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排日事迹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崇祯十七年(甲申)四月丁亥,福王至自淮安府。
王諱由崧,神宗孫、先福王常洵之子。
常洵,鄭貴妃出;開邸河南府。
十四年,流賊陷河南,遇害;世子播遷河北。
終制嗣封,毅宗手擇宮中寶玉帶付内使賜之。
十七年,複因寇入河北,流離入淮安。
時北都失守,毅宗慘崩;以倫、以序,應屬福王,而迎立潞王之議起。
潞王名常淓,神宗侄也。
因江南在籍諸臣恐福王立後,或追怨「妖書」及「挺擊」、「移宮」等案,謂潞王立,則不惟釋罪,且邀功耳。
時以廢籍少宗伯兩入留都倡議者,錢謙益也。
于是兵部侍郎呂大器主謙益議甚力,而右都禦史張慎言、詹事姜曰廣然之,丁憂山東佥事雷演祚、禮部郎中周镳亦往來遊說;獨「逆案」為民阮大铖與鳳陽總督馬士英密,且心冀燃灰,書言不可。
時王聞,懼不得,立書召南竄總兵高傑與黃得功、劉良佐協謀擁戴。
劉澤清素狡,先附立潞議;至是,以兵不敵,改計從傑等。
南都諸臣不知也,方列王不孝、不悌等七款贻漕督史可法轉贻馬士英為立潞王地;不知傑等與士英已歃血議立王矣。
可法知事勢已決,始具舟楫啟迎;而吏科李沾與禦史郭維經、陳良弼等複倡言于内,然持異議者猶呶呶也。
獨沾曆階而上,面折大器雲:『今日之事何事!論典禮,則禮莫重于尊君;論典兵,則兵莫先于衛主。
倘有異議者,即以一死殉之』!禮成告廟,約二十八日登舟迎駕。
至是日清晨,大器意尚猶豫;沾心忿,馳至各台臣所,欲追尋異議之人,方定。
先數月前,士英書約沾等雲:『北事果真,隻有論序親賢,早正名位,吾輩方可不負朝廷、不禍身家』;故沾争甚力。
二十九日,王舟抵燕子矶。
三十日,以王禮見百官,素衣角帶,待茶款語。
語及大行,辄哭失聲;語嗣立,辄遜謝。
五月戊子朔,福王谒孝陵;入谒奉先殿,出駐行宮。
群臣進見勸進,辭。
初一日,首谒孝陵,避禦路,自西門入,祭告隕泣。
畢禮,問「懿文太子陵安在」?遂往瞻拜。
已入朝陽門,由東華門,步過殿陛,谒奉先殿;出西華門,止内守備府。
諸臣入朝,拜訖,共商戰守,可法奏對良久。
禦史祁彪佳奏以紀綱法度為立國本,言頒大号及用人二事。
朝罷會議登極,〔□〕監國為便;蓋愈推愈讓,見王志複國恥,無亟登大位心。
乃以金鑄監國寶。
己醜,群臣上箋勸進;凡三上,不允,止允監國。
庚寅,福王監國于南京。
是日,王先行拜天禮;升殿,受監國寶。
群臣禮畢,始退。
兵部侍郎呂大器心怵前議,欲請後日即登極;禦史祁彪佳力争,謂『監國之名極正;今不兩日即登極,何以服人心而謝江北諸将士!宜俟發喪滿服後』!從之。
初,揚州進士郭元勳聞迎潞議,密言于工科左李清;清曰:『禍從此始矣!神宗四十八年德澤猶系人心,豈可舍孫立侄!況應立者不立,則誰不可立。
萬一左良玉扶楚、鄭芝龍扶益,各挾天子以令諸侯,誰禁之者!且潞王既立,置福王何地!死之,抑幽之耶?是動天下兵也』!時草野聞立潞非序,皆不平;及王監國,人心乃定。
以監國谕天下大赦。
谕曰:『我國家二祖開天,昭宣鴻業;列宗缵緒,累積深仁。
大行皇帝躬行節儉勵志,憂勤宵旰十有七載,力圖剿寇安民;昊天不吊,寇虐日猖,乃敢震驚宮阙,龍馭升遐:英靈訴天,怨氣結地。
嗚呼!痛哉!孤避亂江淮,驚聞兇訃;既痛社稷之墟,益激父母之仇。
矢不俱生,志圖必報。
然度德量力,徘徊未堪!乃茲臣庶敬爾來迎,謂「倡義不可無主,神器不可久虛」;因序謬推,連章勸進。
