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申報台灣紀事輯錄十

關燈
光緒七年(辛巳) 嚴訊門丁 官煤滞銷 裁撤員弁 閩督何(璟)等奏為請旨加銜折(六年十二月十六日京報) 閩督何(璟)等奏請補要缺知府折(六年十二月十七日京報) 閩督何(璟)等奏調署知府片(六年十二月十八日京報) 譯錄日報 使旋傳疑 閩督何(璟)奏台灣府城遭風勘未成災情由片(六年十二月二十六、二十七兩日京報) 閩督何(璟)奏新建城垣被風裂痕饬着賠修情形片 使旋續聞 途遇沈船 閩省傳聞 書船局停工采料事後 船局近聞 發抄旨一道(六月二十七日京報) 閩督何(璟)等奏請補知府折(七月初六日京報) 發抄旨一道(七月初七日京報) 閩督何(璟)奏請補知州折(七月初八日京報) 閩督何(璟)等奏揀員升署知府折(七月初九日京報) 閩撫新政 福州近聞 台地近聞 制軍閱邊 逖聽風聲 拟開煤礦 風信續聞 閩督何(璟)奏撫恤琉球遭風難民片(閏七月初八日京報) 風潮壞茶 風信餘聞 發抄旨二道(閏七月初五日京報) 調授閩撫岑(毓英)奏恭報接印日期折(閏七月十三日京報) 岱參将陳台灣事宜 八月分教職單(八月二十六日京報) 劫饷案破獲 恭錄谕旨 閩撫回轅 發抄旨一道(九月初七日京報) 發抄旨一道(九月十一日京報) 閩督何(璟)奏恭報出省校閱營伍日期折(九月十四日京報) 閩督何(璟)奏道員渡台片 閩撫岑(毓英)奏新授道到台接印片(九月十九日京報) 閩督何(璟)等奏為台屬夏季匪犯正法緣由片 内渡遭風 舊船試行 趕造鐵籠 閩督何(璟)奏台灣府屬風災查撫情形片(十月十二日京報) 禀求署缺 福州近聞 發抄旨一道(十月二十日京報) 台灣道劉(璈)奏恭報到任日期折(十月二十三日京報) 閩撫岑(毓英)奏開築大甲溪緣由片(十月二十四日京報) 閩督何(璟)奏請頒賜匾額片(十月二十五日京報) 琉臣殉義 京都郵信 論琉臣殉義 閩省近聞 閩督何(璟)奏參革局員審辦片(十一月初四日京報) 煤礦興旺 福州瑣聞 縣丞拐婦 輪船失修 發抄旨一道(十一月二十二日京報) 發抄旨一道(十一月二十三日京報) 建橋待料 侯相接篆 琉臣瑣尾 閩浙督何(璟)等奏揀員請補海外同知員缺折(十二月初一日京報) 接篆續聞 溫郡前情 閩撫岑(毓英)奏提督丁憂請賞假回籍片(十二月初四日京報) 閩撫岑(毓英)奏設法赈濟澎湖饑民片 正月初七日(公曆二月初五日——禮拜六) 嚴訊門丁 福建巡撫勒中丞去冬渡台,業已列報。

    茲聞中丞到台後,巡查各地方極為認真;已将台灣縣潘明府、淡水縣鄧明府撤任,并饬查兩縣之門政、家丁有無劣迹。

    現經拿辦門政用人;一俟訊明如何作弊,再行奏辦雲。

    查台地素稱難治,吏治廢弛已非一朝一夕;今中丞獨能幡然整頓,想不難弊絕風清也。

     正月十二日(公曆二月初十日——禮拜四) 官煤滞銷 閩省台北府屬之雞籠煤務官局,開辦有年;惟官價太昂,緻不及民采之煤易以銷售。

    近年承辦官煤者,無不折閱;而坐辦官煤之委員,則甚潤澤也。

    籲!積習相沿,寖成風氣;安見礦務之日有起色哉! 裁撤員弁 福州船政局現因經費支绌,已于去臘裁撤員紳十五人,以節糜費。

    其姓名,容探明續登。

    又聞船局之差弁,亦皆無用;現亦拟裁撤,以期核實而絕流弊雲。

     正月十六日(公曆二月十四日——禮拜一) 閩督何(璟)等奏為請旨加銜折(六年十二月十六日京報) 閩浙總督臣何璟、福建巡撫臣勒方锜跪奏:為台灣道員照例請旨加銜,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照光緒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奉上谕:『福建台灣道員缺,着張夢元補授』等因,欽此。

