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申報台灣紀事輯錄十
關燈
小
中
大
乎』?
餘曰:『是又不然。
琉球之為國,其政教向未振興;其所以綿延以至于今者,第以地瘠民貧,無人觊觎。
且世世服屬中國,又不敢開罪于鄰封;故苟延以至于今。
及今而辟地開疆之輩,以為得此猶勝于石田,遂狡焉而逞志;爾時琉王且無如之何。
如但以殉國為義,而國存與存、國亡與亡而究何補于國!故留此身以有待。
直至揆時度勢,實屬無可如何而後出于一死,豈晚也哉』! 客又曰:『琉臣既有殉義之人——如此二人者,其必具忠愛之念、懷奮興之志;度其生平,亦必抱負不凡者。
顧何以琉球未遭覆滅之時,絕無思患預防之計,輔其國君整頓國政,使之有蒸蒸日上之勢,庶幾強鄰有所畏忌而不敢肆?不此之務而徒懷此忠君愛國之意,以一死謝責;抑何見之小耶』! 餘曰:『孔子之論管仲也,曰:「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哉,自經于溝渎而莫之知也」。
管仲不能一死,而孔子猶諒之;并以管仲前所事之子糾實非可與圖成之人,故管仲不必為之死。
若琉球之為國,本屬政教不興,國王又複不聞有勃然奮興之舉;該二臣即懷振興之志,亦慮不能藉手。
而況地方狹隘,僻處偏隅;一有變更,益足以招強鄰之釁。
轉不若因陋就簡,人或不動席卷之心夫!是以不敢有所作為。
而孰知狡焉思逞者,乃終不肯釋然也!至此而琉臣之意悔與憂并、憤與恨俱,急欲圖報複之舉而卒不得;斯時而不死,則平時素餐負國之罪,益不可以挽回。
此自刎者所以不惜喪元、絕食者所以深慚負腹也。
嗚呼!琉球有此二人,琉球雖亡而不亡矣!子乃猶不釋于懷耶?春秋戰國之時,勢與今日本屬懸殊,而情形頗覺相似。
琉球之在春秋,則莒、小邾、共、滕而已。
昔宋王偃患其國小不振,奮然而興,而恃其力、不布其德,滅滕、敗齊魏之兵,專以夷滅為威、以殺戮為強;其後卒遭衆怒,而爝火之明一焰即滅。
琉球雖不幸而遭夷滅之慘,而海内之士皆莫不同聲歎惜,誠如其冤也。
今複有此遺臣效包胥秦庭之哭,而繼之以死;吾知淚盡成紅、血将流碧,即求諸古今載籍之中,當亦無與相埒!雖宋之李若水、明之金黃諸臣,皆不得專美于前矣。
設或有鑒其孤忠,□為之竭力謀複,則琉球可以亡而複存;或有鑒其血誠,而恻然動念還以故土,則琉球亦可絕而複續。
即不然,琉球宗社終無複祀之時、琉球民人迄無故君之返,而此二臣者,其忠心義氣足以照耀古今、震爍史乘。
後人修琉球紀傳,必将秉筆大書曰:「琉球亡後某年某月某日,其遺臣某某死之」;是亦足以千古矣,又孰敢該其後也哉』! 客唯唯而退。
閩省近聞 閩撫岑宮保由貴州調去之兵,陸續渡台;已列前報。
繼知駐紮馬尾者,尚有千名。
前月二十八日,何軍門秀林部下所轄五百名,已派船局「揚武」輪船載往台北,駐紮雞籠防守。
至去冬所募楚軍四營,宮保已饬孫軍門遣散,即将此饷銀移給黔軍;大有除舊更新之象雲。
又聞本月初八日辰刻,宮保往馬尾船政局勘視所造之鐵籠,即由「永保」船裝載十四個運台。
宮保是日未刻,登船渡台。
先于船上祭告天後、江神,申刻開行。
因東北風迅利,是夕泊于館頭。
連日陰霾寒凍,恐起飓風;待至十三日天色稍霁,乃敢出口。
此次随行黔軍,隻帶百名。
時蔡軍門所帶黔軍一營,暫駐馬尾;望後,附輪東渡也。
又聞宮保此次渡台,系督饬趕造大甲溪兩岸沿□,防來春水漲雲。
閩督何(璟)奏參革局員審辦片(十一月初四日京報) 何璟等片: 再,據署台北府知府陳星聚禀稱:『前管八鬥煤局委員補用同知鄧秉鈞呈報煤局工本銀兩被劫一案,經署淡水縣知縣顧镕會營先後獲犯楊來、陳炎及家丁王貴、局差陳玉、邵祿、邵家聲到案,訊有該局司事即同知鄧秉鈞之弟試用從九品鄧秉铨雇令假裝劫搶情形,請示辦理』。
