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申報台灣紀事輯錄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必能宏此遠谟;所謂「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也。
海上琉球,自□□□□□□□□。
明太祖賜以閩、廣善操舟者三十六姓,貢舟來往免征其稅;國人賴之。
故仰中國,□慈母而自□于嬰兒。
萬曆、天啟間,始有日本之難。
林亭顧氏所著「天下郡國利病書」雲:『冊使至琉球,見日人露刃拒脅,綱紀蕩然』。
逮入我朝,日人雖曾□執其王,以其地屬諸侯國,比于附庸;竟得釋歸,王其國如故。
「海國圖志」、「瀛寰志略」所謂「貢使中絕幾二十年」者,以此。
夫琉球臣屬我中國與日本孰後孰先?以時考之,何煩置辯;猶複委曲周旋,未即以軍禮見者,蓋冀日人深悔斯舉之過當,效法前人之所為,複其國而存其祀,用成日本之名,洵「□人為善」之美意;惜日人之不悟也!至于台、澎之役,防兵十倍于東軍,無論矣;以二十五倍之地、百倍之衆,何怯于一戰!第以王者有分土、無分民,不忍兩國生靈之命消沈于鎗林彈雨中;聖君賢相胞與之宏恢乎無外,□可以常情測諸』。
客唯唯而退。
爰以「釋問」名其篇。
九月初九日(公曆十月二十日——即禮拜五) 船局瑣聞 局中煤炭将罄,已列前報。
茲聞自七月下旬派「永保」、「海鏡」兩輪船赴台北裝煤備用,已于八月初三、初六兩日内渡;共裝載煤炭千墩有奇,約敷月餘用場。
現又拟派「琛航」、「萬年清」兩船再趕裝千墩;一俟裝竣,即将此船送台郡鄉試各士子回家也。
九月初十日(公曆十月二十一日——即禮拜六) 籌捐助赈 台灣淡水中西諸善士近以江、浙、皖、粵、湘、鄂等處各有偏災,勸得洋銀一千元,由彙豐銀行彙交本館代收,代交赈寓。
昨已收到上海規銀七百二十七兩五錢,當即送交本埠電報局赈寓,掣回收條,封固寄回台灣。
所有諸善士在台勸捐之啟,附錄如左: 且夫救災如解倒懸,垂憐涸鲋;恤鄰不分畛域,為念哀鴻。
矧江、浙屬在毘連,鲸波屢侵;粵西原非沃土,鲵浪頻掀。
蛟騰則襄、皖汪洋,都成澤國;晁吼則湖、湘汜濫,半是災區。
其蕩析離居,可勝道哉!我輩幸沐□和,安居樂土。
然痌瘝念切,能無緻歎為魚;苟饑溺情同,不免興悲死兔。
爰告同人,矜茲旡妄;清俸慨分乎鶴,巨款速集于鸠。
彙寄申江,交館主人而管領;統登乙冊,刊諸君子之芳名。
庶幾薄助籌捐,對鹄形以散粟;稍資赈恤,蘇蟻穴以編茅:則萬戶災黎,籍茲續命;而九霄默鑒,定爾延厘!是為序。
九月十八日(公曆十月二十九日——即禮拜日) 閏省瑣聞 台灣設有海關驗船一員。
前月,「萬年清」輪船由粵回台,帶有布疋、草帽、小鏡各物,約皆千餘件;雖請有免稅單,而物與單内之數不符。
該委員認真查驗,溢出二千餘件;即經禀明穆将軍在案。
嗣為台灣鎮、道合禀請予免究,穆将軍批雲:『據禀各物皆賣給生番,以為籠絡之具。
雖與私帶貨物不同,但各件數目太浮,與免稅單所差甚巨。
姑念事屬因公,此次從寬免究。
而該委員認真辦事,不避嫌怨,深堪嘉尚!嗣後仍須秉公查驗,毋負委任』等語。
查近來官輪船恃符帶貨,安得賢大吏本身作則以挽頹風耶! 岑宮保于去冬創建台北大甲溪長堤,今春告竣。
乃四月中旬溪水暴漲,沖壞堤身二十餘丈,當即修好。
