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申報台灣紀事輯錄七
關燈
小
中
大
後山,蓋冀作海外扶餘也。
現聞吳春帆中丞定于八月初十日帶兵東渡,想跳梁小醜,不難指日蕩平。
但聞後山番類本有二種:一曰土番、二曰生番。
土番沿海而居,嘉慶年間海賊蔡牽踞蘇澳為窟穴,經李提督剿平後,其餘黨遂散處于新城、花連港、秀孤巒一帶。
今已孳生十數萬,有社三十五,延袤三百餘裡;與内山生番争地、争獵,永為世仇。
同治十三年,提督羅大春督兵開山,自蘇澳開出臨海山路一百八十裡,築碉堡、建棧道,紮兵十二營;木拔道通,至新城方見平地。
丁雨生中丞去年三月将防兵撤去,遂棄此路;亦失策也。
由新城遵海而南至璞石角、卑南覓五百餘裡,皆土番所居;叛服不常。
自光緒元年征至去年十二月十九日,阿眉社、納納社之戰始告成功,作為後山沿海土番皆已征服;兩鎮道已得黃馬褂及三代一品封典。
然各社不肯繳軍器,非心服也;故有今夏六月十八日之叛耳。
八月十七日(公曆九月十三日——即禮拜五) 閩浙督何(璟)奏籌解山西赈款分晣胪陳折(八月初六日京報) 閩浙總督臣何璟、署理福建巡撫調補山西布政使臣葆亨跪奏:為山西赈務緊要,閩省籌措彙解各款,謹分晰胪陳,仰祈聖鑒事。
竊山西省連年亢旱,恩旨轸念災黎有加無已,各省疆臣靡不竭力輸将,冀登斯民于衽席;閩省雖承凋敝之餘,理應救災恤鄰,何敢稍存漠視!是以臣先于去冬奏撥淮捐閩赈銀二萬兩解晉協濟。
旋準部咨籌提積欠協饷四萬兩,當又先行設措銀一萬兩,由〔銀〕号彙解。
嗣又欽奉谕旨定數撥協六萬兩,即拟全數趕解;特以濱海枯瘠之區,加以連年水災之後,苦思力索,僅先解銀二萬兩。
其餘四萬兩,一面多方羅掘,如數解在,以副朝廷子愛元元之至意。
其奉文之先撥解淮捐銀二萬兩,并請作為協款:此閩省協濟晉赈已解之銀數也。
台紳林維源兄弟捐輸,原屬海防要款;因災民延息待赈,又不得不移緩就急,權資濟用。
前經兩次奏明,借撥番銀二十六萬元解交天津赈局折合紋銀,由直隸督臣李鴻章奏撥晉省銀三萬兩、豫省銀一十五萬餘兩;并準李鴻章函稱:于該兩省地丁項下,分作三年歸款。
至林維源尚應續繳番銀十九萬元,一俟解到,趕即解津聽候李鴻章分解助赈:此閩省借給赈款之銀數也。
至捐輸一項,臣璟倡捐番銀二千元、臣葆亨捐番銀一千元、藩司李明墀捐番銀六百元、臬司盧士傑捐番銀四百元,先商由銀号墊足銀一萬兩,于去冬運晉;續收之捐,墊款歸清,即行彙解。
惟閩所收捐數,台灣較多;經前撫臣丁日昌自粵勻撥部照,并由汕頭彙臬台捐番銀六萬元,已由丁日昌彙案另報。
其内地閩捐,除臣等不敢仰邀獎叙外,餘仍饬令開送履曆,先發藩司印收,以憑彙獎。
至此次勸捐,雖經谕以聖慈感應之誠,警以天災代有之義;無如限于物力,未能頓集大批。
除已解捐項三萬兩外,仍饬各員紳上緊催收;集有成數,續行趕解:此閩省晉捐之大概情形也。
所有已解赈務銀數暨現在辦理情形,除分咨查照外,臣等謹合詞分款胪陳,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何璟等所捐銀兩,均着照各省赈捐章程請獎。
該部知道。
欽此』。
閩浙督何(璟)奏倉儲被水耗折設法趕籌補足片 何璟等片: 再,閩省前因籌備倉儲,查明省倉僅存榖六萬二千餘石,經前護撫臣周開錫會同前兼署總督臣英桂于同治五年奏明提撥厘銀委員分赴台灣、浙江等處采購,連同舊存之榖以二十萬石為度;欽奉谕旨:『戶部知道。
欽此』。
旋于浙、台等處購到榖一十三萬八千三百餘石,統計先後所購及舊存共榖二十萬四百餘石,妥為分廒收儲,以備不時之需。
伏查此項倉榖自采辦收倉,曆經十有餘年;時經曬晾,雖有折耗,為數尚屬無多,均已饬令随時籌捐買補。
讵于光緒二年五月,省垣忽遭水患;其地勢低窪之廒,率皆被淹。
當于水退後,委員曬晾盤量,一面整理廒座,詳晰勾稽;輾轉查核,甫經清理就緒。
正具報間,上年五月複遭水災,較甚于前。
