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排日事迹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無不曰守河而後可以守淮,守淮而後可以守江,控荊、襄而後可以固建業。
惟今日事勢,漸覺不同。
蓋患在外者,當以藩籬為先;而虛在内者,更當以根本為急。
我高皇建都江南,鳳、泗、滁、和等處雖不名「輔」,而實有藩屏意。
今皇上已封四鎮,握重兵守江北矣;獨不曰江南不可狃乎?請除舊設水陸額兵外,另于南城外設戰兵三萬——少亦一萬五千,統以能将,殚力訓練;仿漢設京城之制,為朝廷中輔。
其沿江下也,請于京口設戰兵三萬——少亦一萬五千,統以能将,殚力訓練,為蘇、松、常、鎮之外藩,淮南之屏蔽,以為朝廷東輔。
其溯流而上也,請于蕪湖設戰兵三萬——少亦一萬五千,統以能将,殚力訓練,為徽、甯、太之外藩,淮西之屏蔽,以為朝廷西輔。
中輔,譬腹心也;左、右輔,譬兩翼也。
無事分守,有事互援。
目前則三路屯兵,始為内地虎豹之勢;異日則三路進剿,即以為中原恢複〔之〕圖。
如是而後,天子尊嚴、中興之功可次第舉矣』。
先是,吏科都李沾亦言:『國家仿藩鎮之意分諸鎮,宜令督、鎮碁置星列,以壯藩籬;而天子内總六師,以重根本」。
意與國維疏同。
然竟不行者,畏四鎮猜也。
壬午,削舊輔溫體仁谥,追谥舊輔文震孟等。
禮臣顧錫疇請谥震孟「文肅」、原任禮部侍郎羅喻義「文介」、原任少詹姚希孟「文毅」、原任南京兵部尚書死節呂維祺「忠節」;又言:『溫體仁蒙先帝委任最專且久,負先帝最大且深;乃濫叨大典,竊谥「文忠」。
乞将體仁原谥或更、或削,使天下知幽芳所在,雖久遠而必揚;兇德所歸,縱掩護而必斥』。
疏奏,震孟等俱依拟,體仁谥削。
升原任禮部何楷為戶部右侍郎。
楷為言官,因糾楊嗣昌,谪。
至是,以服阕,部中陪推,躐遷部堂;閣臣铎薦之也。
升徽甯道副使程世昌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應、安等處。
再加升舊輔臣謝升少師兼太子太師、盧世■〈榷,氵代木〉工部右侍郎,升福建按察使王應華光祿寺卿,及兵部尚書黎玉田并充大行皇帝、皇後山陵使。
升、世■〈榷,氵代木〉、玉田俱在北,應華素谙堪輿;故有是命。
下監生陸浚源于理。
浚源故兄澄源,崇祯時為兵部主事;屢疏攻門戶,京察為民。
至是,浚源疏言:『國家禍本之酷,不在流賊而在百官,不在今日而在四十年前;借國本為題,沽名出色,踵發不休。
恭誦監國谕赦内一款:罪廢各官,除「逆案」、計典、贓私,不得輕議。
然皇上知有「逆案」,未知「逆案」之羅織也;知有計典、贓私,未知計典、贓私之砌陷也。
「逆案」一書,先帝專為逆珰祠頌諸臣而發;在事各官棄去本題,一味羅織,砌入「三案」多人。
夫「三案」者何?挺擊、紅丸、移〔宮〕也。
「三案」在神祖末年光廟大漸時,魏忠賢尚未用事,有何關涉!諸臣始借「三案」為做官張本,繼借「逆案」為陷人坑阱。