當經臣批饬将鄧秉铨及各犯提省審辦,并饬同知鄧秉鈞旋省候質。
并據藩、臬兩司轉據福州府知府解煜詳:『遵提研鞫,據局差陳玉供稱:「本年五月二十八日,該局司事鄧秉铨與家丁王貴因虧空公項,适有工本解局,随囑該局差雇倩楊來、陳炎于是夜四更時分假裝搶劫情形,在外喊搶;并令邵祿、邵家聲先将門窗撬破、銀桶四個毀壞,并在局内放鎗喊賊助勢」等語。
質之楊來、邵祿、邵家聲,供亦相同。
惟陳炎與家丁王貴狡供不認;而司事鄧秉铨等親供,亦恃符飾辯。
詳請将試用同知鄧秉鈞、試用從九鄧秉铨先行奏咨革職,以便審辦』等語前來。
臣等查此案該局司事鄧秉铨虧空公項,辄敢囑雇陳炎等假裝搶劫情形、侵吞工本,已有陳玉、楊來等供詞可據;實屬罪不可逭。
至于試用同知鄧秉鈞,于工本重款并不親解工所,傳各工匠當同散給;竟敢派人解交伊弟鄧秉铨收管,更難保無串同舞弊情事。
似此貪詐之員,未便姑容。
相應請旨将試用同知鄧秉鈞、試用從九鄧秉铨一并先行革職,以便嚴刑按例審辦,而儆官邪。
除咨部查照外,臣等謹附片陳明,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着照所請。
該部知道。
欽此』。
十一月二十九日(公曆正月十八日——禮拜三) 煤礦興旺 台灣雞籠山煤礦,為中國礦務之大宗。
統計公曆一千八百八十一年内所□出煤斤,共有五萬四千墩。
查一千八百八十年□□煤四萬一千墩,多至一萬三千墩:是亦可見該處礦務之興旺矣。
□下該處地方,亦極熱鬧。
去年外國輪船、帆船之至該處裝煤者,計有六十六艘;而兵船尚不在此數。
刻下尚有八船在彼等候裝煤;想今年該礦必較去年更勝,是可為中國賀也(說見香港西字報)。
十二月十二日(公曆正月三十一日——禮拜二) 福州瑣聞 閩撫岑宮保由黔調到之兵,陸續赴台;疊列前報。
茲聞駐紮馬尾之一營系蔡軍門标統帶,亦于上月二十日由「揚武」輪船載赴台北。
其鐵籠,已派「探航」輪船裝運,趕赴大甲溪候用矣。
去冬改修「萬年清」輪船,至今秋告竣。
茲聞九月杪,「萬年清」船載兵赴台;十一月杪,始由台回工。
因船尾車旁之銅車葉未經修理,緻開行時水入船艙約有四、五尺。
回工後,即上槽勘視;現已估工再修,方能穩載。
查此船修理将及一年,約計工料在十萬元之譜;今則仍須重修,所費誠屬不赀也。
十二月十三日(公曆二月初一日——禮拜三) 縣丞拐婦 閩有候補貳尹某(姑隐其姓氏),生平好持齋禮佛,入廟拈香。
去年于廈門某寺遇一孀婦,台灣人,年約三旬;其妹約十八、九歲。
挈二婢,肥瘦各一。
婦與妹及婢亦好茹素誦經,家道頗裕。
某既得婦歡,約攜赀遠遁;兼挈其妹、婢同去,妹與婢亦樂從之。
前月,由廈門搭輪船出口,拟赴外洋;為海關驗得行李甚都、女眷并麗,詢婦履曆,婦頗愧澀,形迹可疑;被關上扣留,不準出口。
某見事有破綻,立即飛逃,已如黃鶴翔空,不知蹤□。
現經婦之伯氏控追,禀内叙竊洋萬餘元,金銀飾器、衣物約萬元,請廈門道轉禀上台追緝;自督、撫以下各署,備文存案。
惟該婦等不認某拐帶,其中豈有别情耶! 輪船失修 福州船政局之「揚武」輪船式樣之妙、工料之固,為局中各船之冠。
往年常有差使,時加修葺,愈覺□觀。
近因管駕者但求安逸,每月坐獲薪水、公費銀六百餘金,終年停泊羅星塔江中。
船上人等概事遊戲,無暇察看船中器機及船底木料有無損壞;至車房家夥,更不及查看。
近聞奉憲饬展輪赴台,船上人等心皆危懼。