倉廒牆垣及上次未浸廒座,複有塌倒;榖石漂流,受濕黴瀾。
又經委員盤曬并将挑揀濕榖酌量變價買補外,據報兩年并計共短折榖一萬二千八百九十七石零。
竊思前項倉榖系屬撥動稅厘銀兩奏明采辦,現雖兩次被水绌少,出自天災;但積儲關重,亟應買補,以複原額。
現已諄饬設法趕籌,一俟籌撥有款,即行如數買足,以實倉儲而期有備,上副聖主垂廑民食之至意。
茲據鹽法道會同藩司、善後局司道具詳請奏前來,除咨戶部查照外,臣等謹附片陳明,伏乞聖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欽此』。
九月初三日(公曆九月二十八日——即禮拜六) 署閩撫吳(贊誠)奏恭報接篆日期折(八月十九日京報) 署理福建巡撫督辦船政臣吳贊誠跪奏:為恭報微臣遵赴署任日期,叩謝天恩;仰祈聖鑒事。
竊臣蒙恩署理福建巡,撫奏奉谕旨「毋許固辭」,當經具折謝恩并聲明部署船政事宜,即行前赴署任。
茲于六月二十一日晉省,準署撫臣葆亨檄委福州府知府延楷、署撫标中軍參将莊鎮藩赍送王命、旗牌、關防、文卷前來,臣恭設香案,望阙叩頭,祗領任事。
伏念臣迂疏薄質,羸弱庸材。
荷覆帱之優容,曲加器使;竭捐埃而圖報,敢惜微軀!竊維福建地本瘠貧,況複兩遭水患。
巡撫職司綏楫,兼須并顧台防;饷需之決裂堪虞,吏治之情疲難振。
雖經前撫臣丁日昌實力整頓,具有規模;如臣辁材,懼難為繼!惟有勉圖淬厲,殚竭愚誠;遇事務極籌維,用人必求核實。
随時與将軍、督臣協恭将事,力袪積弊,共濟時艱;不敢以病軀而稍涉因循、不敢以署任稍形推诿,以期仰副高厚鴻慈于萬一。
除将到任日期恭疏題報并于船政緊要事宜仍行兼顧外,所有微臣遵赴署任日期并感激下忱,謹恭折叩謝天恩,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欽此』。
九月初九日(公曆十月初四日——即禮拜五) 閩浙督何(璟)奏請給還總兵官挂印字樣緣由片(八月二十五日京報) 何璟等片: 再,台灣孤懸海外,内地鞭長莫及;從前設官之時,特重總兵、巡道之權,用意正自有在。
光緒元年,辦理台灣海防大臣沈葆桢等奏以巡撫駐台,營伍應歸統轄;請将台灣總兵撤去「挂印」字樣,并歸巡撫節制,以一事權。
經部臣該奏,欽奉谕旨允準;業于本年六月二十三日準禮部頒到改鑄「台灣鎮總兵官關防」一顆,當經轉發在案。
茲查光緒四年六月初十日,總理衙門奏準會該「前福建巡撫丁日昌奏請遵照舊章督、撫輪赴台灣」一片内開:『文武考試,均改照舊章,歸台灣道辦理。
所有前經改設台地武職營制暨改設怃标遊擊等官,有無另行酌改之處?應由該督、撫體察情形,奏明辦理』等因,行文到閩。
竊以文武□同一律,巡道之職既複還其舊,總兵之權自不得獨輕。
且海外事機呼吸,督、撫聞警遠涉,時日已有稽延;總兵統轄全台營務,核與邊關鎮守相同。
合無仰懇天恩,準福建台灣鎮總兵仍舊挂印,兼歸巡撫節制。
庶平時海防邊備,責無可辭;而撫臣輪值渡台,權仍歸一。
除饬将新頒關防敬謹收存,俟奉到此次谕旨欽遵辦理外,所有請給還總兵官「挂印」字樣緣由,謹合詞附片陳請,伏乞聖鑒,訓示施行! 再,台灣改設撫标左、右及一切營制應如何另行酌改之處?容由臣等體察情形、悉心會該,另奏辦理;合并陳明。
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着照所請。
該部知道。
欽此』。
閩浙督何(璟)奏請歸并防營統領片 何璟等片: 再,上年因閩省内地防勇太單,咨商兩江督臣沈葆桢奏調江南霆、慶兩營來閩協防。
本年五月間,據報該營統領記名提督宋國永在營病故,業經專折奏懇天恩敕部該恤在案。
現在霆、慶兩營統領乏人,經臣等檄饬營官提督曹志忠、副将羅天貴加意訓練,不得稍涉疏懈。
查統領擢勝軍記名提督、本任漳州鎮總兵孫開華,原系霆營宿将;現雖調駐台北,而聲氣可期聯絡;即歸并統領,以一事權。
除檄饬遵照外,謹合詞附片陳明,伏乞聖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欽此』。