    臣等恭查乾隆五十三年六月欽奉上谕:『嗣後凡遇有補授台灣道員缺者,俱着加按察使銜,俾得自行奏事。

    欽此』。

    是以曆任台灣道,均奉谕旨賞加按察使銜在案。

    惟前台灣道夏獻綸因先有布政使銜,是以未經奏請。

    茲查署台灣道張夢元,業經奉旨補授;應否加按察使銜俾得自行奏事之處?據藩、臬兩司會詳請奏前來。

    臣等循例請旨,恭候欽定。

    謹合詞恭折具陳,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着賞加按察使銜。

    欽此』。

     正月十七日(公曆二月十五日——禮拜二) 閩督何(璟)等奏請補要缺知府折(六年十二月十七日京報) 閩浙總督臣何璟、福建巡撫臣勒方锜跪奏:為揀員請調海外要缺知府,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準部咨:光緒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奉上谕:『福建台灣道員缺,着張夢元補授。

    欽此』;咨閩轉行欽遵在案。

    所遺台灣府知府員缺,系沖、煩、難沿海兼三請旨簡放要缺。

    恭查同治九年二月十三日,奉上谕:『嗣後遇有台灣府缺出,即着該督、撫奏明請旨于閩、浙兩省知府内揀員調補。

    倘一時不得其人,并準于應升人員内擇其人地相宜者奏明題補,以重要缺。

    欽此』等因。

    該缺孤懸海外,民、番雜處,俗尚強橫,人心浮動,近年又有中外交涉事件,為閩省第一煩重難治之區;非熟悉情形、通權達變兼有膽識之員,不足以資治理。

    臣等随督同藩、臬兩司在閩省實缺知府中逐加遴選,非現居要缺,即人地未宜。

    惟查有準補台北府知府趙均,年五十三歲,浙江山陰縣監生;遵籌饷例報捐縣丞,指分福建,領照來閩。

    因建甯守城剿匪出力,保俟補缺後以知縣升用。

    捐足知縣,旋于克複汀州郡縣城池出力案内,奉準免補知縣,以同知留閩遇缺即補,并戴花翎。

    報丁父憂,留閩帶勇饬赴延平、龍岩等處剿辦粵匪;全閩肅清案内奏準俟補缺後以知府留閩遇缺即補,先換頂戴。

    續于籌濟浙饷出力,奏準俟補缺後以知府補用。

    服滿,就閩起複,奉部覆準委護汀漳龍道;克複漳、龍各城出力,奏準免補同知以知府仍留福建補用。

    伴送琉球貢使進京,順送部引見;奉旨:『趙均,着發往福建以知府用。

    欽此』。

    領照回省。

    遵照新章回籍補制,領咨來閩;委署福州府辦理通商出力,奏準賞加道銜。

    考試,取列三等。

    曆次護理延建邵道、興泉永道,署理建甯、延平、泉州各府篆,辦理均尚裕如。

    準補台北府知府,未經到任;現委署理台灣府知府。

    該員才具開展,谙練老成;在閩年久,于海疆風土、民情極為熟悉。

    以之調補台灣府知府,洵堪勝任。

    惟該員準補台北府尚未到任,與例稍有未符;第人地實在相需。

    合無仰墾天恩,俯念海疆要缺,治理需人;準以台北府知府趙均調補台灣府知府,俾海外要缺得人,于吏治、通商兩有裨益。

    如蒙俞允,該員系現任知府請調知府,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并免核計參罰。

    所遺台北府系題調要缺,應請留閩另行請補。

    據福建藩、臬兩司會詳前來。

    臣等謹合詞恭折具陳,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敕部核覆施行!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吏部該奏。

    欽此』。

     正月十八日(公曆二月十六日——禮拜三) 閩督何(璟)等奏調署知府片(六年十二月十八日京報) 何璟等片: 再,代理台灣府周懋琦應行晉京引見,遺缺查有現署泉州府準補台北府知府趙均精明穩練、任内并無承緝盜案将屆四參限滿以及督征錢糧處分,堪以調署台灣府知府。

