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排日事迹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崔、魏時故套,力辭。
不允。
命複原任禦史陳荩原官,招募江南。
荩,先帝時為文選吳昌時例轉;至是,以萬元吉薦,複官。
以總兵鄭鴻逵鎮九江、黃蜚鎮京口等處。
命上大行皇帝、皇後尊谥。
補禦史宗敦一等各道員。
凡二十四員。
以兵科陳子龍巡視京營。
起廢籍科臣章正宸等、台臣詹爾選等。
科則正宸、楊時化、袁恺、莊鳌獻、熊開元、姜采、馬兆義等,台則爾選、李長春、張煊、鄭友玄、李模、喬可聘等。
時化、煊,後皆任北。
辛醜,起升工科都許譽卿光祿寺卿。
譽卿,先帝時以推升事為謝升所糾,削藉。
尋具疏以疾辭,不赴。
壬寅,監國即皇帝位于南部,大赦;改明年為弘光元年。
诏曰:『我國家受天鴻佑,奕世滋昌。
自高皇帝龍飛定鼎,已蔔無疆之曆矣。
朕嗣守藩服,播遷江、淮;群臣百姓共推繼序,跋涉來迎,請正位号。
予暫允監國,攝理萬幾;乃累箋勸進,拒辭弗獲。
謹于五月十五日祗告天地、宗廟、社稷,即皇帝位于南都。
猥以藐躬,荷茲神器。
惟我大行皇帝英明振古,勤儉造邦;殚宵旰以經營,希蕩平之績效。
乃潢池盜弄,鐘篪震驚!燕京掃地以蒙塵,龍馭賓天而上陟;三靈共憤,萬姓同仇。
朕涼德弗勝,遺躬抱痛;敢辭薪膽之瘁,誓圖俘馘之功!尚賴親賢戮力劻勷,助予敵忾!其以明年為弘光元年,與民更始,大赦天下』。
命太監韓贊周管司禮監事;盧九德為司禮秉筆,提督京營。
癸卯,命馬士英入直佐理,仍掌兵部事。
可法将陛辭故也。
時莆田國子生陳方策自京師回南,上書可法,謂『賊有未可緩圖者六:吳三桂屢與賊戰于畿輔,如不即破賊,則賊主北客,曠日糧匮,不無望我接濟。
北兵深入,策應漸遙;愚民無知,附賊日益。
賊不遽殲,北将孤注,不無望我救援。
賊兵糜爛,自成授首;北兵得志,勞着功成,不無望我犒赉。
賊一潰敗,必走西秦;北不窮追,勢将南向,不無望我安頓;似未宜緩圖,所以待北兵也。
獻賊躝楚侵蜀,蓄奸已深。
今聞李賊陷京,甯不思逞!度其地勢,竊據上遊;順流而東,金陵風鶴:似未宜緩圖,所以辦獻賊也。
左鎮擁兵數十萬,何難戰征;聞其兵丁,時亦肆掠。
若不亟申大義,俾建殊勳;誠恐養寇成癰,必至于潰:似未宜緩圖,所以勵左兵也。
京師以南、黃河以北,人受賊愚;鹹知有偶僭之僞朝,而未知有中興之新主。
喜诏、孝诏,所當亟頒:似未宜緩圖,所以挽民心也。
山東差半降賊,尚有兖、青、登、萊夙稱殷阜,堅壁固守;若不亟頒诏傳檄,愚民罔知适從,恐遭煽惑:似未宜緩圖,所以救東省也。
京師五方雜處,何啻百萬生靈;誰無家鄉!誰無父母!似未宜緩圖,所以接回鄉也』。
言多可采。
起升原任禮部侍郎顧錫疇為禮部尚書,升少詹事黃道周為禮部右侍郎、操江都禦史高倬為工部右侍郎、右中允羅大任為國子監祭酒、順天府丞侯峒曾為通政使司左通政、蘇松巡撫鄭瑄為大理寺卿。
升太常少卿左懋第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應、安等處。
甲辰,命忻城伯趙之龍總督京營戎政。
分淮、揚、鳳、廬為四鎮,以劉澤清、高傑、黃得功、劉良佐領之。
北都失,督、撫皆奔匿,鎮臣則思得善地而蠶食焉。
賊駐宿遷,衆止二千,莫敢擊;唯心涎揚州,思圖息足。