九月初十日(公曆十月初五日——即禮拜六) 署閩撫吳(贊誠)奏台灣學政改複舊制并卸辦學政日期折(八月二十六日京報) 署理福建巡撫督辦船政臣吳贊誠跪奏:為台灣學政改複舊制,委員赍送關防并臣微卸辦學政日期,恭折陳奏,仰祈聖鑒事。
竊臣于光緒四年七月初三日,承準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咨會部該奏前福建巡撫丁日昌「請照舊來年輪赴台灣」一折内開:『台灣文武考試,照舊仍歸台灣道辦理;達部事件,呈由福建學政轉咨』等因。
奉旨:『依該,欽此』。
欽遵移咨到閩,當經分别咨行一體遵照去後。
伏查台灣學政,自光緒元年升任兩江督臣沈葆桢奏準統歸巡撫主政。
上年歲試,經前撫臣丁日昌駐台考校。
本年應屆科試,臣接篆後,本拟部署一切,早日渡台,定期開考;現在既複舊章仍歸台灣道辦理,所有學政關防自應送交台灣道接受,以昭信守而符體制。
茲将部頒道字一千二百一号「台灣學政關防」一顆及文卷等件,檄委因公在省之署台灣府經曆淩汝曾于光緒四年七月十九日領赍赴台,交台灣道夏獻綸接受辦理,臣即于是日卸辦台灣學政事務。
該台灣道何時奉到關防?俟具報到日另行咨部查照。
除分咨外,合将委員赍送「台灣學政關防」及微臣卸辦學政日期,謹繕折具奏,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欽此』。
九月二十日(公曆十月十五日——即禮拜二) 調兵赴台 聞得福州之大吏現又大整師徒、廣籌軍實,将赴台灣平定生番;故近來營兵渡洋者已不少雲。
九月二十三日(公曆十月十八日——即禮拜五) 前閩撫丁(日昌)奏為解饷助赈片(九月十二日京報) 丁日昌片: 再,台灣捐款,除四月間解過八萬餘圓外,現據台北府知府林達泉禀稱:『近又續捐三、四萬圓,可以速解』。
暹羅、新加坡、小呂宋等處捐數,業已全行解清;惟新金山、越南、建幫除已解外,尚有零款未解。
潮州各屬,前解過十三萬餘圓。
昨接李鴻章函稱:『山西已得透雨,惟籽種、農具苦無所出』。
惠潮嘉道張銑閱信之餘,概允湊解大批,以應晉省急需。
富商同潮州府知府劉溎年、海陽縣知縣樊希元、揭陽縣知縣林兆南、前興甯縣知縣徐殿蘭等力催捐生速繳并各處借貸,計共湊成十萬圓——合銀七萬兩,于六月二十九日派員附輪船解津,俾可早為轉運;庶晉省災民得此大批解款,可以稍有指望。
其餘未清之款,臣仍督同經手員紳速為催繳濟赈,斷不敢稍涉遲延,以冀仰副我聖主視民如傷之意。
理合附片陳明,伏乞聖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欽此』。
九月二十四日(公曆十月十九日——即禮拜六) 前閩撫丁(日昌)奏為紳士捐赈懇恩優獎片(九月十三日京報) 丁日昌片: 再,臣此次辦理晉、豫赈捐,集款既巨,繳解複速;計截至五月底止已解往天津銀五十餘萬圓,六月内又經起解二十餘萬。
其餘亦經趕緊催繳起解,一面設法擴充;皆由惠潮嘉道張銑、台灣道夏獻綸、台北府知府林達泉、台灣府知府張夢元以及遊擊方鼈、福建升用知府同知郭廷集、候選知府何振捷、同知銜梁雲漢等認真勸辦,視公事如家事,故能集巨數以救孑遺。
查夏獻綸、張夢元等饑溺為懷,體用兼備;顧全大局,嗜義若渴。
此次拯救鄰災,不遺餘力,非尋常泛泛勸捐者可比,臣實不敢沒其微勞。
合無仰懇天恩,饬令李鴻章于事竣後擇其尤為出力者,從優酌保以示鼓勵之處,出自聖裁。
其台灣紳士候選道林維源捐款至五十二萬元,保全災民尤多;前經戶部「請俟款項繳清,破格優獎以資觀感」,奉旨「依該」在案。
現該紳除繳清本省助赈米石外,已繳之二十六萬元已由李鴻章撥解晉、豫助赈;未解之款,亦由何璟、吳贊誠等先解十萬元以赈直隸災黎。
尚餘九萬元,亦即可源源起解。
合并仰乞天恩,饬知李鴻章、何璟、吳贊誠等俟該款繳清後,查照部該,為之破格從優請獎;庶幾四海好義紳商,尚可聞風興起。
