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排日事迹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四曰睦親藩。
欲依列聖踐極遣使各藩,赍玺書慰告。
五曰議廟号。
欲制列聖主,權附奉先殿,仍于孝陵側望祭列聖山陵。
六曰嚴章奏。
欲無使小人奸徒借端立說,脫罪思幸。
七曰固江防。
欲将江北、河北、山東等處正稅、本折等從崇祯十六年以至十七年盡行蠲免,無為賊小惠所愚。
八曰擇诏使。
欲遣詞臣、科臣招徕朝鮮。
□□□□□□□□□并嘉納之。
甲午,升詹事府詹事姜曰廣為禮部尚書、在籍禮部尚書王铎以原官并兼東閣大學士,同入閣辦事。
曰廣附立潞議,故監國未點,命再推詞臣數人;乃更益以铎、陳子壯、黃道周。
疏上,曰廣與铎俱點,亦見監國之無我也。
曰廣尋辭尚書,禦改左侍郎。
拟補科員張元始等。
凡六員。
升工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周堪赓為戶部尚書、兵部侍郎呂大器為吏部左侍郎。
起升原任陝西巡撫練國事為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原任天津巡撫賀世壽為刑部左侍郎。
升太常寺卿何應瑞為工部左侍郎、應天府尹劉士祯為通政使司通政使。
國事,先撫關中;坐流賊不靖,戍。
乙未,改補吏部司官倪嘉慶、華允誠、葉廷秀等。
嘉慶先為戶部,以堂官侯恂錢糧注誤,閣臣可法先與同官知其敏練;允誠以兵部主事建言,廷秀以救黃道周改補。
複起劉宗周為都察院左都禦史。
宗周,先帝時以救言官熊開元、姜采等落籍;至是,召還。
命禦史祁彪佳宣撫江南。
北都之變,重以高傑兵鎮揚州,江北士民奔避,無賴乘機搶掠;或假忠義名,荼毒從逆諸姓——蘇、松、常、鎮為最。
彪佳昔按吳,有威望;故命之。
刑斬倡亂、宣布赦款、甄别有司賢否,三吳宴然。
命止江督袁繼鹹入援。
風聞闖賊将東,故止之。
升吏部郎中徐一範尚寶司卿。
一範,先以禦史按河南,谪。
兵部請設江防水師,定額五萬;添設兩鎮,畫地分防;仍複操江總督文臣協理。
俱允行。
舊制:操江總督,憲臣與勳臣并設。
先帝時,欲專任誠意伯劉孔昭,故罷憲臣。
至是,兵部從郎中萬元吉議,請複舊。
從之。
升補李沾、張元始、沈胤培、左懋第、李清等為吏、戶、禮、兵、工科都給事中,羅萬象、錢增等為各科左右給事中。
時刑科右錢增服制未終,疏辭;随具「東南第一隐憂」一疏,□稱:『江以南蘇、松、常、鎮、杭、嘉、湖七郡之水,以太湖為腹,以大海為尾闾,以三江入海為血脈。
自吳淞淹塞,東江微細,獨婁江一派;而婁江之委七十裡為劉家河(一名下江),乃婁江入海之道。
東南諸水,全藉此以歸墟。
考勝國時,劉家河自然深廣;運艘市舶,走集于此。
國朝二百七十餘年,潮汐泥沙,日就淺狹;今漸漲漸滿,不一年竟成平陸。
東流之水逆而西向,灌溉無資。
若旱魃為虐,則平疇龜坼。
萬一大浸稽天,如萬曆之戊申、天啟之甲子洪流倒峽,震澤不能受,散漫橫潰,勢必以七郡之田廬為壑,東南數百萬财賦盡委逝波;其于民生國計何!但事關大利害、大工役,非一郡、一邑所能濟。
考之先朝水利,有專官特遣興役者,永樂間夏原吉白茅之役也;有端委撫臣奏績者,宣德間周忱、嘉靖間李充嗣、萬曆間海瑞吳淞、白茅之役也:成迹具在。
特在睿斷必行』。
上嘉納之;令浙、直撫按速議舉行。