乞皇上俯賜宸覽,知「逆案」之羅織,即知計典之砌陷;知挺擊之罔誣,即知紅丸、移宮之颠噬』。
内又參錢謙益、許譽卿招搖把持,為奸貪尤。
疏奏,為通政使劉士桢所參,遂下獄究拟。
尋以阮大铖暗解,得釋。
甲申,以邱磊為山東總兵。
磊久客山東,縱兵擾民,所至城閉民逃。
然麾下多遼人,頗勁;故用之。
升太仆少卿郭維經大理寺少卿、禦史宗敦一大理寺右寺丞。
贈舉人張履旋禦史。
履旋,吏部尚書慎言子也。
賊僞官至縣搜捕甚急,履旋義不受辱,投崖死。
贈原任吏部主事程良籌光祿寺少卿,舉人劉申錫知州、生員楊之金教授;祠名「義烈」。
良籌,工部尚書注子;起兵讨闖,與申錫等俱死。
以黃斌卿防禦京口。
命設山東、河南、山西各官,并推巡撫。
蘇松巡撫祁彪佳以蘇郡焚劫聞。
诏禁止之。
先因蘇州衿民聞項煜等從逆,紛紛檄讨。
至五月初十日,奸民乘機焚搶;于是煜與大理寺正錢位坤、通政使參議宋學顯、禮部員外湯有慶四家,蕩洗無遺。
二十五日,常熟又焚;原任給事中時敏家三代四棺,俱行劈毀。
彪佳言:『三吳民情嚣動,而今所借者又忠憤義激之名;與其震之使懼,不若感之使服。
夫治人之防,在國法;國法誠申,人心自正。
乞将現在從逆諸臣最着、最真者先行處分,使地方士庶無所借口;餘仍遵照恩款,俟其反正。
再乞嚴旨申谕焚劫之條,加等重治』,允之。
時太倉讨檄有雲:『豈方、黃之屠戮過慘,報以貳心之臣;抑崔、魏之衣缽猶傳,複睹叩頭之事』!人以為名言。
命都司同知陳謙獎赉鄭芝龍,調其兵六千入衛。
乙酉,命速議北使事宜。
督輔可法言:『吳三桂破賊後,畿輔間必為我有。
但彼既能殺賊,即為我複仇;予以義名,因其順勢,先國仇之大而特釋前嫌,借兵力之強而盡殲醜類,亦不得不然之着也。
今□馬聞已南來、兇■〈寇,女代攴〉又将東突,未見廟堂議定遣何官、用何敕、辦何銀币、派何從人;議論徒多,光陰已過。
萬一北兵至河上,然後遣行,是彼有助我之心,而我反拒;彼有圖我之志,而我反迎。
既示我弱,益長敵鋒。
乞敕兵部速議』!從之。
命舉堪任西北守、令者。
督輔可法言:『目今人才告乏,西北危北,人人自危思避。
臣以為宜仿保舉法,通行省直撫、按、司、道及在京九卿、科道官:果才膽過人、堪拯危亂者,不拘資格,各舉一人;起送到京,赴臣軍前,酌補西北守、令缺。
俟有功,超擢』。
從之。
增設兵部侍郎二員、鎮江撫臣一員。
命魯王暫駐處州、崇王暫駐台州。
召對閣臣高弘圖等。
為北使事也。
凡七議,皆弘圖等定:『一、梓宮葬田貴妃墳園,此出自逆■〈寇,女代攴〉。
合于天壽山特立陵墓,選日恭厝;東宮、二王神榇訪有确據,亦選地安厝如禮。
一、吳三桂、黎玉田仗義購兵,當日必有成說。
陳洪範此行,須與吳鎮議,或面、或書。
如議分地,割榆關外瓯脫與之;以關為界。
若議榆關内,則山陵單弱,何以安設備守!惟金、币不妨優厚,應着于令。
助我剿■〈寇,女代攴〉有功,複應勞軍若幹,亦宜從厚。
若許使臣别有便宜,非廟議佥同以去不可。
一、建州南北關舊赉有制,崇祯三年後,概廢。
今議款,料必并議舊赉。
須告以中原淪陷,物力未充;俟三年匹馬不犯後,每量增歲币十分之三,漸補積年缺額。
