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排日事迹卷二

關燈
六月丁巳〔朔〕,大學士高弘圖自請往江幹督漕糧登庾。

    從之。

     命補記注侍班官。

     時戶科羅萬象因勳臣忿争,以肅朝儀、和文武為言,具請「以票拟還閣臣、以參駁予言路,并設記注侍班官」。

    從之。

     戊午,命遣官往北監營先帝山陵、祔葬祖陵,并申祭告。

     從禦史米壽圖言也。

     命内制國玺,權以金代玉。

     上大行皇帝尊谥曰「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号「思宗」;皇後曰「孝節貞肅、淵恭莊毅、奉天靖聖烈皇後」。

     時議定先帝廟号,禮臣顧錫疇拟「幹宗」;「思」則閣臣弘圖拟也。

     上皇祖母鄭貴妃尊谥曰「孝甯溫穆、莊惠慈懿、憲天裕聖太皇太後」。

     上皇考先福王谥曰「貞純肅哲、聖敬仁懿恭皇帝」,皇生母某氏曰「孝誠端惠、慈順貞穆皇太後」。

     谥号雖依興獻帝例,然不稱「宗」,人以為得體;疏末雲:「徽稱鴻号,從此薦加無窮」,則非也。

     尊皇嫡母先福王妃鄒氏曰「恪貞仁壽皇太後」。

     時遣官奉迎,猶未至也。

     追谥先妃黃氏曰「孝哲懿莊、溫貞仁壽皇後」。

     己未,命原任都督陳洪範來京陛見。

     議北使也。

     庚申,命旌恤淮安鄉紳、士民及有功将士。

     督師輔臣可法言其誓死固守、力拒闖逆故也。

    時原任河南佥事呂弼周持李自成令箭、僞書至,被擒;淮民叢射殺之。

     命速頒河北、山東诏。

     督輔可法疏言:『聞四月二十四日吳三桂大敗賊兵于一片石,賊踉跄入都,盡掠赀财;于四月二十八日遁訖。

    青州士紳、軍民殺其僞将軍、僞道、僞府,餘相繼殺僞者十處。

    我皇上進膺寶箓、正位舊都,在山東、北直尚未通曉。

    萬一人心渙散,固盡棄前功;即或割據分争,又漸生後患。

    乞谕該部院擇選廷臣赍監國、即位二诏,直抵山東、北直一帶曉谕;庶人心有歸,大統立複』。

    從之。

     壬戌,召「逆案」為民阮大铖暫冠帶來京陛見。

     先是,故輔周延儒再召,大铖迓之江幹,情甚摯。

    延儒慮「逆案」難翻,問大铖「廢籍中,誰為若知交可用者」?大铖舉原任宣府巡撫馬士英對。

    時馬士英猶編戍籍,忽起鳳陽總督;已知為大铖薦,甚感。

    至是,因以邊材薦大铖,且言『臣至浦口與諸臣面商定策,大铖從山中緻書于臣,及操臣劉孔昭以力掃邪謀、堅持倫序,臣甚韪之。

    但本官天啟年間曾任吏科都,時同官魏大中争缺,本官雖退讓,與當時諸臣嫌隙遂開;因牽入魏忠賢「逆案」。

    其實本官既未建祠、未稱功頌德,徑坐以陰行贊道。

    夫謂之「贊道」,已無實迹;且曰「陰行」,甯有确據!故臣謂其才可用、罪可宥也』。

    疏上,閣臣皆不可;士英曰:『我自任之』。

    旨,即士英手票也。

     命工部議建宗廟。

     補總兵牟文绶後軍都督府佥書,提督巡捕營;杜弘域右府佥書,提督大教場。

     命公弘基、伯夢熊掌左中都督府印。

     以楊振宗為都督同知,充安慶總兵。

     議複懿文太子故号及靖難諸臣谥。

     從太仆少卿萬元吉請也。

    元吉言:『皇上前谒孝陵,徐問懿文太子園陵所在,親為展拜。

    臣随諸臣後,莫不手額。

    先臣楊守陳嘗請修「建文實錄」雲:「國可廢,史不可廢」。

    弘治中,布衣缪恭伏阙上書,請複建文故号,爵其後裔奉祀;敬皇帝勿罪。

    夫減曲直不載,不若直陳其事而示之,以無可增加也。

    削廟号弗隆,不若引景帝故事,還懿文當日追尊故号,祀之園寝而配以建文君也。

    乞敕廷臣廣集衆議:「建文實錄」作何開局纂修?懿文故号、祀典作何厘正?至靖難死事諸臣,谥、蔭尚缺;羨遜國之君臣何厚,愧此時之忠義多虧!良由高皇帝褒餘阙、斥危素,風勵備至;靖難以後,正氣漸削,故釀為今日狯猾之徒屈膝拜僞。

