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排日事迹卷八

關燈
兵輪護,兵不更置、糧不别增,于計甚便』。

    從之。

     命削沔陽知州章曠官職,戴罪充為事官,赴監督軍前效用。

     命訪求「三朝要典」,宣付史館;又令分别察議「逆案」,量與酌雪——皆從通政司楊維垣言也。

     疏言:『「忠孝」二字迩年不甚明白,之屈膝李賊作幾許極不忠大不之事(?)。

    如張差挺擊一案,誰不知其為風癫,而必欲強坐為刺客。

    倘差為刺客,則皇考母家必杜□主使之誅,而彼時藩邸亦将有株連之禍;光廟既不遂友于之愛,而神祖亦且被惑溺之名。

    首此難者,一貪酷之王之采耳;隻圖博一非望之功,而使累朝父子、兄弟無一可者:于忠孝為何等!次則李可灼紅丸一案,平心論之,亦正可謂之無功,而不可誣為行□。

    倘此藥為□,則是光廟不得考終,熹宗不能正始;不但彼時首輔方從〔哲〕不能謝責,即次輔韓爌亦不宜再相、劉一燝亦不宜得谥,而先帝亦久失讨賊之義矣。

    首此難者,一事後之孫慎行耳;隻圖遂彼報複之私,而使累朝父子、君臣無一可者:于忠孝為何等!次則為李選侍移宮一案。

    夫移宮亦止送往事居之常,而不當造〔垂〕簾聽政之謗。

    謂非此謗不能速其移,見吾功;然緻光廟不能保其栉沐、熹廟不能酬其撫□,甚至□管沖主者,不歸之數年有□之宮嫔,而歸至妖淫于外事之客氏。

    首此難者為一小臣楊琏耳;隻圖遂王安專擅為群小□援之主,而使累朝夫妻、子母無一可者:于忠孝又為何等!當時大臣不附此,則不能保其崇階;小臣不附此,則不能跻于要路;不肖者不附此,則失其護身之符;貌賢者不附此,亦不能襲塞責之常。

