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排日事迹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閹不過弄權,凡媚珰尚從逆論;李賊敢行弒帝,豈僞官可以順存!至若吳履中,谏垣頗着直聲,居鄉猶存厚道;方觀學政,晉署尚書。
既熟講「明倫」之兩字,何難從先帝于九京;而屍行燕邸,既不即拚殘軀,「殺身成仁」之謂何!鼠竄裡門,又不先谒新君,「為國忘家」之謂何!中興今幸有帝,無煩抱器于白馬西雝;恢複不患無人,何得借口于黃冠故裡!若設身留有用,江左之管夷吾欲存;正恐人盡如君,南朝之李侍郎安在!周锺,本朝館選也;豈不聞方學士之麻衣上殿!吳履中,本朝戶侍郎;豈不聞段司農之正笏擊泚!一則過船再彈别調,一則再來不直半文。
至于兆龍,又何足道哉』! 丙寅,起升原任禮部侍郎錢謙益為禮部尚書,協理詹事府。
起補原任簡讨張居、黃文煥等原官。
大學士姜曰廣乞休。
不允。
曰廣言:『前見文武紛競,既慚無術調和;近睹「逆案」掀翻,又愧無能預寝!遂使先帝十七年定力,頓付逝波;皇上數日前明诏,竟同覆雨:惜哉!夫「笑罵由人、好官自我」,臣生來無此心臉;所惜者朝廷典章,所畏者千秋清議而已』。
又言:『王者爵人于朝,與衆共之;祖宗會推之典,所以行之萬世無弊也。
昨者,翻「逆案」之舉,遵内傳而罷會推;此不可之大者。
斜封墨敕,口助處分:種種覆轍,載在史策。
皇上亦知内傳之故乎?總由鄙夫熱心仕進,見擯公論;遂乞哀内庭,線索關通。
夫既在内庭,豈詳外事!但見其可憐之狀、聽其一面之辭,不能無動者,人情也。
而外庭口持清議之人,亦有貪婪敗類之事,授之口實,得以反唇;而内庭遂以為盡皆如是也。
間以事情密聞于上,及得意旨,轉授之鄙夫。
平台一對,演集舊文,膏唇鼓舌,立談取官,同登場之戲。
最可恨者,陰持會推之柄,陽避中旨之名,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而天下事從此不可為』。
疏奏,勳臣朱國弼、劉孔昭等交疏攻之。
吏部尚書張慎言四疏乞休。
允之;赉銀、币,給應得诰命、恩蔭。
慎言辭表有雲:『先帝山陵未蔔,而臣之祖父母先受絲綸;青宮皇子安在?而臣之子孫妄叨恩蔭。
況風聞不足進驅虎狼,回首長陵而下松■〈禾秋〉、黍稷,諸臣何以為心?而猶侈口論功乎』!慎言清執有望,人皆惜其去。
禮部請選立中宮。
诏以列聖、先帝之仇未報,不許。
上嘉廟張後谥曰「孝哀慈靖、恭惠溫貞、偕天協聖悊皇後」。
既以後崩問未确,故緩宣诏。
命太仆寺少卿萬元吉再往揚州、臨淮、六合一帶調輯軍民。
元吉臨行上言:『臣屢閱北來塘報,有「闖賊被殺」一語;臣愚度之,似是「稇載而還」為确。
當賊攻陷京城,師老志驕,原有敗道;今被創入秦,更挑精壯,垂涎東南。
恐将士在上遊者卻而趨下,在北岸者急而渡南;金陵武備素弱,何以當此!臣入都将近十日,竊窺人情,類皆積薪厝火,安寝其上。
争功者,思為史冊之矯誣;角才者,不顧公論之注射:舌戰徒紛,實備不講。
