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申報台灣紀事輯錄九

關燈
孀婦王蔡氏,共六案。

    或傳提證人未齊、或行查尚未覆到,緻稽定谳,委非無故遲延,亦非提解不力。

    由司詳請展限并聲明彰化縣林應時、黃連蒲、洪壬厚及例貢生林文鸾京控四起應歸林戴氏、林奠國案内辦理等情前來。

    除分咨吏、刑部暨都察院、步軍統領衙門查照并饬分别催提解審查覆外,臣等謹附片具陳,伏乞聖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欽此』。

     十月初一日(公曆十一月初三日——禮拜三) 發抄旨一道(九月十七日京報) 何璟等奏「請于省垣建立原任兩江督臣沈葆桢專祠」,奉旨:『着照所請。

    該部知道。

    欽此』。

     十月十三日(公曆十一月十五日——禮拜一) 閩浙督何(璟)奏請建專祠片(九月三十日京報) 何璟等片: 再,原任兩江總督沈葆桢病故,奉旨「準其在江南省城及立功各省分建立專祠」等因,欽此。

    當經轉行欽遵去後。

     查故員沈葆桢蒙恩賜恤、予谥,并贈銜立傳;飾終之典,備極優隆。

    該故員生長福州,夙為人望;文章、經濟,冠冕一時。

    當船政開辦之初,形制一無憑借;卒能得心應手,成「萬年清」等輪船二十餘艘,俾海壖收利涉之效。

    同治十三年,奉命巡台,安壤之機,持以鎮定,建威銷萌;繼複開山撫番,登狉榛于文物,居民至今感之。

    該故員雖本籍福建,實亦立功省分;據省會紳士前湖北巡撫郭柏蔭等佥呈,由藩司會同善後局司道核詳請奏前來。

    合無仰懇天恩,俯準于福建省城建立專祠,以順輿情而彰忠蓋。

    除咨部外,臣等謹合并附片陳奏,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着照所請。

    該部知道。

    欽此』。

     十月十六日(公曆十一月十八日——禮拜四) 台番劫客 台灣一島,密迩日本;山中皆土人所居,台人呼之為「番」——以其外于王化也。

    顧有生番、熟番之别。

     前時,曾有日本小船由長崎啟行駛往别埠,途中陡遇狂風,樯傾舵折,飄至台灣島;其後船中人獲救,得返故國,将其所曆述于日報。

    據雲:遭風抵岸後,各人皆登山麓。

    □有土人二、三十人至船,志圖行劫;船人不之許,揮令登岸。

    須臾間,有二、三百人蜂擁而來;船中所有劫掠一空,船人所穿之衣亦盡褫之去。

    視其人,皆形狀猙獰,隐露殺人意;故不敢與校。

    中有一老婦年約六十許,見船人瑟縮狀,恻然憫之;與土人啁啾相诘,似責土人所為之非是。

    因攜船人至其家中;時已薄暮,汲水煮飯以饷之;即令栖息于茅舍,待天明而後行。

    土人所居之屋,殊狹小;旁駕以竹、上覆以草,四壁皆用坭塗。

    土壤極為肥沃,殊勝于日本;多種大麥。

    山麓四周林木叢生,一望蔥茏,蒼翠欲滴。

    翌日,老婦挈船人至一地——名監尼巴。

    其地有屋宇三椽,乃華人所居處。

    華人待之頗厚;中有華人偕船人同至失事處,欲向土人取回船中所有,而土人弗從,遂仍返監尼巴,宿于其家暫作盤桓計。

    有華人令日本人往鋸山木,日人辭以疲憊,恐不勝任;蓋以疊受苦患,筋力匮乏故也。

