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排日事迹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孝愍溫仁、貞哲睿烈、襄天弼聖讓皇後」;景皇帝谥曰「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廟号「代宗」;汪後曰「孝淵肅懿、貞惠安和、輔天恭聖景皇後」:頒告天下。
皆禮臣顧錫疇拟也。
丙子,複冠帶阮大铖言「剿賊實着」與「防江兩合、三要、十四隙」。
納之。
大铖言:『臣觀連年國不振,人心渙也;聯絡行,則人心自固。
然荊、襄、楚、豫、淮、海、青、徐延袤三千餘裡,賊從出之路,即我防賊而失之之路也。
賊巢窟在秦,則犯我者定從潼關趨陝、鞏而出洛,此其中路;從魚河堡、韓城、朝邑渡河而窺保德、蒲州、安邑,此其東路;從韓中、信陽而窺鄖、襄,此其南路。
待其來犯,起而應之,而我人心已風鶴矣。
何如聯絡一定,即敕授六鎮臣率重兵由汝甯與楚之撫鎮由德安而合駐于南陽,以扼其中路;徐淮鎮臣率重兵與遼鎮吳三桂合兵而駐于臨清,以扼其東路;左鎮之偏裨率重兵駐于襄陽,與鄖撫徐起元以扼其南路。
蓋駐兵太遠,賊蔓難圖;太近,恐孤軍易裹。
扼此數處,堅壁清野,以逸待勞;俟約會集齊而後分兵進取,此穩着、此上策也。
控扼一固,便謀進而駐南陽者可以漸偪于鞏、洛,駐臨清者可以漸逼于懷慶,駐鄖、襄者可以漸偪于房、竹;漸聯、漸固、漸偪,而賊之鸱張豕突俱化為釜魚矣。
夫從前用兵之失,隻是集衆兵孤注于前而後無一應着,所以一敗之後,至于不可收拾。
倘南陽進,而敕皖撫率兵由六、汝以接應之;臨清進,而敕淮陽一鎮率兵由鄒、滕以接應之;鄖、襄進,而川撫率兵由夷陵、荊州以接應之:則我師知後勁有人,膽氣自壯,萬無潰喪可虞。
此接應一着,斷斷不可預策者也。
此外,如□□□□□□□□□□□□□用董蔔松落番人,會西甯之義旅;從甘肅山丹,以發蜂趸懷袖之難;募遣鞏、雒之人,以入于商、雒南;而用間牒,為潼關裡應外合之人。
大約忠信可以激人之真心、金錢亦能得人之死力,權雖不可預設,機實可以互施』。
又言:『守長江者,有三要、兩合、十四隙可言。
何謂三要?江自湖口來,小孤而下蓮花、白沙諸洲,股數不一。
直至黃石矶、趨皖城,橫衿如帶;與南岸雁儀緊對,不過四、五裡而遙,可以夾扼:此一要也。
過此為長風夾、三江口、柘澗灣、烏沙夾、麻布料、六百杖、梅埂、銅陵夾、紫沙、丁家洲,水面浩渺,支派細分。
直至荻港,其股又合;南岸闆子矶與北岸泥■〈氵義〉斜對,不過六、七裡而遙,可以夾扼:此又一要也。
過此為舊縣蘆席夾、教化度、上三山,其支派複分。
直至蕪湖,其股又合;南岸清風樓與北岸蟂矶相對,可以夾扼:此又一要也。
何謂兩合?賊自上遊南窺者,必由東流、雁■〈氵義〉、八都、殷家彙、烏沙夾、山口鎮以至池口、青溪,而近江之岸有香口、黃湓河以隔之;水路必由小孤、黃石矶、長風夾、羅剎矶以至青溪,而與陸兵始能聚會:此一合也。