一、國書體裁,景泰中,曾稱「也先可汗」;今或「可汗」之,或稱「金國主」,宜會議。
一、使外國,具有成禮。
今敵據燕京、稱帝号,我使第不至屈膝,即是不辱命,全天朝。
一、歲币多寡,陳洪範到時可議。
十萬外,數目太多,必須馳奏;十萬上下,聽便宜行。
一、敵若先勒銀、币然後退,須陳洪範留燕都,急将誓表馳奏;再遣官赍銀、币、誓诏往,洪範及吳三桂、黎玉田面議,令歃〔血〕書誓,乃為有濟』。
疏奏,命會同府部等官從長酌議。
弘圖曰:『必不得已,山東決不可棄,當以河間為界』。
士英曰:『南北分疆,與今上為與國可耳』。
工科都李清疏言:『今之言款,大約以不忘陵寝、不忘神京,借□讨闖為言。
然既曰「經理」、又曰「款」,則凡此陵寝、神京者,力取乎?抑口舌争乎?若以力取,勢必長子督旅,行人執辭曰:「若還吾地」!但未知猛士謀臣,果如雨如雲否?能唾手獲否?若言求金曾歸宋燕京與河南、陝西矣,然不旋踵失;非徒強敵能取,而氣索則力孱,其求不足以守之也。
今無論往而未必求,求而必不得;即求而得矣,未得而我之酬謝有窮,既得而人之征求何極!夫以小民脂膏不用之飽騰,而作金帛糜費;民窮而饷匮、饷匮而兵枵、兵枵則沖突,情見勢屈,恐江南已騷然糜敝,而謂吾能返陵寝、神京否?若「借敵讨闖」一說,古有之矣:善則回纥助唐,不善則蒙古翊宋。
然考其時,唐雖借援回纥,而帥之者李、郭;宋雖借援蒙古,而協之者孟珙:自恃而不全恃人,故能為我用。
今誰為李、郭?誰為孟珙?可恃乎、不可恃乎?則當思真德秀之言,曰「亟圖自立」也。
臣願皇上一面遣使,仍一面下诏亟籌自立計;則以款為賓,以戰、守為主。
我既有備,何憂事之不濟哉』!疏奏,俞之。
惟今日事勢,漸覺不同。
蓋患在外者,當以藩籬為先;而虛在内者,更當以根本為急。
我高皇建都江南,鳳、泗、滁、和等處雖不名「輔」,而實有藩屏意。
今皇上已封四鎮,握重兵守江北矣;獨不曰江南不可狃乎?請除舊設水陸額兵外,另于南城外設戰兵三萬——少亦一萬五千,統以能将,殚力訓練;仿漢設京城之制,為朝廷中輔。
其沿江下也,請于京口設戰兵三萬——少亦一萬五千,統以能将,殚力訓練,為蘇、松、常、鎮之外藩,淮南之屏蔽,以為朝廷東輔。
其溯流而上也,請于蕪湖設戰兵三萬——少亦一萬五千,統以能将,殚力訓練,為徽、甯、太之外藩,淮西之屏蔽,以為朝廷西輔。
中輔,譬腹心也;左、右輔,譬兩翼也。
無事分守,有事互援。
目前則三路屯兵,始為内地虎豹之勢;異日則三路進剿,即以為中原恢複〔之〕圖。
如是而後,天子尊嚴、中興之功可次第舉矣』。
先是,吏科都李沾亦言:『國家仿藩鎮之意分諸鎮,宜令督、鎮碁置星列,以壯藩籬;而天子内總六師,以重根本」。
意與國維疏同。
然竟不行者,畏四鎮猜也。
壬午,削舊輔溫體仁谥,追谥舊輔文震孟等。
禮臣顧錫疇請谥震孟「文肅」、原任禮部侍郎羅喻義「文介」、原任少詹姚希孟「文毅」、原任南京兵部尚書死節呂維祺「忠節」;又言:『溫體仁蒙先帝委任最專且久,負先帝最大且深;乃濫叨大典,竊谥「文忠」。
乞将體仁原谥或更、或削,使天下知幽芳所在,雖久遠而必揚;兇德所歸,縱掩護而必斥』。