所有勸捐尤為出力員紳懇請從優酌保及特捐巨款紳士懇請破格優獎各緣由,謹附片陳明;是否有當?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所有勸捐出力各員紳及道員林維源捐款,着丁日昌分别知照李鴻章、何璟、吳贊誠等奏請獎叙。
該部知道。
欽此』。
十月十七日(公曆十一月十一日——即禮拜一) 署閩撫吳(贊誠)恭報渡台日期片(十月初四日京報) 臣吳贊誠跪奏: 再,臣本拟早日東渡,因事稽延,曾于前奏聲明;複因積受濕熱、兩足腫潰,醫冶月餘,尚未全愈。
刻下台北軍情稍形吃緊,因與督臣商定将巡撫、船政兩署公事趕為料理,于九月初一起程東渡,先赴雞籠、艋舺一帶擇要駐紮,就近調度。
現值清理庶獄之際,臬司詳結案件較多;除已經勘審者仍由臣分别題咨,其未經勘審及續到之案與此外應行奏、題、咨事件,應即循照成例,均由督臣暫為代辦。
台地如有招解之案,由臣就近勘審辦理。
其巡撫日行一切公事,饬委藩司代印代行,以免積壓。
雞籠距省海程較近,如遇要事,仍可随時與督臣商辦。
除俟抵台後再将辦理情形馳報外,謹将起程東渡日期附片陳明,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欽此』。
十月二十四日(公曆十一月十八日——即禮拜一) 恭錄上谕 十月十四日,奉上谕:『吳贊誠,着補授光祿寺卿,仍署理福建巡撫。
欽此』。
十月二十五日(公曆十一月十九日——即禮拜二) 閩浙督何(璟)等奏為官紳捐赈銀米數目折(十月初十日京報) 閩浙總督臣何璟、署理福建巡撫臣吳贊誠跪奏:為閩省光緒三年水災官紳捐赈銀米數目恭折具陳,仰祈聖鑒事。
竊查光緒三年五月間閩省重遭水災,辦理赈撫需款甚亟,籌款倍難。
臣何璟會同前撫臣丁日昌奏明勸捐濟用,虛銜、實職一并收捐;欽奉谕旨允準。
當由臣何璟、前撫臣丁日昌督率司道及台、内各屬文武倡捐廉銀一萬二千九百五兩零,另據海澄縣賴以森捐米三百一十四石零。
本省紳商,則有前湖北撫臣郭柏蔭、前雲南藩司陳景亮、前浙江杭嘉湖道林聰彜、前廣東惠潮嘉道邱景湘、盡先選用道吳仲翔、前江西甯都州知州陳喬榮、前代理廣東陽江直隸州知州候補同知謝玉漢、選用郎中高明遠、戶部員外郎高廉遠、商戶楊合春等共捐銀一十二萬七千一百九兩零,又捐米折銀二萬七千五百三十一兩零;以前業經專奏之前河南藩司劉齊銜、升任江蘇臬司前山東登萊青道龔異圖、前陝西督糧道趙新各認捐銀一萬兩——内劉齊銜、趙新續經病故,僅各繳銀八千兩:統計本省紳商共捐銀一十八萬六百四十一兩零。
外省官紳,則有兩江督臣沈葆桢捐紋銀三千兩、江蘇學臣林天齡捐番銀七百二十五兩、署江南蘇松太道劉瑞芬勸集滬商捐規平銀一萬兩——折庫平番銀九千一百二十四兩零、本籍福建寄籍四川華錫縣運同銜候選同知陳天葆等捐川平銀一千兩——折庫平紋銀九百六十二兩零:統解外省紳商共捐銀一萬三千八百一十一兩零。
又,浙江福州鎮(?)總兵吳鴻源捐米四百二十二石零。
以上本省官紳以及外省,統共捐銀二十萬七千三百五十八兩零、捐米七百三十六石零。
此外,尚有台灣紳士林維源捐米一萬五千石,系在該紳認捐鐵路經費内撥抵。
臣等伏查閩省上年水患重于前年,庫藏之空虛亦較前年尤甚;地方文武捐廉,固分所當然,不敢仰邀該叙。
各紳商等或情殷桑梓、或誼笃恤鄰,均能慷慨輸将,深明大義;自富有以酬其善舉。
劉齊銜、趙新共未繳銀四千兩,均饬催各該家屬掃數繳清,彙同各紳商催令開送履曆及願得官階,以便彙冊請獎,用昭激勸。
據善後局司道具詳前來,除咨部外,臣等謹将光緒三年水災案内捐赈銀米數目開列清單,恭折奏呈,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所有地方文武各官及紳商捐輸赈款,均着照赈捐章程請獎。
該部知道。
單并發。
欽此』。
十月二十九日(公曆十一月二十三日——即禮拜六) 台番綏靖 十月十四日,台灣淡水廳友人來書雲:署閩撫吳中丞現駐台北籌辦剿撫事宜,已一月于茲矣。