一旦有急,不識諸臣置皇上于何地!伏乞申谕臣工,盡洗前習;毋急不可居之功名,毋冒不可違之清議:務萃群謀,以制一勝』。
嘉納之。
丁卯,命繕寫「欽定逆案」進覽。
禦史詹兆恒言:『自崔、魏煽禍,毒危宗社,幸先帝入繼大統,芟夷内難;于是以首惡正兩觀之誅、黨從列「春秋」之案,凜如也。
然臨馭十有七年,此輩日夜合謀,思燃溺灰;先帝神明内斷,确不可移。
今梓宮夜雨,一抔未幹;太子諸王,六尺安在?仇恥未複,悲痛常在聖心;而忽召見阮大铖、還以冠帶,使屢年「欽案一遽同糞土,豈不上傷在天之靈、下短忠義士之氣乎』?疏奏,命錄進。
戊辰,谥已故輔臣劉一燝「文端」、賀逢聖「文忠」。
一燝,先被魏忠賢削奪;逢聖,居家殉難,故得谥。
揚州城啟。
先是,揚州久閉,客主俱疲,督輔可法無如之何。
适原任兵科陳泰來至城外,請挺身入城,反複開谕;于是兵民怨漸解。
城中士民出見,高傑亦加意撫慰;門始啟。
命北回各官俱回籍候議,不許渎奏。
通政司劉士祯言:『北都諸臣鼠竄南還,謂宜埋名省愆;乃包羞忍恥,赍疏求上。
不曰臣留生以圖恢複,則曰臣倡義以佐中興;不曰乞骸骨以歸故裡,則曰寬殘生以養親平。
臣每讀之,且訝且鄙!雖不敢謂不死之人,盡屬逆孽;但既稱有籌可展,何不與黎玉田、吳三桂連袂誓圖殺賊,而顧踉跄苟全?且恩诏業寬一面,欲歸即歸,何必仰煩天聽!乞立渙嚴論:凡一切從北遁回,不分大小文武,俱回家靜聽,不許渎陳。
即其中有未降而逃與降而旋逃者,總令束身裡居,俟事久論定』。
允之。
己巳,诏議郊祀大典。
禮部言:『郊社分祭、合祭,本朝典制先後不同。
謹案洪武二年十一月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
三年五月夏至,祀皇地隻于方澤。
行之數年,風雨不時;高皇帝斷自宸衷,舉合祀之典。
乃命即圜丘舊址為壇而以屋覆之,名大祀殿。
洪武十年十一月丁亥,合祀于奉天殿;以大祀殿未成也。
十一年冬十月工成,命禮部去前代之祭,歲止一祀;以首春三陽開泰之時,每歲親祀,以正月上辛行禮。
十二年正月己卯,合祀天地于大祀殿。
此高皇帝厘正,允為定制者也。
自文皇帝遷鼎燕京,恪守未改。
至嘉靖九年,世廟從廷臣議,始更為南北分祀。
萬曆三年,準閣臣張居正疏,複從合祀禮。
今中興之日,實草昧之時。
若删繁就簡,郊祀大典,宜一禀高皇帝合祀之制,于孟春上辛,歲一舉行;若以分祀之制,自世廟更定。
統惟裁斷』!疏奏,敕廷議具奏。
以總兵吳志葵鎮守吳淞。
兵部侍郎呂大器疏劾馬士英。
以「惜體和衷」谕之。
大器以定策不合,自知不為時容,疏攻士英甚力;皆正論也。
内又牽及總督何騰蛟,謂其以三月巡撫,藉士英力奧援速化;識者非之。
大學士王铎入京。
東平伯劉澤清入朝。
澤清初主立潞議;至是陛見,欲自解免,極诋東林與江北黨□诳言害己。
又言:『中興所恃,全在政府。
舊用大帥,自應廷臣公推;今用宰相,亦須大帥參同』。
退谒閣臣姜曰廣,曰廣微以先日聲氣諷;澤清作色曰:『我在先帝時為東林所賣,被彈無完膚;不盡殺此輩不止』!曰廣默然。
