成矣。

    向以全力圖寇而不足者,今複分以禦北矣。

    際此時艱,憂心欲絕。

    然曆觀往代國亡,莫不因和自誤。

    今□之拒我,正我所以自奮與天所以成我,特在人心一轉耳。

    從來中興大業,不外于君臣一德。

    臣嘗慨唐、宋門戶之禍,與國運相終!即使所用皆才,已廢卻一半;況意氣相激,化成恩怨、釀為殺運!近年之事,殊堪痛心!今時極艱危,為臣不易。

    官之久者,其負罪益深;位之尊者,其得禍更慘!有心之士,方以此為危身積戾之場;而無識之人,乃以此為快意尋仇之計。

    即使藏怒,孰有深于戕我君父、覆我邦家者!不此之仇,而猶修睚眦之微嫌,快升沈于轉□。

    此之謂不知類矣。

    謂宜虛心平氣,還之大同。

    何人實是幹濟之才?何人實是清修之品?無尋題目而開媒孽之端、無捕風影而肆株連之禍,務得海内真正才品,舉置均衡;中朝之舉措鹹宜,阃外之嫌疑自化:此臣所望廟堂之同心者也。

    昔唐室嗣興時有李、郭,宋室再造時有韓、嶽、張、劉;諸鎮何讓焉!若當患已剝膚,尚以賊贻君父,諒非諸鎮所忍出也。

    然大将所定者,惟志;三軍所鼓者,惟氣。

    志不齊一、氣不奮揚,雖贲育之勇、如林之衆,莫能用也。

    試思先帝待諸鎮何等厚恩、皇上封諸鎮何等隆遇!先帝之罹賊難,諸鎮不能救先帝于難,何等罪逆!釋此不問,自弄幹戈,是猶舍父母仇、尋鄉鄰鬥也。

    今和敵不成,惟有言戰;戰非諸鎮事,誰事?必皆以皇上複仇為心,簡乃車徒、彀乃甲冑,惟敵是圖!未至,何以伐其狡謀?既來,何以禦于河上?某當危地,而我必急以往援;某争小嫌,而我必先以大義。

    田單報燕之日,将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廉、蔺刎頸定交,子儀釋恨泣拜:諸鎮豈不聞乎?此臣所望于阃外之同心也。

    然阃外所視廟堂,廟堂所視主德。

    我皇上中興未就,大仇在身;凡一□念、一圖事,尤望深痛憤。

    大渙綸音,谕諸臣以怡堂不可安、積習不可狃:在内實籌兵饷,以卧薪嘗膽為然機;在外力捍封疆,以江北中州為死所。

    撥亂為治、轉弱為強,在一振厲間耳』。

    時吏科都張希夏見諸臣日尋報複,亦言「當以光複故業為大翻案、以蕩滅闖賊為真報仇」;然莫能省也。

     甲戌,贈刑死工部主事李逢中太仆寺少卿。

     起升原任應天府尹祁逢吉光祿寺卿。

     懷甯侯孫惟城疏□舊輔吳甡、原任吏部尚書鄭三俊。

    不問。

     時因高傑薦甡等,故有此疏。

    于甡言:『其奉命護陵,逗留縱寇」;三俊言:『其以賂用吳昌時,獨亂铨柄』。

    惟城新襲爵,人皆謂劉孔昭等教之也。

     谥翰林院編修胡守恒「文節」,蔭一子。

     賊破爐江,守恒以城守見害。

     吏部奏起為民陳爾翼——既而不果。

     先是,忻城伯趙之龍疏薦「逆案」太常少卿陳爾翼,下部起用。

    戶科吳适時署吏科,抄參其非;之龍怒,疏争之。

    适因言:『祖宗典制,惟科臣專封駁,未聞以勳爵參者。

    爾翼誦稱魏忠賢用命,而内外諸臣各盡其心;所據者,欽定爵書耳。

    若薦崔逆為本兵,爾翼實有是疏,則勳臣代供矣。

    以谄魏逆者為公道,将魏逆在今,亦應昭雪而後可。

    即近者以薦崔逆者為公道,将崔逆在今,亦應推用而後可。

    即今者錄用一、二,鹹反處昭雪而後擢補,非謂兩逆功臣盡當推毂也。

    明旨有雲:「真正黨惡害人、建祠頌美有實迹,不許輕議」;勳臣猶不聞乎?若一經勳臣條列,遂盡登啟事;則封駁之省臣與甄别之铨臣,俱可罷而不設:是悖旨自雄而弁髦祖制也』。

    吏科都張希夏言:『廢臣入國,明禁森然。

    乃等大膽佥邪,敢貌視君父,不谒陵、不見朝,公然辇金挾刺,望門投谒;及謀成事,就仍複潛歸,形同□蜮。

    至封駁之任,是臣專責;孰知駁人之人,反為人駁!職掌争侵,是非無主』。

    然吏部尚書張捷不顧也,仍奏起用爾翼。

    時通政司楊維垣由逆黨雪,然不欲多雪;每語人曰:『若不應雪而雪,則雪者不光』。

    故爾翼雖題用,終不登啟事也。

     乙亥,命山東巡撫王燮駐淮安府安東縣,無警防河;登萊巡撫王潆暫駐淮上,以候委用。

    又省原派山東饷銀三萬、東登二撫銀米三萬。

     初,燮與潆皆以□事超擢,慨然任行。

    已見北兵漸熾,遂疑憚不進;屢經科臣黃師雲、梁應奇催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