台灣道夏觀察,則早在台北經畫一切。
聞吳中丞拟由陸路回台灣府治、
現聞吳春帆中丞定于八月初十日帶兵東渡,想跳梁小醜,不難指日蕩平。
但聞後山番類本有二種:一曰土番、二曰生番。
土番沿海而居,嘉慶年間海賊蔡牽踞蘇澳為窟穴,經李提督剿平後,其餘黨遂散處于新城、花連港、秀孤巒一帶。
今已孳生十數萬,有社三十五,延袤三百餘裡;與内山生番争地、争獵,永為世仇。
同治十三年,提督羅大春督兵開山,自蘇澳開出臨海山路一百八十裡,築碉堡、建棧道,紮兵十二營;木拔道通,至新城方見平地。
丁雨生中丞去年三月将防兵撤去,遂棄此路;亦失策也。
由新城遵海而南至璞石角、卑南覓五百餘裡,皆土番所居;叛服不常。
自光緒元年征至去年十二月十九日,阿眉社、納納社之戰始告成功,作為後山沿海土番皆已征服;兩鎮道已得黃馬褂及三代一品封典。
然各社不肯繳軍器,非心服也;故有今夏六月十八日之叛耳。
八月十七日(公曆九月十三日——即禮拜五) 閩浙督何(璟)奏籌解山西赈款分晣胪陳折(八月初六日京報) 閩浙總督臣何璟、署理福建巡撫調補山西布政使臣葆亨跪奏:為山西赈務緊要,閩省籌措彙解各款,謹分晰胪陳,仰祈聖鑒事。
竊山西省連年亢旱,恩旨轸念災黎有加無已,各省疆臣靡不竭力輸将,冀登斯民于衽席;閩省雖承凋敝之餘,理應救災恤鄰,何敢稍存漠視!是以臣先于去冬奏撥淮捐閩赈銀二萬兩解晉協濟。
旋準部咨籌提積欠協饷四萬兩,當又先行設措銀一萬兩,由〔銀〕号彙解。
嗣又欽奉谕旨定數撥協六萬兩,即拟全數趕解;特以濱海枯瘠之區,加以連年水災之後,苦思力索,僅先解銀二萬兩。
其餘四萬兩,一面多方羅掘,如數解在,以副朝廷子愛元元之至意。
其奉文之先撥解淮捐銀二萬兩,并請作為協款:此閩省協濟晉赈已解之銀數也。
台紳林維源兄弟捐輸,原屬海防要款;因災民延息待赈,又不得不移緩就急,權資濟用。
前經兩次奏明,借撥番銀二十六萬元解交天津赈局折合紋銀,由直隸督臣李鴻章奏撥晉省銀三萬兩、豫省銀一十五萬餘兩;并準李鴻章函稱:于該兩省地丁項下,分作三年歸款。
至林維源尚應續繳番銀十九萬元,一俟解到,趕即解津聽候李鴻章分解助赈:此閩省借給赈款之銀數也。
至捐輸一項,臣璟倡捐番銀二千元、臣葆亨捐番銀一千元、藩司李明墀捐番銀六百元、臬司盧士傑捐番銀四百元,先商由銀号墊足銀一萬兩,于去冬運晉;續收之捐,墊款歸清,即行彙解。
惟閩所收捐數,台灣較多;經前撫臣丁日昌自粵勻撥部照,并由汕頭彙臬台捐番銀六萬元,已由丁日昌彙案另報。
其内地閩捐,除臣等不敢仰邀獎叙外,餘仍饬令開送履曆,先發藩司印收,以憑彙獎。
至此次勸捐,雖經谕以聖慈感應之誠,警以天災代有之義;無如限于物力,未能頓集大批。
除已解捐項三萬兩外,仍饬各員紳上緊催收;集有成數,續行趕解:此閩省晉捐之大概情形也。
所有已解赈務銀數暨現在辦理情形,除分咨查照外,臣等謹合詞分款胪陳,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何璟等所捐銀兩,均着照各省赈捐章程請獎。
該部知道。
欽此』。
閩浙督何(璟)奏倉儲被水耗折設法趕籌補足片 何璟等片: 再,閩省前因籌備倉儲,查明省倉僅存榖六萬二千餘石,經前護撫臣周開錫會同前兼署總督臣英桂于同治五年奏明提撥厘銀委員分赴台灣、浙江等處采購,連同舊存之榖以二十萬石為度;欽奉谕旨:『戶部知道。
欽此』。
旋于浙、台等處購到榖一十三萬八千三百餘石,統計先後所購及舊存共榖二十萬四百餘石,妥為分廒收儲,以備不時之需。
伏查此項倉榖自采辦收倉,曆經十有餘年;時經曬晾,雖有折耗,為數尚屬無多,均已饬令随時籌捐買補。
讵于光緒二年五月,省垣忽遭水患;其地勢低窪之廒,率皆被淹。
當于水退後,委員曬晾盤量,一面整理廒座,詳晰勾稽;輾轉查核,甫經清理就緒。
正具報間,上年五月複遭水災,較甚于前。
倉廒牆垣及上次未浸廒座,複有塌倒;榖石漂流,受濕黴瀾。
又經委員盤曬并将挑揀濕榖酌量變價買補外,據報兩年并計共短折榖一萬二千八百九十七石零。