越數日,疏糾呂大器、雷演祚薦張捷、鄒之麟、張孫振、劉光鬥等。
又條陳保邦八款,首規政府、末刺朋黨,攻江北尤力;語絕恣肆。
辛未,命内臣王肇基督催省直錢糧;已而罷之。
閣臣弘圖以内遣不可開也。
命吏部即日會推東撫。
壬申,命嚴核從逆諸臣。
閣臣士英以薦阮大铖為中外攻,甚忿;大铖亦語人雲:『彼攻「逆案」,吾作「順案」相對耳』。
于是士英疏攻從逆,謂『闖賊入都,侍從之班、清華之選,素号正人君子皆稽首賊庭,如科臣光時亨、龔鼎孳等以及陳名夏、項煜等,不可枚舉。
更有大逆之尤,如庶吉士周锺勸賊早定江南,衣冠之枭獍;宜加赤族』。
又言:『今累累啟事罪廢諸臣,其案亦先帝所定;何以通不遵依!于所愛而登之天者,即曰先帝原無成心;于所惡而锢之淵者,即曰先帝定案不可翻』。
疏上,命科、道官逐名核奏。
東平伯劉澤清請早正年号。
部覆,已之。
澤清乞以今歲五月為弘光元年,以慰民望。
禮臣顧錫疇謂『明诏已頒,難于再更;宜示不忘先帝』。
遂已之。
太仆少卿萬元吉請恤死事總兵猛如虎等。
下部議。
如虎守南陽,闖賊攻城,戰甚力,傷賊精兵數千人;城破,死之。
又參将劉士傑、遊擊郭門、守備猛先捷俱以剿獻、操二賊,力戰死;故元吉及之。
癸酉,命驅逐原任山西巡撫郭景昌出都,革其職。
景昌先按山東,以糾故輔楊嗣昌被逮,民哭送盈道。
及起楚、晉二撫,俱未到。
至是,禦史朱國昌糾其不法;命驅逐遠去——同鄉輔臣铎惡之也。
大理寺寺丞詹兆恒進「欽定逆案」。
聞閣臣士英亦于是日進「三朝要典」矣。
乙亥,複懿文皇太子谥曰「興宗孝康皇帝」、常妃曰「孝康皇後」。
上建文君谥曰「嗣天章道、誠懿淵恭、觐文揚武、克仁笃孝讓皇帝」,廟号「惠宗」;馬後曰
既熟講「明倫」之兩字,何難從先帝于九京;而屍行燕邸,既不即拚殘軀,「殺身成仁」之謂何!鼠竄裡門,又不先谒新君,「為國忘家」之謂何!中興今幸有帝,無煩抱器于白馬西雝;恢複不患無人,何得借口于黃冠故裡!若設身留有用,江左之管夷吾欲存;正恐人盡如君,南朝之李侍郎安在!周锺,本朝館選也;豈不聞方學士之麻衣上殿!吳履中,本朝戶侍郎;豈不聞段司農之正笏擊泚!一則過船再彈别調,一則再來不直半文。
至于兆龍,又何足道哉』! 丙寅,起升原任禮部侍郎錢謙益為禮部尚書,協理詹事府。
起補原任簡讨張居、黃文煥等原官。
大學士姜曰廣乞休。
不允。
曰廣言:『前見文武紛競,既慚無術調和;近睹「逆案」掀翻,又愧無能預寝!遂使先帝十七年定力,頓付逝波;皇上數日前明诏,竟同覆雨:惜哉!夫「笑罵由人、好官自我」,臣生來無此心臉;所惜者朝廷典章,所畏者千秋清議而已』。
又言:『王者爵人于朝,與衆共之;祖宗會推之典,所以行之萬世無弊也。
昨者,翻「逆案」之舉,遵内傳而罷會推;此不可之大者。
斜封墨敕,口助處分:種種覆轍,載在史策。
皇上亦知内傳之故乎?總由鄙夫熱心仕進,見擯公論;遂乞哀内庭,線索關通。
夫既在内庭,豈詳外事!但見其可憐之狀、聽其一面之辭,不能無動者,人情也。
而外庭口持清議之人,亦有貪婪敗類之事,授之口實,得以反唇;而内庭遂以為盡皆如是也。
間以事情密聞于上,及得意旨,轉授之鄙夫。