固辭未獲,勉徇輿情;于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三日暫受「監國」之号,朝見臣民于南都。
孤夙夜兢兢,惟思迅掃妖氛,廓清大難。
德涼任重,如墜谷淵。
同仇是助,猶萊爾民!其與天下更始,可大赦天下』。
發大行皇帝喪,谕天下。
谕曰:『先帝天縱神資,丕承弘緒。
适逢國步多艱,民生日蹙;勤學立政,罔有休暇——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如先帝之焦勞者也。
不期以禮使臣,而臣以不忠報;以仁養民,而民以不義報:彜倫攸斁,報施反常——自有生民以來,未有甚于今日者也。
馴見妖氛日熾,戮我赤子,辱我宗藩,毀我陵寝;四海人心,莫不欲滅此而朝食。
乃先帝愛惜愈加,招撫彌切;無非欲化頑為良、轉亂歸治!何皇天不吊,遂有今年三月十九日之事!爰及國母,掩昭相從。
嗚呼!痛哉!孤雖渺質,片氣猶存;暫膺監國,益切除兇。
謹哀告于臣民,庶憐予〔而〕多助!喪禮依舊制,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釋服,毋禁民間音樂、嫁娶。
督、撫、鎮守、都、布、按三司官員地方攸系,不許擅離職守;聞喪之日,止于本處哭〔臨〕三日,進香遣官代行。
衛、所、府、州、縣土官,并免進香。
谕告中外,鹹使聞知』。
壬辰,以都察院右都禦史張慎言為吏部尚書,補本部司官顔渾、梁羽明等。
以北推總兵張應元仍鎮守承天等處。
命兵部郎中萬元吉宣谕各鎮。
元吉先為總兵高傑監軍;至是,言『闖賊膽橫心雄,眈眈漕粟;且徐、鳳間諸鎮骈集,兵民未馴。
欲親往軍,谕務令相安,以拒逆賊。
又聞高傑已駐揚州,請發萬金,并往犒勞赉;然後會同文武谕以大義,共固江、淮』。
從之。
元吉渡江,躬行諸鎮營,酌頒犒赉,勉以大義;又言『江南辇毂重地,不便安插家口』。
諸鎮唯唯。
時傳黃得功、劉澤清、高傑等争占揚郡,元吉複泊舟儀真;會得功先至,移書期以首倡協恭,共獎王室。
得功得書,如元吉言;乃抄白來緘,馳視澤清,與傑嫌始漸解。
元吉請督輔可法速赴任,為四鎮畫地分守。
又以傑所率兵稍強而橫,乃議以傑兵隸可法,外示親信、陰寓調劑;庶不至荼毒一方民:皆其苦心也。
禦史祁彪佳疏陳緻治大本;監國嘉納之。
疏言:『殿下渙頒大号,沛發明綸;雖為繼統,實同創業。
以仁厚歸群情,又以嚴肅定衆志:此明紀綱、饬法度之說也。
伏望申谕群臣:此時典制益當遵守,勿以多事逐紛争之端;名器益當慎重,勿以乏才啟濫幸之實。
人才不可不愛惜,而自媒之徑必不可開;官爵不可不攸崇,而躐遷之階必不可有。
恩賞固宜普,當為可繼之地,勿生無厭之觊觎;開釋固宜速,當核可原之條,勿紊罔貸之刑章!庶幾紀綱明、法度饬,然後以輕徭薄賦收民心、以舉賢錄才收士心、以信賞必罰收将卒之心,言守固、言戰勝矣。
更有進者,殿下一心,尤為紀綱法度之本。
念敬天,則天休必滋至;念法祖,則祖澤益靈長;念勤民,則民情愈忻戴』。
後其言皆驗。
允廷推,進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改南京戶部尚書高弘圖為禮部尚書、進東閣大學士,俱入閣辦事;總督鳳陽部院馬士英進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禦史,仍督鳳防。
時弘圖陳新政切要八事:一曰宣義問。
欲下明綸正逆賊之罪,以鼓忠義。