竊思前項倉榖系屬撥動稅厘銀兩奏明采辦,現雖兩次被水绌少,出自天災;但積儲關重,亟應買補,以複原額。
現已諄饬設法趕籌,一俟籌撥有款,即行如數買足,以實倉儲而期有備,上副聖主垂廑民食之至意。
茲據鹽法道會同藩司、善後局司道具詳請奏前來,除咨戶部查照外,臣等謹附片陳明,伏乞聖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欽此』。
九月初三日(公曆九月二十八日——即禮拜六) 署閩撫吳(贊誠)奏恭報接篆日期折(八月十九日京報) 署理福建巡撫督辦船政臣吳贊誠跪奏:為恭報微臣遵赴署任日期,叩謝天恩;仰祈聖鑒事。
竊臣蒙恩署理福建巡,撫奏奉谕旨「毋許固辭」,當經具折謝恩并聲明部署船政事宜,即行前赴署任。
茲于六月二十一日晉省,準署撫臣葆亨檄委福州府知府延楷、署撫标中軍參将莊鎮藩赍送王命、旗牌、關防、文卷前來,臣恭設香案,望阙叩頭,祗領任事。
伏念臣迂疏薄質,羸弱庸材。
荷覆帱之優容,曲加器使;竭捐埃而圖報,敢惜微軀!竊維福建地本瘠貧,況複兩遭水患。
巡撫職司綏楫,兼須并顧台防;饷需之決裂堪虞,吏治之情疲難振。
雖經前撫臣丁日昌實力整頓,具有規模;如臣辁材,懼難為繼!惟有勉圖淬厲,殚竭愚誠;遇事務極籌維,用人必求核實。
随時與将軍、督臣協恭将事,力袪積弊,共濟時艱;不敢以病軀而稍涉因循、不敢以署任稍形推诿,以期仰副高厚鴻慈于萬一。
除将到任日期恭疏題報并于船政緊要事宜仍行兼顧外,所有微臣遵赴署任日期并感激下忱,謹恭折叩謝天恩,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欽此』。
九月初九日(公曆十月初四日——即禮拜五) 閩浙督何(璟)奏請給還總兵官挂印字樣緣由片(八月二十五日京報) 何璟等片: 再,台灣孤懸海外,内地鞭長莫及;從前設官之時,特重總兵、巡道之權,用意正自有在。
光緒元年,辦理台灣海防大臣沈葆桢等奏以巡撫駐台,營伍應歸統轄;請将台灣總兵撤去「挂印」字樣,并歸巡撫節制,以一事權。
經部臣該奏,欽奉谕旨允準;業于本年六月二十三日準禮部頒到改鑄「台灣鎮總兵官關防」一顆,當經轉發在案。
茲查光緒四年六月初十日,總理衙門奏準會該「前福建巡撫丁日昌奏請遵照舊章督、撫輪赴台灣」一片内開:『文武考試,均改照舊章,歸台灣道辦理。
所有前經改設台地武職營制暨改設怃标遊擊等官,有無另行酌改之處?應由該督、撫體察情形,奏明辦理』等因,行文到閩。
竊以文武□同一律,巡道之職既複還其舊,總兵之權自不得獨輕。
且海外事機呼吸,督、撫聞警遠涉,時日已有稽延;總兵統轄全台營務,核與邊關鎮守相同。
合無仰懇天恩,準福建台灣鎮總兵仍舊挂印,兼歸巡撫節制。
庶平時海防邊備,責無可辭;而撫臣輪值渡台,權仍歸一。
除饬将新頒關防敬謹收存,俟奉到此次谕旨欽遵辦理外,所有請給還總兵官「挂印」字樣緣由,謹合詞附片陳請,伏乞聖鑒,訓示施行! 再,台灣改設撫标左、右及一切營制應如何另行酌改之處?容由臣等體察情形、悉心會該,另奏辦理;合并陳明。
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着照所請。
該部知道。
欽此』。
閩浙督何(璟)奏請歸并防營統領片 何璟等片: 再,上年因閩省内地防勇太單,咨商兩江督臣沈葆桢奏調江南霆、慶兩營來閩協防。
本年五月間,據報該營統領記名提督宋國永在營病故,業經專折奏懇天恩敕部該恤在案。
現在霆、慶兩營統領乏人,經臣等檄饬營官提督曹志忠、副将羅天貴加意訓練,不得稍涉疏懈。
查統領擢勝軍記名提督、本任漳州鎮總兵孫開華,原系霆營宿将;現雖調駐台北,而聲氣可期聯絡;即歸并統領,以一事權。
除檄饬遵照外,謹合詞附片陳明,伏乞聖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欽此』。