平台一對,演集舊文,膏唇鼓舌,立談取官,同登場之戲。
最可恨者,陰持會推之柄,陽避中旨之名,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而天下事從此不可為』。
疏奏,勳臣朱國弼、劉孔昭等交疏攻之。
吏部尚書張慎言四疏乞休。
允之;赉銀、币,給應得诰命、恩蔭。
慎言辭表有雲:『先帝山陵未蔔,而臣之祖父母先受絲綸;青宮皇子安在?而臣之子孫妄叨恩蔭。
況風聞不足進驅虎狼,回首長陵而下松■〈禾秋〉、黍稷,諸臣何以為心?而猶侈口論功乎』!慎言清執有望,人皆惜其去。
禮部請選立中宮。
诏以列聖、先帝之仇未報,不許。
上嘉廟張後谥曰「孝哀慈靖、恭惠溫貞、偕天協聖悊皇後」。
既以後崩問未确,故緩宣诏。
命太仆寺少卿萬元吉再往揚州、臨淮、六合一帶調輯軍民。
元吉臨行上言:『臣屢閱北來塘報,有「闖賊被殺」一語;臣愚度之,似是「稇載而還」為确。
當賊攻陷京城,師老志驕,原有敗道;今被創入秦,更挑精壯,垂涎東南。
恐将士在上遊者卻而趨下,在北岸者急而渡南;金陵武備素弱,何以當此!臣入都将近十日,竊窺人情,類皆積薪厝火,安寝其上。
争功者,思為史冊之矯誣;角才者,不顧公論之注射:舌戰徒紛,實備不講。
一旦有急,不識諸臣置皇上于何地!伏乞申谕臣工,盡洗前習;毋急不可居之功名,毋冒不可違之清議:務萃群謀,以制一勝』。
嘉納之。
丁卯,命繕寫「欽定逆案」進覽。
禦史詹兆恒言:『自崔、魏煽禍,毒危宗社,幸先帝入繼大統,芟夷内難;于是以首惡正兩觀之誅、黨從列「春秋」之案,凜如也。
然臨馭十有七年,此輩日夜合謀,思燃溺灰;先帝神明内斷,确不可移。
今梓宮夜雨,一抔未幹;太子諸王,六尺安在?仇恥未複,悲痛常在聖心;而忽召見阮大铖、還以冠帶,使屢年「欽案一遽同糞土,豈不上傷在天之靈、下短忠義士之氣乎』?疏奏,命錄進。
戊辰,谥已故輔臣劉一燝「文端」、賀逢聖「文忠」。
一燝,先被魏忠賢削奪;逢聖,居家殉難,故得谥。
揚州城啟。
先是,揚州久閉,客主俱疲,督輔可法無如之何。
适原任兵科陳泰來至城外,請挺身入城,反複開谕;于是兵民怨漸解。
城中士民出見,高傑亦加意撫慰;門始啟。
命北回各官俱回籍候議,不許渎奏。
通政司劉士祯言:『北都諸臣鼠竄南還,謂宜埋名省愆;乃包羞忍恥,赍疏求上。
不曰臣留生以圖恢複,則曰臣倡義以佐中興;不曰乞骸骨以歸故裡,則曰寬殘生以養親平。
臣每讀之,且訝且鄙!雖不敢謂不死之人,盡屬逆孽;但既稱有籌可展,何不與黎玉田、吳三桂連袂誓圖殺賊,而顧踉跄苟全?且恩诏業寬一面,欲歸即歸,何必仰煩天聽!乞立渙嚴論:凡一切從北遁回,不分大小文武,俱回家靜聽,不許渎陳。
即其中有未降而逃與降而旋逃者,總令束身裡居,俟事久論定』。
允之。
己巳,诏議郊祀大典。
禮部言:『郊社分祭、合祭,本朝典制先後不同。
謹案洪武二年十一月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
三年五月夏至,祀皇地隻于方澤。