    談居遊衍之餘地,若不訂從前之誤,何以破後來之迷!此「要典」一書冠以禦制重頒,天下事之必不容緩者也。

    但使當年作俑者服罪九原,何妨今日吹聲者□□一面!伏惟重察,宣付史館』。

    又言:『先帝,□精主也;實不宜有今春三月禍!其不幸及此,實從前不忠、不孝之臣害之,而始實起合黨。

    一舊輔韓爌,為衆擁戴,毫無建明,隻造得一本「逆案」;而所欲庇者出之、欲害者入之,亦隻造得不确、不公之案。

    如甯、錦之捷,不叙經撫,乃叙一巡關禦史;則洪如□豈非魏珰私人乎?不入此案者,以如锺曾首□門戶故也。

    建珰祠,各撫誰不被□者!張鳳翼豈非建祠于保定者乎?而亦不入案;公乎、确乎?乞皇上将前「逆案」□複審定,第欲訂之,不欲翻之。

    蓋翻者謂此案之全差,不但造此案者不服,即臣等亦不服;訂者求此案之至确,不但脫此案者快心,即仍舊者亦甘心。

    夫公乃确、确乃允,乃可傳之無□□,所以成先帝之美也』。

    疏薦已故劉廷元等、見存周昌晉等、從公發憤王永光等。

    奉旨:『吏部察奏。

    惟真正黨惡害人、建祠頌美者,不許輕議』 禦史何□疏糾禮部尚書顧錫疇、兵部侍郎徐人龍。

    報聞。

     都督陳洪範使北歸。

     先是,洪範與懋第等至德州,有「使臣所過弗敬,命來京朝見」等語。

    懋第慨然曰:『吾抵淮一疏,業雲以死許國;甯死不屈也』!次河西務,先遣使持帖與内院商禦書入城禮。

    内院馮铨,我故大學士也;辭色甚□,卻帖不納。

    不得已,前至張家灣,遺書攝政王,始遣禮部官又奇庫來迎。

    鼓吹,禦書從正陽門入,懋第等随之下鴻胪寺;時十月十二日也。

    次日,禮部官四人至,徑索禦書,謾語進貢;懋第等力折之,始退。

    午後,内院剛林至,踞椅坐,盛氣以待。

    懋第三人出,欲令席地坐,不從;大聲呼椅,與對坐。

    林問今上即位故;又問先帝遇難,江南何無一兵相加?懋第等曰:『諸臣聞變,正欲北行剿賊;而貴國先之,恐驟以兵至,疑與貴國敵。

    今始相酬,并約剿賊耳』。

    語畢,以不受禦書告;通使曰:『因言禦書,故不受』。

    懋第等折之曰:『大明天子,何雲非禦書』!林顧視懋等,色不悅;指曰:『汝喪服雲何』?洪範代答曰:『以母喪故耳』。

    遂謾語,欲發兵;洪範曰:『今以禮來,兵往耶』!懋第曰:『且莫小視我江南』!林不答,去。

    次日,有自稱戶、禮部官者至,摩挲蟒緞、稱兌金銀,獨禦書不受;且雲「應朝見」。

    懋第等曰:『天朝使臣,一揖耳』。

    留半月,始遣歸。

    懋第等請祭告祖陵并葬先帝;不許。

    又請留銀二千兩,委官督工;亦不許。

    令□丁促之,遂行。

    懋第等三人□□間用,每懋第、紹愉乘馬,皆不令遠行;洪範或乘輿,偏間令前行,頗疑之。

    至倉州,果追懋第、紹愉回,令洪範歸報。

    初,洪範等次靜海;舊錦衣駱養性為天津巡撫,遣兵來迎,與相晤。

    時順天巡撫宋權,我故給事、又巡撫也;參養性私南使,革□逮問。

    吳三桂等因懼,不敢見;而懋第又執不屈,語甚堅:故終不得其要領也。

    懋第等至北京,移駐太醫院;乃密疏言:『臣所奉敕書,首重慰告十二陵,會議奠安先帝、先後山陵事。

    因彼不受禦書,遂至相格;不能赴昌平一步,惟遙望涕泣而已。

    至奠安先帝、後山陵,原奉敕谕令謝升、盧世■〈榷,氵代木〉會議;乃升為□内院,世■〈榷,氵代木〉雖受敕書,駐德不敢來矣。

    臣等自十月二十七□兵,随向南行。

    二十八日,次河西務關,相向泣曰:「此行原為祭陵、哭先帝而來;不允,何以報」!遂草儀注、整牲品,于次日五鼓,先望祭祖宗、列聖帝後,随望祭烈皇帝、烈皇後訖。

    雖造次不敢不□禮,而我堂□祖陵,使臣遠奉君命而不能一叩首山前,是臣等所痛心悲泣而不能已者也!至先帝、先後值社稷之陽九、盡〔幹〕坤之正命,梓宮□土尚未成禮,又臣等所悲号流血而欲絕者也!至先帝、先後梓宮一事,沿途訪問,言各不一:有言葬田貴妃墳内者;有言□道未□完,草草掩葬者。

    因遣加銜遊擊楊王春等密往昌平山陵一帶探問,得其回報内稱:先帝葬處名翠草山,原□田貴妃葬墳;夫頭江大領夫五十名起工,正開隧道。

    又有監工内官黃高等開土,已見石門。

    王春自稱行商百姓,望石門叩頭數十,将随帶紙錢焚燒,流淚不止,旁觀皆感傷。

    随拉江大道側,細問前事;江大雲:四月初一日,流賊用人三十六名舉先帝柩至此,停紅棚内;又用人十六名舉同皇後柩,并停。

    昌平州鋪行百姓共斂錢三十千,以開隧道;又有本州島駐刮戶部孟主事,同知州共看葬。

    四月初四日,入穴;先帝柩在中、周皇後柩在左,移田貴妃柩右。

    今攝政王恐未葬入穴,因此開看,便于修造碑亭。

    又探得各陵殿宇皆存,格搧□物不全;昌平東門外私樹去大半,紅門内樹木亦動些須。

    又報先帝隧道寬二丈五尺等語。

    臣等聞報恸哭,随于二十四日五鼓望先帝山陵,率各官叩頭訖。

    此臣等不能親叩先帝山陵之罪也。

    至東宮、二王的耗,沿途訪問,言各亦不一:有言流寇向山海發兵,人皆見皇子兩位出者;有言流寇敗回,在通州西門内見一位,有父老涕泣進口者;有言寇西遁時,人親見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