池口、青溪而下,沿江陸路皆牛車棚水含缺之處,路如鋸齒,人馬難行;必欲銅婆鋪、五溪橋、青陽、南陵、石篑渡山路以抵蕪湖。
至蕪湖,水陸辏集:此一合也。
何謂十四隙?江自東流而下,南岸如香口,其源直接建德堯城渡,與彭澤皆通;此處不慮賊分枝下船襲我水師乎?再下則有黃湓河口,其源直接雞兒灘,東通殷家彙;宜防與香口同也。
再下則有大通河口,其源直接青陽、吳田鋪諸處,宜防與黃湓河同也。
再下則為荻港河口,其源直接青陽、繁昌,宜防與大通河同也。
再下則有魯港,其源直接下方渡、石篑渡,宜防與荻港同也。
再下則為蕪湖河口,其源直接泾縣、旌德,其宜防更倍于魯港矣。
再下則為姑孰溪采石口雖緊繞太平城下,而其源直接宣城、黃池,宜防更倍于蕪湖口矣。
以北岸言之,對雁■〈氵義〉則有安慶山口,其源直接太湖倉巷,通宿望漳、潑諸河,此急宜防者也。
下此為枞陽河口,其源直接羅剎河、廬江諸處,宜防與山口同也。
再下則為湯家溝,此桐城出榖■〈氵義〉路,宜防與枞陽同也。
再下則為灰河,其源直接無為、廬江,宜防與湯家溝同也。
再下則為泥■〈氵義〉,其源直接無為州城,宜防與灰河同也。
再下則為濡溪口,此乃巢河出江大路,宜防萬倍于諸處矣。
再下為西梁山河口,此乃私鹽興販之薮,與南岸和尚港奸徒呼吸相應;尤為要道宜防矣。
山川形勢,了然如此。
乞敕兵、工二部:兩合之地,必集水陸重兵。
三要之處,作速相地估工。
如雁儀宜築〔堡〕與安慶相聯,泥■〈氵義〉必築堡與荻港相聯,蟂矶必築堡與蕪湖相聯;分置遊巡之兵,遠發陸地之撥。
務以兩合聯絡三要,以三要弭控此十四隙:斯江防固矣』。
疏奏入,服其詳明;然未能行也。
丁醜,吏部侍郎呂大器乞緻仕。
允之。
大器堅主立潞議,慮有後禍,以親書「告廟祝文」抄錄送閣。
其謝表末有雲:『臣自此雲遊遠涉,恐當事者誤以往名遠渎天聽,緻形蹤無獲;臣不敢不預為請明,入譏其橫』(?)。
應安巡撫左懋第疏請北行。
命吏、〔兵〕二部酌議。
時懋第聞母訃,自請解任北行。
且曰:『如得叩頭先帝梓宮之前以報察核之命,臣死不恨』!上許之。
逆賊張獻忠攻破重慶,瑞王并原任巡撫陳士奇、監司陳其赤等皆遇害。
時兵民死者甚衆,婦女俱砍手死。
贈死難沭陽知縣劉士璟山東佥事。
士璟,先為揚郡訓導;轉沭陽令。
北兵至,竭力捍禦;城破,不屈死。
命治内臣何志孔罪。
既而釋之。
初,甯南侯左良玉接監國诏書,不肯拜。
江督袁繼鹹贻書良玉,備道上倫序之順;乃開讀如禮,屬内臣何志孔、巡按禦史黃澍入賀——實伺朝〔廷〕動靜也。
澍陛見,面數馬士英不宜垂涎綸扉,棄皇陵入朝;又得張獻忠僞官周文江銀八千兩,題授參将:罪可斬。
帝曰:『若有此事,先帝時何不糾舉』!然澍猶攻诋不休。
時志孔亦随澍诋士英;司禮監韓贊周叱志孔使退,将議處分。
士英恐失良玉心,疏寬志孔;竟釋之。
戊寅,封左都督常應俊為襄衛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應俊以皮匠負上脫危,初授都督,世錦衣。
至是,複進世封。
左都禦史劉宗周請駐跸鳳陽,以圖恢複。
命宣付史館。