二曰禦講幄。
欲不俟釋服,更日直講。
三曰設記注。
欲召詞臣侍立,記監國言動,送貯内閣。
王諱由崧,神宗孫、先福王常洵之子。
常洵,鄭貴妃出;開邸河南府。
十四年,流賊陷河南,遇害;世子播遷河北。
終制嗣封,毅宗手擇宮中寶玉帶付内使賜之。
十七年,複因寇入河北,流離入淮安。
時北都失守,毅宗慘崩;以倫、以序,應屬福王,而迎立潞王之議起。
潞王名常淓,神宗侄也。
因江南在籍諸臣恐福王立後,或追怨「妖書」及「挺擊」、「移宮」等案,謂潞王立,則不惟釋罪,且邀功耳。
時以廢籍少宗伯兩入留都倡議者,錢謙益也。
于是兵部侍郎呂大器主謙益議甚力,而右都禦史張慎言、詹事姜曰廣然之,丁憂山東佥事雷演祚、禮部郎中周镳亦往來遊說;獨「逆案」為民阮大铖與鳳陽總督馬士英密,且心冀燃灰,書言不可。
時王聞,懼不得,立書召南竄總兵高傑與黃得功、劉良佐協謀擁戴。
劉澤清素狡,先附立潞議;至是,以兵不敵,改計從傑等。
南都諸臣不知也,方列王不孝、不悌等七款贻漕督史可法轉贻馬士英為立潞王地;不知傑等與士英已歃血議立王矣。
可法知事勢已決,始具舟楫啟迎;而吏科李沾與禦史郭維經、陳良弼等複倡言于内,然持異議者猶呶呶也。
獨沾曆階而上,面折大器雲:『今日之事何事!論典禮,則禮莫重于尊君;論典兵,則兵莫先于衛主。
倘有異議者,即以一死殉之』!禮成告廟,約二十八日登舟迎駕。
至是日清晨,大器意尚猶豫;沾心忿,馳至各台臣所,欲追尋異議之人,方定。
先數月前,士英書約沾等雲:『北事果真,隻有論序親賢,早正名位,吾輩方可不負朝廷、不禍身家』;故沾争甚力。
二十九日,王舟抵燕子矶。
三十日,以王禮見百官,素衣角帶,待茶款語。
語及大行,辄哭失聲;語嗣立,辄遜謝。
五月戊子朔,福王谒孝陵;入谒奉先殿,出駐行宮。
群臣進見勸進,辭。
初一日,首谒孝陵,避禦路,自西門入,祭告隕泣。
畢禮,問「懿文太子陵安在」?遂往瞻拜。
已入朝陽門,由東華門,步過殿陛,谒奉先殿;出西華門,止内守備府。
諸臣入朝,拜訖,共商戰守,可法奏對良久。
禦史祁彪佳奏以紀綱法度為立國本,言頒大号及用人二事。
朝罷會議登極,〔□〕監國為便;蓋愈推愈讓,見王志複國恥,無亟登大位心。
乃以金鑄監國寶。
己醜,群臣上箋勸進;凡三上,不允,止允監國。
庚寅,福王監國于南京。
是日,王先行拜天禮;升殿,受監國寶。
群臣禮畢,始退。
兵部侍郎呂大器心怵前議,欲請後日即登極;禦史祁彪佳力争,謂『監國之名極正;今不兩日即登極,何以服人心而謝江北諸将士!宜俟發喪滿服後』!從之。
初,揚州進士郭元勳聞迎潞議,密言于工科左李清;清曰:『禍從此始矣!神宗四十八年德澤猶系人心,豈可舍孫立侄!況應立者不立,則誰不可立。
萬一左良玉扶楚、鄭芝龍扶益,各挾天子以令諸侯,誰禁之者!且潞王既立,置福王何地!死之,抑幽之耶?是動天下兵也』!時草野聞立潞非序,皆不平;及王監國,人心乃定。
以監國谕天下大赦。
谕曰:『我國家二祖開天,昭宣鴻業;列宗缵緒,累積深仁。
大行皇帝躬行節儉勵志,憂勤宵旰十有七載,力圖剿寇安民;昊天不吊,寇虐日猖,乃敢震驚宮阙,龍馭升遐:英靈訴天,怨氣結地。
嗚呼!痛哉!孤避亂江淮,驚聞兇訃;既痛社稷之墟,益激父母之仇。
矢不俱生,志圖必報。
然度德量力,徘徊未堪!乃茲臣庶敬爾來迎,謂「倡義不可無主,神器不可久虛」;因序謬推,連章勸進。
固辭未獲,勉徇輿情;于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三日暫受「監國」之号,朝見臣民于南都。