因船底之木已有松損,而水缸、火爐又多罅裂,臨時始見各要害,深悔平時疏忽;欲請修而不敢動禀、欲掩飾而無可措詞,轉輾□□請能言者乘便進詞,以圖卸過而已。
但造此「揚武」兵船計費銀六、七十萬兩,加以每年養船經費亦糜四、五萬金;自成船以來,所費約及百萬。
茲乃任其停泊損壞而悉付罔聞,能不代為可惜乎! 發抄旨一道(十一月二十二日京報) 何璟等奏「查明台灣陣亡病故各員請恤」,奉旨:『唐得勝等,均着照所請,交部照例該恤。
單并發。
欽此』。
十二月十四日(公曆二月初二日——禮拜四) 發抄旨一道(十一月二十三日京報) 岑毓英奏「撫恤台澎遭風難民」,奉旨:『知道了。
即着該督、撫督饬地方官妥為赈濟,毋任失所。
欽此』。
十二月十九日(公曆二月初七日——禮拜二) 建橋待料 閩撫岑宮保于前月赴台趕造大甲溪橋,已列前報。
茲聞由船政局代制之鐵籠,建方橫、直一丈;每次輪船渡台,隻能載十餘個。
到奎隆後,無船接運;須拆開鐵條、鐵槽,以民船陸續載赴大甲溪邊,頗覺費事。
宮保屢催卓太守、畢司馬兩委員趕解鐵籠,限年内即須清楚;而船政局已定期臘月十一日停工、新正二十一日開工,則鐵籠未造者亦從此歇手矣。
宮保竭蹶以圖,不遑朝夕;而諸事尚多掣肘,不識将來能否告成!故委員之急公者,無不共籌創始之規焉。
十二月二十一日(公曆二月初九日——禮拜四) 侯相接篆 左侯相自長沙啟節,聞年内總可抵任;此已列報。
茲閱「字林報」稱:侯相已于十八日節抵金陵,業經接篆任事矣。
十二月二十二日(公曆二月初十日——禮拜五) 琉臣瑣尾 東瀛日報稱:琉球有遺臣兩員于京都殉義,曾照譯于前月十八日報中。
茲本館接天津來信,知此兩臣一系世子、一系郡□。
琉球滅後,到津作秦庭之哭;即去年報登寓居河北大王廟者也。
住津兩年,于事無濟;家亡國破,時切隐憂。
連月欲進不能、欲歸不得,徘徊歧路,狼狽殊深!世子系承統繼緒之人,焦思尤甚;早已染病,日甚一日,幾不能瘳。
升任津海關道鄭玉軒京卿在任時,彼所有旅費,均由關道供給;仰人鼻息,事已難堪。
迨京卿奉命出洋,此二臣更貧病交逼;然而一線尚延,并未雙殉國難也。
聞于凍河前,業已去津矣。
閩浙督何(璟)等奏揀員請補海外同知員缺折(十二月初一日京報) 閩浙總督臣何璟、福建巡撫臣岑毓英跪奏:為海外同知員缺緊要,揀員請補以資治理;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照光緒七年八月二十一日準吏部咨覆:『候補知府準補台灣府中路同知陳星聚,準其補授台北府知府。
坐閏七月十九日』等因。
按閩省照限八十日減半計算,扣至本年八月二十九日作為開缺日期,應歸八月份截缺。
所遺中路同知系海外要缺,例應在外揀員調補。
惟該同知分駐中路撫馭民番、稽查海口,非精明幹練之員,弗克勝任。
臣等督同藩、臬兩司遵于内地現任同知内逐加遴選,非現居要缺、即人地未宜,實無堪調之員。
至應升人員,一時亦乏其選。
茲查有記名分發候補同知鄒漸鴻,年五十六歲,廣博羅縣人;由附生,應鹹豐辛酉補行戊午正科本省鄉試,中式舉人。
同治四年,遵例報捐内閣中書,分發行走。
同治八年,補授實缺。
九年,遵例捐免曆俸,奉旨記名以同知用。
光緒二年,加捐分發,指省福建,歸候補班補用;領照來閩。
是年十二月初十日,到省。
會查該員鄒漸鴻年力強健、處事精詳,以之補授福建台灣府中路巡撫同知,洵堪勝任。
惟調缺請補,與例稍有未符;第人地相需。
且該員系記名分發人員,例準先盡請補。
合無仰懇天恩,俯念海外員缺緊要,準以記名候補同知鄒漸鴻補授台灣府中路同知,俾要缺治理得人,實于地方有裨。
如蒙俞允,該員系記名候補同知,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并免核計參罰。