兼以擁立功,廟堂知驅之不得,遂立分鎮議,姑為羁縻。
閣部可法言曰:『從來守江南者,必于江北;即六朝,猶争雄于徐、泗、颍、壽間:不宜畫江而守明矣。
但此時賊鋒尚銳,我兵氣靡,備分力單;顧遠遺近,不可不擇所守,立定根基,鼓銳而前,再圖進取。
宜分四藩:一為淮、徐,一為揚、滁,〔一〕為鳳、泗,〔一〕為廬、六。
以淮、揚、泗、廬自守,而以徐、滁、鳳、六為進取之基;江北之兵聲既振,則江南之人情自安。
然有四鎮,不可無督師;應屯駐揚州,适中調遣。
其四鎮轄淮、海者,駐于淮北;山陽、清河、桃源、宿遷、海州、沛縣、贛榆、鹽城、安東、邳州、睢甯隸十一州縣,經理山東招讨事。
轄徐、泗者,駐泗州;徐州、蕭縣、山砀、豐縣、泗州、盱眙、五河、虹縣、靈璧、宿州、蒙城、亳州、懷遠各州縣隸〔之〕,為經理河北、河南開、歸一帶招讨事。
轄鳳、壽者,或駐壽、或駐臨淮;以鳳陽、臨淮、颍上、颍州、壽州、太和、定遠、六安各州縣隸之,經理河南陳、杞一帶招讨事。
轄滁、和者,或駐滁州、或駐廬州、或駐池河;以滁州、和州、全椒、來安、含山、合肥、六合、巢縣、無為各州縣隸之,經理各轄援剿事。
一切軍民聽統轄,有司聽節制。
營衛原存舊兵,聽歸并整理。
所轄各将,聽薦舉題用。
荒蕪田地,俱聽開墾;山澤有利,皆聽開采。
仍聽招商收稅,以供軍前買馬、置器之用。
〔每〕鎮額兵三萬,歲供本色米二十萬、銀四十萬。
所收中原土地,即歸統轄。
賊在河北,合力協防徐、淮;賊在河南,則各鎮防守泗、壽』。
然于青、兖、開、汝,似置不講。
命戶部速挽漕粟以濟軍糈。
禦史詹兆恒疏言:『今北漕漸次入南,而停江、淮者尚衆;運弁、旗甲折幹盜賣,弊蠹不一而足。
宜急敕計臣:将在淮者,令漕臣路振飛督之;在京日者,令漕臣白抱一督之。
星夜押發,銜尾入南。
除補給京軍外,尤宜立運登庾,無久露泊江幹,緻生意外』。
從之。
罷淮撫路振飛;起原任巡撫田仰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淮、揚等處。
仰,閣臣士英梓裡;從廢籍超擢。
進伯黃得功為靖南侯、左良玉為甯南侯,各蔭子錦衣衛千戶。
又封總兵高傑興平伯、劉澤清東平伯、劉良佐廣昌伯。
大學士馬士英加太子太師,蔭子錦衣衛指揮佥事。
時江督袁繼鹹入見,面奏曰:『封爵以勸有功。
無功而伯,則有功者不勸;跋扈而伯,則跋扈者愈多』。
上首肯。
繼鹹歎曰:『事已成,奈何』!忻城伯趙之龍奏:『馬士英引傑過河,宜令往輯』。
繼鹹亦慫惥。
上曰:『馬先生不肯去,奈何?今史先生願去』。
繼鹹曰:『皇上即位之初,雖以恩澤收人心,尤當以紀綱肅下志,大抵君德英明為用。
伏祈振作精神,申明法紀。
冬、春間,淮上未必無事。
臣等雖驽,願奉六龍為澶淵之行』!上有難色。
閣臣姜曰廣曰:『所言澶淵之行,非遽為此事;然不可不時提此心』!繼鹹又詣榻前,密奏曰:『左良玉雖無異圖,所部多降将,非孝子順孫。
且皇上初登大寶,人心未免危疑;意外亦不可不防。
臣當星馳回汛』。
上允可。
繼鹹往閣,責閣臣可法不當遽伯高傑;士英不悅。
時人謂繼鹹言雖正,然使諸臣果以序迎,則上何至書召,士英與傑又何得居功;亦不可謂非錢謙益、呂大器等罪也。
繼鹹尋還任。
乙巳,升禦史祁彪佳為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蘇、松地方。
原任少詹事項煜自北遁歸,命下部察議。