    華人怒,欲縛而撻之;日本人乃懼而從。

    旋有鄰鄉一華人至——其名亞先,見日本人久居于此,謂為非計;因攜之至其村。

    沿途屋舍叢密,林樹蔽虧,風景頗佳。

    所經之處,華人待之,或有善者、或有不善者;然皆以雞黍相饷,不至于饑腸雷鳴。

    旋抵一村曰巴剌高和,華人與土人雜處,約三之二為土人、三之一為華人;然華人雖少,而土人甚畏之,服其約束、聽其役使。

    日本人在亞先家,居宿百日;待至收禾時田榖登場,亞先運往城中發售,遂攜日本人同行。

    至城,見有西人之屋,遂留宿焉。

    凡曆二晝夜後,有中國委員至;攜往台灣府城,共宿九日。

    台灣城中有日本官駐紮,聞船人所述,賜以銀、米,遣往廈門。

    既抵福建,華官待之殊厚,每日給食四次;肴馔豐腆,食必五、六簋,皆堪下箸。

    臨行時,每日人饋以履、巾、銀餅;遂下輪船,另有押送官二名同往。

    從此順風揚帆,平安抵國矣。

     日本人所述如是。

    然所遇者,幸是熟番耳;若遇生番,恐必遭其毒手,安望能生還故國哉! 十月二十五日(公曆十一月二十七日——禮拜六) 日使言旋 英十一月十五日,日本報譯述電音雲:日本來華使臣,頃忽返旆言旋。

    緣該使臣為琉球之事來華,中國前因俄事未靖,無暇及此;近聞中朝與之言及,雲俄事将次可定,如日本必滅琉球,中國當移師于日。

    故該使臣因此告歸。

    此信确否?該報亦雲未悉;西報從而論之曰:此信雖未知真僞,然琉球一事,中國俟俄事大定,必向日本诘問;日人不服,亦必出于一戰。

    蓋中國此時雖與日人并無舉動,然台灣之役與琉球之滅,此二事亦頗耿耿于心,恐未必遂肯罷手也。

     十一月十三日(公曆十二月十四日——禮拜二) 閩浙督何(璟)奏請改獎片(十月二十九日京報) 何璟等片: 再,同知用先換頂戴台灣縣知縣潘慶辰、補用同知澎湖通判程起鹗,前辦善後局務出力,先經臣彙奏請将潘慶辰改為加四品升銜、程起鹗改為加知府升銜在案。

    接準部咨:查照章程,各項局務出力人員着有微勞,祗準保舉升銜加級、交部該叙及保請封典。

    其保舉升銜頂戴者,應準其按照應升官階奏請給獎,不準越級;前次得有升銜,不準再複再保等語。

    今知縣潘慶辰所請改加四品升銜、通判程起鹗所請改加知府升銜,均非應升官階之職銜。

    潘慶辰已聲叙有同知用先換頂戴、程起鹗已得有鹽提舉銜,均仍另核奏明請獎等因具奏;奉旨:『依該。

    欽此』。

    咨行到閩,轉行遵辦去後。

     茲據閩省善後局司道詳稱:『伏查同知先換頂戴台灣縣知縣潘慶辰、今補廈防同知前澎湖通判程起鹗所請加銜之案,複奉部駁另核請獎;自應遵照定章,詳請附奏改獎』前來。

    臣等查各項局務出力之員,定章準保加級。

    合無仰懇天恩,俯準将潘慶辰、程起鹗二員饬部改給加二級獎叙,以示鼓勵。

    臣等謹合詞附片具陳,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着照所請。

    該部知道。

    欽此』。

     十一月十九日(公曆十二月二十日——禮拜一) 閩撫渡台 閩撫勒少仲中丞已于十月二十一日乘輪渡台,系照前奏巡撫冬、春駐台成案;行見旌節所指,肅軍政而安民情,台郡番、民不勝雲霓之望矣。