據福建藩、臬兩司會詳前來。
臣等謹合詞恭折具陳,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敕部該覆施行!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吏部該奏。
欽此』。
十二月二十三日(公曆二月十一日——禮拜六) 接篆續聞 前閱西字報稱:左侯相已于十八日接兩江督篆;當經照譯在報。
茲本館接江甯來信,知侯相于十六日由漢口開輪南下,并須閱沿江炮台;大約日内方可抵甯,二十四日接篆也。
十二月二十四日(公曆二月十二日——禮拜日) 溫郡前情 溫州來信雲:今冬市面異常清淡,兼之雨多晴少,各業更見蕭條。
惟榖一項,富戶囤積如山,窮民無處告籴;再加販運赈饑,緻米價朝騰夕漲。
幸台灣糧食雲集,赈務稍松;連日之間,鎮江、四川各處米船以台灣不能暢銷,均連樯而退。
至溫郡兼有裕大、複大等行購買榖米,照價零粜每鬥計大錢二百五十文,外加一升貼鬥;似此折算,每鬥僅二百二十餘文。
故花柳塘一帶,兩行門前提筐攜盒而來者,實為擁擠。
噫!使無此米接濟,窮民其猶可謀生乎! 十二月二十五日(公曆二月十三日——禮拜一) 閩撫岑(毓英)奏提督丁憂請賞假回籍片(十二月初四日京報) 岑毓英片: 再,據分統黔軍駐防台北記名提督吳永安呈稱:接到家信,痛悉伊母黃氏于本年八月初七日在籍病故;請委員接統防軍,俾得奔喪守制等情。
臣查近年帶兵提督——如浙江提督黃少春于上年十一月在任丁憂,奉旨改為署理;又湖南統領防軍之記名提督蘇元春于本年五月在營丁憂,經前湖南撫臣李明墀奏請賞假回籍治喪後仍回防營,仰邀俞允:皆以防務方殷,不能不令其移孝作忠也。
今台灣防守事宜,在在需員整頓;該員吳永安謀勇兼優、馭兵有術,且年力強壯、能耐海上風濤,實為提鎮中不可多得之員。
合無仰懇天恩,賞給記名提督吳永安假期四個月,饬其回籍料理喪葬事畢,仍馳回台北防□,以重防務。
除将該員所帶黔軍饬記名提督蔡标暫行兼統外,是否有當?謹附片具陳,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着照所請。
兵部知道。
欽此』。
閩撫岑(毓英)奏設法赈濟澎湖饑民片 岑毓英片: 再,台灣府屬之澎湖地方前遭飓風,百姓所種之花生、地瓜,根葉黴爛,餬口無資。
前經臣饬升任台灣道臬司張夢元籌撥糧米,運往赈濟;附片奏明在案。
嗣臣旋至基隆據澎湖紳士禀訴被災情形,複批饬新任台灣道劉璈籌款采買雜糧,解往接濟。
嗣據該道禀稱:『張夢元任内,已将義倉存榖提出二千石碾米運澎散赈。
現又由台局貨厘項下提銀五千兩,委試用通判李嘉棠帶往浙江溫州府采買暮蓣、小米等項,運回澎湖添資赈濟。
惟查澎湖各島饑民共有八萬餘千丁口,前項雜糧恐不敷分散;請寬為籌備』等情。
又據臬司張夢元面稱:『由台灣交卸旋省,道經澎湖,目睹各島饑民甚重。
該饑民等紛紛哭訴,深堪憫恻!臣查澎湖地土瘠薄,戶鮮蓋藏;此次被災較重,饑民竟有八萬餘千之多,嗷嗷待哺。
亟應設法赈濟,以免失所流離。
時督臣何璟巡閱營伍,尚未旋省;臣與司道商籌,由省城增廣倉義榖項下提陳榖二萬石碾米,陸續裝輪船運往澎湖,并饬台灣道遴委妥員前往會同澎湖通判鮑複康确查各島饑民實有若幹,分别等第妥為散給,以仰副聖主子惠元元之至意。
至動撥倉榖,仍籌款買補還倉,除陳易新;亦屬兩便。
謹附片具陳,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即着督饬該地方官妥為赈濟,毋任失所。