及六月下旬,溪漲于内、浪激于外,加以大雨浃旬;七月初,又風雨交作,連宵達旦:遂撼陷長堤,化為烏有。
刻下兩岸依舊平沙,隻剩鐵籠十餘個飄泊溪邊、大石數堆隐現溪中而已。
至台北沿路所築之碉樓十六座,亦于六日間為雨浸潤,漸就頃圮;七月初旬以後,陸續塌倒。
現在欲坍未坍者,尚有兩座。
行人過此,多疾行數步,恐為危牆所壓也。
「長勝」輪船向派在台灣差遣,現因回工修理;劉觀察頗嫌此船小而笨重,已留「萬年清」差遣。
故「長勝」刻已改派廈門守口,以備載運官員來往之用;于中秋日展輪前去矣。
九月二十一日(公曆十一月初一日——即禮拜三) 壬午科福建鄉試題名錄(節取) 蔡國琳(台灣)、陳大猷(台府)、陳詠芝(新竹)、張宗華(嘉義)、餘紹赓(台北)、王蘭石(台縣)。
九月二十四日(公曆十一月初四日——即禮拜六) 不祀忽諸 琉球開國之祖日天舜氏,曆傳至尚泰三十四代,春秋祭祀,從無缺略。
今者該國王旅居日京,恐祖宗廟祀自我而斬,爰在旅邸妥祭先靈。
嗚呼!帝阙上書,徒效包胥之哭;故宮回首,誰興箕子之悲!問五廟以安存,鬼猶求食;望九原而灑淚,魂兮歸來!語雲:「瓶之罄矣,維罍之恥」;我豈獨為該國王惜哉! 十月十八日(公曆十一月二十八日——即禮拜二) 福州雜事(二則) 台灣道劉蘭洲觀察,于上月十八日乘坐「萬年清」輪船内渡;二十一日,晉省谒憲。
适因台北需石應用,即派「萬年清」船裝載石條、右塊趕赴台北,于二十二日展輪啟行;約月抄,可回馬江。
現聞劉觀察拟于十月初東渡料理各案,再行内渡雲。
南洋大臣左宮保□制快船,以備防海之用;已列前報。
茲聞九月初旬,已咨會福州船局黎星使轉饬呂提調督率員紳商辦,并派委員汪棟臣赴閩會商估價;快船拟制五号、巡江船拟制十号,限五年完工。
刻下船局大費躊躇,不制不能、欲制又不敢也。
汪委員已催促回文,尚未定奪雲。
十一月初五日(公曆十二月十四日——即禮拜四) 船局瑣聞(一則) 岑宮保于去冬創築大甲溪堤岸,曾托福州船局制造鐵籠,委知府卓維芳太守赴香港購辦鐵條十餘萬斤;内有萬餘斤系以鐵闆剪成條者,并非拉成之件,故不能拚制鐵籠,剔留水缸廠中作為廢件。
今秋七月間,許總監工代卓太守具禀,請船局購用,奉批照準;已由支應處給價二百餘金承受,發交廣餘所收存。
即此一端,可見船局無廢材也。
十一月初六日(公曆十二月十五日——即禮拜五) 台灣近信 閩省之台灣府孤懸海外,實為東南半壁之咽喉。
曩歲奏定:閩撫半年住台,随時規畫機宜;又奏定:督、撫輪巡一次,以均勞逸而察民情。
故每逢新撫莅任後,必該渡台。
今秋張又山中丞抵閩不久,即校閱武闱;故渡台之期,拟訂冬月。
現聞何小宋制軍以督閩六載未閱台防,于心似有未安;業與張中丞熟商,讓其先行渡台察看各屬情形;诹吉于冬月初八、初十、二十三等三日内,定期啟行。
且俟節旄遄發之時,再紀斧钺宣揚之績;謹先紀大略于此。
又聞台北府有硫油井一區,向歸煤務局兼辦。
前歲有粵人某,糾集股分合成萬金,請洋師到局開辦。
乃未及一年,而萬金已化為烏有。
然硫油苗雖不旺,而地脈頗厚;如果開采得法,必有利可收。
惟洋師辛俸歲給二千餘金,各匠價亦不赀;加以當事者及經手之人均非老練,故隻見支銷銀錢而硫油竟無從挹注,爰于本年夏間停辦,而有股分諸公竟一無所獲,殊堪深惜也! 閩省多疫 福州自九月望後,或連日發風,或間一、二日發風;雖未吹壞房屋,而風聲竟日夕不絕。
十月初間,仍複如是。
初八至十一日,頗晴暖,無風;而十一夜,又起大風。
故「琛航」船赴台北月餘,迄今尚未内渡。