    遞遺泉州府員缺,即饬本任泉州府徐震擢回任供職。

    據福建藩、臬兩司會詳前來。

    臣等謹合詞附片陳明,伏乞聖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欽此』。

     正月二十一日(公曆二月十九日——禮拜六) 譯錄日報 西報論中、東之事雲:日内聞中國為琉球一節,欲與日本啟釁。

    雖未得有确音,然觀于日本欽使已返節來滬、中國之駐紮日本欽使聞亦召之使回,則中、東失和已露端倪。

    前聞有中國欽使将次調任,日欽使亦有告假之信;似與此事無關。

    乃日本又有「江哥幹」兵船自橫濱奉命來華,則其故亦可想見矣。

    故由日本新聞紙内,将其有關于中事者一一翻譯登諸報章,以供衆覽。

     據日本報言:「江哥幹」兵船開離橫濱,必有國家要事;蓋該船之啟行,兵官奉有密旨,其下皆不能知。

    船上除應用食物之外,又裝得米一百五十袋并軍械等物甚多,并有草鞋數千雙;于英本月初四黎明生火,下午一點鐘啟輪。

    橫濱之知此事者紛紛該論,傳言此船開往上海,船上載有外務大臣及水師副将;此二人亦曾到過中國,是日十一點鐘下船。

    由此觀之,恐不免有構釁之意也。

     又一日本報言:當中、俄未經定和之時,琉球一節應即乘機說定。

    前時美前總統格蘭脫曾為調處雲:琉球之近于中國境地,歸諸中國;其近于日本者,歸諸日本。

    此該或疑已曾定局,而不知中國實故為延宕;緣俄釁未定,故姑作緩兵之計。

    今俄該已成,中國即将移防俄之師,尋仇于日本;故該者以為中、日必有釁端也。

    日本欽使已離北京,或當回東京商該此事。

    「江哥幹」兵船奉有密旨,令其即日開行往中;船上載有大員數人,與駐華欽使相商。

    如果已有釁隙,即由該船将欽使接回;中、東之和與不和,即因此而決。

    又言:中朝因日本至高麗通商,本有不悅之意。

    設或兩國構兵,日本必将寓居高麗之日本商人先行召回;恐中、東開釁之後,高麗不但未必助東,抑且必将助中以攻東也。

    又雲:日本鈔票前曾由官收回,倘與中國尋釁,則鈔票勢必複行;其收買鈔票之金、銀洋錢,富留為軍饷及購辦炮械之用也。

     以上皆系西報采錄日本各報,其言雖未必有可據,姑繹錄而存之。

     正月二十二日(公曆二月二十日——禮拜日) 使旋傳疑 西報論中、日之事,言日本欽使此次言旋頗甚忽促,不及待開凍之時,先由陸路趕行;故疑其必有要事。

    論者多猜為中、東失和,非因高麗,即為琉球之事;傳聞有業經失和之謠。

    然日使臨行時,仍與都中各官談笑話别;則亦未見有失和之形迹也。

    且日使此行,前雲由日廷召回,今悉此語未确;惟至上海欲會晤「江哥幹」船上之大員,有商該事件,聞尚須在上海候日皇之命雲。

    至于日本數月以前在歐洲等處購辦軍械不少,而中國則亦時有購自外洋之戎備,恐未必足為中、東啟釁之實證也。

     正月二十四日(公曆二月二十二日——禮拜二) 閩督何(璟)奏台灣府城遭風勘未成災情由片(六年十二月二十六、二十七兩日京報) 何璟片: 再,九月二十七日據台灣道張夢元詳:『八月二十二日申刻,台灣府城陡起狂風,連宵達旦。

    二十三日午刻,風力尤猛;至亥末、子初,将上(?)所屬鳳山、嘉義、彰化、恒春四縣情形,大略相同。

    官署、民房間有坍塌,幸無壓傷人口,田禾亦無大礙;并無中外船隻遭風。

    所屬新竹、宜蘭二縣同時被風,其勢較輕,一切無甚傷礙』。

    并據台灣鎮總兵吳光亮報稱:『山〔後〕中、南、北三路自八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風雨交作。