欽此』。
琉球之為國,其政教向未振興;其所以綿延以至于今者,第以地瘠民貧,無人觊觎。
且世世服屬中國,又不敢開罪于鄰封;故苟延以至于今。
及今而辟地開疆之輩,以為得此猶勝于石田,遂狡焉而逞志;爾時琉王且無如之何。
如但以殉國為義,而國存與存、國亡與亡而究何補于國!故留此身以有待。
直至揆時度勢,實屬無可如何而後出于一死,豈晚也哉』! 客又曰:『琉臣既有殉義之人——如此二人者,其必具忠愛之念、懷奮興之志;度其生平,亦必抱負不凡者。
顧何以琉球未遭覆滅之時,絕無思患預防之計,輔其國君整頓國政,使之有蒸蒸日上之勢,庶幾強鄰有所畏忌而不敢肆?不此之務而徒懷此忠君愛國之意,以一死謝責;抑何見之小耶』! 餘曰:『孔子之論管仲也,曰:「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哉,自經于溝渎而莫之知也」。
管仲不能一死,而孔子猶諒之;并以管仲前所事之子糾實非可與圖成之人,故管仲不必為之死。
若琉球之為國,本屬政教不興,國王又複不聞有勃然奮興之舉;該二臣即懷振興之志,亦慮不能藉手。
而況地方狹隘,僻處偏隅;一有變更,益足以招強鄰之釁。
轉不若因陋就簡,人或不動席卷之心夫!是以不敢有所作為。
而孰知狡焉思逞者,乃終不肯釋然也!至此而琉臣之意悔與憂并、憤與恨俱,急欲圖報複之舉而卒不得;斯時而不死,則平時素餐負國之罪,益不可以挽回。
此自刎者所以不惜喪元、絕食者所以深慚負腹也。
嗚呼!琉球有此二人,琉球雖亡而不亡矣!子乃猶不釋于懷耶?春秋戰國之時,勢與今日本屬懸殊,而情形頗覺相似。
琉球之在春秋,則莒、小邾、共、滕而已。
昔宋王偃患其國小不振,奮然而興,而恃其力、不布其德,滅滕、敗齊魏之兵,專以夷滅為威、以殺戮為強;其後卒遭衆怒,而爝火之明一焰即滅。
琉球雖不幸而遭夷滅之慘,而海内之士皆莫不同聲歎惜,誠如其冤也。
今複有此遺臣效包胥秦庭之哭,而繼之以死;吾知淚盡成紅、血将流碧,即求諸古今載籍之中,當亦無與相埒!雖宋之李若水、明之金黃諸臣,皆不得專美于前矣。
設或有鑒其孤忠,□為之竭力謀複,則琉球可以亡而複存;或有鑒其血誠,而恻然動念還以故土,則琉球亦可絕而複續。
即不然,琉球宗社終無複祀之時、琉球民人迄無故君之返,而此二臣者,其忠心義氣足以照耀古今、震爍史乘。
後人修琉球紀傳,必将秉筆大書曰:「琉球亡後某年某月某日,其遺臣某某死之」;是亦足以千古矣,又孰敢該其後也哉』! 客唯唯而退。
閩省近聞 閩撫岑宮保由貴州調去之兵,陸續渡台;已列前報。
繼知駐紮馬尾者,尚有千名。
前月二十八日,何軍門秀林部下所轄五百名,已派船局「揚武」輪船載往台北,駐紮雞籠防守。
至去冬所募楚軍四營,宮保已饬孫軍門遣散,即将此饷銀移給黔軍;大有除舊更新之象雲。
又聞本月初八日辰刻,宮保往馬尾船政局勘視所造之鐵籠,即由「永保」船裝載十四個運台。
宮保是日未刻,登船渡台。
先于船上祭告天後、江神,申刻開行。
因東北風迅利,是夕泊于館頭。
連日陰霾寒凍,恐起飓風;待至十三日天色稍霁,乃敢出口。
此次随行黔軍,隻帶百名。
時蔡軍門所帶黔軍一營,暫駐馬尾;望後,附輪東渡也。
又聞宮保此次渡台,系督饬趕造大甲溪兩岸沿□,防來春水漲雲。
閩督何(璟)奏參革局員審辦片(十一月初四日京報) 何璟等片: 再,據署台北府知府陳星聚禀稱:『前管八鬥煤局委員補用同知鄧秉鈞呈報煤局工本銀兩被劫一案,經署淡水縣知縣顧镕會營先後獲犯楊來、陳炎及家丁王貴、局差陳玉、邵祿、邵家聲到案,訊有該局司事即同知鄧秉鈞之弟試用從九品鄧秉铨雇令假裝劫搶情形,請示辦理』。