楚撫何騰蛟奏報恢複德安府、随州。
戊戌,吏部尚書張慎言陳中興十議。
下部酌行。
一曰議節鎮。
淮安、鳳、廬、荊、襄為今日鎖鑰重地,宜申饬鎮撫大臣如九邊三協之類,分戍增堡,各扼險要。
東西開阃,首尾相援;步騎兼屯,戰艦海舟添設于長淮、大江之間。
沿北郡縣各積榖五千石或萬石,分儲立備,為倉卒轉運之費。
二曰議僑藩。
或浙之處、嚴及江西之廣信、袁、撫,或閩、粵間,擇其可者。
至府第、護衛官屬,暫從節省。
三曰議開屯。
于江北閑田,招集流遺開屯立業,給照免租;三年後,量征課稅。
縣府豪傑,以百夫屯為百夫長,以千夫屯為千夫長;用什五之法,就使守禦。
四曰議叛逆。
明谕在北郡縣,凡口稱僞官,有能立行枭示或擒拏者,賞。
五曰議僞命。
國家三百年養士之報,緻有今日。
諸屈膝腼顔之臣家屬在南者,量行舊籍,仍俟其歸正;不宜以風聞謠謗,即行苛議。
無論清濁混而真赝淆,既無可還之轍,複恐增從逆之想。
至若自拔來歸,尤從寬分别酌議。
或原系廢籍、或曾經推拟、或原無官守、或有地方之責無兵馬之權,倘才堪一割、情可矜原,宜酌定一用之法;不當概以死責。
俟賊平論定,乃如唐肅宗時以六等定罪。
六曰議褒恤。
如範景文、倪元璐、李邦華等傳聞确者,立宜贈谥;餘待詳核論定。
七曰議功賞。
一階半級,原用勸酬;恐爛羊酬爵、市飲售官,反增貪幸。
今武爵稍寬,文職無濫;綜核名實,無開幸門。
八曰議起廢。
大行皇帝從谏如流,改過不吝;初年定案,無容更議。
嗣後戍遣、廢籍諸臣,清論自在。
假或雜揉并進,緻傷先帝玉成之德;務使廷臣協議,歸于至當。
九曰議懲貪。
迩來百司貪黩,成盜賊席卷之勢。
今約在内都察院科道、在外撫按,廣刺貪吏,究贓重拟。
十曰議漕稅。
北漕萬有餘艘,除旗甲有數外,餘綱司、柁工、挽夫不下八萬人,大半募自外江。
今漕登近地,此十餘萬人無室無鄉,遊食不已,為患非細;宜下廷臣酌議。
俱嘉納之;命部酌行。
兵部請罷南京守備、參贊各官,依北都設京營等官;又請罷錦衣衛南、北兩鎮撫官。
俱從之。
兵部郎中萬元吉議:『南京舊有内外守備及參贊各銜,今宜罷「南京」之名,宜存其舊,以示不忘恢複之意;而京營之制,宜視乎北,以别無敢偶尊之嫌。
此後大小各教場,俱應改稱京營。
其總督、戎政、勳臣、協理、樞臣等官,俱宜如北。
仍練戰兵,分為十營;兼用土著。
大漢止用軍校二百名,錦衣旗校止用軍校五百名。
其錦堂上,止用一員,加提督官旗辦事銜。
南、北鎮撫官,不必用;既昭緩刑,且杜告密』。
兵部覆請,俱從之。
己亥,命禦史陳丹衷宣谕江北。
丹衷,先以新進士疏請調廣西土兵往剿闖寇;故先帝特擢今官,命往調。
至是,不果;改宣谕江北。
允大學士史可法請督師淮、揚,召馬士英入閣輔政。
南都諸生盧泾材等上言:『南都幸朝廷門戶,而朝廷是天下根本。
宜别命一督臣,使可法從中調度』。
報聞。
庚子,命江南募兵兵部尚書張國維以原官回部佐理戎政。
起原任刑部尚書徐石麒都察院右都禦史,管副都禦史事謪戍解學龍以原官為兵部左侍郎。
石麒,先帝時以議獄忤旨,削籍;學龍,以薦黃道周,逮戍。
升順天府丞張有譽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
改順天府尹王庭梅應天府尹,升江西左布政朱之臣太常寺卿、吏科左給事中左懋第太常寺少卿。
升吏科李沾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禦史郭維經應天府府丞,仍帶原銜管巡視城事。