行之數年,風雨不時;高皇帝斷自宸衷,舉合祀之典。
乃命即圜丘舊址為壇而以屋覆之,名大祀殿。
洪武十年十一月丁亥,合祀于奉天殿;以大祀殿未成也。
十一年冬十月工成,命禮部去前代之祭,歲止一祀;以首春三陽開泰之時,每歲親祀,以正月上辛行禮。
十二年正月己卯,合祀天地于大祀殿。
此高皇帝厘正,允為定制者也。
自文皇帝遷鼎燕京,恪守未改。
至嘉靖九年,世廟從廷臣議,始更為南北分祀。
萬曆三年,準閣臣張居正疏,複從合祀禮。
今中興之日,實草昧之時。
若删繁就簡,郊祀大典,宜一禀高皇帝合祀之制,于孟春上辛,歲一舉行;若以分祀之制,自世廟更定。
統惟裁斷』!疏奏,敕廷議具奏。
以總兵吳志葵鎮守吳淞。
兵部侍郎呂大器疏劾馬士英。
以「惜體和衷」谕之。
大器以定策不合,自知不為時容,疏攻士英甚力;皆正論也。
内又牽及總督何騰蛟,謂其以三月巡撫,藉士英力奧援速化;識者非之。
大學士王铎入京。
東平伯劉澤清入朝。
澤清初主立潞議;至是陛見,欲自解免,極诋東林與江北黨□诳言害己。
又言:『中興所恃,全在政府。
舊用大帥,自應廷臣公推;今用宰相,亦須大帥參同』。
退谒閣臣姜曰廣,曰廣微以先日聲氣諷;澤清作色曰:『我在先帝時為東林所賣,被彈無完膚;不盡殺此輩不止』!曰廣默然。
越數日,疏糾呂大器、雷演祚薦張捷、鄒之麟、張孫振、劉光鬥等。
又條陳保邦八款,首規政府、末刺朋黨,攻江北尤力;語絕恣肆。
辛未,命内臣王肇基督催省直錢糧;已而罷之。
閣臣弘圖以内遣不可開也。
命吏部即日會推東撫。
壬申,命嚴核從逆諸臣。
閣臣士英以薦阮大铖為中外攻,甚忿;大铖亦語人雲:『彼攻「逆案」,吾作「順案」相對耳』。
于是士英疏攻從逆,謂『闖賊入都,侍從之班、清華之選,素号正人君子皆稽首賊庭,如科臣光時亨、龔鼎孳等以及陳名夏、項煜等,不可枚舉。
更有大逆之尤,如庶吉士周锺勸賊早定江南,衣冠之枭獍;宜加赤族』。
又言:『今累累啟事罪廢諸臣,其案亦先帝所定;何以通不遵依!于所愛而登之天者,即曰先帝原無成心;于所惡而锢之淵者,即曰先帝定案不可翻』。
疏上,命科、道官逐名核奏。
東平伯劉澤清請早正年号。
部覆,已之。
澤清乞以今歲五月為弘光元年,以慰民望。
禮臣顧錫疇謂『明诏已頒,難于再更;宜示不忘先帝』。
遂已之。
太仆少卿萬元吉請恤死事總兵猛如虎等。
下部議。
如虎守南陽,闖賊攻城,戰甚力,傷賊精兵數千人;城破,死之。
又參将劉士傑、遊擊郭門、守備猛先捷俱以剿獻、操二賊,力戰死;故元吉及之。
癸酉,命驅逐原任山西巡撫郭景昌出都,革其職。
景昌先按山東,以糾故輔楊嗣昌被逮,民哭送盈道。
及起楚、晉二撫,俱未到。
至是,禦史朱國昌糾其不法;命驅逐遠去——同鄉輔臣铎惡之也。
大理寺寺丞詹兆恒進「欽定逆案」。
聞閣臣士英亦于是日進「三朝要典」矣。
乙亥,複懿文皇太子谥曰「興宗孝康皇帝」、常妃曰「孝康皇後」。
上建文君谥曰「嗣天章道、誠懿淵恭、觐文揚武、克仁笃孝讓皇帝」,廟号「惠宗」;馬後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