當經臣批饬将鄧秉铨及各犯提省審辦,并饬同知鄧秉鈞旋省候質。
并據藩、臬兩司轉據福州府知府解煜詳:『遵提研鞫,據局差陳玉供稱:「本年五月二十八日,該局司事鄧秉铨與家丁王貴因虧空公項,适有工本解局,随囑該局差雇倩楊來、陳炎于是夜四更時分假裝搶劫情形,在外喊搶;并令邵祿、邵家聲先将門窗撬破、銀桶四個毀壞,并在局内放鎗喊賊助勢」等語。
質之楊來、邵祿、邵家聲,供亦相同。
惟陳炎與家丁王貴狡供不認;而司事鄧秉铨等親供,亦恃符飾辯。
詳請将試用同知鄧秉鈞、試用從九鄧秉铨先行奏咨革職,以便審辦』等語前來。
臣等查此案該局司事鄧秉铨虧空公項,辄敢囑雇陳炎等假裝搶劫情形、侵吞工本,已有陳玉、楊來等供詞可據;實屬罪不可逭。
至于試用同知鄧秉鈞,于工本重款并不親解工所,傳各工匠當同散給;竟敢派人解交伊弟鄧秉铨收管,更難保無串同舞弊情事。
似此貪詐之員,未便姑容。
相應請旨将試用同知鄧秉鈞、試用從九鄧秉铨一并先行革職,以便嚴刑按例審辦,而儆官邪。
除咨部查照外,臣等謹附片陳明,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着照所請。
該部知道。
欽此』。
十一月二十九日(公曆正月十八日——禮拜三) 煤礦興旺 台灣雞籠山煤礦,為中國礦務之大宗。
統計公曆一千八百八十一年内所□出煤斤,共有五萬四千墩。
查一千八百八十年□□煤四萬一千墩,多至一萬三千墩:是亦可見該處礦務之興旺矣。
□下該處地方,亦極熱鬧。
去年外國輪船、帆船之至該處裝煤者,計有六十六艘;而兵船尚不在此數。
刻下尚有八船在彼等候裝煤;想今年該礦必較去年更勝,是可為中國賀也(說見香港西字報)。
十二月十二日(公曆正月三十一日——禮拜二) 福州瑣聞 閩撫岑宮保由黔調到之兵,陸續赴台;疊列前報。
茲聞駐紮馬尾之一營系蔡軍門标統帶,亦于上月二十日由「揚武」輪船載赴台北。
其鐵籠,已派「探航」輪船裝運,趕赴大甲溪候用矣。
去冬改修「萬年清」輪船,至今秋告竣。
茲聞九月杪,「萬年清」船載兵赴台;十一月杪,始由台回工。
因船尾車旁之銅車葉未經修理,緻開行時水入船艙約有四、五尺。
回工後,即上槽勘視;現已估工再修,方能穩載。
查此船修理将及一年,約計工料在十萬元之譜;今則仍須重修,所費誠屬不赀也。
十二月十三日(公曆二月初一日——禮拜三) 縣丞拐婦 閩有候補貳尹某(姑隐其姓氏),生平好持齋禮佛,入廟拈香。
去年于廈門某寺遇一孀婦,台灣人,年約三旬;其妹約十八、九歲。
挈二婢,肥瘦各一。
婦與妹及婢亦好茹素誦經,家道頗裕。
某既得婦歡,約攜赀遠遁;兼挈其妹、婢同去,妹與婢亦樂從之。
前月,由廈門搭輪船出口,拟赴外洋;為海關驗得行李甚都、女眷并麗,詢婦履曆,婦頗愧澀,形迹可疑;被關上扣留,不準出口。
某見事有破綻,立即飛逃,已如黃鶴翔空,不知蹤□。
現經婦之伯氏控追,禀内叙竊洋萬餘元,金銀飾器、衣物約萬元,請廈門道轉禀上台追緝;自督、撫以下各署,備文存案。
惟該婦等不認某拐帶,其中豈有别情耶! 輪船失修 福州船政局之「揚武」輪船式樣之妙、工料之固,為局中各船之冠。
往年常有差使,時加修葺,愈覺□觀。
近因管駕者但求安逸,每月坐獲薪水、公費銀六百餘金,終年停泊羅星塔江中。
船上人等概事遊戲,無暇察看船中器機及船底木料有無損壞;至車房家夥,更不及查看。
近聞奉憲饬展輪赴台,船上人等心皆危懼。
因船底之木已有松損,而水缸、火爐又多罅裂,臨時始見各要害,深悔平時疏忽;欲請修而不敢動禀、欲掩飾而無可措詞,轉輾□□請能言者乘便進詞,以圖卸過而已。