    請将靖難死事諸臣及北京各省直城陷殉難諸臣,敕諸司備歸采錄,編成一書;令分别二等,各予谥、蔭、廟祀,頒行學宮,廣示激勵』。

    又疏言:『先帝天資英武,銳意明作;禍亂益滋,何也?則寬嚴之用偶偏,而任議之途太畸也。

    先帝初臨海宇,懲逆珰用事,剝削正氣;固嘗委任臣工,力行寬大矣。

    諸臣狃之,争意見之玄黃,略綢缪之桑土;敵入郊圻,束手無策。

    先帝赫然震怒,一時宵壬乘間中先帝以用嚴:凡廷杖、告密、加派、抽練,使在朝者不暇救過,在野者無複聊生;然後号稱振作,乃敵氛如故、■〈寇,女代攴〉祻彌張。

    十餘年以來,小人用嚴之效,彰彰如是;先帝悔之,于是更崇寬大,悉反前規。

    天下以為太平可緻,諸臣複競賄賂,共肆欺蒙;每趨愈下,再撄先帝之怒;誅殺方興,宗社繼沒。

    蓋諸臣之孽,每乘于先帝之寬;而先帝之嚴,亦每激于諸臣之玩。

    臣所謂「寬嚴之用偶偏者」,此也。

    國步至今,艱難之極。

    乃議者求勝于理,而不審勢之重輕;好伸其言,多不顧事之損益。

    蓋殿上之彼己日争,阃外之從違遙制。

    即如昨歲督師孫傳庭擁兵關中,識者俱以為不宜輕出;出則糧絕兵敗。

    關一不守,形勢遂失。

    然亦有逗撓議之者矣。

    賊既渡河,臣即語今閣臣史可法、姜曰廣:急撤關甯吳三桂,俾随樞輔迎擊,可以一勝;勝則都城始固。

    既先帝召對,亦曾及此。

    然已有蹙地議之者矣。

    及賊勢熏灼,廷臣或勸南幸、或勸出皇儲監國南都;語不擇音,要亦權宜。

    然已有邪妄議之者矣。

    由事後而觀,鹹追恨議者之誤國;倘事幸不敗,必共服議者之守經。

    天下事無全害,亦無全利;大率類是。

    當局者心怵無全利之害,非樸誠通達,誰敢違衆獨行!旁持者偏見無全害之利,意氣筆鋒,必欲強人從我。

    臣所謂「任議之途大畸」者,此也。

    乞皇上究前事之失,為後事之鹽,以寬為體、嚴為用。

    蓋崇簡易、推真誠之謂寬,而濫賞縱罪者非寬;辨邪正、綜名實之謂嚴,而釣距索隐者非嚴。

    寬嚴得濟,任議乃合。

    仍求于任事之人,嚴核始進,寬期後效;毋令行間再锺藏垢、邊才久借燃灰,誠牧之以嚴,自可任之以寬矣』。

    疏奏,俱嘉納之。

     總兵劉良佐率兵攻臨淮,不克。

     先是,良佐兵馬自山陽下,沿途淫劫。

    臨淮民聞其将至,嚴兵固守;良佐怒,攻之,不下。

    禦史朱國昌言:『臨淮湯沐邑,何物麼魔,鼠竄之餘,複鸱張至此!乞敕督師便宜撫剿』。

    已良佐開鎮于彼,衆稍懼;良佐亦慮兵民深怨,移駐壽州,乃解。

     癸亥,命原任陝西總兵官趙光遠提督川、陝軍務,加都督同知。

     加原任遼東巡撫黎玉田兵部尚書。

     以同吳三桂破賊也。

     加舊輔臣謝升上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原任禦史盧世■〈榷,氵代木〉太仆寺卿,賜敕書獎谕,赉銀、币有差。

     升與世■〈榷,氵代木〉,皆德州人。

    時傳言兩臣仗義起兵,擒斬僞官;故有是命。

    然升已改面事北,再為輔臣。

    惟世■〈榷,氵代木〉出拜诏,然未聞起兵也;起兵者,為生員謝陛。

     補科員黃雲師等。

     兵科等科黃雲師、锺鬥、吏科等科左右給事熊維典、陸朗、張希夏、戶科等科給事中王士鑅、楊時化、袁铠。

    士鑅、铠俱服未阕;铠尋卒于鎮江,鲠直不壽,人多惜之。

     命齊庶人知墭等随班朝谒,列勳臣後。

     以舊居南京故也。

    時謂南京既為帝都,知墭等應遷;許朝谒,尤非體。

    鹹以咎禮臣顧錫疇。

     诏以追尊谥号播告中外。

     禮臣顧錫疇因請補建文帝廟谥、景皇帝廟号并靖難諸臣谥,又請增理學名臣從祀先師者。

    俱從之;從祀一議,終寝。

     禮部請建立恭皇帝專廟。

    命廷臣集議。

     時禮臣顧錫疇欲矯睿宗失,建專廟;别太廟也。

     興平伯高傑攻揚州,不克;城中民亂,殺進士鄭元勳。

     傑既奉旨駐城外,又堅欲入城。

    時傑兵素驕,自山東南下,所掠不赀;揚人已心恐。

    及抵揚,鹹罷市登陴,太守馬鳴騄畫守禦策甚備。

    不能入,猶日掠沿村婦女。

    揚人愈恐,守益堅;且議出戰,柔脆非敵也。

    元勳素豪俠,欲居調停功,出羊酒勞軍。

    傑自明無他,止欲安頓一軍家小,便進征耳;元勳許之。

    時鳴騄已升海道,尚在郡,與推官湯來賀商之;皆曰「不可」。

    阖城士民亦同聲言傑兵淫掠狀,願死守。

    傑怒,分兵困城。

    城中故殷富,多木客、鹽賈;乃共出财守備,街衢多樹木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