九月初十日(公曆十月初五日——即禮拜六) 署閩撫吳(贊誠)奏台灣學政改複舊制并卸辦學政日期折(八月二十六日京報) 署理福建巡撫督辦船政臣吳贊誠跪奏:為台灣學政改複舊制,委員赍送關防并臣微卸辦學政日期,恭折陳奏,仰祈聖鑒事。
竊臣于光緒四年七月初三日,承準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咨會部該奏前福建巡撫丁日昌「請照舊來年輪赴台灣」一折内開:『台灣文武考試,照舊仍歸台灣道辦理;達部事件,呈由福建學政轉咨』等因。
奉旨:『依該,欽此』。
欽遵移咨到閩,當經分别咨行一體遵照去後。
伏查台灣學政,自光緒元年升任兩江督臣沈葆桢奏準統歸巡撫主政。
上年歲試,經前撫臣丁日昌駐台考校。
本年應屆科試,臣接篆後,本拟部署一切,早日渡台,定期開考;現在既複舊章仍歸台灣道辦理,所有學政關防自應送交台灣道接受,以昭信守而符體制。
茲将部頒道字一千二百一号「台灣學政關防」一顆及文卷等件,檄委因公在省之署台灣府經曆淩汝曾于光緒四年七月十九日領赍赴台,交台灣道夏獻綸接受辦理,臣即于是日卸辦台灣學政事務。
該台灣道何時奉到關防?俟具報到日另行咨部查照。
除分咨外,合将委員赍送「台灣學政關防」及微臣卸辦學政日期,謹繕折具奏,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欽此』。
九月二十日(公曆十月十五日——即禮拜二) 調兵赴台 聞得福州之大吏現又大整師徒、廣籌軍實,将赴台灣平定生番;故近來營兵渡洋者已不少雲。
九月二十三日(公曆十月十八日——即禮拜五) 前閩撫丁(日昌)奏為解饷助赈片(九月十二日京報) 丁日昌片: 再,台灣捐款,除四月間解過八萬餘圓外,現據台北府知府林達泉禀稱:『近又續捐三、四萬圓,可以速解』。
暹羅、新加坡、小呂宋等處捐數,業已全行解清;惟新金山、越南、建幫除已解外,尚有零款未解。
潮州各屬,前解過十三萬餘圓。
昨接李鴻章函稱:『山西已得透雨,惟籽種、農具苦無所出』。
惠潮嘉道張銑閱信之餘,概允湊解大批,以應晉省急需。
富商同潮州府知府劉溎年、海陽縣知縣樊希元、揭陽縣知縣林兆南、前興甯縣知縣徐殿蘭等力催捐生速繳并各處借貸,計共湊成十萬圓——合銀七萬兩,于六月二十九日派員附輪船解津,俾可早為轉運;庶晉省災民得此大批解款,可以稍有指望。
其餘未清之款,臣仍督同經手員紳速為催繳濟赈,斷不敢稍涉遲延,以冀仰副我聖主視民如傷之意。
理合附片陳明,伏乞聖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欽此』。
九月二十四日(公曆十月十九日——即禮拜六) 前閩撫丁(日昌)奏為紳士捐赈懇恩優獎片(九月十三日京報) 丁日昌片: 再,臣此次辦理晉、豫赈捐,集款既巨,繳解複速;計截至五月底止已解往天津銀五十餘萬圓,六月内又經起解二十餘萬。
其餘亦經趕緊催繳起解,一面設法擴充;皆由惠潮嘉道張銑、台灣道夏獻綸、台北府知府林達泉、台灣府知府張夢元以及遊擊方鼈、福建升用知府同知郭廷集、候選知府何振捷、同知銜梁雲漢等認真勸辦,視公事如家事,故能集巨數以救孑遺。
查夏獻綸、張夢元等饑溺為懷,體用兼備;顧全大局,嗜義若渴。
此次拯救鄰災,不遺餘力,非尋常泛泛勸捐者可比,臣實不敢沒其微勞。
合無仰懇天恩,饬令李鴻章于事竣後擇其尤為出力者,從優酌保以示鼓勵之處,出自聖裁。
其台灣紳士候選道林維源捐款至五十二萬元,保全災民尤多;前經戶部「請俟款項繳清,破格優獎以資觀感」,奉旨「依該」在案。
現該紳除繳清本省助赈米石外,已繳之二十六萬元已由李鴻章撥解晉、豫助赈;未解之款,亦由何璟、吳贊誠等先解十萬元以赈直隸災黎。
尚餘九萬元,亦即可源源起解。
合并仰乞天恩,饬知李鴻章、何璟、吳贊誠等俟該款繳清後,查照部該,為之破格從優請獎;庶幾四海好義紳商,尚可聞風興起。