但造此「揚武」兵船計費銀六、七十萬兩,加以每年養船經費亦糜四、五萬金;自成船以來,所費約及百萬。
茲乃任其停泊損壞而悉付罔聞,能不代為可惜乎! 發抄旨一道(十一月二十二日京報) 何璟等奏「查明台灣陣亡病故各員請恤」,奉旨:『唐得勝等,均着照所請,交部照例該恤。
單并發。
欽此』。
十二月十四日(公曆二月初二日——禮拜四) 發抄旨一道(十一月二十三日京報) 岑毓英奏「撫恤台澎遭風難民」,奉旨:『知道了。
即着該督、撫督饬地方官妥為赈濟,毋任失所。
欽此』。
十二月十九日(公曆二月初七日——禮拜二) 建橋待料 閩撫岑宮保于前月赴台趕造大甲溪橋,已列前報。
茲聞由船政局代制之鐵籠,建方橫、直一丈;每次輪船渡台,隻能載十餘個。
到奎隆後,無船接運;須拆開鐵條、鐵槽,以民船陸續載赴大甲溪邊,頗覺費事。
宮保屢催卓太守、畢司馬兩委員趕解鐵籠,限年内即須清楚;而船政局已定期臘月十一日停工、新正二十一日開工,則鐵籠未造者亦從此歇手矣。
宮保竭蹶以圖,不遑朝夕;而諸事尚多掣肘,不識将來能否告成!故委員之急公者,無不共籌創始之規焉。
十二月二十一日(公曆二月初九日——禮拜四) 侯相接篆 左侯相自長沙啟節,聞年内總可抵任;此已列報。
茲閱「字林報」稱:侯相已于十八日節抵金陵,業經接篆任事矣。
十二月二十二日(公曆二月初十日——禮拜五) 琉臣瑣尾 東瀛日報稱:琉球有遺臣兩員于京都殉義,曾照譯于前月十八日報中。
茲本館接天津來信,知此兩臣一系世子、一系郡□。
琉球滅後,到津作秦庭之哭;即去年報登寓居河北大王廟者也。
住津兩年,于事無濟;家亡國破,時切隐憂。
連月欲進不能、欲歸不得,徘徊歧路,狼狽殊深!世子系承統繼緒之人,焦思尤甚;早已染病,日甚一日,幾不能瘳。
升任津海關道鄭玉軒京卿在任時,彼所有旅費,均由關道供給;仰人鼻息,事已難堪。
迨京卿奉命出洋,此二臣更貧病交逼;然而一線尚延,并未雙殉國難也。
聞于凍河前,業已去津矣。
閩浙督何(璟)等奏揀員請補海外同知員缺折(十二月初一日京報) 閩浙總督臣何璟、福建巡撫臣岑毓英跪奏:為海外同知員缺緊要,揀員請補以資治理;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照光緒七年八月二十一日準吏部咨覆:『候補知府準補台灣府中路同知陳星聚,準其補授台北府知府。
坐閏七月十九日』等因。
按閩省照限八十日減半計算,扣至本年八月二十九日作為開缺日期,應歸八月份截缺。
所遺中路同知系海外要缺,例應在外揀員調補。
惟該同知分駐中路撫馭民番、稽查海口,非精明幹練之員,弗克勝任。
臣等督同藩、臬兩司遵于内地現任同知内逐加遴選,非現居要缺、即人地未宜,實無堪調之員。
至應升人員,一時亦乏其選。
茲查有記名分發候補同知鄒漸鴻,年五十六歲,廣博羅縣人;由附生,應鹹豐辛酉補行戊午正科本省鄉試,中式舉人。
同治四年,遵例報捐内閣中書,分發行走。
同治八年,補授實缺。
九年,遵例捐免曆俸,奉旨記名以同知用。
光緒二年,加捐分發,指省福建,歸候補班補用;領照來閩。
是年十二月初十日,到省。
會查該員鄒漸鴻年力強健、處事精詳,以之補授福建台灣府中路巡撫同知,洵堪勝任。
惟調缺請補,與例稍有未符;第人地相需。
且該員系記名分發人員,例準先盡請補。
合無仰懇天恩,俯念海外員缺緊要,準以記名候補同知鄒漸鴻補授台灣府中路同知,俾要缺治理得人,實于地方有裨。
如蒙俞允,該員系記名候補同知,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并免核計參罰。
據福建藩、臬兩司會詳前來。