「萬年清」于九月二十二日開赴台北,計程二十三日可到;乃船至五虎口外,即泊而不去,日候一日。
至十月初八日,風勢已定,始敢展輪;行海者豈能克期而至哉!近則寒暇不常,感受者類多頭痛吐舄之症;往往病發不及一時,即溘然氣絕,醫藥無所措手。
如先吐後舄者,可救十之五、六;倘先舄後吐,十不救一。
故居人聞有瀉症,無不栗栗危懼。
然大半粗作人患此,想因平時飲食未得其平耳。
十一月十八日(公曆十二月二十七日——即禮拜三) 福州近事(一則) 福建台灣府孤懸海外,向例奏定督、撫每年渡台一次巡閱。
今秋督憲兼權撫篆,故未出巡;張中丞到任後,又以武場在即,亦未即去。
現聞督憲定期十一月二十日東渡,而撫憲又欲封篆前趕去;督憲以撫憲如此急行,因不作東渡之想矣。
十一月二十六日(公曆正月初四日——即禮拜四) 連日地震 台灣地震,曾經列報。
茲聞該處自上月二十九日後半夜起、至本月初七日,此數日内無日不地震,每日或二、三次不等。
該處中外居人,莫不惴惴。
甚至晚間不敢在室安寝,恐遭覆壓之禍;皆于礦地搭篷安榻以卧。
即有居該處二十餘年者,鹹以為從未見此等連日地震之事也。
十二月初一日(公曆正月初九日——即禮拜二) 閩撫渡台 閩撫張又山中丞,将循例渡台;已列前報。
茲悉诹吉于十一月十九日申時,由署動身,戌刻到馬尾;翌日已刻,乘「揚武」輪船由羅星塔展輪。
随員隻帶五人,并聞拟于封篆前趕回。
然由台北至台南,陸路崎驅,馳軀匪易;不識一月内能否趱程也。
十二月初五日(公曆正月十三日——即禮拜六) 紀念碑 日本改琉球為沖繩縣,派鍋島直彬為縣令;聞辦理數年,頗多善政。
故日人特與該縣令立碑,以為紀念。
其碑文曰:『今上登極,政綱一新,廢列藩為郡縣。
明治十二年,使松田道之氏谕琉球;藩王恭順,其年三月封府庫去,入東京。
天子嘉尚,賜邸第,叙三品位。
于是,改琉球曰沖繩縣。
縣距京師七百裡,在大海中;諸洲島三,隸縣者不可勝數,遠者至九百裡。
苟駕禦失所,其變難測;非有德望可畏信者,則不得鎮之。
朝廷選鍋島公直彬——自天子近侍出為縣令、原君忠順為書記官,往治焉。
其初也,言語不通,上下情塞;公與原君苦心焦慮,去苛除煩,恩懷之、威禁之,随俗雅化,事無遺策。
行之二年,梗者以服、怨者以喜,吏治蒸蒸,庶民樂業;朝廷之深仁厚澤,遠光被于南方,猗嗟盛哉!此固天子睿哲聰明、令佐得人之效,而亦舊主尚泰王審知神器所在,順天愛民之所緻也。
蓋牽顧舊染,人之常情;斷情以義,非知大節者不能。
如舊主,可謂賢耳;土民宜體舊主之心,益遵朝旨也。
夫當千古大變革之時,不傷一民、不戮一士,遐迩同體,皆浴太平;豈可不念其功德乎!有志諸輩,相謀紀事于石,以傳永遠;屬銘中秋。
銘曰:政教并進,日赴文明;一視同仁,順天者榮。
明治十五年十月十九日,西肥榖口中秋謹撰』。
十二月二十七日(公曆二月初四日——即禮拜日) 照譯日本時事新聞 接天津來信雲:琉球一事,前經日本戶宍公使駐北京之時曾與中國政府該商,将琉球之宮古、八重山兩島歸還中國,仍封尚泰君為中山王,以繼尚氏血食;其時中朝不允。
後戶宍公使因任滿歸國,此該亦即中止。
當初該之時,中國人皆言台灣之事已受日本之侮,其輕藐大國,莫此為甚!究其居心,實不可測,鹹願一戰以洩忿。
幸斯時李中堂力顧大局,不肯輕啟釁端,得保此數年平和。
至今論者皆謂李中堂為怯懦,甚至有謗毀之語;然中堂亦覺兩難,不免憂心耿耿:此乃先年之情形也。
至近來聞李中堂頓改前轍,與日本有「非戰不可」之言。