     閩軍近狀 頃接福州友人來信雲:閩中兵制,自左侯莅閩汰老弱、選強壯、裁冗費、減額制、加月饷,而軍政為之一新。

    迨同治十三年日本窺伺台南,李督帥見營務仍前廢弛,裁兵加饷,竟無實用;乃創抽練之法,按營抽撥,無事則操練、有事則調禦,而軍政又為之一新。

    弊極思變,皆左、李二公全神默運,補救一時之碩畫也。

    乃不數年,練如未練,操則空操。

    或有鄉愚械鬥,地方官會同下鄉,輕則掠及雞豚、甚或淫及婦女;□□不分,犯無一獲,良民轉受其害。

    各營哨弁平日受其規費、蝕其口糧,烏能臨事督率!幸而升平無事,尚無他虞;若果以之征調,可恃否耶!饷□加而兵仍未練,虛糜國帑、贻誤戎機,莫此為甚。

    然則其病何在?在統率之無人而已。

    閩友之所言如此;然則閩師之疲敝,亦可見一斑矣。

    當茲時事孔亟,秉軸者尚其加意振興哉! 台北煙瘴說 兵勇有自台郡回者,形容憔悴,身體支離;口糜、丹疹、喉啞、神昏等症□頓之狀,慘不堪言。

    問:『何以得此』?答:『前在台北新辟之地當差,染受煙瘴』。

    問:『曾服藥否』?即出示單方,多屬發散、導消之劑,與受煙瘴之症甚不相符;更言:『彼處煙瘴極盛,駐紮兵勇,受病者十有七、八,身故者十有四、五』。

    聞斯言也,心傷者久之。

    因考察該處情形、稽索方書治法,以為染受煙瘴者求一生活之方焉,具陳其說于左: 蓋考台北新辟之地,前系生番所居;人迹罕到,陰霾之氣極甚。

    而且惡毒等物盤踞其中,積聚已深;穢濁之氣,散溢兩間。

    兵勇駐此,一染其氣,遂緻患病。

    若徒以成方之正氣散丸消除其毒,尚未得要。

    身體有不強旺者,精氣不敵毒氣,遂由病而至死。

    欲除其害,須使兵勇各理身體,戒欲節勞;仍勿忍饑,緻受其氣。

    每日以雄黃塗鼻孔中、口間嚼槟榔,更須壯其膽氣,使邪不能入,始不受在外之毒。

    又于所飲之水察其原委,并不敢飲及溪澗等處,緻受惡物毒氣。

    即從本地掘井,僅至一、二尺得水者,亦不宜飲;欲用其水,必以白礬貫衆浸于水内一、二日後用之。

    若飲,須從大河之水,運至營中分給。

    恐有難支,設止渴丸以免飲茶;多備幹糧服食,則需水用已少,而後不受入内之毒。

    内外之毒不入于身,煙瘴極盛可避,兵勇藉是期生全矣。

    其有染受煙瘴者,并立治法于後:按煙瘴之症同于疠疫,從口鼻而入,分布三焦,彌漫神識;不是風寒客邪,亦非停滞裡症。

    故發散、消導,即犯劫津之戒,與傷寒不同。

    蓋煙瘴為穢濁之氣,當以芳香行之者,重滌穢也。

    及其傳變,上行極而下、下行極而上;邪在上焦者為喉啞、口糜,若逆傳膻中者為神昏、丹疹。

    當用清解,必佐以芳香,宣竅逐穢;如犀角、菖浦、銀花、郁金、生地、連翹、金汁、射幹、牛蒡等類。

    兼進至寶丹,從表透裡;以有靈之物内通心竅,搜剔幽陰。

    若邪入營中三焦相溷,熱愈結、邪愈深者,理宜鹹苦大制之法;仍恐迅速直走在下,須用元參、銀花露、金汁、瓜簍皮,輕揚理上——邪從口鼻入者,仍從口鼻出也。

     煙瘴之治,似宜如此。

    若受病已久,變成他症,則當另治矣。

     閩鄞江張桂馨稿。

     十一月二十三日(公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禮拜五) 調兵赴台 閩撫勒大中丞前月循例渡台,曾已登報;茲聞又有營兵五百名調往駐劄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