維經以加銜
欲依列聖踐極遣使各藩,赍玺書慰告。
五曰議廟号。
欲制列聖主,權附奉先殿,仍于孝陵側望祭列聖山陵。
六曰嚴章奏。
欲無使小人奸徒借端立說,脫罪思幸。
七曰固江防。
欲将江北、河北、山東等處正稅、本折等從崇祯十六年以至十七年盡行蠲免,無為賊小惠所愚。
八曰擇诏使。
欲遣詞臣、科臣招徕朝鮮。
□□□□□□□□□并嘉納之。
甲午,升詹事府詹事姜曰廣為禮部尚書、在籍禮部尚書王铎以原官并兼東閣大學士,同入閣辦事。
曰廣附立潞議,故監國未點,命再推詞臣數人;乃更益以铎、陳子壯、黃道周。
疏上,曰廣與铎俱點,亦見監國之無我也。
曰廣尋辭尚書,禦改左侍郎。
拟補科員張元始等。
凡六員。
升工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周堪赓為戶部尚書、兵部侍郎呂大器為吏部左侍郎。
起升原任陝西巡撫練國事為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原任天津巡撫賀世壽為刑部左侍郎。
升太常寺卿何應瑞為工部左侍郎、應天府尹劉士祯為通政使司通政使。
國事,先撫關中;坐流賊不靖,戍。
乙未,改補吏部司官倪嘉慶、華允誠、葉廷秀等。
嘉慶先為戶部,以堂官侯恂錢糧注誤,閣臣可法先與同官知其敏練;允誠以兵部主事建言,廷秀以救黃道周改補。
複起劉宗周為都察院左都禦史。
宗周,先帝時以救言官熊開元、姜采等落籍;至是,召還。
命禦史祁彪佳宣撫江南。
北都之變,重以高傑兵鎮揚州,江北士民奔避,無賴乘機搶掠;或假忠義名,荼毒從逆諸姓——蘇、松、常、鎮為最。
彪佳昔按吳,有威望;故命之。
刑斬倡亂、宣布赦款、甄别有司賢否,三吳宴然。
命止江督袁繼鹹入援。
風聞闖賊将東,故止之。
升吏部郎中徐一範尚寶司卿。
一範,先以禦史按河南,谪。
兵部請設江防水師,定額五萬;添設兩鎮,畫地分防;仍複操江總督文臣協理。
俱允行。
舊制:操江總督,憲臣與勳臣并設。
先帝時,欲專任誠意伯劉孔昭,故罷憲臣。
至是,兵部從郎中萬元吉議,請複舊。
從之。
升補李沾、張元始、沈胤培、左懋第、李清等為吏、戶、禮、兵、工科都給事中,羅萬象、錢增等為各科左右給事中。
時刑科右錢增服制未終,疏辭;随具「東南第一隐憂」一疏,□稱:『江以南蘇、松、常、鎮、杭、嘉、湖七郡之水,以太湖為腹,以大海為尾闾,以三江入海為血脈。
自吳淞淹塞,東江微細,獨婁江一派;而婁江之委七十裡為劉家河(一名下江),乃婁江入海之道。
東南諸水,全藉此以歸墟。
考勝國時,劉家河自然深廣;運艘市舶,走集于此。
國朝二百七十餘年,潮汐泥沙,日就淺狹;今漸漲漸滿,不一年竟成平陸。
東流之水逆而西向,灌溉無資。
若旱魃為虐,則平疇龜坼。
萬一大浸稽天,如萬曆之戊申、天啟之甲子洪流倒峽,震澤不能受,散漫橫潰,勢必以七郡之田廬為壑,東南數百萬财賦盡委逝波;其于民生國計何!但事關大利害、大工役,非一郡、一邑所能濟。
考之先朝水利,有專官特遣興役者,永樂間夏原吉白茅之役也;有端委撫臣奏績者,宣德間周忱、嘉靖間李充嗣、萬曆間海瑞吳淞、白茅之役也:成迹具在。
特在睿斷必行』。
上嘉納之;令浙、直撫按速議舉行。
楚撫何騰蛟奏報恢複德安府、随州。
戊戌,吏部尚書張慎言陳中興十議。
下部酌行。
一曰議節鎮。
淮安、鳳、廬、荊、襄為今日鎖鑰重地,宜申饬鎮撫大臣如九邊三協之類,分戍增堡,各扼險要。