    二十三日,異樣狂風,各處營房、公所、義塾、茅廬,有吹塌刮斜者、有磚破裂過半者,甚有一枕倒成平地者。

    新墾田園,稍有損壞,民、番照常安堵;系勘不成災』。

    當經撫臣勒方锜批檄行司查明彙辦。

    茲于十月二十二日,據藩、臬兩司會同糧、鹽二道核詳請奏前來;臣覆查無異。

    除批饬再行确查酌籌赈撫并估修各項工程、查勘受傷田畝能否實時墾複?另行分别辦理暨咨部外,謹附片具奏,伏乞聖鑒! 至撫臣帶印渡台,所有巡撫衙門題奏事件,奏請由臣伐辦;其閩浙總督系臣本任,毋庸會銜;合并陳明。

    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欽此』。

     閩督何(璟)奏新建城垣被風裂痕饬着賠修情形片 何璟片: 再,恒春縣新城建在沙坪之上,基未甚結實。

    此次西風及西北風旋轉靡常,緻有東城裂痕一縷,直長六十丈左右;又西城低陷八、九丈,并剝蝕牆上石灰不少。

    據恒春縣報由台灣道具詳前來。

    除批饬着落賠修并咨部外,臣謹一并附片具奏,伏乞聖鑒! 至撫臣勒方锜帶印渡台,所有巡撫衙門題奏事件,奏請由臣代辦;其閩浙總督系臣本任,毋庸會銜:合并陳明。

    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欽此』。

     正月二十五日(公曆二月二十三日——禮拜三) 使旋續聞 日本使臣宍戶由北京抵滬,已列前報。

    茲閱西報,知該使臣于今年新正因聞琉球使臣入貢中國,意欲阻撓;而華人雲:此系數百年舊例,不聽停止。

    該使臣遂急欲回國商該此事,不及俟至開凍,由陸路起程,即行至滬。

    論者謂前者德、法之戰,亦因在德京之法使臣與德皇該有不合,急于回國,遂啟争端;嗣後法國竟為德國所敗,實由于使臣不克稱職、過于急躁之故。

    前車可鑒,日本使臣其亦知之否耶! 途遇沈船 英國兩枝半桅帆船名「思比利脫阿甫第愛」,于前日由雞籠山回滬。

    該船主報稱:英正月十五日在途駛行,忽見有一華船被沈;其後半已沒入水内,前半尚有冒于纜上。

    至于傷人若何、失貨若何?則皆不得而知雲。

     七月初八日(公曆八月初二日——禮拜二) 閩省傳聞 據聞:閩省候補都司黃桂芳,系廣東香山縣人;向年在台灣帶勇防禦日本。

    撤防後,适有遊勇滋事,夏觀察立将勇弁等懲治,遂殃及無辜之統領将弁等共十餘人,或被觀察之親軍殺取首級、搶奪行李,或被觀察參革功名、流落東隅、形同乞丐;黃都司亦登白簡。

    今春始能内渡,赴各大憲轅控訴前情,皆未準收禀詞,拟即赴京控告;遽為大憲所覺,欲行遞解回籍,以息訟源。

    因有同鄉官心生憫恻,恐其有性命之憂,已于前月着人勒令回籍,準其附搭官輪船赴粵,不知黃都司是否允行?且此事果屬确否?俟有續聞再錄。

     七月初九日(公曆八月初三日——禮拜三) 書船局停工采料事後 逐日報述福州船政局停工待料,鐵、木皆極空虛,采辦委員無從措手等情;不禁疑信參半,以為未必如此竭蹶。

    乃細按情節,設非實在空虛,亦何為而汲汲也。

     夫船政局創辦以來,垂二十年;局中諸事随時轄理,大有骎骎日上之勢。

    自沈文肅公辦理局務洎其服阕出山、晉督兩江,所派大臣均已善為經理,克繼創辦之苦心;中□造成船隻若幹,練習水師将領、管駕人材又不知凡幾,朝廷糜費帑銀不計成數。

    方幸輪船日漸精緻、駕弁能勝差使,海疆自此足以為無事時巡防之具,而即為有事時決戰之方,為大臣者果能不負委任,着有成效。

    此則中國轉弱為強之機,關系實非淺鮮;自當益求口饬,以抗衡海外諸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