臣等謹合詞恭折具陳,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敕部該覆施行!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吏部該奏。
欽此』。
十二月二十三日(公曆二月十一日——禮拜六) 接篆續聞 前閱西字報稱:左侯相已于十八日接兩江督篆;當經照譯在報。
茲本館接江甯來信,知侯相于十六日由漢口開輪南下,并須閱沿江炮台;大約日内方可抵甯,二十四日接篆也。
十二月二十四日(公曆二月十二日——禮拜日) 溫郡前情 溫州來信雲:今冬市面異常清淡,兼之雨多晴少,各業更見蕭條。
惟榖一項,富戶囤積如山,窮民無處告籴;再加販運赈饑,緻米價朝騰夕漲。
幸台灣糧食雲集,赈務稍松;連日之間,鎮江、四川各處米船以台灣不能暢銷,均連樯而退。
至溫郡兼有裕大、複大等行購買榖米,照價零粜每鬥計大錢二百五十文,外加一升貼鬥;似此折算,每鬥僅二百二十餘文。
故花柳塘一帶,兩行門前提筐攜盒而來者,實為擁擠。
噫!使無此米接濟,窮民其猶可謀生乎! 十二月二十五日(公曆二月十三日——禮拜一) 閩撫岑(毓英)奏提督丁憂請賞假回籍片(十二月初四日京報) 岑毓英片: 再,據分統黔軍駐防台北記名提督吳永安呈稱:接到家信,痛悉伊母黃氏于本年八月初七日在籍病故;請委員接統防軍,俾得奔喪守制等情。
臣查近年帶兵提督——如浙江提督黃少春于上年十一月在任丁憂,奉旨改為署理;又湖南統領防軍之記名提督蘇元春于本年五月在營丁憂,經前湖南撫臣李明墀奏請賞假回籍治喪後仍回防營,仰邀俞允:皆以防務方殷,不能不令其移孝作忠也。
今台灣防守事宜,在在需員整頓;該員吳永安謀勇兼優、馭兵有術,且年力強壯、能耐海上風濤,實為提鎮中不可多得之員。
合無仰懇天恩,賞給記名提督吳永安假期四個月,饬其回籍料理喪葬事畢,仍馳回台北防□,以重防務。
除将該員所帶黔軍饬記名提督蔡标暫行兼統外,是否有當?謹附片具陳,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着照所請。
兵部知道。
欽此』。
閩撫岑(毓英)奏設法赈濟澎湖饑民片 岑毓英片: 再,台灣府屬之澎湖地方前遭飓風,百姓所種之花生、地瓜,根葉黴爛,餬口無資。
前經臣饬升任台灣道臬司張夢元籌撥糧米,運往赈濟;附片奏明在案。
嗣臣旋至基隆據澎湖紳士禀訴被災情形,複批饬新任台灣道劉璈籌款采買雜糧,解往接濟。
嗣據該道禀稱:『張夢元任内,已将義倉存榖提出二千石碾米運澎散赈。
現又由台局貨厘項下提銀五千兩,委試用通判李嘉棠帶往浙江溫州府采買暮蓣、小米等項,運回澎湖添資赈濟。
惟查澎湖各島饑民共有八萬餘千丁口,前項雜糧恐不敷分散;請寬為籌備』等情。
又據臬司張夢元面稱:『由台灣交卸旋省,道經澎湖,目睹各島饑民甚重。
該饑民等紛紛哭訴,深堪憫恻!臣查澎湖地土瘠薄,戶鮮蓋藏;此次被災較重,饑民竟有八萬餘千之多,嗷嗷待哺。
亟應設法赈濟,以免失所流離。
時督臣何璟巡閱營伍,尚未旋省;臣與司道商籌,由省城增廣倉義榖項下提陳榖二萬石碾米,陸續裝輪船運往澎湖,并饬台灣道遴委妥員前往會同澎湖通判鮑複康确查各島饑民實有若幹,分别等第妥為散給,以仰副聖主子惠元元之至意。
至動撥倉榖,仍籌款買補還倉,除陳易新;亦屬兩便。
謹附片具陳,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即着督饬該地方官妥為赈濟,毋任失所。
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