東西開阃,首尾相援;步騎兼屯,戰艦海舟添設于長淮、大江之間。
沿北郡縣各積榖五千石或萬石,分儲立備,為倉卒轉運之費。
二曰議僑藩。
或浙之處、嚴及江西之廣信、袁、撫,或閩、粵間,擇其可者。
至府第、護衛官屬,暫從節省。
三曰議開屯。
于江北閑田,招集流遺開屯立業,給照免租;三年後,量征課稅。
縣府豪傑,以百夫屯為百夫長,以千夫屯為千夫長;用什五之法,就使守禦。
四曰議叛逆。
明谕在北郡縣,凡口稱僞官,有能立行枭示或擒拏者,賞。
五曰議僞命。
國家三百年養士之報,緻有今日。
諸屈膝腼顔之臣家屬在南者,量行舊籍,仍俟其歸正;不宜以風聞謠謗,即行苛議。
無論清濁混而真赝淆,既無可還之轍,複恐增從逆之想。
至若自拔來歸,尤從寬分别酌議。
或原系廢籍、或曾經推拟、或原無官守、或有地方之責無兵馬之權,倘才堪一割、情可矜原,宜酌定一用之法;不當概以死責。
俟賊平論定,乃如唐肅宗時以六等定罪。
六曰議褒恤。
如範景文、倪元璐、李邦華等傳聞确者,立宜贈谥;餘待詳核論定。
七曰議功賞。
一階半級,原用勸酬;恐爛羊酬爵、市飲售官,反增貪幸。
今武爵稍寬,文職無濫;綜核名實,無開幸門。
八曰議起廢。
大行皇帝從谏如流,改過不吝;初年定案,無容更議。
嗣後戍遣、廢籍諸臣,清論自在。
假或雜揉并進,緻傷先帝玉成之德;務使廷臣協議,歸于至當。
九曰議懲貪。
迩來百司貪黩,成盜賊席卷之勢。
今約在内都察院科道、在外撫按,廣刺貪吏,究贓重拟。
十曰議漕稅。
北漕萬有餘艘,除旗甲有數外,餘綱司、柁工、挽夫不下八萬人,大半募自外江。
今漕登近地,此十餘萬人無室無鄉,遊食不已,為患非細;宜下廷臣酌議。
俱嘉納之;命部酌行。
兵部請罷南京守備、參贊各官,依北都設京營等官;又請罷錦衣衛南、北兩鎮撫官。
俱從之。
兵部郎中萬元吉議:『南京舊有内外守備及參贊各銜,今宜罷「南京」之名,宜存其舊,以示不忘恢複之意;而京營之制,宜視乎北,以别無敢偶尊之嫌。
此後大小各教場,俱應改稱京營。
其總督、戎政、勳臣、協理、樞臣等官,俱宜如北。
仍練戰兵,分為十營;兼用土著。
大漢止用軍校二百名,錦衣旗校止用軍校五百名。
其錦堂上,止用一員,加提督官旗辦事銜。
南、北鎮撫官,不必用;既昭緩刑,且杜告密』。
兵部覆請,俱從之。
己亥,命禦史陳丹衷宣谕江北。
丹衷,先以新進士疏請調廣西土兵往剿闖寇;故先帝特擢今官,命往調。
至是,不果;改宣谕江北。
允大學士史可法請督師淮、揚,召馬士英入閣輔政。
南都諸生盧泾材等上言:『南都幸朝廷門戶,而朝廷是天下根本。
宜别命一督臣,使可法從中調度』。
報聞。
庚子,命江南募兵兵部尚書張國維以原官回部佐理戎政。
起原任刑部尚書徐石麒都察院右都禦史,管副都禦史事謪戍解學龍以原官為兵部左侍郎。
石麒,先帝時以議獄忤旨,削籍;學龍,以薦黃道周,逮戍。
升順天府丞張有譽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
改順天府尹王庭梅應天府尹,升江西左布政朱之臣太常寺卿、吏科左給事中左懋第太常寺少卿。
升吏科李沾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禦史郭維經應天府府丞,仍帶原銜管巡視城事。
維經以加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