但此言一出,世界上當現出無數殺氣;我輩甚為驚訝!如照近日傳言,中國政府拟派大員前來東京商辦此事。
其确否,尚須再探也。
海上琉球,自□□□□□□□□。
明太祖賜以閩、廣善操舟者三十六姓,貢舟來往免征其稅;國人賴之。
故仰中國,□慈母而自□于嬰兒。
萬曆、天啟間,始有日本之難。
林亭顧氏所著「天下郡國利病書」雲:『冊使至琉球,見日人露刃拒脅,綱紀蕩然』。
逮入我朝,日人雖曾□執其王,以其地屬諸侯國,比于附庸;竟得釋歸,王其國如故。
「海國圖志」、「瀛寰志略」所謂「貢使中絕幾二十年」者,以此。
夫琉球臣屬我中國與日本孰後孰先?以時考之,何煩置辯;猶複委曲周旋,未即以軍禮見者,蓋冀日人深悔斯舉之過當,效法前人之所為,複其國而存其祀,用成日本之名,洵「□人為善」之美意;惜日人之不悟也!至于台、澎之役,防兵十倍于東軍,無論矣;以二十五倍之地、百倍之衆,何怯于一戰!第以王者有分土、無分民,不忍兩國生靈之命消沈于鎗林彈雨中;聖君賢相胞與之宏恢乎無外,□可以常情測諸』。
客唯唯而退。
爰以「釋問」名其篇。
九月初九日(公曆十月二十日——即禮拜五) 船局瑣聞 局中煤炭将罄,已列前報。
茲聞自七月下旬派「永保」、「海鏡」兩輪船赴台北裝煤備用,已于八月初三、初六兩日内渡;共裝載煤炭千墩有奇,約敷月餘用場。
現又拟派「琛航」、「萬年清」兩船再趕裝千墩;一俟裝竣,即将此船送台郡鄉試各士子回家也。
九月初十日(公曆十月二十一日——即禮拜六) 籌捐助赈 台灣淡水中西諸善士近以江、浙、皖、粵、湘、鄂等處各有偏災,勸得洋銀一千元,由彙豐銀行彙交本館代收,代交赈寓。
昨已收到上海規銀七百二十七兩五錢,當即送交本埠電報局赈寓,掣回收條,封固寄回台灣。
所有諸善士在台勸捐之啟,附錄如左: 且夫救災如解倒懸,垂憐涸鲋;恤鄰不分畛域,為念哀鴻。
矧江、浙屬在毘連,鲸波屢侵;粵西原非沃土,鲵浪頻掀。
蛟騰則襄、皖汪洋,都成澤國;晁吼則湖、湘汜濫,半是災區。
其蕩析離居,可勝道哉!我輩幸沐□和,安居樂土。
然痌瘝念切,能無緻歎為魚;苟饑溺情同,不免興悲死兔。
爰告同人,矜茲旡妄;清俸慨分乎鶴,巨款速集于鸠。
彙寄申江,交館主人而管領;統登乙冊,刊諸君子之芳名。
庶幾薄助籌捐,對鹄形以散粟;稍資赈恤,蘇蟻穴以編茅:則萬戶災黎,籍茲續命;而九霄默鑒,定爾延厘!是為序。
九月十八日(公曆十月二十九日——即禮拜日) 閏省瑣聞 台灣設有海關驗船一員。
前月,「萬年清」輪船由粵回台,帶有布疋、草帽、小鏡各物,約皆千餘件;雖請有免稅單,而物與單内之數不符。
該委員認真查驗,溢出二千餘件;即經禀明穆将軍在案。
嗣為台灣鎮、道合禀請予免究,穆将軍批雲:『據禀各物皆賣給生番,以為籠絡之具。
雖與私帶貨物不同,但各件數目太浮,與免稅單所差甚巨。
姑念事屬因公,此次從寬免究。
而該委員認真辦事,不避嫌怨,深堪嘉尚!嗣後仍須秉公查驗,毋負委任』等語。
查近來官輪船恃符帶貨,安得賢大吏本身作則以挽頹風耶! 岑宮保于去冬創建台北大甲溪長堤,今春告竣。
乃四月中旬溪水暴漲,沖壞堤身二十餘丈,當即修好。
及六月下旬,溪漲于内、浪激于外,加以大雨浃旬;七月初,又風雨交作,連宵達旦:遂撼陷長堤,化為烏有。
刻下兩岸依舊平沙,隻剩鐵籠十餘個飄泊溪邊、大石數堆隐現溪中而已。
至台北沿路所築之碉樓十六座,亦于六日間為雨浸潤,漸就頃圮;七月初旬以後,陸續塌倒。
現在欲坍未坍者,尚有兩座。