宗周舟次近郊,疏言:『今日中興大業,舍讨賊複仇,無以表陛下渡江之心;非決策親征,何以作忠臣義士之氣!至讨賊次第,必先據勝形。
江北淮、鳳等處雖立重鎮,尤當重在鳳陽,以駐親征之師。
蓋中都天下樞,東扼徐、淮,北控豫州,西顧荊、襄,南去金陵不遠;以此漸恢漸進,秦、晉、燕、齊必有應者』。
又言:『先帝十七載憂勤,可對皇天而泣後土;一旦身殉社稷、罹古今未有之慘,而食報臣工如此之薄!何怪從逆諸臣累累若若,朝君臣而暮■〈寇,女代攴〉仇!昔人雲:「死者可怍,生者不愧」!仰惟陛下再發哀痛之诏,将先帝十七年遺事,大書特書,布告天下;而後乃興問罪之師,請自中外諸臣之不職者始』。
疏奏,中外聳動。
命肅朝班。
湖廣巡按黃澍疏糾原任巡撫王聚奎。
命從重勘議。
聚奎先為禦史劾楊嗣昌,再劾陳啟新,被谪。
及超擢楚撫,至長沙赴任,因人心風鶴,城不可守,奔還武昌;故糾。
己卯,禮部更議思宗廟号以請。
诏仍舊。
時忻城伯趙之龍疏言「思」非美稱,援證甚核。
禮臣顧錫疇改拟「正宗」以請,閣臣高弘圖固執前拟。
上重違其意,命仍之。
庚辰,诏于明年正月行郊祀禮,仍遵洪武合祀制。
辛巳,大學士馬士英疏薦謝升、張捷。
命九卿、科道公議。
疏言:『二臣清執無黨,又非「逆案」;宜以升為吏部尚書帶閣銜,捷為吏部侍郎』。
皆阮大铖意也。
升未任右都禦史徐石麒為吏部尚書、工部左侍郎何應瑞為本部尚書、戶部右侍郎張有譽為左侍郎。
起登萊巡撫徐人龍兵部右侍郎,王心一仍原官刑部右侍。
後人龍以不謹察。
升禦史王燮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山東。
後燮降北為禦史。
诏于七月初二日恭迎聖母。
戎政兵部尚書張國維請增防三輔。
命覆行。
疏言:『為國之道,必居重方能馭輕。
從能為江左策者,
皆禮臣顧錫疇拟也。
丙子,複冠帶阮大铖言「剿賊實着」與「防江兩合、三要、十四隙」。
納之。
大铖言:『臣觀連年國不振,人心渙也;聯絡行,則人心自固。
然荊、襄、楚、豫、淮、海、青、徐延袤三千餘裡,賊從出之路,即我防賊而失之之路也。
賊巢窟在秦,則犯我者定從潼關趨陝、鞏而出洛,此其中路;從魚河堡、韓城、朝邑渡河而窺保德、蒲州、安邑,此其東路;從韓中、信陽而窺鄖、襄,此其南路。
待其來犯,起而應之,而我人心已風鶴矣。
何如聯絡一定,即敕授六鎮臣率重兵由汝甯與楚之撫鎮由德安而合駐于南陽,以扼其中路;徐淮鎮臣率重兵與遼鎮吳三桂合兵而駐于臨清,以扼其東路;左鎮之偏裨率重兵駐于襄陽,與鄖撫徐起元以扼其南路。
蓋駐兵太遠,賊蔓難圖;太近,恐孤軍易裹。
扼此數處,堅壁清野,以逸待勞;俟約會集齊而後分兵進取,此穩着、此上策也。
控扼一固,便謀進而駐南陽者可以漸偪于鞏、洛,駐臨清者可以漸逼于懷慶,駐鄖、襄者可以漸偪于房、竹;漸聯、漸固、漸偪,而賊之鸱張豕突俱化為釜魚矣。
夫從前用兵之失,隻是集衆兵孤注于前而後無一應着,所以一敗之後,至于不可收拾。
倘南陽進,而敕皖撫率兵由六、汝以接應之;臨清進,而敕淮陽一鎮率兵由鄒、滕以接應之;鄖、襄進,而川撫率兵由夷陵、荊州以接應之:則我師知後勁有人,膽氣自壯,萬無潰喪可虞。