疏奏,震孟等俱依拟,體仁谥削。
升原任禮部何楷為戶部右侍郎。
楷為言官,因糾楊嗣昌,谪。
至是,以服阕,部中陪推,躐遷部堂;閣臣铎薦之也。
升徽甯道副使程世昌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應、安等處。
再加升舊輔臣謝升少師兼太子太師、盧世■〈榷,氵代木〉工部右侍郎,升福建按察使王應華光祿寺卿,及兵部尚書黎玉田并充大行皇帝、皇後山陵使。
升、世■〈榷,氵代木〉、玉田俱在北,應華素谙堪輿;故有是命。
下監生陸浚源于理。
浚源故兄澄源,崇祯時為兵部主事;屢疏攻門戶,京察為民。
至是,浚源疏言:『國家禍本之酷,不在流賊而在百官,不在今日而在四十年前;借國本為題,沽名出色,踵發不休。
恭誦監國谕赦内一款:罪廢各官,除「逆案」、計典、贓私,不得輕議。
然皇上知有「逆案」,未知「逆案」之羅織也;知有計典、贓私,未知計典、贓私之砌陷也。
「逆案」一書,先帝專為逆珰祠頌諸臣而發;在事各官棄去本題,一味羅織,砌入「三案」多人。
夫「三案」者何?挺擊、紅丸、移〔宮〕也。
「三案」在神祖末年光廟大漸時,魏忠賢尚未用事,有何關涉!諸臣始借「三案」為做官張本,繼借「逆案」為陷人坑阱。
乞皇上俯賜宸覽,知「逆案」之羅織,即知計典之砌陷;知挺擊之罔誣,即知紅丸、移宮之颠噬』。
内又參錢謙益、許譽卿招搖把持,為奸貪尤。
疏奏,為通政使劉士桢所參,遂下獄究拟。
尋以阮大铖暗解,得釋。
甲申,以邱磊為山東總兵。
磊久客山東,縱兵擾民,所至城閉民逃。
然麾下多遼人,頗勁;故用之。
升太仆少卿郭維經大理寺少卿、禦史宗敦一大理寺右寺丞。
贈舉人張履旋禦史。
履旋,吏部尚書慎言子也。
賊僞官至縣搜捕甚急,履旋義不受辱,投崖死。
贈原任吏部主事程良籌光祿寺少卿,舉人劉申錫知州、生員楊之金教授;祠名「義烈」。
良籌,工部尚書注子;起兵讨闖,與申錫等俱死。
以黃斌卿防禦京口。
命設山東、河南、山西各官,并推巡撫。
蘇松巡撫祁彪佳以蘇郡焚劫聞。
诏禁止之。
先因蘇州衿民聞項煜等從逆,紛紛檄讨。
至五月初十日,奸民乘機焚搶;于是煜與大理寺正錢位坤、通政使參議宋學顯、禮部員外湯有慶四家,蕩洗無遺。
二十五日,常熟又焚;原任給事中時敏家三代四棺,俱行劈毀。
彪佳言:『三吳民情嚣動,而今所借者又忠憤義激之名;與其震之使懼,不若感之使服。
夫治人之防,在國法;國法誠申,人心自正。
乞将現在從逆諸臣最着、最真者先行處分,使地方士庶無所借口;餘仍遵照恩款,俟其反正。
再乞嚴旨申谕焚劫之條,加等重治』,允之。
時太倉讨檄有雲:『豈方、黃之屠戮過慘,報以貳心之臣;抑崔、魏之衣缽猶傳,複睹叩頭之事』!人以為名言。
命都司同知陳謙獎赉鄭芝龍,調其兵六千入衛。
乙酉,命速議北使事宜。
督輔可法言:『吳三桂破賊後,畿輔間必為我有。
但彼既能殺賊,即為我複仇;予以義名,因其順勢,先國仇之大而特釋前嫌,借兵力之強而盡殲醜類,亦不得不然之着也。
今□馬聞已南來、兇■〈寇,女代攴〉又将東突,未見廟堂議定遣何官、用何敕、辦何銀币、派何從人;議論徒多,光陰已過。