行人過此,多疾行數步,恐為危牆所壓也。
「長勝」輪船向派在台灣差遣,現因回工修理;劉觀察頗嫌此船小而笨重,已留「萬年清」差遣。
故「長勝」刻已改派廈門守口,以備載運官員來往之用;于中秋日展輪前去矣。
九月二十一日(公曆十一月初一日——即禮拜三) 壬午科福建鄉試題名錄(節取) 蔡國琳(台灣)、陳大猷(台府)、陳詠芝(新竹)、張宗華(嘉義)、餘紹赓(台北)、王蘭石(台縣)。
九月二十四日(公曆十一月初四日——即禮拜六) 不祀忽諸 琉球開國之祖日天舜氏,曆傳至尚泰三十四代,春秋祭祀,從無缺略。
今者該國王旅居日京,恐祖宗廟祀自我而斬,爰在旅邸妥祭先靈。
嗚呼!帝阙上書,徒效包胥之哭;故宮回首,誰興箕子之悲!問五廟以安存,鬼猶求食;望九原而灑淚,魂兮歸來!語雲:「瓶之罄矣,維罍之恥」;我豈獨為該國王惜哉! 十月十八日(公曆十一月二十八日——即禮拜二) 福州雜事(二則) 台灣道劉蘭洲觀察,于上月十八日乘坐「萬年清」輪船内渡;二十一日,晉省谒憲。
适因台北需石應用,即派「萬年清」船裝載石條、右塊趕赴台北,于二十二日展輪啟行;約月抄,可回馬江。
現聞劉觀察拟于十月初東渡料理各案,再行内渡雲。
南洋大臣左宮保□制快船,以備防海之用;已列前報。
茲聞九月初旬,已咨會福州船局黎星使轉饬呂提調督率員紳商辦,并派委員汪棟臣赴閩會商估價;快船拟制五号、巡江船拟制十号,限五年完工。
刻下船局大費躊躇,不制不能、欲制又不敢也。
汪委員已催促回文,尚未定奪雲。
十一月初五日(公曆十二月十四日——即禮拜四) 船局瑣聞(一則) 岑宮保于去冬創築大甲溪堤岸,曾托福州船局制造鐵籠,委知府卓維芳太守赴香港購辦鐵條十餘萬斤;内有萬餘斤系以鐵闆剪成條者,并非拉成之件,故不能拚制鐵籠,剔留水缸廠中作為廢件。
今秋七月間,許總監工代卓太守具禀,請船局購用,奉批照準;已由支應處給價二百餘金承受,發交廣餘所收存。
即此一端,可見船局無廢材也。
十一月初六日(公曆十二月十五日——即禮拜五) 台灣近信 閩省之台灣府孤懸海外,實為東南半壁之咽喉。
曩歲奏定:閩撫半年住台,随時規畫機宜;又奏定:督、撫輪巡一次,以均勞逸而察民情。
故每逢新撫莅任後,必該渡台。
今秋張又山中丞抵閩不久,即校閱武闱;故渡台之期,拟訂冬月。
現聞何小宋制軍以督閩六載未閱台防,于心似有未安;業與張中丞熟商,讓其先行渡台察看各屬情形;诹吉于冬月初八、初十、二十三等三日内,定期啟行。
且俟節旄遄發之時,再紀斧钺宣揚之績;謹先紀大略于此。
又聞台北府有硫油井一區,向歸煤務局兼辦。
前歲有粵人某,糾集股分合成萬金,請洋師到局開辦。
乃未及一年,而萬金已化為烏有。
然硫油苗雖不旺,而地脈頗厚;如果開采得法,必有利可收。
惟洋師辛俸歲給二千餘金,各匠價亦不赀;加以當事者及經手之人均非老練,故隻見支銷銀錢而硫油竟無從挹注,爰于本年夏間停辦,而有股分諸公竟一無所獲,殊堪深惜也! 閩省多疫 福州自九月望後,或連日發風,或間一、二日發風;雖未吹壞房屋,而風聲竟日夕不絕。
十月初間,仍複如是。
初八至十一日,頗晴暖,無風;而十一夜,又起大風。
故「琛航」船赴台北月餘,迄今尚未内渡。
「萬年清」于九月二十二日開赴台北,計程二十三日可到;乃船至五虎口外,即泊而不去,日候一日。
至十月初八日,風勢已定,始敢展輪;行海者豈能克期而至哉!近則寒暇不常,感受者類多頭痛吐舄之症;往往病發不及一時,即溘然氣絕,醫藥無所措手。