此接應一着,斷斷不可預策者也。
此外,如□□□□□□□□□□□□□用董蔔松落番人,會西甯之義旅;從甘肅山丹,以發蜂趸懷袖之難;募遣鞏、雒之人,以入于商、雒南;而用間牒,為潼關裡應外合之人。
大約忠信可以激人之真心、金錢亦能得人之死力,權雖不可預設,機實可以互施』。
又言:『守長江者,有三要、兩合、十四隙可言。
何謂三要?江自湖口來,小孤而下蓮花、白沙諸洲,股數不一。
直至黃石矶、趨皖城,橫衿如帶;與南岸雁儀緊對,不過四、五裡而遙,可以夾扼:此一要也。
過此為長風夾、三江口、柘澗灣、烏沙夾、麻布料、六百杖、梅埂、銅陵夾、紫沙、丁家洲,水面浩渺,支派細分。
直至荻港,其股又合;南岸闆子矶與北岸泥■〈氵義〉斜對,不過六、七裡而遙,可以夾扼:此又一要也。
過此為舊縣蘆席夾、教化度、上三山,其支派複分。
直至蕪湖,其股又合;南岸清風樓與北岸蟂矶相對,可以夾扼:此又一要也。
何謂兩合?賊自上遊南窺者,必由東流、雁■〈氵義〉、八都、殷家彙、烏沙夾、山口鎮以至池口、青溪,而近江之岸有香口、黃湓河以隔之;水路必由小孤、黃石矶、長風夾、羅剎矶以至青溪,而與陸兵始能聚會:此一合也。
池口、青溪而下,沿江陸路皆牛車棚水含缺之處,路如鋸齒,人馬難行;必欲銅婆鋪、五溪橋、青陽、南陵、石篑渡山路以抵蕪湖。
至蕪湖,水陸辏集:此一合也。
何謂十四隙?江自東流而下,南岸如香口,其源直接建德堯城渡,與彭澤皆通;此處不慮賊分枝下船襲我水師乎?再下則有黃湓河口,其源直接雞兒灘,東通殷家彙;宜防與香口同也。
再下則有大通河口,其源直接青陽、吳田鋪諸處,宜防與黃湓河同也。
再下則為荻港河口,其源直接青陽、繁昌,宜防與大通河同也。
再下則有魯港,其源直接下方渡、石篑渡,宜防與荻港同也。
再下則為蕪湖河口,其源直接泾縣、旌德,其宜防更倍于魯港矣。
再下則為姑孰溪采石口雖緊繞太平城下,而其源直接宣城、黃池,宜防更倍于蕪湖口矣。
以北岸言之,對雁■〈氵義〉則有安慶山口,其源直接太湖倉巷,通宿望漳、潑諸河,此急宜防者也。
下此為枞陽河口,其源直接羅剎河、廬江諸處,宜防與山口同也。
再下則為湯家溝,此桐城出榖■〈氵義〉路,宜防與枞陽同也。
再下則為灰河,其源直接無為、廬江,宜防與湯家溝同也。
再下則為泥■〈氵義〉,其源直接無為州城,宜防與灰河同也。
再下則為濡溪口,此乃巢河出江大路,宜防萬倍于諸處矣。
再下為西梁山河口,此乃私鹽興販之薮,與南岸和尚港奸徒呼吸相應;尤為要道宜防矣。
山川形勢,了然如此。
乞敕兵、工二部:兩合之地,必集水陸重兵。
三要之處,作速相地估工。
如雁儀宜築〔堡〕與安慶相聯,泥■〈氵義〉必築堡與荻港相聯,蟂矶必築堡與蕪湖相聯;分置遊巡之兵,遠發陸地之撥。
務以兩合聯絡三要,以三要弭控此十四隙:斯江防固矣』。
疏奏入,服其詳明;然未能行也。
丁醜,吏部侍郎呂大器乞緻仕。
允之。
大器堅主立潞議,慮有後禍,以親書「告廟祝文」抄錄送閣。
其謝表末有雲:『臣自此雲遊遠涉,恐當事者誤以往名遠渎天聽,緻形蹤無獲;臣不敢不預為請明,入譏其橫』(?)。
應安巡撫左懋第疏請北行。