孤夙夜兢兢,惟思迅掃妖氛,廓清大難。
德涼任重,如墜谷淵。
同仇是助,猶萊爾民!其與天下更始,可大赦天下』。
發大行皇帝喪,谕天下。
谕曰:『先帝天縱神資,丕承弘緒。
适逢國步多艱,民生日蹙;勤學立政,罔有休暇——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如先帝之焦勞者也。
不期以禮使臣,而臣以不忠報;以仁養民,而民以不義報:彜倫攸斁,報施反常——自有生民以來,未有甚于今日者也。
馴見妖氛日熾,戮我赤子,辱我宗藩,毀我陵寝;四海人心,莫不欲滅此而朝食。
乃先帝愛惜愈加,招撫彌切;無非欲化頑為良、轉亂歸治!何皇天不吊,遂有今年三月十九日之事!爰及國母,掩昭相從。
嗚呼!痛哉!孤雖渺質,片氣猶存;暫膺監國,益切除兇。
謹哀告于臣民,庶憐予〔而〕多助!喪禮依舊制,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釋服,毋禁民間音樂、嫁娶。
督、撫、鎮守、都、布、按三司官員地方攸系,不許擅離職守;聞喪之日,止于本處哭〔臨〕三日,進香遣官代行。
衛、所、府、州、縣土官,并免進香。
谕告中外,鹹使聞知』。
壬辰,以都察院右都禦史張慎言為吏部尚書,補本部司官顔渾、梁羽明等。
以北推總兵張應元仍鎮守承天等處。
命兵部郎中萬元吉宣谕各鎮。
元吉先為總兵高傑監軍;至是,言『闖賊膽橫心雄,眈眈漕粟;且徐、鳳間諸鎮骈集,兵民未馴。
欲親往軍,谕務令相安,以拒逆賊。
又聞高傑已駐揚州,請發萬金,并往犒勞赉;然後會同文武谕以大義,共固江、淮』。
從之。
元吉渡江,躬行諸鎮營,酌頒犒赉,勉以大義;又言『江南辇毂重地,不便安插家口』。
諸鎮唯唯。
時傳黃得功、劉澤清、高傑等争占揚郡,元吉複泊舟儀真;會得功先至,移書期以首倡協恭,共獎王室。
得功得書,如元吉言;乃抄白來緘,馳視澤清,與傑嫌始漸解。
元吉請督輔可法速赴任,為四鎮畫地分守。
又以傑所率兵稍強而橫,乃議以傑兵隸可法,外示親信、陰寓調劑;庶不至荼毒一方民:皆其苦心也。
禦史祁彪佳疏陳緻治大本;監國嘉納之。
疏言:『殿下渙頒大号,沛發明綸;雖為繼統,實同創業。
以仁厚歸群情,又以嚴肅定衆志:此明紀綱、饬法度之說也。
伏望申谕群臣:此時典制益當遵守,勿以多事逐紛争之端;名器益當慎重,勿以乏才啟濫幸之實。
人才不可不愛惜,而自媒之徑必不可開;官爵不可不攸崇,而躐遷之階必不可有。
恩賞固宜普,當為可繼之地,勿生無厭之觊觎;開釋固宜速,當核可原之條,勿紊罔貸之刑章!庶幾紀綱明、法度饬,然後以輕徭薄賦收民心、以舉賢錄才收士心、以信賞必罰收将卒之心,言守固、言戰勝矣。
更有進者,殿下一心,尤為紀綱法度之本。
念敬天,則天休必滋至;念法祖,則祖澤益靈長;念勤民,則民情愈忻戴』。
後其言皆驗。
允廷推,進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改南京戶部尚書高弘圖為禮部尚書、進東閣大學士,俱入閣辦事;總督鳳陽部院馬士英進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禦史,仍督鳳防。
時弘圖陳新政切要八事:一曰宣義問。
欲下明綸正逆賊之罪,以鼓忠義。
二曰禦講幄。
欲不俟釋服,更日直講。
三曰設記注。
欲召詞臣侍立,記監國言動,送貯内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