煜既為僞太常寺丞,至是南還,猶入班行,顔色無怍。
禦史陳
不允。
命複原任禦史陳荩原官,招募江南。
荩,先帝時為文選吳昌時例轉;至是,以萬元吉薦,複官。
以總兵鄭鴻逵鎮九江、黃蜚鎮京口等處。
命上大行皇帝、皇後尊谥。
補禦史宗敦一等各道員。
凡二十四員。
以兵科陳子龍巡視京營。
起廢籍科臣章正宸等、台臣詹爾選等。
科則正宸、楊時化、袁恺、莊鳌獻、熊開元、姜采、馬兆義等,台則爾選、李長春、張煊、鄭友玄、李模、喬可聘等。
時化、煊,後皆任北。
辛醜,起升工科都許譽卿光祿寺卿。
譽卿,先帝時以推升事為謝升所糾,削藉。
尋具疏以疾辭,不赴。
壬寅,監國即皇帝位于南部,大赦;改明年為弘光元年。
诏曰:『我國家受天鴻佑,奕世滋昌。
自高皇帝龍飛定鼎,已蔔無疆之曆矣。
朕嗣守藩服,播遷江、淮;群臣百姓共推繼序,跋涉來迎,請正位号。
予暫允監國,攝理萬幾;乃累箋勸進,拒辭弗獲。
謹于五月十五日祗告天地、宗廟、社稷,即皇帝位于南都。
猥以藐躬,荷茲神器。
惟我大行皇帝英明振古,勤儉造邦;殚宵旰以經營,希蕩平之績效。
乃潢池盜弄,鐘篪震驚!燕京掃地以蒙塵,龍馭賓天而上陟;三靈共憤,萬姓同仇。
朕涼德弗勝,遺躬抱痛;敢辭薪膽之瘁,誓圖俘馘之功!尚賴親賢戮力劻勷,助予敵忾!其以明年為弘光元年,與民更始,大赦天下』。
命太監韓贊周管司禮監事;盧九德為司禮秉筆,提督京營。
癸卯,命馬士英入直佐理,仍掌兵部事。
可法将陛辭故也。
時莆田國子生陳方策自京師回南,上書可法,謂『賊有未可緩圖者六:吳三桂屢與賊戰于畿輔,如不即破賊,則賊主北客,曠日糧匮,不無望我接濟。
北兵深入,策應漸遙;愚民無知,附賊日益。
賊不遽殲,北将孤注,不無望我救援。
賊兵糜爛,自成授首;北兵得志,勞着功成,不無望我犒赉。
賊一潰敗,必走西秦;北不窮追,勢将南向,不無望我安頓;似未宜緩圖,所以待北兵也。
獻賊躝楚侵蜀,蓄奸已深。
今聞李賊陷京,甯不思逞!度其地勢,竊據上遊;順流而東,金陵風鶴:似未宜緩圖,所以辦獻賊也。
左鎮擁兵數十萬,何難戰征;聞其兵丁,時亦肆掠。
若不亟申大義,俾建殊勳;誠恐養寇成癰,必至于潰:似未宜緩圖,所以勵左兵也。
京師以南、黃河以北,人受賊愚;鹹知有偶僭之僞朝,而未知有中興之新主。
喜诏、孝诏,所當亟頒:似未宜緩圖,所以挽民心也。
山東差半降賊,尚有兖、青、登、萊夙稱殷阜,堅壁固守;若不亟頒诏傳檄,愚民罔知适從,恐遭煽惑:似未宜緩圖,所以救東省也。
京師五方雜處,何啻百萬生靈;誰無家鄉!誰無父母!似未宜緩圖,所以接回鄉也』。
言多可采。
起升原任禮部侍郎顧錫疇為禮部尚書,升少詹事黃道周為禮部右侍郎、操江都禦史高倬為工部右侍郎、右中允羅大任為國子監祭酒、順天府丞侯峒曾為通政使司左通政、蘇松巡撫鄭瑄為大理寺卿。
升太常少卿左懋第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應、安等處。
甲辰,命忻城伯趙之龍總督京營戎政。
分淮、揚、鳳、廬為四鎮,以劉澤清、高傑、黃得功、劉良佐領之。
北都失,督、撫皆奔匿,鎮臣則思得善地而蠶食焉。
賊駐宿遷,衆止二千,莫敢擊;唯心涎揚州,思圖息足。
兼以擁立功,廟堂知驅之不得,遂立分鎮議,姑為羁縻。
閣部可法言曰:『從來守江南者,必于江北;即六朝,猶争雄于徐、泗、颍、壽間:不宜畫江而守明矣。