萬一北兵至河上,然後遣行,是彼有助我之心,而我反拒;彼有圖我之志,而我反迎。
既示我弱,益長敵鋒。
乞敕兵部速議』!從之。
命舉堪任西北守、令者。
督輔可法言:『目今人才告乏,西北危北,人人自危思避。
臣以為宜仿保舉法,通行省直撫、按、司、道及在京九卿、科道官:果才膽過人、堪拯危亂者,不拘資格,各舉一人;起送到京,赴臣軍前,酌補西北守、令缺。
俟有功,超擢』。
從之。
增設兵部侍郎二員、鎮江撫臣一員。
命魯王暫駐處州、崇王暫駐台州。
召對閣臣高弘圖等。
為北使事也。
凡七議,皆弘圖等定:『一、梓宮葬田貴妃墳園,此出自逆■〈寇,女代攴〉。
合于天壽山特立陵墓,選日恭厝;東宮、二王神榇訪有确據,亦選地安厝如禮。
一、吳三桂、黎玉田仗義購兵,當日必有成說。
陳洪範此行,須與吳鎮議,或面、或書。
如議分地,割榆關外瓯脫與之;以關為界。
若議榆關内,則山陵單弱,何以安設備守!惟金、币不妨優厚,應着于令。
助我剿■〈寇,女代攴〉有功,複應勞軍若幹,亦宜從厚。
若許使臣别有便宜,非廟議佥同以去不可。
一、建州南北關舊赉有制,崇祯三年後,概廢。
今議款,料必并議舊赉。
須告以中原淪陷,物力未充;俟三年匹馬不犯後,每量增歲币十分之三,漸補積年缺額。
一、國書體裁,景泰中,曾稱「也先可汗」;今或「可汗」之,或稱「金國主」,宜會議。
一、使外國,具有成禮。
今敵據燕京、稱帝号,我使第不至屈膝,即是不辱命,全天朝。
一、歲币多寡,陳洪範到時可議。
十萬外,數目太多,必須馳奏;十萬上下,聽便宜行。
一、敵若先勒銀、币然後退,須陳洪範留燕都,急将誓表馳奏;再遣官赍銀、币、誓诏往,洪範及吳三桂、黎玉田面議,令歃〔血〕書誓,乃為有濟』。
疏奏,命會同府部等官從長酌議。
弘圖曰:『必不得已,山東決不可棄,當以河間為界』。
士英曰:『南北分疆,與今上為與國可耳』。
工科都李清疏言:『今之言款,大約以不忘陵寝、不忘神京,借□讨闖為言。
然既曰「經理」、又曰「款」,則凡此陵寝、神京者,力取乎?抑口舌争乎?若以力取,勢必長子督旅,行人執辭曰:「若還吾地」!但未知猛士謀臣,果如雨如雲否?能唾手獲否?若言求金曾歸宋燕京與河南、陝西矣,然不旋踵失;非徒強敵能取,而氣索則力孱,其求不足以守之也。
今無論往而未必求,求而必不得;即求而得矣,未得而我之酬謝有窮,既得而人之征求何極!夫以小民脂膏不用之飽騰,而作金帛糜費;民窮而饷匮、饷匮而兵枵、兵枵則沖突,情見勢屈,恐江南已騷然糜敝,而謂吾能返陵寝、神京否?若「借敵讨闖」一說,古有之矣:善則回纥助唐,不善則蒙古翊宋。
然考其時,唐雖借援回纥,而帥之者李、郭;宋雖借援蒙古,而協之者孟珙:自恃而不全恃人,故能為我用。
今誰為李、郭?誰為孟珙?可恃乎、不可恃乎?則當思真德秀之言,曰「亟圖自立」也。
臣願皇上一面遣使,仍一面下诏亟籌自立計;則以款為賓,以戰、守為主。
我既有備,何憂事之不濟哉』!疏奏,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