如先吐後舄者,可救十之五、六;倘先舄後吐,十不救一。
故居人聞有瀉症,無不栗栗危懼。
然大半粗作人患此,想因平時飲食未得其平耳。
十一月十八日(公曆十二月二十七日——即禮拜三) 福州近事(一則) 福建台灣府孤懸海外,向例奏定督、撫每年渡台一次巡閱。
今秋督憲兼權撫篆,故未出巡;張中丞到任後,又以武場在即,亦未即去。
現聞督憲定期十一月二十日東渡,而撫憲又欲封篆前趕去;督憲以撫憲如此急行,因不作東渡之想矣。
十一月二十六日(公曆正月初四日——即禮拜四) 連日地震 台灣地震,曾經列報。
茲聞該處自上月二十九日後半夜起、至本月初七日,此數日内無日不地震,每日或二、三次不等。
該處中外居人,莫不惴惴。
甚至晚間不敢在室安寝,恐遭覆壓之禍;皆于礦地搭篷安榻以卧。
即有居該處二十餘年者,鹹以為從未見此等連日地震之事也。
十二月初一日(公曆正月初九日——即禮拜二) 閩撫渡台 閩撫張又山中丞,将循例渡台;已列前報。
茲悉诹吉于十一月十九日申時,由署動身,戌刻到馬尾;翌日已刻,乘「揚武」輪船由羅星塔展輪。
随員隻帶五人,并聞拟于封篆前趕回。
然由台北至台南,陸路崎驅,馳軀匪易;不識一月内能否趱程也。
十二月初五日(公曆正月十三日——即禮拜六) 紀念碑 日本改琉球為沖繩縣,派鍋島直彬為縣令;聞辦理數年,頗多善政。
故日人特與該縣令立碑,以為紀念。
其碑文曰:『今上登極,政綱一新,廢列藩為郡縣。
明治十二年,使松田道之氏谕琉球;藩王恭順,其年三月封府庫去,入東京。
天子嘉尚,賜邸第,叙三品位。
于是,改琉球曰沖繩縣。
縣距京師七百裡,在大海中;諸洲島三,隸縣者不可勝數,遠者至九百裡。
苟駕禦失所,其變難測;非有德望可畏信者,則不得鎮之。
朝廷選鍋島公直彬——自天子近侍出為縣令、原君忠順為書記官,往治焉。
其初也,言語不通,上下情塞;公與原君苦心焦慮,去苛除煩,恩懷之、威禁之,随俗雅化,事無遺策。
行之二年,梗者以服、怨者以喜,吏治蒸蒸,庶民樂業;朝廷之深仁厚澤,遠光被于南方,猗嗟盛哉!此固天子睿哲聰明、令佐得人之效,而亦舊主尚泰王審知神器所在,順天愛民之所緻也。
蓋牽顧舊染,人之常情;斷情以義,非知大節者不能。
如舊主,可謂賢耳;土民宜體舊主之心,益遵朝旨也。
夫當千古大變革之時,不傷一民、不戮一士,遐迩同體,皆浴太平;豈可不念其功德乎!有志諸輩,相謀紀事于石,以傳永遠;屬銘中秋。
銘曰:政教并進,日赴文明;一視同仁,順天者榮。
明治十五年十月十九日,西肥榖口中秋謹撰』。
十二月二十七日(公曆二月初四日——即禮拜日) 照譯日本時事新聞 接天津來信雲:琉球一事,前經日本戶宍公使駐北京之時曾與中國政府該商,将琉球之宮古、八重山兩島歸還中國,仍封尚泰君為中山王,以繼尚氏血食;其時中朝不允。
後戶宍公使因任滿歸國,此該亦即中止。
當初該之時,中國人皆言台灣之事已受日本之侮,其輕藐大國,莫此為甚!究其居心,實不可測,鹹願一戰以洩忿。
幸斯時李中堂力顧大局,不肯輕啟釁端,得保此數年平和。
至今論者皆謂李中堂為怯懦,甚至有謗毀之語;然中堂亦覺兩難,不免憂心耿耿:此乃先年之情形也。
至近來聞李中堂頓改前轍,與日本有「非戰不可」之言。
但此言一出,世界上當現出無數殺氣;我輩甚為驚訝!如照近日傳言,中國政府拟派大員前來東京商辦此事。
其确否,尚須再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