但此時賊鋒尚銳,我兵氣靡,備分力單;顧遠遺近,不可不擇所守,立定根基,鼓銳而前,再圖進取。
宜分四藩:一為淮、徐,一為揚、滁,〔一〕為鳳、泗,〔一〕為廬、六。
以淮、揚、泗、廬自守,而以徐、滁、鳳、六為進取之基;江北之兵聲既振,則江南之人情自安。
然有四鎮,不可無督師;應屯駐揚州,适中調遣。
其四鎮轄淮、海者,駐于淮北;山陽、清河、桃源、宿遷、海州、沛縣、贛榆、鹽城、安東、邳州、睢甯隸十一州縣,經理山東招讨事。
轄徐、泗者,駐泗州;徐州、蕭縣、山砀、豐縣、泗州、盱眙、五河、虹縣、靈璧、宿州、蒙城、亳州、懷遠各州縣隸〔之〕,為經理河北、河南開、歸一帶招讨事。
轄鳳、壽者,或駐壽、或駐臨淮;以鳳陽、臨淮、颍上、颍州、壽州、太和、定遠、六安各州縣隸之,經理河南陳、杞一帶招讨事。
轄滁、和者,或駐滁州、或駐廬州、或駐池河;以滁州、和州、全椒、來安、含山、合肥、六合、巢縣、無為各州縣隸之,經理各轄援剿事。
一切軍民聽統轄,有司聽節制。
營衛原存舊兵,聽歸并整理。
所轄各将,聽薦舉題用。
荒蕪田地,俱聽開墾;山澤有利,皆聽開采。
仍聽招商收稅,以供軍前買馬、置器之用。
〔每〕鎮額兵三萬,歲供本色米二十萬、銀四十萬。
所收中原土地,即歸統轄。
賊在河北,合力協防徐、淮;賊在河南,則各鎮防守泗、壽』。
然于青、兖、開、汝,似置不講。
命戶部速挽漕粟以濟軍糈。
禦史詹兆恒疏言:『今北漕漸次入南,而停江、淮者尚衆;運弁、旗甲折幹盜賣,弊蠹不一而足。
宜急敕計臣:将在淮者,令漕臣路振飛督之;在京日者,令漕臣白抱一督之。
星夜押發,銜尾入南。
除補給京軍外,尤宜立運登庾,無久露泊江幹,緻生意外』。
從之。
罷淮撫路振飛;起原任巡撫田仰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淮、揚等處。
仰,閣臣士英梓裡;從廢籍超擢。
進伯黃得功為靖南侯、左良玉為甯南侯,各蔭子錦衣衛千戶。
又封總兵高傑興平伯、劉澤清東平伯、劉良佐廣昌伯。
大學士馬士英加太子太師,蔭子錦衣衛指揮佥事。
時江督袁繼鹹入見,面奏曰:『封爵以勸有功。
無功而伯,則有功者不勸;跋扈而伯,則跋扈者愈多』。
上首肯。
繼鹹歎曰:『事已成,奈何』!忻城伯趙之龍奏:『馬士英引傑過河,宜令往輯』。
繼鹹亦慫惥。
上曰:『馬先生不肯去,奈何?今史先生願去』。
繼鹹曰:『皇上即位之初,雖以恩澤收人心,尤當以紀綱肅下志,大抵君德英明為用。
伏祈振作精神,申明法紀。
冬、春間,淮上未必無事。
臣等雖驽,願奉六龍為澶淵之行』!上有難色。
閣臣姜曰廣曰:『所言澶淵之行,非遽為此事;然不可不時提此心』!繼鹹又詣榻前,密奏曰:『左良玉雖無異圖,所部多降将,非孝子順孫。
且皇上初登大寶,人心未免危疑;意外亦不可不防。
臣當星馳回汛』。
上允可。
繼鹹往閣,責閣臣可法不當遽伯高傑;士英不悅。
時人謂繼鹹言雖正,然使諸臣果以序迎,則上何至書召,士英與傑又何得居功;亦不可謂非錢謙益、呂大器等罪也。
繼鹹尋還任。
乙巳,升禦史祁彪佳為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蘇、松地方。
原任少詹事項煜自北遁歸,命下部察議。
煜既為僞太常寺丞,至是南還,猶入班行,顔色無怍。
禦史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