所有勸捐尤為出力員紳懇請從優酌保及特捐巨款紳士懇請破格優獎各緣由,謹附片陳明;是否有當?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所有勸捐出力各員紳及道員林維源捐款,着丁日昌分别知照李鴻章、何璟、吳贊誠等奏請獎叙。
該部知道。
欽此』。
十月十七日(公曆十一月十一日——即禮拜一) 署閩撫吳(贊誠)恭報渡台日期片(十月初四日京報) 臣吳贊誠跪奏: 再,臣本拟早日東渡,因事稽延,曾于前奏聲明;複因積受濕熱、兩足腫潰,醫冶月餘,尚未全愈。
刻下台北軍情稍形吃緊,因與督臣商定将巡撫、船政兩署公事趕為料理,于九月初一起程東渡,先赴雞籠、艋舺一帶擇要駐紮,就近調度。
現值清理庶獄之際,臬司詳結案件較多;除已經勘審者仍由臣分别題咨,其未經勘審及續到之案與此外應行奏、題、咨事件,應即循照成例,均由督臣暫為代辦。
台地如有招解之案,由臣就近勘審辦理。
其巡撫日行一切公事,饬委藩司代印代行,以免積壓。
雞籠距省海程較近,如遇要事,仍可随時與督臣商辦。
除俟抵台後再将辦理情形馳報外,謹将起程東渡日期附片陳明,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
欽此』。
十月二十四日(公曆十一月十八日——即禮拜一) 恭錄上谕 十月十四日,奉上谕:『吳贊誠,着補授光祿寺卿,仍署理福建巡撫。
欽此』。
十月二十五日(公曆十一月十九日——即禮拜二) 閩浙督何(璟)等奏為官紳捐赈銀米數目折(十月初十日京報) 閩浙總督臣何璟、署理福建巡撫臣吳贊誠跪奏:為閩省光緒三年水災官紳捐赈銀米數目恭折具陳,仰祈聖鑒事。
竊查光緒三年五月間閩省重遭水災,辦理赈撫需款甚亟,籌款倍難。
臣何璟會同前撫臣丁日昌奏明勸捐濟用,虛銜、實職一并收捐;欽奉谕旨允準。
當由臣何璟、前撫臣丁日昌督率司道及台、内各屬文武倡捐廉銀一萬二千九百五兩零,另據海澄縣賴以森捐米三百一十四石零。
本省紳商,則有前湖北撫臣郭柏蔭、前雲南藩司陳景亮、前浙江杭嘉湖道林聰彜、前廣東惠潮嘉道邱景湘、盡先選用道吳仲翔、前江西甯都州知州陳喬榮、前代理廣東陽江直隸州知州候補同知謝玉漢、選用郎中高明遠、戶部員外郎高廉遠、商戶楊合春等共捐銀一十二萬七千一百九兩零,又捐米折銀二萬七千五百三十一兩零;以前業經專奏之前河南藩司劉齊銜、升任江蘇臬司前山東登萊青道龔異圖、前陝西督糧道趙新各認捐銀一萬兩——内劉齊銜、趙新續經病故,僅各繳銀八千兩:統計本省紳商共捐銀一十八萬六百四十一兩零。
外省官紳,則有兩江督臣沈葆桢捐紋銀三千兩、江蘇學臣林天齡捐番銀七百二十五兩、署江南蘇松太道劉瑞芬勸集滬商捐規平銀一萬兩——折庫平番銀九千一百二十四兩零、本籍福建寄籍四川華錫縣運同銜候選同知陳天葆等捐川平銀一千兩——折庫平紋銀九百六十二兩零:統解外省紳商共捐銀一萬三千八百一十一兩零。
又,浙江福州鎮(?)總兵吳鴻源捐米四百二十二石零。
以上本省官紳以及外省,統共捐銀二十萬七千三百五十八兩零、捐米七百三十六石零。
此外,尚有台灣紳士林維源捐米一萬五千石,系在該紳認捐鐵路經費内撥抵。
臣等伏查閩省上年水患重于前年,庫藏之空虛亦較前年尤甚;地方文武捐廉,固分所當然,不敢仰邀該叙。
各紳商等或情殷桑梓、或誼笃恤鄰,均能慷慨輸将,深明大義;自富有以酬其善舉。
劉齊銜、趙新共未繳銀四千兩,均饬催各該家屬掃數繳清,彙同各紳商催令開送履曆及願得官階,以便彙冊請獎,用昭激勸。
據善後局司道具詳前來,除咨部外,臣等謹将光緒三年水災案内捐赈銀米數目開列清單,恭折奏呈,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所有地方文武各官及紳商捐輸赈款,均着照赈捐章程請獎。
該部知道。
單并發。
欽此』。
十月二十九日(公曆十一月二十三日——即禮拜六) 台番綏靖 十月十四日,台灣淡水廳友人來書雲:署閩撫吳中丞現駐台北籌辦剿撫事宜,已一月于茲矣。
台灣道夏觀察,則早在台北經畫一切。
聞吳中丞拟由陸路回台灣府治、