命吏、〔兵〕二部酌議。
時懋第聞母訃,自請解任北行。
且曰:『如得叩頭先帝梓宮之前以報察核之命,臣死不恨』!上許之。
逆賊張獻忠攻破重慶,瑞王并原任巡撫陳士奇、監司陳其赤等皆遇害。
時兵民死者甚衆,婦女俱砍手死。
贈死難沭陽知縣劉士璟山東佥事。
士璟,先為揚郡訓導;轉沭陽令。
北兵至,竭力捍禦;城破,不屈死。
命治内臣何志孔罪。
既而釋之。
初,甯南侯左良玉接監國诏書,不肯拜。
江督袁繼鹹贻書良玉,備道上倫序之順;乃開讀如禮,屬内臣何志孔、巡按禦史黃澍入賀——實伺朝〔廷〕動靜也。
澍陛見,面數馬士英不宜垂涎綸扉,棄皇陵入朝;又得張獻忠僞官周文江銀八千兩,題授參将:罪可斬。
帝曰:『若有此事,先帝時何不糾舉』!然澍猶攻诋不休。
時志孔亦随澍诋士英;司禮監韓贊周叱志孔使退,将議處分。
士英恐失良玉心,疏寬志孔;竟釋之。
戊寅,封左都督常應俊為襄衛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應俊以皮匠負上脫危,初授都督,世錦衣。
至是,複進世封。
左都禦史劉宗周請駐跸鳳陽,以圖恢複。
命宣付史館。
宗周舟次近郊,疏言:『今日中興大業,舍讨賊複仇,無以表陛下渡江之心;非決策親征,何以作忠臣義士之氣!至讨賊次第,必先據勝形。
江北淮、鳳等處雖立重鎮,尤當重在鳳陽,以駐親征之師。
蓋中都天下樞,東扼徐、淮,北控豫州,西顧荊、襄,南去金陵不遠;以此漸恢漸進,秦、晉、燕、齊必有應者』。
又言:『先帝十七載憂勤,可對皇天而泣後土;一旦身殉社稷、罹古今未有之慘,而食報臣工如此之薄!何怪從逆諸臣累累若若,朝君臣而暮■〈寇,女代攴〉仇!昔人雲:「死者可怍,生者不愧」!仰惟陛下再發哀痛之诏,将先帝十七年遺事,大書特書,布告天下;而後乃興問罪之師,請自中外諸臣之不職者始』。
疏奏,中外聳動。
命肅朝班。
湖廣巡按黃澍疏糾原任巡撫王聚奎。
命從重勘議。
聚奎先為禦史劾楊嗣昌,再劾陳啟新,被谪。
及超擢楚撫,至長沙赴任,因人心風鶴,城不可守,奔還武昌;故糾。
己卯,禮部更議思宗廟号以請。
诏仍舊。
時忻城伯趙之龍疏言「思」非美稱,援證甚核。
禮臣顧錫疇改拟「正宗」以請,閣臣高弘圖固執前拟。
上重違其意,命仍之。
庚辰,诏于明年正月行郊祀禮,仍遵洪武合祀制。
辛巳,大學士馬士英疏薦謝升、張捷。
命九卿、科道公議。
疏言:『二臣清執無黨,又非「逆案」;宜以升為吏部尚書帶閣銜,捷為吏部侍郎』。
皆阮大铖意也。
升未任右都禦史徐石麒為吏部尚書、工部左侍郎何應瑞為本部尚書、戶部右侍郎張有譽為左侍郎。
起登萊巡撫徐人龍兵部右侍郎,王心一仍原官刑部右侍。
後人龍以不謹察。
升禦史王燮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山東。
後燮降北為禦史。
诏于七月初二日恭迎聖母。
戎政兵部尚書張國維請增防三輔。
命覆行。
疏言:『為國之道,必居重方能馭輕。
從能為江左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